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賢
【摘要】當下的部分課外閱讀活動與課堂教學脫節(jié),造成學生缺乏閱讀興趣,缺少必要的指導,閱讀時有畏難情緒,缺乏思辨能力。因此,筆者倡導在立足教材基礎上的課外閱讀指導。可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五個“一點”:一點誦讀,引導積累;一點滲透,激發(fā)興趣;一點探究,引導思辨;一點方法,提高效率;一點調整,養(yǎng)成習慣。在實際操作中也要注意以下“三無”:無度——喧賓奪主;無效——信馬由韁;無趣——生搬硬套。
【關鍵詞】立足教材 課外閱讀 指導 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規(guī)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赌暇┦姓衽d閱讀行動計劃》中也提出,要“致力于有效構建現(xiàn)代小學生課外閱讀體系”。如何在漫漫課外閱讀長夜中為學生點燃一盞明燈,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之路上行走得更穩(wěn)健、更愉悅呢?蘇教版語文五年級的兩篇文本引起了筆者的思考。
《月光啟蒙》一文中,孫友田的母親并不認識字,也沒有規(guī)定他要讀哪些書,但母親的童謠、歌謠、故事、謎語中,很早就埋下了文學素養(yǎng)的種子,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謠、歌謠、故事、謎語,滋養(yǎng)出了一位作家。
《師恩難忘》的作者劉紹棠,“在田老師那里學習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正是這一個個故事,“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教材中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告訴我們:進行課外閱讀需要的不僅是研究書目、制訂閱讀計劃,更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需要我們做“那個每天太陽落山后,就扛著梯子走來,把街燈點亮的李利”。這一切,必須和學生朝夕相處的課堂相結合,和學生學習的教材內容相結合。
一、一點誦讀,引導積累
蘇教版語文的編排,內容的設置,都是以“串”的形式出現(xiàn),每個單元都是通過不同的文章進行相應的組合,每個練習里的欄目都是按照相應的主題進行相關編寫,在循環(huán)往復中強化了學生對單元主題的感受。在教學時,也可以將課文的主旨以“串”的形式出現(xiàn),引領學生在不斷地反復吟詠名言、警句、諺語、歇后語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逐步幫助學生養(yǎng)成有意識積累的習慣。
學習了《長江之歌》后,可讓學生誦讀相關的詩句;學習完《九色鹿》,在明晰了九色鹿形象的基礎上,可出現(xiàn)與誠信有關的成語幫助學生積累;學習了第四冊識字一關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詞串后,就可以補充關于節(jié)日的童謠,幫助學生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學習了《只揀兒童多處行》后,不妨出示一些冰心的語錄,讓學生在誦讀中再一次感受老人博大的胸懷。同時,文本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運用了特殊修辭手法的語句,也可以成為學生誦讀、積累的對象。
二、一點滲透,激發(fā)興趣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的資源,有機滲透課外閱讀材料,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做積極的引導。
1.閱讀卡片,了解常識
選編教材時,編者著意安排了名家名篇和著作節(jié)選,并在教材后面精心安排了作家卡片和名著概覽。作為文學常識,應讓學生仔細閱讀,做適當?shù)姆e累,并引導學生把握相關信息,積累文學常識,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埋下伏筆。
2.利用期待,挖掘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學生的“閱讀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閱讀能否深入。這就要求教師除了課內的講讀內容之外,還應該留意與教材相配套的一切教學資源,向學生傳遞課外閱讀的相關信息。
3.精心拓展,巧妙延伸
根據(jù)教材選編的文章的作者、語言內容及題材等,教師可將閱讀任務適當延伸。這樣既有助于本課的學習,又可溝通課內外的聯(lián)系,為課外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在課外閱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拓展方法之一——作品擴大式
有許多課文是根據(jù)原著改編的,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把原著印發(fā)給學生,做擴大式的課內閱讀。如:
◆拓展方法之一——作者擴大式
在學習了課內讀物后,可以推薦原作者的相關文章給學生閱讀,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如:
◆拓展方法之一——相似文章拓展閱讀法
可根據(jù)課文某一方面的特點,選相似的課外讀物給學生看,采用“讀一篇,帶一篇”的辦法來擴大課內閱讀量,可以是相同內容,可以是相同寫法,也可以是同主題。
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可選擇《海底漫游記》讓學生閱讀,由于兩篇讀物有不少相似之處,能大大提高閱讀效果。
又如:教學《秋天》這篇詩歌時,可以推薦數(shù)首描寫秋天的兒童詩讓學生朗讀;教學《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時,就可推薦學生閱讀《唯一知道海嘯的人》。
教學《廬山的云霧》一文時,可在體味廬山云霧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的特點后,向學生們推薦《桂林山水甲天下》這篇美文,要求學生們運用遷移法抓住關鍵詞語品讀課文,很快就能體會到桂林的山“奇”“秀”“險”,桂林的水“靜”“清”“綠”等特點。
結合課內語文閱讀教學,還可以結合家庭作業(yè),進行系列閱讀的訓練,如美文閱讀系列親情篇、智慧哲理篇等。
4.兒童文學,適當推薦
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重視引導學生讀好和讀懂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作品強調“兒童本位”,對兒童有極大的親和力。怎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兒童文學作品在學生閱讀成長中的功效?針對教材中涉及較少的現(xiàn)狀,可適當向學生推薦部分兒童文學作品。
三、一點探究,引導思辨
思辨指的是思考辨析,也就是進行比較深刻、周到的辨別分析。學生能否在課外閱讀中勇于提出不同的見解,這與教師平時問題的設計、有意識地引領是緊密相連的。在教學以下兩課后,我布置了思考題,請學生課外查找相關資料,談談自己的觀點:
◆克隆人,你贊同嗎?——《克隆之謎》
◆有史評家認為:鄭和遠航浪費了大量財物,導致國庫空虛,因此鄭和遠航是歷史的敗筆。請說說你的看法。
——《鄭和遠航》
四、一點方法,提高效率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新課標要求:要結合課文的閱讀,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和復述,學習精讀、略讀、瀏覽。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階段,結合讀物特點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閱讀方法。
精讀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細讀的閱讀方法。它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略讀法。略讀法的特征是翻看讀物,首先要看序言、目錄,或開頭、結尾,然后從頭到尾地瀏覽,力求迅速準確地從全局上把握讀物的脈絡和主旨,明確內容。
速讀法。即不發(fā)音,用盡量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確理解文章的閱讀方法。在訓練學生速讀時,可教學生采用“掃視法”,培養(yǎng)以詞句為單位的整體性閱讀;也可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速讀后解答,還可以用競賽法,激發(fā)學生速讀的興趣。
選讀法。就是不通讀,有所舍棄,擇其所需而讀。通常做法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自取所需,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批注閱讀法。就是閱讀過程中邊讀邊批注的方法,包括“圈畫批注”“摘錄好詞佳句”“概括主要內容”“寫讀后感”等多種方法。
五、一點調整,養(yǎng)成習慣
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話〉序》中指出:“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yǎng)成了習慣才行?!绷己玫拈喿x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質量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所以,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持之以恒地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朗誦會、故事會、文藝演出之類的大型活動,固然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但在一個學期中是不可能頻繁舉行的,因此,筆者建議老師們不妨將教學內容做適當調整:如每周設置一節(jié)閱讀欣賞課,每天中午安排學生看書半小時,每周抽一天晨會或是午會舉行“與好書交朋友”活動,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們渴望閱讀,更渴望自由閱讀,快樂閱讀。讓我們在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做那個“每天太陽落山后,就扛著梯子走來,把街燈點亮的李利”,讓“那些坐著喝茶的大人和孩子們,就又看見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朧朧間,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在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如淅瀝的春雨般,“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尋思的書,帶到孩子們的面前”,讓他們“興致勃勃地閱讀,朦朦朧朧間,使他們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