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真
摘要: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以,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是學生學習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那么,如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一是巧妙運用導入語,引起學生注意的興趣;二是實際操作,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三是精心設計練習,不斷發(fā)展興趣。因此,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是學生成才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動力,只有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培養(yǎng);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1-0046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以,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是學生學習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學生一旦對學習有了興趣,他就把記憶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都集中在學習的對象上,從而積極、主動、愉快地從事學習活動。因此,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培養(yǎng)起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并自始至終地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一、巧妙運用導入語,引起學生注意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也是這樣。教師在設計教學時絕對不能忽視,如果教師能恰當?shù)剡\用好導入,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很快地入情入境,興奮點立刻集中在教師的幾句話上,從而引起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講“比例尺”一節(jié)時,筆者掛上地圖讓學生隨便指出兩個城市,用刻度尺一量隨即就說出兩個城市間的距離。這時,同學們迫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奧妙。筆者抓住時機說:“同學們,你們學習了比例尺也能和我一樣用尺子一量就能很好地說出四個城市的距離”。這時,學生的精力集中、興趣正濃。這樣,學習新課“比例尺”,講述既省力,效果又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實際操作,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
兒童的學習應該從操作具體的、有形的實物開始。實際操作活動符合兒童好奇、愛動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課前讓學生分好組,每組準備好裝酒或煙的硬紙包裝盒,告訴學生上課使用,同學們帶著好奇心來學習,注意力特別集中。讓學生看著盒子,筆者介紹“表面積”這一概念,然后讓學生算一下不算節(jié)頭部分用多大面積的硬紙板才能做成,并告訴學生盒子可以拆開。學生興致勃勃地細心觀察,認真分析,緊張計算。還拆開盒子量著驗證,很快得出結果,還說明各自的計算方法。一種是分別求出6個面分別相加;第二種是先求出相對兩個面面積之和再相加;第三種是先求出相鄰三個面的面積之和再乘以2。隨即,引導學生用公式總結出三種計算方法。然后讓學生分析這三個公式,大家很容易得出結論,第三種最簡單。接著,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若是這個長方體的6個面的面積相等,你們能用最簡單的方法求出表面積嗎?這時,學生稍加思索就能算出只計算出一個面的面積。然后乘以6就得到了。此時,筆者講正方體的表面積,只是提出了問題學生自己就解決了。一節(jié)課的學習始終充滿了興奮和歡樂。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是按照這樣一個原則“凡是學生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們?nèi)プ?,凡是學生能想的就讓他們自己去想”。引導啟發(fā)學生靠自己的活動解決問題,學生更感到學習的歡樂,從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自學的能力。
三、精心設計練習,不斷發(fā)展興趣
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興趣的持久維護和不斷發(fā)展是提高數(shù)學成績的關鍵。小學生興趣來得快消失得也快,注意力極難持久。靈活多樣的練習是興趣維持和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變換練習的形式,不斷地發(fā)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經(jīng)常處于興奮狀態(tài)。如速度比賽,一題多解,根據(jù)所學知識,學生自編應用題等不同形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達到由教師教變學生樂于學的目的,起到教師是學生的促進者,是課堂教學的研究者、組織者、幫助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總之,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是學生成才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動力,只有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慶余.小學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馬云鵬.小學數(shù)學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吳樹成.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如何激發(fā)學習興趣[J].教育研究與實踐,2011(6).
[4] 馮麗潔.淺談小學數(shù)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16).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兩水中心小學 7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