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第三寄宿中學 劉海燕
我的教育故事二三則
■ 武漢第三寄宿中學 劉海燕
文段一:
教育與宗教不同。宗教固亦在教人做人,但宗教先重起信,教育則重開悟。信在外面,悟在己心。教人作人,亦分內外兩面。知識技能屬外,心情德性屬內。屬內的心情德性,更重過屬外的知識技能。外面盡有好風月,己心不能吟弄,即不歸入人生境界。最高的教育理想,不專在教其人之所不能不知,更要在教其人之本所知本所能,教者與受教者,自始即在人生同一水平上,同一境界中。
——《國史新論(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篇)》錢穆
點評:所謂教是啟發(fā),是開悟,是敦化,而育是內在生命之各自成長。
故事:
北風肆虐的某一個大課間,曾**正好輪做衛(wèi)生。同學們和我都在走廊上候著,方便他清掃。然而他以上廁所為辭,呲溜一下不見了。不得已衛(wèi)生委員只好請其他同學代做(他并不知道我也在現(xiàn)場)。離上課還有幾分鐘時,他滿嘴是油地回來了,我壓住火氣建議他收個尾,結果他拎個拖把晃了一下又不見了。鈴響后,面對我的質問,他理直氣壯當著所有學生說是衛(wèi)生委員讓他走的。我那個氣的,再加上站在外面吹風渾身冰涼,需要熱一下身,于是鋪天蓋地發(fā)泄了一通,我憑直覺,學生知道他錯了,不過除了感受到烈火烹油噼啪作響的氣氛,好像并沒有明白我在說什么。
冷靜下來,我覺得這真是一個失敗的案例。他錯了,那就單獨拎出來批評,按照班規(guī),該承擔什么責任,自有明文規(guī)定。我拉著全班同學陪他聽我復讀機般地上綱上線,耽誤上課時間有意義嗎?
如果想在班上坐而論道,把這件事情掰扯清楚,正本清源,那也應相信大部分同學的認知基礎,點化一下就夠了。何必過去、現(xiàn)在、將來地一頓說,讓學生抓不住重點。
我想時間如果倒轉,我是不是可以這樣處理:
想去小賣部吃東西,卻謊稱上廁所——如能直言不諱,我敬你是條漢子。
輪到你掃地,卻讓女生代勞——如回來不好意思,趕緊彌補,我仍敬你是條漢子。
老師批評你時,你卻把衛(wèi)生委員推出來擋槍——如能承認錯誤,主動擔責,我還敬你是條漢子。
衛(wèi)生委員讓你做衛(wèi)生,你竄得像兔子;
她賭氣讓你不做,你又竄得像兔子;
你到底是聽她的話,還是不聽她的話???
總之,你完美地避開了有擔當,令人信任的形象,就是不給我敬你的機會。
反思:對于大家都清楚的事實,教師的意義應體現(xiàn)在厘清線索,直指本質。如果只能宣泄憤怒、強迫站隊,非師者亦能為之。我的困局只是在于知易行難罷了。
文段二:
如果以一天中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里的聲響對應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秋天是一手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群雕塑。
——《我與地壇》 史鐵生
點評:春夏秋冬不惜千字鋪排,孤獨與高貴浸透紙背。
故事:
一位體育特長生劉**,畢業(yè)后不久給我發(fā)了一條長長的短信。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的回憶并非不讓我愉快。那時處在畢業(yè)年級的他對學習興趣不大,再加上下午只上兩節(jié)課就出去訓練了,新課、作業(yè)都無法及時跟進,成績越來越差。語文、英語課干脆趴著睡覺,遲到是常事。唯一令人欣慰的是他對理科還不嫌棄,基礎分還是可以拿到的,我覺得把文科盯緊點他還是有希望壓線的。因此,我在課堂、作業(yè)常規(guī)方面對他的督促、批評較多,中午逼著他早點進教室補一下功課。我們之間的關系自然越來越緊張,直到有一次我盛怒之下,不許他上體育課檢討自己過分的行為(其他同學已去了操場)。至今我還記得那一幕,他怒目相視,漲紅著臉,抓起書包。
“你不用那么麻煩停我的課,我早就不想上學了?!?/p>
“你敢,我打電話給你爸爸!”
“哼,你只管打,看他管不管得了我!”
他一溜煙下了樓梯,我跟著跑下樓。
“沒有我的條子,你出得了門嗎?”
他猶豫的瞬間,我乘機拼命拽住他的書包。
“我告訴你,今天就跟定了你。你看我這么廋,你要是用蠻力,我肯定摔倒,那你就不是男人,欺負我!”
“你到底要哪樣?”
“我想和你談判,以前的事一筆勾銷,你繼續(xù)上學,但我們定一個互相都能接受的協(xié)議,雙方都讓一步!”
(此處省略五百字)
總之,他開始有所收斂,我不再事事計較。最后幾個月,彼此相安無事。中考成績公布后,他以高于劃線40多分的成績被省示范高中作為體育特長生錄取。
那條短信的最后一句話是:老師,謝謝你沒有放棄我。我也慶幸自己那一刻的堅持,因為每一個齒輪都是有用的。
反思:生于和平年代,煩惱不少,深刻的人性體驗基本空白,感謝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蕭紅的《呼蘭河傳》、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他們的文字太厚重了,壓得我無法動彈,只能匍匐在大地上聆聽苦難與掙扎,感受蕓蕓眾生的救贖之路,我從此明白了悲憫為何物。
文段三:
齊州人段志沖上封事,請上致政于皇太子,憂形于色,發(fā)言流涕。長孫無忌等請誅志沖。上手詔曰:“五岳凌霄,四海亙地,納污藏疾,無損高深。志沖欲以匹夫解位天子,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其無罪,是其狂也。譬如尺霧障天,不虧于大;寸云點日,何損于明。”
——《資治通鑒(唐紀·太宗篇)》
張居正點評:天下后世,因此益見太宗度量之大,識見之明,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出于尋常世主萬萬也。
點評:貴為人主,其胸襟氣度令人嘆服。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吾乃布衣,式微若此,其格局雖不能及萬一,仍心向往之。
兩年前,一次英語課堂上,我講題正酣。魯**突然將桌面掀起,然后重重拍下,指著我大聲喊道:“每天道貌岸然的,其實你最不公平,喜歡男生,心都偏到太平洋去了,我要求換座位,你從不答應,男生卻總能坐好位置”。課前她找我要求調換座位,被拒絕了。教室里空氣突然凝滯,我的尷尬和憤怒已溢出屏幕,是停止上課殺一儆百?還是繼續(xù)講課,當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內心的另一個我迅速做出判斷:如果劈頭蓋臉一痛訓斥,其他的學生無非是吃瓜看戲,樂見得閑。冷靜面對挑釁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逮著機會給學生做一個示范吧。我篤定道:私人恩怨下課再說,你我都沒有占用別人聽課時間的權利。同學們,咱們繼續(xù)上課。
課后,我異常平靜地聽完她抱怨和指責,既不插嘴,也不反駁,最后直接和她約定,如果她能在一定時間內戒掉上課講小話的毛病,科任老師也首肯的話,我可以考慮她的要求。后來,我未食言,她也爭氣,考上了心儀的高中。一次和同事在音樂廳聽音樂會中場休息時,她突然沖到我面前,“劉老師,我在二樓早就看見你了,你知不知道,我非常非常想你,抱抱可以嗎?”我慶幸彼時并沒有正面回擊她的沖動與片面,而終于等到了她的反射弧。
反思:每當站在操場上陪學生跑步時,看著視線無法越過的圍墻,想起一千多年前的李白立于馬上,馳于咸陽古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此番景象,獨有千古。我感謝那些所有從我眼中、心里流過的文字,他們筑起高臺,助我看見遼遠和宏闊,境界與風骨。遠處傳來清晰而堅定的聲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責任編輯 成 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