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琴
一、閱讀的緣由——因為你的美
上學期在東海實驗小學有幸聽了仲廣群老師的一節(jié)《倒推》課,聽了那節(jié)課,我感到心潮澎湃,因為仲老師這節(jié)課讓我看到了真正“以生為本”的課堂。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仲老師特別提到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正常情況下我們教學圓的面積就是將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而他班里的一個孩子居然將圓轉化成了一個三角形。這個學生的啟發(fā)點來自他喜歡吃的棒棒糖,棒棒糖上有一圈圈的小圓圈,于是它就聯想到一個圓里面鋪滿了一圈圈圓,先將最外面的一圈拉直,然后拉第2圈,再拉第3圈……最后一直到圓心,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圓的周長2πr,而高是半徑r,所以這個三角形的面就■=πr·r,這不就是圓的面積公式嗎?正如仲老師所說他教了幾十年,都沒有想到這種巧妙的方法,而這個孩子卻做到了。是呀,這助學課堂到底有什么魔力,居然能培養(yǎng)出這樣的學生?于是我迫不及待地上網買了仲老師的《教學新密碼》來拜讀。
二、閱讀的感受——教師需要明確學習是學生的事
讀了仲老師的書,再想想這幾年一直在強調課改,其實無論改革的浪潮怎么變,我覺得有一點不會變,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覺得教師需要明確一點就是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
我們要知道,學習在本質上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再精致的講解也無法代替學生親自的實踐,他們只有經歷過體驗過才會有更深刻的認知。像“小組討論”“做中學”“馬上應用”等這樣的主動學習方式才是學生要進一步掌握的。
我們要意識到學生的學習是終身的事情。有時為了“分數”我們會不停地搞“題海戰(zhàn)術”,通過這種機械練習來保證正確率??墒沁@種做法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的后續(xù)學習。那怎樣的教學觀才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呢?我們需要明確:(1)教學應該對學生的學習發(fā)揮幫助、促進、催生的作用。(2)興趣與好奇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力量源泉。(3)方法可以讓學生的學習登上快車道。(4)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為其日后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明確了這四點,才會將學生的發(fā)展放在第一位。
我們需要明白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自我的完善與創(chuàng)造。學生的學習絕對不是1+1=2,而是需要自我建構與逐步完善。如何去建構與完善呢?我覺得這需要數學方法與能力的支持,而方法與能力個人覺得來源于數學思想。例如,學生在學習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時需要通過小方塊的操作來建立長乘寬的公式模型;在教學五下■+■+■…+■時,學生在掌握了通分的技能下這一題可能會先通分,但這樣計算量還是比較大的。學生若想提高自身的能力,可以用數形結合的轉化思想來解決。從最近聽的一些名特級的課中,我也感受到了數學教學更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從我自身經歷來看,做一些高中甚至大學里的題目,雖然可能由于一些定理忘了而做不出答案,但我能很快想出這種題的解題方向,其實這種方法就來自于數學思想。也有人說數學學到最后就只剩思想了。
怎樣才能讓學生掌握這種思想,進而形成技能完善自己呢?教師需要明確什么呢?(1)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放松的警惕狀態(tài)”的課堂氛圍。(2)只有會自學、會思考、會探索;愛提問、愛溝通、愛合作;善交流、善辯論、善反思,學生的靈性才能得到舒展,智慧才能綻放。(3)為了學生的“進”,教師要盡可能地“退”。
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教師應把學生看成是課堂的主人、教學的積極參與者,他們是學習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故在教學中要多放手,讓學生學會學習。
復習課時我會放手讓學生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知識點,這種學習任務開放,教學時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將學生的預習向縱深引領??赡軇傞_始有的學生確實不會整理,但慢慢你會發(fā)現學生的整理真有不少亮點。在整理簡便計算時,有的孩子用表格有序地將運算律歸類,還友情提醒大家不要弄混,因為平時真的有學生會混淆;而有的學生不僅整理了知識點,還將易錯題列出來以便區(qū)分;還有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列出解題小竅門,真是很有心。
試卷練習講評課先將試卷發(fā)下去孩子自查自糾,找到錯誤原因,將會的先訂正;接著在課堂上小組互相交流自己的錯題,大家互幫互助,實在不會的放一邊;最后教師集體講解剩下的難題。學生先互助,教師再幫助。當然學生的學肯定替代不了教,此時的“教”是以學定教,這樣教師就把教學的力量用在關鍵處,在學生思而不得、言而不明、探而不深時,教師再確定需要講什么、怎么講。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為了他們的發(fā)展,我們要不停地去嘗試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適合他們的才是最好的。我們的教學需要的是改變勇氣,更需要有盞明燈的指引,而這本《教學新密碼》就是引領我前行的明燈。我的世界,因你的美而改變!
參考文獻:
[1]仲廣群.教學新密碼:小學數學“助學課堂”范式[J].小學數學(數學版),2015(5).
[2]陳必武.回歸課堂本真,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J].小學時代,2012(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