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摘 要 嘗試從一節(jié)課的開始和結束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巧用問題探討、設置對比、牽線搭橋、回顧總結、推薦閱讀等方式,總結教學體會,明確重視生物課的開頭和結尾,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 高中生物 新授課 開頭和結尾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學生在上課鈴剛剛響過時對課堂是期待的,而臨近課堂結束時,有來自學習過程的疑惑和放松前的興奮。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重視課堂的開始和結束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認真?zhèn)湔n,對于提高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大有裨益。
1 一節(jié)課的開始
一個好的課堂開頭,能啟迪心智,讓人愉快,如沐春風。興趣是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和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結合點,是教與學的紐帶。因此,一個好的課堂開始部分應該是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能聯(lián)系他們學習中想知而又不知的內容。
1.1 巧用問題探討,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問題探討”由圖片、文字情景和討論題三部分組成。該欄目圖片精美,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若運用得當,對新課的教學將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1.1.1 設置適宜的問題串,做好思維導航
由易到難,從簡到繁是認知的一般規(guī)律。“問題探討”可調動學生積極性,集中注意力,把學生思維引導到課堂環(huán)境上來。例如:必修1(高中生物,人教版,以下相同)第四章第一節(jié)“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钡摹皢栴}探討”,根據(jù)盛有蔗糖溶液的長頸漏斗倒置于盛有清水的燒杯中的示意圖,設置以下討論題:① 漏斗管內的液面為什么會升高?② 如果用一層紗布代替玻璃紙,漏洞內的液面還會升高嗎?③ 如果燒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結果會怎樣?這些問題可把理論層面的問題具體化,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提示和思考的方向。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其明白:液面升高是因為由燒杯內進入到漏斗內的水分子比由漏斗進入燒杯的多。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燒杯內清水中的水分子密度較漏斗內蔗糖溶液的水分子密度大;半透膜相當于分子篩,不允許蔗糖分子通過而允許水分子通過。從而順利的理解了滲透作用發(fā)生具備的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1.1.2 自然過渡,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
如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jié)“基因在染色體上”“問題探討”,請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lián)想到什么?
學生朗讀了之后,大家討論,聯(lián)想到減數(shù)分裂。由于他們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知識已經(jīng)掌握,對基因的分離定律也有了認識,由此不難聯(lián)想到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因子和同源染色體的行為的共性,由此開展本節(jié)課的教學。
1.2 設置對比,引發(fā)質疑
為了引發(fā)興趣,圍繞本節(jié)課的核心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必修1中“酶的作用和本質”一節(jié)的新課引入:先舉例:工業(yè)合成氨需要的條件是高溫高壓和催化劑。再想想:在生物體內,新陳代謝的本質是細胞內發(fā)生有序的化學反應,細胞內的化學反應大多是分子量巨大、結構復雜的有機化學反應,如我們學過的細胞內氨基酸合成肽的反應,這些反應是在常溫常壓,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進行的,他們如何順利進行?離不開生物催化劑——酶。
1.3 牽線搭橋,以學生缺乏或遺忘的知識補充為切入點
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jié)“基因在染色體上”,分析摩爾根等人的果蠅紅眼和白眼性狀遺傳研究是一個難點,而難點之一是學生對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的方式的知識是空白。所以首先應補充有關性染色體與性別決定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知道X與Y染色體是一對特殊的同源染色體;其次,復習假說-演繹法內容,引導思考本實驗是否是運用假說演繹法進行推理的,從而為后面一系列問題掃清了障礙。
必修2第七章第一節(jié)“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中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是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礎,為更好地理解自然選擇,可介紹“人工選擇”:達爾文考察了動植物在家養(yǎng)下的變異。按照達爾文的研究,家養(yǎng)生物存在著變異,而且很多變異有遺傳傾向。人類不能創(chuàng)造變異也不能防止變異的發(fā)生。但是,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變異材料,用選擇的方法培育新的品種。具體地說,人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把某些比較合乎要求的變異個體挑選出來,讓他們保留后代,把其他變異個體淘汰掉,不讓他們傳流后代。經(jīng)過連續(xù)數(shù)代的選擇,人類所需要的變異被保留下來,而且得以積累,微小變異可以成為顯著變異,從而培育出新的品種。達爾文設想,在自然界中,一種類似人工選擇的過程也在影響著生物的進化,這個過程就是自然選擇。
由于自然選擇是進化理論的重要內容,因此,透徹講清楚這一理論的來龍去脈是有必要的。
2 一節(jié)課的結束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結尾是一節(jié)課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整個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我們通過各種方法學習了知識,鍛煉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在下課前五分鐘的時候,提綱挈領,首尾呼應,進行總結,既能對一節(jié)課構建一個整體框架,又能查漏補缺。現(xiàn)將教學實踐中幾種結束課的體會進行小結。
2.1 回顧重點,整理脈絡
“ATP——細胞內的能量通貨”一節(jié),總結時將拓展(圖1)。
這是最經(jīng)典的結課方式。注意:用準確精煉的語言概括總結,抓住重難點,記憶更牢固。
“細胞的有絲分裂”新授課,學習完分裂過程,用一段“七絕”概括了四個時期的特點之后,要再次說明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是為了交流和研究的方便而人為設定的,實際上是一個連續(xù)動態(tài)的分裂過程,存在前期的后期,末期的前期這樣的時期。
2.2 運用對比,去偽純真
對比是生物學教學中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在對比的過程中,糾正錯誤,引發(fā)思考。找出各自的本質特征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使學生對概念理解得更準確、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
對比的范圍可大可小,在學過種群后,對比“J”型曲線和“S”型曲線;學習了群落的演替后,對比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較大的對比一般在章小結,如基因的表達與DNA的復制等。
2.3 鞏固練習,精當重要
這是最常規(guī)的結課方式。結合所授新課內容的重難知識,給出幾題進行鞏固練習,精而短小。
2.4 瞻前顧后,預習新知
知識間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新舊知識有必然的內在聯(lián)系。通過結束語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形成知識網(wǎng)絡。在總結中為新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埋下伏筆,使前后內容銜接嚴密,過渡自然。例如,群落一節(jié)學習結束后,設想某一地域全部的生物(一個群落)在新陳代謝和繁殖的生命過程中,除了生物之間的各種關系之外,能否離開陽光,空氣,水,土壤等環(huán)境條件?為下節(jié)課“生態(tài)系統(tǒng)”提出了預習問題。
2.5 推薦書籍,拓展視野
生物課是一門自然科學,怎樣體現(xiàn)其教育價值?可在結束時推薦一本好書,一個好的影視節(jié)目。從校圖書館借閱期刊《大自然》,在班級內傳閱,學生非常喜愛,開拓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推薦電視片《生命的奇跡》,在高三一輪復習時穿插觀看。
2.6 學生自我小結,查漏補缺
陶行知說:“先生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讓學生來嘗試總結是很好的方法,讓他們有一個思考的時間,這2-3分鐘思考的時間看似耗時較多,其實是一個十分寶貴的學生內化知識過程。一堂課切勿虎頭蛇尾。精心設計,游刃有余,為課堂小結留一段時間,因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課堂教學中難免有紕漏,通過“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有了一個彌補的機會。另外,教學之法貴在因材施教,即使是一節(jié)相同的課,在不同的平行班可能有不同的結束方式。
3 結語
一節(jié)課的導入應有明確的指向,依據(jù)學習者和學習任務的特征,選擇合適的形式,靈活多樣,以期達到導入效果的最優(yōu)化。一節(jié)課的結束環(huán)節(jié)應畫龍點睛,首尾呼應,以精煉、緊湊的設計再現(xiàn)重點,以精當?shù)木毩曂黄齐y點,給學生留適當?shù)臅r機,讓他們有機會質疑解難。開始要努力做到循循善誘,能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正確的方向,為后續(xù)的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結束要能統(tǒng)領全局,反省不足,鞏固要點,這樣教學相長,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林昭汝,陳秉初.高中生物學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現(xiàn)狀調研[J].生物學通報,2016(7):16-17.
[2] 蔣選榮.例談高中生物學課程必修模塊中學科思想的梳理[J].生物學通報2016(1):25-26.
[3] 車亞麗.以實驗教學為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J]. 中學生物教學,2015(11):30-31.
[4] 程銳創(chuàng).生物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6(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