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林
與《禮記·學記》相伴
丁元林
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在《禮記·學記》中說道:“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苯虒W本乃師之天職,教師的第一要務是教學生學,而在教學生學的同時教師自己也在不斷汲取營養(yǎng),不斷積累經(jīng)驗,使專業(yè)技能變得更成熟,教得更好。但是我們的身邊也存在一些教師——其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語言枯燥,雖有經(jīng)驗但無法跟上學生學習的需求及變化。因為學習過后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我們的教學經(jīng)驗之河活了,我們的河流才不會腐壞,才不會日趨枯竭。
一天,我和學生學習《師恩難忘》這篇課文,正當全班同學在認真體會“田老師講的故事是那樣的引人入勝、娓娓動聽,以至同學們恍如身臨其境,沉迷其中”時,一只小手突然像雨后的春筍冒了出來,雖然稚嫩卻充滿了無限的自信與迫不及待?!袄蠋煟矣袉栴}!”
“請你說!”
“我覺得這段話里的‘戛然而止’有點問題?!┤欢埂钦f田老師講的故事一下子停止了,可前文說田老師講的故事引人入勝、娓娓動聽,怎么會一下子停止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問題一出,有的同學頻頻點頭,有的同學臉上寫滿了疑惑,大家不由自主地爭論了起來。
“好問題,你真會思考!讀書貴有疑,作者這里的‘戛然而止’用得是否恰當呢?請同學們好好討論一下吧!”于是一個嶄新而又充滿活力的生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誕生了,我渴望這種波瀾起伏的課堂節(jié)奏,渴望這種滿載活力與趣味的課堂教學,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諧……
“我覺得‘戛然而止’用在這里沒有問題,它是作者的感覺,作者感到老師的故事一下子停止了,是因為他還沉浸在田老師娓娓動聽的故事中。”第一個孩子的聲音雖然有點顫抖,但是他的回答給全班學生打開了另一扇窗。
緊接著,一個響亮而又堅定的聲音響徹我們的耳邊:“是的,正是因為田老師的故事精彩、娓娓動聽,田老師的故事雖然結束了,但是作者仍在發(fā)呆,沉浸在故事里,所以他感覺到故事突然中斷了,這種感覺就是‘戛然而止’?!薄罢亲髡呗犝n有這種感覺,才讓我們充分感受到田老師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高超的教學技藝?!碑敃r我的心里樂滋滋的,學生真是太厲害了!
漸漸地,這個問題在學生的討論中越辯越明,越講越透徹。細細想來,從不會、生疑,到會、解疑這樣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經(jīng)歷了“不解的困惑、思索的迷茫、討論的敞亮、發(fā)現(xiàn)的愉悅”,這是一道自然靈動的學習風景。從那一刻起,我更加堅信,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潛能是無限的,他們天生具有學習的能力,就看我們成人能否正確地引導,給其合適的成長環(huán)境。因為他們的大膽質疑、自主學習,所以我一次次收獲了精彩靈動的對話,收獲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幸福時刻。教學相長,用心成就學生的同時一定可以發(fā)展自己。
《禮記·學記》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弊x來感悟頗多。教育本是用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撫動另一朵云,這是喚醒而不是管制。教育之所以為人的教育,是因為一切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尊重學生的天性,啟發(fā)學生的智慧。
A、B、C都是班級里的學困生,A的父母很少過問其學習狀況,A對自己也沒有要求,從來不想做家庭作業(yè)。B來自父母離異的家庭,自己跟著母親一起生活,在學習上母親管一時則好一時,但B不愿意吃苦,喜歡偷懶。C做任何事都沒有動力,每周拖欠下一堆作業(yè),學習負擔越來越重,整天無精打采。
面對這三位學生,絕不能靠辦公室訓話或者放學留下來開小灶解決問題。我覺得最需要解決的是他們的心理問題——特別是他們對學習認同的問題。據(jù)我了解,A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在橋梁設計、自然科學方面,每天我引導他完成各學科的基礎題后,便獎勵給他閱讀這類書籍的時間,否則將扣除這部分時間。一學期下來,他已經(jīng)能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了。面對B學生,我跟其母親保持長期聯(lián)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時間安排,并準備一本詳盡的家校聯(lián)系本,讓校內和家里的規(guī)劃安排能一目了然。正是由于她喜歡玩,每天在玩的時間里,我都會引導她為班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對班級的事情慢慢熱心起來,成了一個熱情、自信的小姑娘。曾有過一段時間,我對C學生是無計可施的,正是由于經(jīng)常拖欠作業(yè),不愛動腦,其頭腦反應變慢了,作業(yè)幾乎不會做。不過每天我都會陪著他,教他如何做題,第一天做一道題,第二天做兩道題,第三天做三道題……直到有一天我對他說:“今天你自己做吧,想做幾道做幾道?!彼谝淮巫约邯毩⑼瓿闪嘶A作業(yè),我的成就感難以言表。針對這三個學生所采取的措施需要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不斷地鼓勵他們,給其做減法,而他們自己會不斷給自己做加法,讓他們發(fā)現(xiàn)原來做名合格的學生其實很簡單。
給其適合的土壤,讓其生長,不要指望每棵樹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有時做棵小草也不錯。我們引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化學生。在傳授知識和技能時,不啟不發(fā)、填鴨式灌輸是忽略人性的方式,換來的只是虛無的膨脹與低價的輪回。我們對學生嚴格,并不會束縛學生的發(fā)展,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順天性,啟睿智,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與改變。
《禮記·學記》中寫道:“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人在學習的時候,有時貪圖學得多而不求甚解,有時候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有時候認為學得太容易馬馬虎虎,有時自我設限,不求進步。這四種心理各不相同,但必須先明白這些心理,才能挽救這些缺失。
回想我們的學習過程,何嘗不是包含這四種狀態(tài)?小學生讀故事書往往不求甚解,只在乎故事的情節(jié),恨不得一下子把一套書全都讀完,這樣才夠過癮;有時候學習某個知識點,知道一些就認為自己都會了,不用再學;有時候覺得計算題容易便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結果是錯誤頻出;還有的時候學習奧數(shù),覺得太難了就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習奧數(shù)的內容,從此放棄再也不涉及這部分知識。這樣的例子自古就有,這是人學習時心理通性,但我們必須取長補短。
學習本不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作為人類,必須學會鍥而不舍地認真鉆研,這樣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做快樂學習的人,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以促進學生的快樂成長為取向,觀照學生的自主意識,注重學生的自主能力,關注學生的快樂體驗。
快樂地做學習的小主人,強調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小主人,能夠享受到知識獲得與能力提升所獲得的成功感、自豪感,時刻伴隨著快樂的體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增長優(yōu)點來挽救學習過失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當老師,就是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嘗試,自己學懂,真正做到了“學習的小主人”。學生也許初次嘗試時會緊張,但隨后就會得到一種成就感,這其中的快樂也就應運而生了。知其心,長善救失,做一個快樂的學習者。
教學相長,守望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順天性,啟睿智,守護每個學生的發(fā)展;知其心,長善救失,做一個快樂的學習者,讓我們與《禮記·學記》相伴,學做一名智慧型教師。
(作者單位:南京市瑯琊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