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摘要:合作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jīng)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是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將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到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201-01
目前,在我的數(shù)學教育中,最有效的一種學習方式,就是合作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評價目標是每一個都要進步,都要有所得。經(jīng)常性的進行小組學習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合作精神,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共同思考的能力,另外合作學習還可以讓學生能夠學會對自身和他人做有效評價。正因為如此,所以這種學習方式被很多一線教師所運用。
1.注重個性特點,進行合作組搭建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倡導合作的社會,同樣在教學中也提倡合作式學習。所謂的合作學習就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提出課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獲得結論的學習方式。為了能夠增加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首先應該將班級里的學生,根據(jù)其各自的特點進行分組。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且心智還不夠成熟,各個小組的學習分工、參與程度等方面還是有非常大的差別的。所以在進行小組劃分時,筆者會按照班級學生的人數(shù),要求兩個人為一個小組。在分組之前還會詳細的和大家講明劃分小組的目的以及各自所要擔負的學習任務,讓其能夠真正的整體提升。比如說筆者在講述《20 以內進位加法》該課時,就會以這種分組形式來檢查他們各自的學習情況。首先筆者會根據(jù)學號或者是他們的作為進行分組學習,最后由各個學習小組相互檢查各自的學習情況[1]。要是哪個小組的學習情況達到了預期的水平。筆者會給予每個小組成員一些獎勵。并要求其按照目前的情況繼續(xù)努力。對于那些較差的小組來說,這時候千萬不可批評,不然很容易破壞他們的積極性,應該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指導他們如何在以后的學習中進行完善。當學生們完全習融入并習慣了這種分組學習的模式以后,筆者嘗試著讓兩個小組合成一個大的學習小組,由兩人擴充到 4 人。比如筆者在教授《前后、左右》時,所采用的正是這種 4 人一組的學習模式。為了能夠讓小組內的成員真正起到互助的作用,在分組時應該明確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受教育能力、性格特點等。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進行每組成員的配置。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習小組都能夠處于同一水平線,相互促進和提高。學生在學習時,由于小組水平較為平均,也增加了他們的合作動力,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2]。另外在人員配置時,應該在每個小組中都安插一個學習成績優(yōu)異且有著一定團結精神的學生,到小組中擔任組長的職務。其主要任務是根據(jù)老師平常的安排,組織組員們進行內部交流學習,幫助成績落后的同學一起成長。
2.根據(jù)合作學習開展情況,加強指導
教師需要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進行巡視,仔細針對每一組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有效引導,同時促進學生彼此合作能力的提升。在合作學習剛開始實施時,會出現(xiàn)一些混亂狀態(tài),比如說課堂無秩序,嘈雜混亂,每個學生都各自為政,嚴重缺乏合作意識。針對這種現(xiàn)狀筆者選擇用鼓勵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逐步深入,慢慢融入到合作學習中。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筆者會有針對性的提出階段要求,只要小組能夠順利完成教師所提出的階段性要求就可以獲得一面紅旗,每一周獲得紅旗最多的那一組就是本周最優(yōu)秀的小組,而該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可以獲得一枚紅花。通常筆者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在小組討論中,每一位成員必須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來參與小組討論,剛開始會有一些比較內向的學生不會說,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基本都能夠參與討論。第二個要求是討論時保持平靜的語態(tài)。第三個要求是任何一個小組成員在發(fā)言時,其他的小組成員需要安靜聆聽,在發(fā)言結束后,再對其發(fā)言進行評價或補充。
3.依據(jù)教學內容,制定具體的合作學習內容
在合作學習中,要讓學生明白這是一個主動,積極且有意義的過程。該怎樣讓合作學習起到促進學生各方面發(fā)展的作用,而不僅僅是浮于表面的一種形式呢?筆者認為可以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尋找一個對的目標,也就是確定一個合適的討論題目。這就需要教師將教材研究透徹,把握好課文的重難點,同時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第一次接觸合作學習,所以教師需要相對嚴格的要求,同時要注意將任務平均分配到每一個小組成員身上,讓他們能夠在小組討論時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例如在教授"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該課時,首先筆者會讓學生們在小組內摸一摸、玩一玩、滾一滾筆者所拿出來的教學模型。讓他們講述自己對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并描述生活中有些物體時這兩種形狀,小組內列出這兩種形狀物體最多的,筆者會在這時對其進行表揚。這樣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樂趣。更讓他們了解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真理。這對他們日后的成長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每個人都能夠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不僅增加了自己的知識儲存,還鍛煉了他們探索事物的精神。還有在學習長度單位時,筆者會找一個參照物讓學生們進行長度測量,由于一年級的孩子都非常小,還不能獨自完成物體測量。這個時候小組的團結性就發(fā)揮出了作用。小組成員這時候就開始相互配合一起來測量物體的長度。不得不說的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重點培養(yǎng)小組之間的討論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比如我們在學習形狀的時候,很多學生錯把水管上的彎頭連接當成角。這個時候可以讓小組進行討論它到底是什么,應該怎樣認識水管的彎頭的角"。通過這種討論可以讓孩子正確的明白知識中的內容。這對他們的日后成長來說,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意義。為他們的進一步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每一個小組的活動結束后對其進行評價和總結。評價總結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各小組進行自筆者總結,在總結中討論,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的進行思維拓展,最終獲得的結論提交給教師。另外教師也要對每個小組進行評價,不僅要對其成果評價,還要對每個成員的表現(xiàn)予以點評。讓每一個學生都明白在小組合作中自己的表現(xiàn)如何。
參考文獻:
[1] 劉京.關于新課改要求下農村小學數(shù)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1.
[2] 秦小榮.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42: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