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芳露
摘 要:微課是當前新出現的一種小的課型,它靈活多變,能夠幫助學生學好語文。利用微課進行識字教學,可以讓識字教學生動直觀,把學生的生活引進課堂,增加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能夠巧妙地幫助學生辨別形近字,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
關鍵詞:微課;直觀;生活;趣味;形近字
微課是新出現的一種課型,因其容量小、時間短,形式新穎、獨到,使用起來方便靈活,備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愛。如何有效利用微課幫助學生學習語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嶄新的課題。下面談談如何利用微課指導學生識字,玩轉識字教學。
一、利用微課,化抽象為直觀
常態(tài)的識字教學,教師以認讀為主,教師讓學生結合課文,在閱讀中認識生字,還有的把生字集中起來,進行反復的練讀。這種教學方式,學生也能認識生字,但是興趣不會很高,效果也不明顯,學生對生字的遺忘很快。當前的識字教學,教師缺少對識字教學的研究和設計,用讀讀、寫寫等單一的手段進行識字教學,造成識字回生很快。孩子喜歡形象生動的教學形式,漢語言又有著表形表意的特點,我們可以利用微課的形式,把要認識的生字形象地展現出來,以加深學生對生字的印象。
比如,教學“舟”字,我把這個字的演變過程,做成一個小視頻,在學生能正確認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觀看。然后問學生:這個字是由什么變化來的?學生回答是小船。小船和舟字像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對“舟”字形狀有了感性認識,加深了對字的結構的把握。同時,知道“舟”就是船的意思。字的音形義在直觀的教學中,達到了統一。
“鳥”和“隹”都是鳥的意思,但是有所區(qū)分。作偏旁時,含同一個偏旁的鳥類,有共同的特點。為了加以區(qū)分,我制作了微課,展示了字源和字理。學生在看視頻時,我讓他們思考:這兩個字表示的意思都是鳥,但是有著怎樣的區(qū)別?學生通過觀察視頻,并結合課文中的幾種鳥,就知道了含“鳥”字旁的鳥類尾巴都比較長,帶有“隹”旁的鳥,尾巴都比較短。這樣的識字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通過識字,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二、利用微課,聯通識字和學生的生活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舞臺,把識字和生活連接起來,讓識字教學生活化,就會使識字變得有情有境。同時,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識字課堂變得多姿多彩,誘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逐漸明白,識字是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中處處都可以識字,識字可以更好地生活。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識字1》時,我把四個節(jié)日分別制成了四個微視頻,在學生能夠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逐一出示。春節(jié)時包餃子、拜年時的熱鬧、溫暖;清明時掃墓的莊重、嚴肅,踏青的歡快;端午時吃粽子,賽龍舟的生活場面;中秋時一家人團員,吃月餅時的幸福。這些生活的場景,讓學生沉浸其中。這時候教師逐一出示相關的詞語,讓生字詞和生活場景連接起來。生字成了生活,成了畫面。
又如,教學“秧苗、稻谷、莊稼”時,雖然是農村學校的孩子,但是學生對一些莊稼并不了解。于是,我除了把秧苗、稻谷制成視頻外,還把我們這兒的農作物都拍了下來,如,花生、山芋、玉米、高粱等,在教學時一一展示給學生。學生在學習詞語時,結合畫面,又認識了不同的農作物,收獲了很多知識。
三、利用微課,讓識字教學趣味化
直觀演示和連接生活都是識字教學趣味化的手段,我們還可以結合課文的情境,通過微課的形式,把學生帶入文本的情境中,讓學生在快樂的感受中隨文識字。課文情境的營造,直接呈現了課文內容,學生在觀察中,不僅是在學習生字,也是在理解內容,可謂一舉多得。
比如,《螞蟻和蟈蟈》一文,采取對比的方式,把兩種小動物的表現展示了出來,畫面感很強。我根據課文的內容,用圖畫配音的形式,出示給學生。形象化的微課,激發(fā)了孩子的興趣。在前后的對比中,學生對兩種小動物的表現有了自己的評判。這時再讓學生邊看圖,邊讀課文,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致很高,大大提高了識字的效率。
又如,教學《烏鴉喝水》時,我把烏鴉喝水的過程,制成了微視頻,通過動畫演示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整個經過。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認識生字,比如,出現了瓶子,教師板書出“瓶”字,讓學生認讀??吹綖貘f叼起小石子,引導學習“叼”字,看到水面在升高,問學生:能看到瓶子里的水面是怎樣升高的呢?從而,揭示出“漸漸”這個生詞,認識“漸”字,理解漸漸這個詞的意思。學生在課文情境中,就會對識字很感興趣。這樣的教學是高效的。
四、利用微課,辨別形近字
利用微課,把字形相近的字編排在一起,找出它們容易相混的地方,進行放大比較,或者從字理上進行尋根,找出差異,就能讓形近字在學生的眼里,不再是那么難以區(qū)分。
比如,對“休”和“體”這兩個字,學生容易混淆。我把“休”字做成了一幅圖畫:一個人靠在一棵樹上。讓學生觀察微視頻:你看到了什么畫面?能不能猜一個字?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知道了這幅畫表示“休”,一個人靠在樹上就是休息的意思。學生不僅通過圖畫認識了“休”字,也懂得了字義,更不至于和“體”字相混了。
再如,“魚”和“龜”,兩個都是象形字,并且字形相近,容易弄混,我把兩個字的演變過程,用微課的形式播放給學生看。特別引導區(qū)分最后一筆:為什么“魚”的下面是一橫,而“龜”最后一筆是豎彎鉤呢?學生通過外形的比較,一下子對字的構字特點和規(guī)律有了發(fā)現和感悟。就不會再把這兩個字弄混淆了。
總之,利用微課進行識字教學,改變了識字的傳統方式,給識字教學注入了活力,值得每個語文教師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