浙江省寧海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實驗校區(qū) 戴麗麗
數(shù)學草稿“草不得”
——淺談小學數(shù)學草稿太“草”的成因和解決策略
浙江省寧??h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實驗校區(qū) 戴麗麗
數(shù)學草稿是思考過程的履歷表,它滿載著學生分析、思考、探究的痕跡。對于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來說,打草稿是學習數(shù)學必須養(yǎng)成的重要習慣之一。本文從學生使用草稿的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主要成因,探索了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數(shù)學草稿本的有效策略。
草稿;數(shù)學草稿;有效策略
在我們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草稿的使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學生學習、思考過程的呈現(xiàn),是提高數(shù)學能力方法的有效載體,它記錄了學生分析、思考、嘗試和探究數(shù)學知識的足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使用草稿習慣,有助于確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形成良好的書寫、驗算習慣,促進和提高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小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使用草稿的情況又是如何的呢?
畫面一:在檢查學生的課堂練習(需要用草稿的練習)時,我問學生:“你是怎么算的,能借看一下你的草稿嗎?”學生一臉緊張,“老師,我沒打草稿……”
畫面二:在做填空題“125×80的積末尾有( )個0”時,學生的答案還挺五花八門:2個0,因為5×8=40,1個0,加80后面的1個0,所以有2個0;3個0,125×8=900,算錯了;3個0,125×8=1000,80后面的1個0忘了;4個0,答案正確。我要求學生把草稿上寫的豎式看看,有的說沒寫,有的寫了也找不到,有的說在試卷上隨手寫好擦了,還有一兩個學生的字跡潦草,竟把0寫成6……
就以上兩個畫面,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使用草稿的現(xiàn)狀有以下三個明顯的特點:
1.腹稿多,草稿少
一、二年級由于知識難度不大,學生依據(jù)“心算”就能解答好數(shù)學題。可隨著年級升高,到了三年級,知識難度增大,思維層次變多,有相當一部分題光靠“心算”是不能正確解答的,可是,有些學生卻還在用以前的方法,試圖一下子就能把題解出,以致出現(xiàn)了大量顧此失彼、丟三落四的錯誤。
2.計算草稿多,分析草稿少
學生作業(yè)或考試結束,可以發(fā)現(xiàn)草稿上密密麻麻,各種計算草稿很多,而很少有分析的關系式、線段圖等分析思考的草稿、畫圖解決問題的草稿以及檢驗答案正確的草稿。
3.隨意打草稿的多,有序規(guī)范的少
草稿適當“草”些無妨,但有些學生沒有專門的草稿本,有的在橡皮上打草稿,有的在作業(yè)空白處、課本上、試卷上打草稿,更有的在桌面上打草稿等等。
1.師生思想上不夠重視
大多數(shù)老師在思想上其實沒有足夠重視草稿紙的作用,和學生一樣是視“草”如草,只有在考試等情況下偶爾提醒學生要用草稿紙。殊不知,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日即能蹴就的,教師要讓學生重視草稿,就是重視自己的思維能力,也就是重視自己的學習過程。
2.學生對用草稿紙能做些什么不知道
首先,學生覺得打草稿就是筆算出結果,不知道在草稿紙上寫思路,畫圖意,驗結果來確定答案的正確性,所以草稿用起來很隨意。其次,學生對用過的草稿紙是比較忽視的,意識也是淺薄的,將用過的草稿紙好好保存起來的學生只占了少部分,大多數(shù)的學生只是將其用完就不管它,或隨手撕了、扔了。正因為對草稿本用后處理的不重視,才導致了較大部分的學生在檢查錯誤時,不曉得將原先的草稿利用起來檢查,而是采取費時又費力的做法:重新算一遍,而由于時間緊,所以草稿也就很“草”了。
1.加強對“打草稿”作用的認識
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打草稿的作用認識不夠,又因為怕麻煩,所以能不用則不用。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學生對“打草稿”重要性的認識。學期初,教師可以統(tǒng)一給學生準備一本草稿本,書寫要求和課堂作業(yè)本一樣,教師要定期檢查,對使用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為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我思考了很多的方法,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我就曾經創(chuàng)設兩組題型相同的題組,在做第一組時,沒有明確要求使用草稿本,做第二組時,強調思路必須要在草稿紙上有所體現(xiàn)。結果,做第二組的正確率大大提高。我讓學生比較、反思自己做的兩組題,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打草稿的作用。
2.突出對“打草稿”方法的指導
首先,教師必須規(guī)范草稿本的使用要求。做之前,寫上日期以及作業(yè)內容,比如是書上的某頁某題,寫清題號,便于以后進行反思、檢查。書寫必須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字跡端正,千萬別因“草”出錯,草稿本要常保持整潔如新。
其次,教師還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打草稿的使用指導。比如,在解決稍復雜的分數(shù)應用題時,讓學生在草稿紙上畫畫線段圖,既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打草稿的作用,也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比如,低年級經常遇到這類題目:把一根繩子拉直剪8次,分成了幾段?學生如果憑空想象,是很難想出答案來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一畫,分一分,發(fā)現(xiàn)剪一次分成了2段,剪2次分成了3段,這樣很容易推算出剪8次就是分成了9段。同理,如果剪成16段,只要剪15次。讓學生真正明白把一根繩子剪一刀,就是分成了兩段。高年級也有一些類似題:把一根繩子對折再對折后,從中間剪開,可以得到幾段?解決這個問題時,只要學生充分利用手邊的草稿紙,撕下一張紙,動手操作一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如果教師一直能進行草稿紙使用策略的指導,那么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打草稿的重要性,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打草稿”的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讓學生體會到打草稿的樂趣,他才會積極投入地去完成。解決題目,尤其是復雜的題目,就像剝竹筍一樣,必須一層一層地剝,如果不善用草稿,就容易把已經理清的點和沒有突破的點混淆起來,這樣頭腦里的東西越來越多,越想越亂,最后就會找不到解題的出路。而善用草稿及時記錄思考的過程,能讓我們的思路變得更有條理,更加清晰。比如,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后,課本安排了一個解決問題:把16個邊長為2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怎樣拼周長最短?周長是多少分米?光理解題意,學生就有些困難,而且剛學好周長,手頭又沒有16個正方形,學生碰到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還真不順手。有學生提議先在草稿紙上畫出拼法,再計算就方便多了。通過口算:1×16,2×8,4×4,一共可畫出三種拼法:
第一種:
?
第二種:
?
第三種:
?
再引導學生分別求出各自的長和寬并計算出周長(其中第三種拼法是正方形),最后得到第三種拼法的周長最短。看來,這草稿這么一畫,能讓人在解題時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從拿到題目的一剎那,混混沌沌不知所措,到通過打草稿,慢慢撥開云霧,日趨明朗,再到最后柳暗花明。有這樣的一番解題過程,學生肯定能體會到打草稿為解題帶來了“靈感”,帶來了方便,輕松地解決了問題,學生看著自己的成功欣喜地露出了笑容。
我們還可以定期開展“優(yōu)秀草稿本”的評選,把這些本子收集起來展覽,激發(fā)學生規(guī)范打草稿的興趣。當然,平時還可以開展與“打草稿”有關的活動。比如,對于一些能體現(xiàn)求異思維水平的草稿,教師要及時讓學生進行評價,并給予充分肯定,還可以鼓勵學生寫一些“草稿紙,我的好朋友”等數(shù)學日記,讓學生暢所欲言,共同感受善用草稿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從而激發(fā)學生打草稿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打草稿的良好習慣。
總之,我們只要幫助學生端正“打草稿”的態(tài)度,教給學生正確可行的“打草稿”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打草稿”的習慣,學生定會真正地享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