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強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選修課程在高中階段越來越受重視。時代要求語文教學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必須做到高效。如何高效地進行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呢?筆者的辦法是采用整合的形式進行。
一、將作者與作品主人公結合起來
在選修課里進行高效學習指導,首先要求教師將文化背景告訴學生。鑒于選修課程特殊的性質,教師在教授時采用的教學重點和方式應該是與必修課不一樣的。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教授《孟子》的文章時,教師首要的任務是讓學生了解孟子的學說,其次才能是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和比喻說理的特色等。筆者在選修課教學時,重點把孟子的經歷、戰(zhàn)國時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告訴學生,從利于學生理解方面抓高效。
筆者在正式講授“《孟子》選讀”單元前,除了給學生詳細地介紹了文化背景知識之外,還把學過的課文拿來印證。如跟學生說,孟子學說當時沒有被諸候采用是因為在紛爭天下的時代,單憑施行仁政是不能解決國家生存的問題的。當時的君王們都想效仿春秋五霸稱霸天下,各諸侯國中,凡聽從法家、兵家、縱橫家之說的君王,就會使自己國家的實力日益增強。筆者這時又指出,學生在必修教材里學過《過秦論》,里面講秦孝公“立法度”、務耕織,其后幾代國君“因遺策”,至始皇“振長策”而統(tǒng)一天下,就證明在戰(zhàn)國時,法家行通了,而儒家行不通;后來“仁義不施”又導致秦朝速滅,這才有漢代的“獨尊儒術”,使儒學在漢代漸漸興盛起來。故有法家是“打天下”之理,儒家乃“坐天下”之論。這就是說,治國之策要因“攻守之勢異”而異。筆者這樣講,學生既復習了《過秦論》的要旨,又為學生理解孟子輾轉各國,苦心游說而不成的歷史事實做了鋪墊。
二、將選修課文與必修課文聯(lián)系起來
高年級學生在思想、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等諸方面相對低年級有了提升。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在高一時接受的老師的教學方式,更不滿足于對單獨文章的閱讀和理解。在不斷地接觸同一作者或同一類體式的文章后,學生也產生了將選修課上學習的文章和以前學過的必修課的文章對照理解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該指導他們如何將選修課文與必修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比較。教師將所學課文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既有利于學生了解文化,又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正在學習的和以前學過的課文的理解。
拿選修課本《先秦諸子選讀》里的“《孟子》選讀”單元來說,這一單元以多篇文章將孟子的思想成體系地展現(xiàn)給學生。而學生在高二已經學習過《寡人之于國也》,對背景知識,即孟子其人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該課文中講了有關于孟子的仁政主張,包括實施王道的途徑,如“保民而王”;實行王道的措施,即“制民之產”;實現(xiàn)王道的表現(xiàn),如“衣帛”“食肉”“孝悌”“尊老”“與民同樂”等,正好可以為選修課文全面了解孟子思想提供佐證。印證不是重復教學,而是為了幫助學生由對個別理解發(fā)展到對整體理解,更有利于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突出選修課的教學重點。如果教師只是對單篇課文進行解句評章,將不容易使學生全面把握孟子的思想及其文章體系。
三、將不同學段的文章整合起來
有些相互有關系的文章,因編寫體式的要求,散編在必修和選修課本里。這些課文,往往擁有共同的人物,教師據此可以將它們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教師可將選修課文與相關必修課文連成一個體系,讓學生有總體認識。
比如,人教版初中課本里有《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高中必修課本里有《寡人之于國也》這篇課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里重現(xiàn)了《寡人之于國也》章節(jié),其后又出現(xiàn)《孟子見梁襄王》《孟子見齊宣王》《莊暴見孟子》等章節(jié),這些篇目的內容,和前述初中課文和高中必修課文其實是有聯(lián)系的。
筆者告訴學生,孟子先后兩次到過齊國,第一次見到的是《鄒忌諷齊于納諫》中所說的齊威王;第二次見到的就是選修課文《孟子對齊宣王》中所說的齊宣王。那么,兩次旅齊中間,孟子到哪里去了呢?他到魏國去了。孟子在魏國守候了兩代國君,第—位是《寡人之于國也》里的梁惠王,另一位是《孟子見梁襄王》中“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是因為齊威王一心要爭霸主之位而離開了齊國,又因為粱襄王沒有仁君威儀和仁君的“不忍”之心而離開了魏國,回到了已經是新君即位的齊國。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五畝之宅,樹之以?!睍貜陀凇豆讶酥趪病泛汀洱R桓晉文之事》里,這正說明孟子游說諸王的苦心。這樣指導,學生便能將已經學過的知識串連起來,形成統(tǒng)一的概念。
在教授選修課本時進行高效的整合教學,要求教師鉆研全部教材,包括作者經歷、所述人物的經歷、學術界對課文的評論等在內的知識。教師在教授課文時需要運用整合思維將一些課文連成有機的整體,并將課文納入到歷史文化背景中去。高效的整合教學,還要求教師教給學生整合的思維觀念,引導學生自覺地整合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第十二中學(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