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滬
摘 要:道德教育在小學階段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通常來說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肩負著語文知識的教學,還肩負著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任務,因為從小學課程設置來看,語文教學是與道德教育聯(lián)系最密切的學科。那么,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使學生既能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又能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就是重點研究的內(nèi)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教學實踐
一、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形成,對待事物的看法還處于懵懂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在未來人生道路上的發(fā)展將產(chǎn)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們強調(diào)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因為語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與德育聯(lián)系最密切的學科。通過語文教學,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漢字、生詞、造句、寫作,還要在課文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并根據(jù)這些情感、意圖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我們認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應該不失時機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為了能夠將小學語文教學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小學語文教師不妨從以下方面著手進行教學實踐:
1.以課文為切入點,進行德育引導
我們強調(diào)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是說明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依然要將更大的教學比重放在語文知識的講授上。但遇到適合對學生進行道德滲透的課文,教師就應該不失時機將這樣的機會抓住,對學生進行充分的道德教育與道德滲透。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8課《我不能失信》,課文內(nèi)容講的是宋慶齡為了遵守信用教小珍疊花籃而拒絕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朋友家的故事。教師對學生講解時就應該從“守信用的重要性”“失信的危害”等角度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滲透。為了能夠使學生對“誠信”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從課文引申到現(xiàn)實生活,尤其是從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的事例出發(fā)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引導與滲透。
2.以討論為環(huán)節(jié),進行德育交流
為了能夠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收獲更多的德育知識,僅僅從教師角度加以引導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再以某一具體道德問題為觀點,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使德育滲透更加深刻。我們依舊以上文提到的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8課《我不能失信》為例,圍繞“守信”這一話題提出不同的問題,鼓勵學生分組討論,如: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一個守信用的人?如果你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卻沒有做,會怎么樣?如果你的朋友答應你時,他沒有做,你會不會生氣,你還會和他做朋友嗎?……教師將上述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配,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這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守信”的重要性以及“失信”的危害。
3.以寫作為形式,進行德育升華
如果說第一種方法是在幫助學生樹立道德意識,第二種方法是在幫助學生強化道德意識,那么,我們現(xiàn)在所提到的第三點就是在幫助學生鞏固已經(jīng)形成的道德意識。作文一直是小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進行作文的書寫,同時我們認為寫作也剛好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道德意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認為以作文為形式幫助學生進行德育的升華,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很好鍛煉,還可以使學生真正將德育知識融入自己的觀念與意識中。通過以上方面德育知識的滲透,學生已經(jīng)對“守信”的意義和“失信”的危害形成正確認識,對待“守信”和“失信”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態(tài)度,這個時候教師再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看法與態(tài)度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不僅可以使學生在作文寫作過程中有話可說,還可以通過對寫作內(nèi)容的觀察,考查出德育滲透的效果和作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強調(diào)從以下方面逐層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首先以課文內(nèi)容為切入點,使學生對所滲透的道德教育形成初步的認識;其次,在教師引導下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生活實際對德育知識進行探討與交流;最后,根據(jù)探討與交流過程中形成的思路和想法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使德育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升華。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德育滲透策略,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中心思想正確理解,還可以在相互探討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最后將德育滲透的心得體會轉向筆尖,對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有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羅劍寵.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3).
[2]王玉香.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015(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