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欣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論《新聞報》崛起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
——兼及對當代報業(yè)的幾點思考*
施 欣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作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報的《新聞報》,在報館鱗次櫛比、報業(yè)競爭激烈、大報強報眾多的上海取得較大的成功與不俗的業(yè)績,究其根柢緣于:一個能力強、視野闊、步子穩(wěn)的主辦(持)人;重商業(yè)、輕政治的辦報宗旨和重業(yè)務、輕政論的編輯方針;重視本埠新聞的挖掘與注意本地信息的發(fā)布;注重新聞時效性和關心報紙質量;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積極借鑒與大膽引介;狠抓經營管理和廣告招徠;有強烈的報刊責任感和社會擔當;常常深懷憂患意識和競爭精神。行止到民國中后期,該報卻悄然由盛而衰、由強而弱,其逐步式微的主因歸根于:喪失了愛國主義精神和忽視了民族氣節(jié);未能認清歷史發(fā)展的大勢,被國民政府收買、操縱和控制,從而淪為國民黨事實上的“黨報”。
《新聞報》;汪漢溪;報業(yè);出版
引言
《新聞報》(1893—1949),創(chuàng)刊于1893年2月17日,初期由中外商人(以外國人丹福士、斐禮思和中國人張叔和為最主要出資人)共同組織、合資集款而得以創(chuàng)建與興辦,并以西方國家普遍采取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和彼時中國常常采用的懸掛“洋旗”(亦即以外商的名義或外國商行的招牌、進行公司注冊與合法登記)的方式展開經營及進行“股份制”運作。雖然,該報實際上的后臺老板是英國人,而主持筆政的“總主筆”則為中國人蔡爾康。*在封建勢力猖獗和專制獨裁盛行的清季民初報界,掛洋牌、依托洋行、庇護于洋人往往是為了捏造報紙所有權的方便,旨在為自由報業(yè)和開明報人提供言論上的保護及出版上的便利。一般來說,他們與外國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擁有不少外國朋友。因此,報社通過在外國領事館(處)、以外國財產形式進行登記與注冊,從而取得法外治權的地位與輿論特權。這既是早期報業(yè)的特殊情況,也是對于嚴苛現實的一種無奈妥協(xié)。雖然,之后負責筆政的“前臺”人士多次更換,但自始至終它的幕后老板并不過多地干預報紙經營,只負責制定報紙的發(fā)展戰(zhàn)略、市場定位,強化報社的經濟基礎、注重引進先進設備與人才,并且還提供基本的記者和編輯的培訓。換句話說,這些“洋人”老板更關心和注重的是報刊的營業(yè)性與贏利性,對于報紙的言論相對淡薄。1899年,獨具慧眼、商業(yè)頭腦精明的美國商人福開森*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其父為教會牧師,幼時即隨全家移居美國。1886年,畢業(yè)于波士頓大學,獲得文學學士;1887年,不遠萬里來華,初在南京估衣廊居所開辦學校并授課;1888年,受美國“美以美會”創(chuàng)辦的匯文書院(位于上海)之邀,出任院長;1896年,受聘于洋務大臣盛宣懷所創(chuàng)建的上海南洋公學,參與籌建工作;1897年,辭去匯文書院院長,正式出任“監(jiān)院”一職(直至1902年);1898年,被兩廣總督劉坤一延請為幕僚;1899年,創(chuàng)辦《新聞報》(上海);1900年,又被湖廣總督張之洞聘請為幕僚,參贊“東南互保”事宜;1901年,募捐100萬美金用于賑濟中原大旱,被清廷賞封二品頂戴;1902年,親自參與中國對日對美相關條約的修訂事務;1908年,前往郵傳部擔任顧問,兼任“華洋義賑會”會長;1921年,以顧問身份奉派到美國參加“華盛頓會議”(主要目的是遏制日本在華過快的侵略及妄圖獨享的擴張,損害了其他列強的利益),他作為中國方面代表之一。率先收購該報,延請汪漢溪*在汪之后,汪伯奇、金煦生、李浩然等人,先后擔任總經理,或相繼出任總編輯,經管報社,操持報務。為總經理、汪伯奇為協(xié)理、李伯虞為總編輯,并將報館設立于漢口路19號,報紙一般以5張為一期,短小精悍,文筆犀利。1906年,該報經過改組后改稱“美國公司”,總董為福開森、董事為朱葆三、何丹書等人。1916年,該報在香港注冊,后又改稱“英國公司”(主要涉及產權的明晰與股份的厘清)。*此前,作為美國領事法庭的清算結果,《新聞報》由瑞生洋行從之前的所有者那里接手。該報一直以私人公司模式運營,后來適時轉變?yōu)楣煞萦邢薰荆瑥亩艿较愀鄯傻募s束,同時也變成“同人”性質的報社。隨后,再次“華麗”轉身為美國式公司,按照規(guī)定它又必須遵守美國相關法律。自《新聞報》成立公司以來,股票一直由中美雙方持有,偶爾會有其他國家極少的股東?;旧?,主持筆政、操持報務的均為國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該報為適應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現狀與報業(yè)演進形勢,逐漸改革報紙的版面設計、欄目布局以及適時鼎新新聞主題、報道內容,摸準時代脈搏,精準媒體定位,轉而以發(fā)布經濟新聞為主體、以工商界為主要讀者對象、以商業(yè)信息為主要內容,成為經濟新聞與商業(yè)信息行業(yè)首屈一指的大報(類似現在《經濟日報》《經濟觀察報》《21世紀經濟報道》)。
盡管,該報自出版之日起便一直以“無黨無偏”“不受干涉”“經濟獨立”“不受津貼”為標榜(即以之為辦報原則和言論立場),但在事實上,它還是致力于維護外國人尤其是外國資本家、商業(yè)集團的利益,究其本質,它始終是外國人在華利益的忠實維護者,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其豢養(yǎng)的輿論工具。而且,正因為出于維護外人(尤其是美英)在華利益、不希望中國真正強大的出發(fā)點,它的言論和觀點隨中國的進步反倒?jié)u趨反動*譬如,極力污蔑與反對義和團運動,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愛國學生運動的亦持批評、否定的反動立場。,最后因銷路不暢、發(fā)行銳減導致讀者群體萎縮、報社經濟困窘而不得不??!缎侣剤蟆肥桥f中國立身揚名于上海眾多報業(yè)中的重要一種,其經濟實力和輿論影響力甚至在一段時期內獨占鰲頭、堪稱上海報界的翹楚。早期的《新聞報》不僅成功躋身于上海報壇,而且“隨后便一躍成為中國第二大中文報紙,僅次于申報”。[1]32乃至于它的發(fā)行量(最高時日發(fā)行15萬份)曾一度超過老牌大報——《申報》而位居銷售量榜首,成為與《申報》齊頭并進、并駕齊驅的強有力的競爭者,被社會及公眾視為新聞業(yè)的“雙子星座”。
新聞出版事業(yè),作為當代一種需要贏利和亟需擴大盈利規(guī)模與空間的行業(yè),本身要想獲得長足的發(fā)展和占據有力的態(tài)勢,“只有在減少報刊出版種類、增加發(fā)行量、擴大收入比例、加強采編隊伍和采用先進設備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獲得更高的利潤?!盵2]133正因為《新聞報》在初期較好地做到了上述幾點,才得以快速走上興盛之路。歸納而言,經濟上崛起、聲名上揄揚的基本要素為:
1.一個能力強、視野闊、步子穩(wěn)的經理。一份報紙或雜志的好壞良窳,和它的創(chuàng)辦者、主持人的能力強弱和水平高低密不可分。創(chuàng)建、掌管和運作報紙,就像是指揮、率領一支軍隊,作為統(tǒng)帥的實際辦刊者、主辦人是“出奇制勝”的關鍵性因素。同樣的道理,一個好的經營者(掌門人)可以把報紙做大做強、做優(yōu)做活,形成異軍突起、獨樹一幟的局面;恰恰相反,一個不稱職的管理者(經理人)則可能使報紙陷入每況愈下、難以為繼的窘境,直至帶來閉館??摹皽珥斨疄摹?。主持人汪漢溪是新聞戰(zhàn)線上的老報人,對于辦報創(chuàng)刊并不陌生。其實,他個人不僅對辦報情有獨鐘、頗多心得,而且眼光獨到、手法高明,擁有很強的綜合的辦報能力。再加上他的報刊實踐經驗豐富,知道如何駕馭報館、引導報人,這些是該報取勝的關鍵性的要素。展開論述:其一,汪漢溪長期在上海這一新聞輿論中心活動,他本人對上海乃至整個報業(yè)市場的熟悉與了解程度頗高*就該報歷史而言,汪漢溪管理《新聞報》的20余年,就是該報勢頭強勁、不斷進步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20多年。。作為《新聞報》的“總理”,他對于上海的商業(yè)行情了然于心,對于資本市場的情況也十分熟稔,對于報刊的經營與管理更是駕輕就熟,因而,他就如何開拓報業(yè)市場、打開新局面是胸有成竹的。事實上,《新聞報》甫立,汪便對言論、新聞、副刊以及廣告等版面或業(yè)務的處理恰到好處,使之迅速成為一項有利可圖的文化及傳媒事業(yè)。其二,對競爭對手的情況了解程度較深。汪漢溪對于上海灘的大大小小的報紙都略知一二,洞悉它們的運營手段和操作規(guī)律,特別是對于最強大的競爭對手《申報》到了非常熟知的地步——他既知道它的長處和優(yōu)勢所在,更知道它的不足和劣勢所在。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所以他能夠有針對性、切中實際地做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同時,他也能夠做到取長補短、斟酌損益(由此,則不難理解《新聞報》在《申報》最強盛的時期都能夠生存下來并且茁壯成長,可見它的生存能力、發(fā)展?jié)摿Υ_實非同一般)。因此,針對《申報》暴露出來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反觀自身、進行補救和改進,不斷接受新的報業(yè)競爭的挑戰(zhàn),不斷進行報業(yè)內部事務和人事制度的升級和改善,進而把自己的空白彌補和短板拉長,不斷擴大該報的讀者群、閱讀率,不斷擴大該報的覆蓋面、到達率。總之,《新聞報》的經理人汪漢溪是一個富有經濟頭腦、實干精神和吃苦耐勞等氣質特征的專業(yè)報人。俗話說:“將強強一伙,帥熊熊一窩”,正是有了這么一名精明能干的當家人,才使得《新聞報》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從而驗證了人們常說的“有了領頭雁、不怕飛不高;有了火車頭,不怕走不遠”。綜觀《新聞報》的整個發(fā)展歷程,無論是處于高潮還是滑落低谷,大總管汪漢溪兢兢業(yè)業(yè)、夙夜在報,他的確扮演著主心骨、方向盤、掌舵手的角色,也恰如其分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尤其是在該報創(chuàng)建初期,他并不急于求成、盲目沖動,而是通過穩(wěn)打穩(wěn)扎、步步為營的方式,逐步在上海乃至全國報界站穩(wěn)腳跟、發(fā)展壯大。
2.重商業(yè)、輕政治的辦報宗旨?!缎侣剤蟆返臉O大特色或者說區(qū)別于其他報刊的主要一點,就是“重商主義”辦報精神與理念,即它不以言論、政論、評論取勝,不以觀點的提出、參與社會活動為先機,反以商業(yè)情報、經濟信息作為制勝之道,獨辟蹊徑地在眾多報紙之中開辟出一條“特出”的發(fā)展之道。該報逐日介紹商情及市場動態(tài),經濟信息靈通,逐漸為工商界所重視與倚靠。其實,“一個媒介可以沒有利潤,但是不能沒有影響力。反過來,影響力是利潤的前提條件,沒有影響力的媒介不可能有利潤?!盵3]2有影響力才會有傳播力,有傳播力才會有受眾。就這個意義而言,營利或曰贏利,只不過是商業(yè)化媒介將其影響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自然效驗,更準確地說,是傳統(tǒng)紙媒徹底實施市場化的成果。
在《新聞報》的出版發(fā)行與傳播發(fā)布的過程中,它重商業(yè)、重利潤、輕政治、輕黨派的特色一直貫穿其中,具體舉措體現在:一是重視經濟新聞。正如美國學者白瑞華所剴切指陳的那樣,“中國經濟的特點,決定了整天刊登單調新聞的報紙根本沒有生存空間”。[2]5為此,《新聞報》在上海乃至全國林林總總的報紙中率先開辟“經濟新聞專欄”的版塊,經濟新聞、商業(yè)資訊往往不受各報“待見”,這恰恰是其他大多數報紙所漠視、忽略的內容或欄目,而《新聞報》獨創(chuàng)這樣的版塊,就很好地做到了人無我有、獨樹一幟。實際上,真正使得《新聞報》迅速脫穎而出、挺立報林的正是它所創(chuàng)設的“經濟信息專欄”,該專欄內容豐富、信息確切,涵蓋了“經濟信息、市場報告與討論、匯率和類似的信息”。[1]34顯而易見,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和全國經濟中心,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它的商品經濟發(fā)達、市場需求旺盛、商貿往來頻繁,經濟新聞則較好地迎合了資本家、實業(yè)家、銀行家、投資家的迫切需求,也適應了經濟發(fā)展對信息日益增長的需求。而且,該欄目以工商界精英、外商人士為主要閱讀對象或者說讀者群,登載有大量商業(yè)訊息(例如,物價漲幅、商船航期、貨物來往等資訊),這些都和商人個人及商業(yè)集團的利益密切相關,從而深受他們的歡迎和喜歡,發(fā)行量和廣告量自然而然會得到“雙升”。二是堅持客觀報道的原則。該報以“多報道、多事實、少評論、不評論”的態(tài)度涉足新聞領域,進行了確實可信的新聞報道和公正客觀的新聞評論,撇開了黨論爭議、陰私攻伐、政治論戰(zhàn)的弊端,摒棄了偏激的觀點和主觀的臆斷,強調內容為王,提倡求是至上,獨立言論,公道評價。事實上,人們常常厭惡絮絮叨叨的說教和長篇大論的“理論”,而有著自己的判斷和評價,他們更多的是想知道真實的事實、準確的新聞和客觀的報道,對于喋喋不休的論說和狂轟濫炸的評議并不“感冒”。所謂“話多如水”,很多時候話說多了反倒不好,不僅起不到宣傳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有時“莫言”反而是一種明智,能愈發(fā)顯示出無形的力量,“沉默是金”的道理即在于此。此外,《新聞報》還突出“短評”特色,它的評論短小精悍、簡潔明快、犀利到位,一事一議,切中肯綮,不拖泥帶水、不拖沓冗長、不嘮叨啰嗦,一是一、二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類似于現在的雜文和《半月談》上的“千字文”,給人智慧,讓人啟迪,讀者愛看愛讀,且印象深刻。三是以“無黨無偏”自居?!缎侣剤蟆肥仟毩?chuàng)辦、自負責任的民營報刊,不受黨派、團體或個人勢力的左右或影響,它始終以“無黨無派、無偏無私”為標榜,站在中立的位置,站在客觀的立場,進行“真”“實”的新聞報道,新聞報道和大眾評論必以自己的編輯原則和出版理念為出發(fā)點,以自己的好壞喜惡、是非標準、公眾輿論為評判標尺。事實上,它既罵過共產黨、也批評過國民政府,對于哪個政黨都不買賬,也就沒有政治觀點的偏見和政治立場的傾向。簡單來說,凡是利于國家統(tǒng)一和國民利益的事情,它就贊同、擁護并褒揚;凡是不利于國家福祉和國民福利的事情,它就批判、指摘并痛斥。這一點,比起那些被政黨或個人操縱的帶有明顯偏見與私心的報紙,肯定更加得到受眾親睞。*任何時期、任何社會的人們,都需要一個真實的新聞傳播體系和確切的新聞傳播環(huán)境以保證自己的知情權、話語權及輿論監(jiān)督權。與此同時,在了解事實的真相之后,對周圍環(huán)境做出及時且正確的判斷和抉擇。四是報紙定位清晰準確?!缎侣剤蟆肥且环菝嫦蛏虡I(yè)人士和普通大眾的報紙,讀者主要集中在商界精英和普通市民。因而,在實際辦報過程中,從內容到形式、從文筆到行文、從口吻到語氣的都盡量符合他們的要求、迎合他們的趣味。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時代的漸進,工商業(yè)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愈來愈大,文人論政或以言論取勝的報紙逐步喪失原有的顯赫地位或作用了,已慢慢變得不適合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了。報業(yè)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特色與屬性,每一個時期都有起主導作用的報刊思潮及出版定位。在商品經濟越發(fā)達,工商業(yè)越充分發(fā)展的今天,人們需要的新聞信息和經濟訊息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全,而且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不明確這一點,就會被報業(yè)發(fā)展的大潮所淘汰或吞沒。
3.重視本埠(本土)新聞?!缎侣剤蟆穼τ趫蟮郎虾1静?包括江浙周邊地區(qū))的新聞是不遺余力的,也就是說,它十二分地重視上海本地新聞資訊。翻閱該報可知,它善于挖掘、捕捉和處理本地有用的信息,且能夠迅速及時、詳細翔實地加以報道、評論。實質上,它所熱衷報道的本地新聞,往往與當地人的生活、工作、教育、經商,以及巡捕房、租界、法院、學校等緊密聯系,也是本地人(市民階層)所樂意了解和愿意知道或參與的身邊事、身邊人。由于與己相關、與己相熟,必然使該報引起廣泛注意、獲得大量“眼球”,讓讀眾生成存在感和參與感,因此吸引了大量本市閱眾,有的甚至成了“鐵桿粉絲”。契合了“報人靠報紙而生存,報紙的發(fā)展則依賴于讀者好惡的選擇”[4]3運行的法則?;诖?,該報注重社會新聞、民生信息的詳盡報道,大力征求新聞線索和獨家信息(公布爆料聯系方式,并給予爆料人一定的獎勵,構建起報紙與受眾、作者與讀者交流與反饋的暢行通道)。
4.注重管理經營,狠抓廣告業(yè)務。《新聞報》之所以能在報館林立、競爭激烈的上海灘站穩(wěn)腳跟、快速發(fā)展,得益于高度重視廣告業(yè)務。由于“一方報紙上之告白,可以覘一方實業(yè)之興衰。津滬各報之告白,爭奇角異……。”*這一點,《南方周末》《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報業(yè)集團起步比較早、做得比較到位,主動策應了這一報紙大的發(fā)展趨勢。它是一條必由之路,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其他各報無疑也應該遵循這一規(guī)律。故此,該報創(chuàng)刊后十分注重經營管理,選用并推行報紙企業(yè)化營利模式,引進與實行制度化營業(yè)制度。而且,它還特別重視商業(yè)廣告,對廣告商(主)百般呵護、悉心培養(yǎng)。關于這一點,連外國記者柏德遜都看在眼里,他論說道:“中國的報紙廣告仍處于利潤豐厚的增長初期,上海的《申報》和《新聞報》等報紙廣告的商業(yè)成功便是明證?!盵5]57-58
廣告,是報紙生存與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報業(yè)的血脈與食糧,搞好廣告推廣和廣告營銷對于一份報紙來說意義極其重大。廣告部門是報社的重要部門,廣告收入是報紙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廣告是實現報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鍵一環(huán),也是報社邁向企業(yè)化、集團化的必由之路。《新聞報》采取薄利多銷的策略,盡量擴大銷售、打開銷路、提高銷量,普及文化,播散知識,目的是讓更多的民眾看得起報、買得起報,提高覆蓋面和到達率。其實,報紙的收益不在于報紙的訂閱或零售價格(甚至僅靠賣報的收入難以抵消成本、會造成虧損折本,更談不上報業(yè)自身的發(fā)展及壯大),換言之,報社的盈利不是靠賣報本身的收入,而是更多的在于廣告的收益。工商業(yè)越發(fā)展、商品經濟越繁榮、社會越穩(wěn)定,商業(yè)信息即廣告的需求就越大,對報紙而言固定廣告客戶越穩(wěn)定。為擴大廣告業(yè)務,《新聞報》一方面盡量擴大發(fā)行量,降低報紙價格,使人人買得起、看得到,以便吸引更多廣告商和廣告源,擴大招徠廣告的規(guī)模與效應;另一方面,贏利的資本可以再投入到擴大生產、改進設備、吸納人才、進行培訓等方面上去,將報社實力壯大(包括硬件設備、軟件人才及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這樣一來,最終形成該報發(fā)展的良好機制,造就可喜的循環(huán)局面:一方面大力促進廣告業(yè)務的發(fā)展,使該報在諸多報紙當中性價比高,進而增加廣告數量和版面,獲取大量資金,實力逐步雄厚;另一方面,該報重視營銷和營銷人才的培養(yǎng)使用,不斷反推報業(yè)的發(fā)展完善,用以擴大規(guī)模和再生產。由于廣告收入大幅度增長和持續(xù)增加,報刊出版與發(fā)行才能齊頭并進,并“成為一項利潤豐厚、能自我支持的行業(yè)?!盵5]57
人們常說“物極必反”“盛極則衰”“花無百日紅”。顯然,任何事物的發(fā)展有萌芽就有成熟、有發(fā)展就有衰退、有高潮就有低谷、有全盛就有衰敗?!缎侣剤蟆返臋M空出世、異軍突起,是因為它符合了報業(yè)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契合了報界衍變的時代潮流、順應了廣大受眾的內在需求,從而晉升為民國時期聲名遠播、享譽中外的大報名報,可謂大放光彩、一枝獨秀,為中國近現代報刊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反過來看,它放棄先覺之責、拋開鐵肩辣手、忽略國運民瘼、無視贊劃廟堂,甚至在日偽面前卑躬屈膝、在國民黨手中放辟邪侈,自然也會被愛國的民眾所指斥、亦被追求生活真諦的讀者所摒棄。以上種種,都是值得當代報刊及報人惕厲自省、鞭逼著己的。如何發(fā)揮優(yōu)勢、如何揚長避短、如何立足特色,在《新聞報》的崛起與衰落中可得到參酌與啟悟。
(一)衰落原因
1.喪失了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愛國主義精神和忠誠本民族的立場,是任何一份報紙應該和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和安身立命的基礎。報刊作為社會公器及民眾權利的維護者,捍衛(wèi)民族尊嚴、保障人民利益、維護國家權利是報紙印刷出版物等大眾傳播媒體所應有的題中之義。就此,“永續(xù)和黑暗和窮苦奮斗,萬萬不可中途挫折”[6]1是報人報刊的不二之選。否則,一旦背離這一基本原則,任何報刊都難以生存下去?!鞍恕ひ蝗睉?zhàn)事爆發(fā)、日本侵略者進占上海之后,該報竟然首先提出自愿接受日方的新聞檢查,喪失民族氣節(jié)、走向反動,淪落為一份沒有將民族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報紙,甚至做了報界恥辱的“漢奸報”。其實,任何違背了“勇敢地投入到時代的激流中去,與人民一起,緊扣時代的脈搏,追蹤時代的腳步,謳歌時代的理想,舒展時代的畫卷,解答時代的難題,用自己的筆匡扶正義、揚正祛邪”[7]71的報刊都將是萎靡不振、行之不遠的?;厮輾v史,我們不難發(fā)現:與堅定呼吁“救亡就是我們的旗幟,抗戰(zhàn)到底就是我們的決心,民族復興就是我們的信念”[8]的《救亡日報》相較,該報毫無骨氣;與“自誓絕對效忠國家,以文字并以其生命獻諸國家,聽國家為最有效用的使用”[9]75的踐諾相比,該報奴顏媚骨。此后,它懾于敵偽的恫嚇、威脅而不再(敢)刊登中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日救國的任何報道(其實,在日軍嚴酷的檢查制度下也無法刊載)。自此,此報便失去原本支持自己的大量的忠實讀者。不寧唯是,還受到善良正直的人們的鄙視和唾棄,在報業(yè)界地位一落千丈,發(fā)行量也大幅度減少。歷史雖然殘酷卻是真實,《新聞報》刻骨銘心的教訓告誡我們:萬萬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自我、在原則性問題上鬼迷心竅。
沒有了讀者的報紙,就像沒有了雨露的花朵會迅速地枯萎。正如報業(yè)先驅李普曼所剴切指陳,“一份真正以讀者的忠誠為靠山的報紙,才能成為真正獨立的報紙。一個與報紙患難與共的讀者群,其力量超過任何一家廣告商。”[10]260果不其然,該報背棄了人民利益、丟掉了愛國的魂,便急速頹廢凋敗。時過不久,《新聞報》企圖以美商太平洋出版公司名義出版“新”的《新聞報》,其本意是以洋旗報的身份避免日本軍方新聞檢查,試圖挽回頹勢、找回尊嚴并恢復之前的獨立自主的辦報模式和理念,但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此時的搶救彌補已然無濟于事了。雪上加霜的是,隨著太平洋戰(zhàn)爭的全面爆發(fā)、日軍強行占領和進駐租界,將“孤島”苦苦掙扎的各種報刊統(tǒng)統(tǒng)接管(當然也包括《新聞報》)。緊接著,該報的報館財產被日本軍方所控制,日本扶植的代理人任報館董事長和社長。就此,該報毫無反抗地、徹底淪為日本侵略者的輿論工具。在媚外求安全的幻想破滅和被人民齒冷的同時,終究沒有逃脫停刊的命運、被釘在了中國報史的恥辱柱上。
2.國民政府對該報的收買、操縱和控制,使之從性質上蛻變?yōu)榱肆硪环N形式的國民黨“變相黨報”。抗戰(zhàn)勝利后,《新聞報》逃出侵略者魔爪、被日偽“松綁”,獲得一次重拾信心、再創(chuàng)輝煌的機會。然而,國民政府卻扼殺了這一希望,打著“接收敵產”的幌子乘機接管了(抑或更準確地說劫收了)《新聞報》,完全掌控了該報的財產、物資、設施和人員。為更好地實現國民政府的政治意圖和宣傳目標,國民黨隨即進行了報社的人事改組:任命錢新之為董事長、程滄波為社長、趙敏恒為總編輯、詹文滸為總經理,并且擬定《改組〈申報〉、〈新聞報〉辦法》條例,致使國民黨在該報的股權占到51%,從而達到徹底控制、把牢該報目的。嗣后,原先民營性質、獨立自主、不受干預、不拿津貼的《新聞報》,悄然蛻變?yōu)椤拔磼靽顸h黨報招牌的黨報”,不僅不能“權自我操”“新聞自由”,反而喪失獨立地位與錚錚報格,不得不淪為國民黨得心應手的“言論利刃”,在與國家前途及人民意愿的背離中慢慢走向衰微。最后,被迫捆綁于國民政府這輛“戰(zhàn)車”上的《新聞報》,隨著國民黨大陸政權的失勢與垮臺而無奈隕落、壽終正寢,再也找不到當初的風光、再也回不去當年的輝煌了。
(二)反省與啟示
考察歷史上的報刊活動或者說報刊史上的新聞實踐,甚或就某份報紙(個案)的興衰榮辱、跌宕起伏進行研析,不僅是為了了解過去、認清歷史,更是為了“挖掘先人已有的真知灼見、英明創(chuàng)舉,以啟發(fā)今人繼續(xù)創(chuàng)新,以更自覺、更深刻地服務當代”[11]11。誠然,我們越了解報紙的歷史、越懂得報刊發(fā)展的來龍去脈,我們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會越高超、思考問題的深度便越卓遠。就這個意義而言,《新聞報》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一樣彌足珍貴,給予當代報刊不少鑒衡,同時也給報紙從業(yè)者諸多啟示。
1.報刊應迎合報業(yè)集團化的歷史趨勢,強化企業(yè)化經營與管理。孫中山先生早已有言: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報紙的嬗遞與演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報業(yè)集團化是延伸報紙傳媒業(yè)產業(yè)鏈的有效途徑:一是進行整合和擴展的基礎,向外輻射、介入他產,最終達到“以報興業(yè),以業(yè)強報的目的”。[12]6但是,實現報業(yè)集團化和企業(yè)化經營與管理,因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當時的《新聞報》還不具備這樣的“土壤”,它只是嘗試著朝這樣的方向邁出“一小步”。盡管,它沒有最后成功,但依舊留給我們諸多啟示:大報企業(yè)化、企業(yè)集團化以及多種經營化是報業(yè)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和未來潮流。報業(yè)界必須積極行動起來,以博大的胸襟、遠見的卓識去主動迎合和順應這股潮流,以適應社會需求和受眾需求以及報業(yè)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要求;否則,就會跟不上時代發(fā)展和形勢,最終落伍出局、一敗涂地。與其不情愿、被動接受,倒不如主動作為,搶占先機。二是大刀闊斧進行報業(yè)集團化鼎新,實現真正的企業(yè)化、現代化經營與管理。在現代化的新聞改革與行業(yè)轉型中,“從經營管理上實現報社的企業(yè)化,已經成為一種新聞界的共識”[13]20。由此,盡量減少或戒除政府干預、團體干擾和個人(如官員)干涉,通過市場擴張、效率提升、內涵凝聚、思路靈活的方式或渠道獲取規(guī)模競爭力和業(yè)內受眾優(yōu)勢,打造價值鏈、品牌鏈,延伸產業(yè)鏈、市場鏈,增加知識價值、增添高尚旨趣、增進社會效益,打好“組合拳”、唱好“和諧調”、做好“升級功”。與此同時,還應盡力減少“散兵作戰(zhàn)”、各自為謀的劣根性,摒棄以鄰為壑、自我拘囿的通弊;也即是說,要在資源整合、優(yōu)勢組合、人事重構、信息共享的基礎上集聚報刊內部的各大要素、組織報刊周圍的各種資源,務使做大做強、做優(yōu)做美,務必抱“團”發(fā)展、齊頭并進。
2.報刊應主動作為、積極轉型。在媒介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報刊印刷出版物等傳統(tǒng)媒體在“數字化海洋”里逐步喪失競爭優(yōu)勢、在自媒體、融媒體大行其道的時代顯得日漸式微、難以抗衡。早在2005年,報業(yè)的“寒冬”已然給我國的報界敲響了警鐘,甚至有人發(fā)出了“拯救報紙”的擔憂與呼吁。放眼全球,歐美發(fā)達國家的一些規(guī)模大型、歷史悠久的報業(yè)集團瞬間宣告破產或???,令人徒嘆悲哀卻無可奈何,也讓新聞人陷入憂思與焦躁之中。
報業(yè)的崩塌、報紙的唱衰,并不是毫無征兆,亦非沒有預警。如何揚長避短、取長補短,使傳統(tǒng)的式微的報紙在信息社會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與網絡、手機、博客、微博等現代化傳媒共同發(fā)展,是擺在報刊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值得深思的課題。質言之,讓報紙煥發(fā)生機與活力,取決于我們的媒介如何改進與作為,我們的媒體人如何思索與行動。筆者相信,不管時代怎么變遷,媒介怎么進化,報紙內在優(yōu)勢無法超越,報刊應有地位無法替換。
唯有策應媒介大眾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發(fā)展潮流,才能贏得自己的發(fā)展空間和獨特的道路,而不至于被淹沒和迷失在以互聯網、手機、微博等電子媒介的汪洋里。這里,我們的報刊不能徘徊等待、猶豫觀望,應積極作為、主動出擊,否則將陷于被動的局面,最終導致失敗的結果。在報道方式與言論態(tài)度上也要相機順勢而為——“改變過去單向傳播模式,代之以雙向交流、上下溝通的新模式;改變過去說教式的宣傳方式,代之以對話、交談的平等協(xié)調的方式;改變過去封閉僵化的傳播秩序,代之以開放、靈活的新秩序”[14]4。究其根本,作為傳統(tǒng)且強盛的大眾傳播媒體——報紙,一方面面臨著其他紙質大眾媒介如雜志與現代化的廣播、電視、網絡、手機乃至流媒體、自媒體的嚴峻挑戰(zhàn)和競爭;再一方面,報業(yè)同行之間的競爭也日趨加重、甚至出現白熱化的狀態(tài)。由此,報紙很難再像過去那樣一枝獨秀、長袖善舞。
誠哉斯言,“報紙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信息發(fā)布者和傳播者,它不僅僅是黨和政府的代言人,也是知識傳承的載體,公眾輿論的平臺,環(huán)境守望的哨崗;同時,它還是人們茶余飯后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15]2面對廣大受眾的閱讀口味變得更為挑剔、欣賞水平變得愈發(fā)高超、審美情趣變復雜多元的實際情況,報紙需要回應的還很多、學會策應的道路還很長。一言以蔽之,當下的報業(yè)要站在全國乃至世界報業(yè)轉型升級的潮頭,提升品位,貼近讀者;如今的報界要敢于人先、敢于嘗試、敢于創(chuàng)新,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民族特色和切合報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的新路。此外,新聞傳播媒體必須有其精神內核,新聞工作者亦必須具備“一點精神”。報人,需要彰顯“文人氣質”;報紙,需要涵詠“公平正義”。唯有如此,方能在任何激烈競爭的環(huán)境下,“能保持一種冷靜和理性的態(tài)度,進而從容面對挑戰(zhàn)”[16]1-2,反思失敗,擁抱成功。
3.強化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在知識與日俱增的“信息大爆炸”時代,新聞工作者的作為更加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社會責任。近幾年以來,出現了極少數新聞從業(yè)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淡漠、新聞道德失范和倫理滑坡的傾向。例如:有的新聞工作者,在金錢與權力的面前低下了高貴的頭顱;有的新聞工作者為了名利,不惜制造著大量的有償新聞、廣告新聞、新聞炒作等——這些不端行為正在嚴重地啃噬著今天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素質,我們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和警惕。新聞工作者,是信息大海上的舵手,掌控著輿論發(fā)展的方向;新聞工作者,是民情民意的監(jiān)測者,為歷史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好導航;新聞工作者,是時代的瞭望者,擔負著規(guī)避風險、導引人民的社會任務??梢哉f,新聞人的責任重大且艱巨,必須把牢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新聞從業(yè)人員的社會責任意識淡化,則意味著職業(yè)道德素質的降低和缺失。因此,為有效凈化新聞這塊“凈土”,新聞人員必須時刻認清自己手中的“權利”、不能濫用新聞“權力”,強化新聞工作者略顯“遺忘”的報刊責任意識,揭露黑暗,報道先進,鞭笞丑惡,贊美光明。
新聞人的特殊身份何等莊嚴與沉重,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如此的重要與凸顯,當代報業(yè)及其從業(yè)者應該自勉以惕厲。報業(yè)前輩、大公報老報人王蕓生先生的話語重心長、言猶在耳,他諄諄教導說:“我們的人格操守是否如此嚴肅?我們的工作能力是否與之相稱?我們的熱忱與毅力是否足夠充滿?待自厚,篤自修,不改業(yè),不輟功,以恒久的努力,求日新又新的進步,發(fā)展救國救世的抱負。”[17]倘若,新聞工作者要捍衛(wèi)新聞工作的神圣性、純潔性、堅守新聞職業(yè)道德,在新聞報道和評論上公正、客觀、真實,就一定要增加社會責任感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一定要從根本上提升新聞工作者自身的素質、人格修養(yǎng),樹立起牢不可破的新聞人的社會責任意識。
[1] 汪英賓.中國本土報刊的興起[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32.
[2] 白瑞華.中國報紙(1800—1912)[M].王海,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133.
[3] 鄭麗勇.2010中國新聞傳媒影響力研究報告·前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2.
[4] 凌碩為.新聞傳播與近代小說之轉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3.
[5] 柏德遜.中國新聞簡史[M].王海,等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57.
[6] 夏衍.懶尋舊夢錄[M]//夏衍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5:1
[7] 惠子.埃德加·斯諾新聞實踐與新聞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2:71.
[8] 郭沫若.復刊致辭——再建我們的文化堡壘[N].救亡日報,1938-1-1.
[9] 張毅.王蕓生新聞思想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75.
[10] 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60.
[11] 謝清果.中國近代科技傳播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1.
[12] 宋建武.中國報業(yè)集團化管理與運營[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6.
[13] 屠忠俊.報業(yè)經營管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20.
[14] 童兵.建黨90周年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研討會論文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4.
[15] 張保國.夏衍辦報實踐與辦報思想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04:2.
[16] 彭偉步.星洲日報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2.
[17] 王蕓生.社論[N].大公報,1942-9-1.
(責任編校:楊睿)
OntheExperienceandLessonsfromtheRiseandFallofthe“NewsReport”Newspaper
SHI Xin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HunanNormalUniversity,HunanChangsha410081,China)
The “News Report” newspaper has made a good result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newspaper press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n Shanghai,mainly due to: a strong,broad vision and steady-pace manager, holding the principle of “heavy commercial,casually mentioning political”,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ocal news and release on time, focus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the newspaper, learning from others then to make up for their own, strengthening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and advertisement, having a strong feeling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eping a strong sense of hardship, with deep hardship consciousness and competitive spirit. However, till to middle term and lat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his newspaper secretly became weak from strong, its main reason was its losing patriotic spirit, neglecting national style, having not known the bid trend of historic development, being bought, operated and controlled by Governm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and becoming practical Party Newspaper of Guomindang.
News Report;Wang Han-xi; newspaper industry; publication
10.3969/j.issn.1672- 0598.2017.05.014
2016-12-27
施欣(1984—),男,江西宜春人;湖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新聞傳播史研究。
G219.29
:A
:1672- 0598(2017)05- 0100-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