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光谷第五小學 左軍娥
誦讀,古詩教學的“返璞歸真”
■ 武漢市光谷第五小學 左軍娥
關于古詩教學,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這樣的認識:誦讀,是古詩學習的起點?;氐竭@個起點,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痹娨惨粯樱驗樵娛亲髡呙翡J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的集中體現(xiàn),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過度的剖析講解,深挖微言大義乃詩歌教學之大忌。要想體會古詩中的優(yōu)美意境,一定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已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
讀的方式很多,首先要鼓勵學生在課前大聲自讀,這是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階段。因為在學生大聲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讀不準的字,會主動去查字典;遇到讀不順暢的句子,就會多讀上幾遍;發(fā)現(xiàn)讀不懂的地方,產(chǎn)生疑問就會去問別人。這樣不僅有利于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有利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這是古詩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梁實秋先生說:“詩不僅供閱讀,還要發(fā)出聲音來吟,而且要拉長聲音來詠,這樣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誦讀?!彼貞浝蠋熇收b時“咬牙切齒,聲震屋瓦”“輕描淡寫,如行云流水”,而學生“細心聆聽,在理解文章的內容之前,已經(jīng)相當?shù)伢w會到文章的美妙”,“老師講解之后,立即要我們朗誦,于是全班同學高唱,如鼎沸,如蛙鳴,如鳥喧,如蟬噪”。這是契合詩歌特點的極為生動的詩歌教學范式。愈是美學價值高的詩歌,愈要在吟誦中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美和音樂美;在吟誦中體悟詩境,借助朗讀體味、揣摩其內在意蘊。要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讓學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師的讀是為了帶動學生的讀,教師范讀時要非常強調節(jié)奏,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用意,自然地在詩中標上節(jié)奏符號。教師還可與學生一起歸納停頓的規(guī)律,如五言詩一般是二三節(jié)奏(春眠不覺曉),七言詩一般是二二三節(jié)奏等(兩個黃鸝鳴翠柳)。在讀準節(jié)奏停頓的基礎上,詩歌的“讀”還要注意押韻,要讓學生在整體讀詩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韻腳對內容的影響,體會不同韻腳的美感效應。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才能讀出詩歌的韻味。“教師運用聲音的抑揚、強弱、輕重、疾徐,傳出詩文內在的意蘊與審美特征,把文字這種無聲語言中所滲透著洋溢著的人的喜怒哀樂、一切微妙、復雜的感情表現(xiàn)出來。誦讀就是要達到這樣一種境界:讀進去,讀出來——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讀進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來?!庇诘ぴ凇兜ろ嵲~音》里說道:“中國的詩詞,真的是要念的,平白如話,朗朗上口。我們就是念一遍,內心已經(jīng)會有一些春風拂漾,已經(jīng)會有一些春思涌動?!?/p>
如一詞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都不相同。我們可以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如“一行白鷺”“山行”,重音處理得好,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重音落在“千帆過”“萬木春”上,為什么?因為這六個字形象地展現(xiàn)出未來的美好,表現(xiàn)出一種激昂、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古詩的句式有其獨特之處,一句話,在哪兒停頓,往往會影響句子的意思。如果讀錯節(jié)奏,就不能正確理解句意,甚至會曲解文意。
我們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恰當?shù)乩斫庾髡呒脑⒃娭械南才分楹统劣纛D挫、奔騰激越之感。這些情感孕于無聲的語言中,要通過朗讀將其外化,要先定出感情基調,再據(jù)此指導正確的朗讀方法。
【案例】王自文《獨坐敬亭山》
師: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兩個李白,分明是兩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話想對敬亭山說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話要對李白說呢?
(出示: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它說:“_______________”;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保?/p>
生:敬亭山,你知道我有多孤獨么,連云和鳥都遺棄我了。
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會拋棄你的!
生:朋友,現(xiàn)在只有我倆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們都很孤獨。
……
師:啊!鳥兒和云朵也討厭我,只有你陪伴我身邊。
生: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師:是啊,只有我們兩個人在這里,真有點死氣沉沉的?。?/p>
生: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師:不用答不用問,一切都在——
生: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片段賞析】
特級教師于漪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闭n程標準的“前言”“課程目標”“實施建議”等部分,多次提到“語感”。在教學中強化語感訓練,對文本的反復誦讀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然而反復誦讀并不是對文本單調乏味的機械重復,教師應科學合理地多形式、多層次、多方位地引導學生誦讀文本。
王自文老師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對語言直覺感受的豐富性和多元性,設計出一組情境對話訓練:“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它說:‘___________’;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___________’?!币龑W生對李白與敬亭山,這一人一物之間展開對話想象,走進文本,走近詩人,潛移默化中深刻感受到李白的“獨”,挖掘出詩句的思想深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本“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進行回環(huán)復沓地誦讀,在逐層推進的回環(huán)中,學生的理解得以深化,感受得以深入,并將情感帶入文本,通過“朗讀”來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語感”、形成良好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鄭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