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艷芳
摘 要:新課改強調(diào)讓學生改變學習的方法,由被動式轉(zhuǎn)化為主動式學習。這給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師必須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運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來進行教學工作,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關鍵詞:初中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
人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意思是把魚送給別人不如教會他釣魚的方法,這樣他人才能自食其力。在學習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如何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從“學會”上升到“會學”,這是所有的英語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一、解決疑慮,讓學生愿意學
想要學好英語,單靠教師的努力肯定是不行的,還需要學生的主動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學生都有著類似的疑慮“學英語到底有什么用?有什么好的呢?”“咱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最多,為什么不讓其他國家的人學習漢語呢?”每當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來問我,我便會耐心地給學生解釋:“英語是世界上的國際通用語言,也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很多國家都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及全球化的趨勢,你們只有學好英語,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對人才的需求,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示自己,去尋求更大的發(fā)展?!边@樣的理由足夠充分,學生的疑慮解開了,知道了學習英語的重要性,自然愿意學習
英語。
二、情感教學,讓學生喜歡學
學生的情緒高漲,精力旺盛,接受和學習知識的速度會快很多,學習的效率也會明顯地增快,因此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實施積極的情感課堂教學,營造一種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喜歡學習英語。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要把課程設計得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水平,同時貼近實際,而且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即使是一點點進步,教師也不能吝嗇自己的贊美,讓學生增強信心,知道自己也可以,也能成功,進而喜歡學習英語。
三、激發(fā)興趣,讓學生高興學
人們經(jīng)常說:“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背踔猩纳砗托睦矶奸_始成熟,表現(xiàn)出很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如果教師可以利用好學生的這些心理,和教學充分結合在一起,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開心地學。
例如,可以制作一些精美的課件,在教學的過程中展示,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來吸引學生的目光;還可以組織一些英語小競賽,
讓學生比拼英語小知識和口語熟練度,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效果也很不錯;也可以組織學生聽英語廣播、看英語電影等來學習知識和口語。顯而易見,愉快教學注意發(fā)揮情感作用,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給學生帶來快樂和滿足。
四、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學
如何將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主動學習,這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1.提前預習是一定要養(yǎng)成的好習慣
英語教材都很有階段性和目標性,通過提前預習可以找到還沒有學習的生詞和語句,學生可以根據(jù)上下文進行猜測,或者可以使用字典來查詢一下具體的含義,這樣學生的自主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而且預習還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課本知識,加深印象,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舉多得。
2.互助學習是一個學習的好方法
在平常的教學之中,我經(jīng)常會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口語的練習、習題的探討和問題的解答。不同的學生分在一組,有著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可以相互交流,而且學習好一些的學生還可以幫助學生差一些的學生,糾正他們的語法錯誤和語言知識,這樣長久下去,互幫互助的學風就建立起來了,學生之間的關系親密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少了。
3.小組合作是一套優(yōu)秀的學習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的宗旨是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積極發(fā)言,主動學習,主動質(zhì)疑,主動釋疑,人人能當小老師,人人能講題,人人能板書,人人能批閱,實現(xiàn)大面積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目標。小組成員一起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查閱資料、調(diào)查研究,這對他們的成長很有益處。小組內(nèi)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再加以指導和講解,并且我會讓他們對這樣的疑難問題進行記錄,以便查漏補缺。
4.錯題本是一種必備的學習資料
許多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一道題老師講了許多遍,自己也錯了許多遍,但是再次遇到還是會錯,還是做不對。這時,就需要錯題本來幫助學生記錄常錯、易錯、愛錯的習題。有了錯題本,學生可以時常翻閱溫習,溫故而知新,做到真正的自主學習。
總而言之,想要提升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教師不懈的努力和學生真正的自覺,教師要轉(zhuǎn)變自己的觀念,大膽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讓學生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自主性,真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武蘭峰.如何提高中學英語教學效果[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1).
[2]雷彩,南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英語自主學習訓練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S1).
編輯 楊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