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月
摘 要:古詩文是指古代文人墨客書寫的或關于情感、或關于山水、或關于個人信仰的詩歌散文,其對學生信仰的樹立、人生價值觀的確立有著不可忽略的輔助作用。為了解決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這一弊端,以及針對古詩文的特點,教育工作者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古詩文教育方略——喚醒教育。首先論述了古詩文的特點,然后論述了喚醒方略在古詩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喚醒方略;特點
一、詩文特點
1.短小精辟,藝術性強,極具情感色彩
與現在的散文和故事不同,古詩文用詞簡練、寓意豐富,講究韻律,用排版整齊的幾句詞語就將詩人的內心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對于擁有易安居士之稱的宋代詞人李清照,十分擅長利用詩詞將自己的情感生動地表達出來,這是婉約派代表詞人之一。例如,她的代表作《一剪梅》,是李清照在與丈夫分離時創(chuàng)作的。其詞中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中借用落花和水來自喻,表明自己現在就如那飄落的花和水,無依無靠,十分孤苦;接著下一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就將對于丈夫深深的相思表達了出來。全文雖無濃墨重彩的描寫,卻將李清照的小女兒心事描寫得惟妙惟肖,使讀者感同身受,極具感染力。
2.嚴格的格式要求,用詞簡潔凝練
不同于現在的白話文和散文,古詩文對于格式有相當嚴格的要求,講究平仄相協(xié),用詞精煉,要求詩人利用簡潔的幾句就將自己的思想完整地表達出來。所以這就要求詩人在寫作的過程中,對詩句進行反復的推敲,甚至于一個字也要反復的定奪。
3.借景抒情,融情山水
古代的詩人往往更擅長通過對山水的描寫,將自己內心的壯志、信仰和情感表達出來。寄情于山水,使讀者更能身臨其境。例如,豪放派詩人李白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例如,其代表作《將進酒》就是借物抒情的著名詩篇。“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用水流來比喻時光匆匆,一去不回。整首詩用詞豪邁,情感豐沛,將自己壯志未酬的憤懣之情利用山水比喻表達了出來。
4.寓意深遠,韻味綿長
縱觀古今,詩人將自己內心豐富的情感傾注在短短的幾行詩中,所以古詩文的書寫就更講求用詞精煉。但是整篇文章寓意豐富,雋永流長。李白的《靜夜思》就是一首簡練且寓意豐富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敝饕鑼懺娙嗽谝粋€月明星稀的晚上,看見通過窗戶灑在地上的月光,月光就如那秋季下的霜一樣。詩人抬起頭望向天上的明月,喚起了隱藏在心底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全詩簡短的幾句話,就將詩人內心的思鄉(xiāng)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借月表達詩人希望全家團聚的思想。
二、喚醒方略在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
1.喚醒隱藏在文字中的內涵
語言文字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多數文字學家認為,漢字就和人的構成一樣,有血有肉,有它自己的魅力和內涵。對于古詩文來說,文字更是承載其重要意義和思想的介質,因為古詩文大都篇章簡短,用詞簡練。所以其中一個詞的不同可能會引起整篇文章思想表達的不同。所以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就要學會抹去蓋在其表面的浮沉,體會到古詩文真正的內涵,以此來起到觸動心靈的作用。古詩文的教育本質就是要喚起學生對于文字的敏感性,體會到文字的魅力,從而進入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而且在古詩文中,一樣的字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就有不同的含義,所以,教師在進行古詩文的教育時要幫助學生掃除文字的障礙,學會用古文思維去理解文章。
2.復舊迎新
對于古詩文的學習和教育,十分注重學生在平常學習中的積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前后知識的銜接。喚醒學生之前學習過的知識,然后通過教師的講解,將前后知識進行連接,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進行古詩文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拒絕平鋪直敘的講解,正確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將自己的新舊知識進行融合。而后學生在此基礎上,加注自己的思想,喚起學生的自學意識。
3.教師自主感悟,喚醒學生情感
現在大多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容易照本宣科,不重視自己對古詩文的理解,使得教師在對古詩文的講解過程中,對于某一特定的古詩文時,無法擺脫其固有標簽,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入進去。這樣就使得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與教師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定的隔閡,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不能起到真正打動學生的作用。所以,教師在進行古詩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將自己的思想感悟注入古詩文的講解中,喚醒古詩文思想的魅力,讓學生真正去體會,喚醒學生內心真實的情感,將學生真實的感受注入到古詩文的學習當中。
總之,在傳統(tǒng)的古詩文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模式就是“講+背”的模式,使整個古詩文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所以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語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授課時,應該注意使用喚醒方略,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了解,喚醒學生在文字含義、主旨含義和藝術含義三個層面上對古詩文的理解。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所以為了使古詩文的教育更全面、更生動,就需要教育部和廣大教師的積極配合。
參考文獻:
曹明海.本體與闡釋:語文教育的文化建構觀[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