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互聯(lián)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 研究與實踐

    2017-03-14 16:04:11郭樹榮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7年3期
    關鍵詞: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互聯(lián)網

    郭樹榮

    摘要:目前混合式教學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旌鲜浇虒W并不是簡單的傳統(tǒng)教學與網絡化教學兩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它可以是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文章設計了基于“互聯(lián)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將其應用到土木工程材料課的教學中,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互聯(lián)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而學生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和被灌輸者。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損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入信息化時代后,國內外教育工作者努力尋找適應時代要求的高校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應運而生。

    混合式教學的概念最早是由國外的培訓機構提出,是指網絡線上與線下的混合,通過面對面的教學彌補互聯(lián)網教學的不足。2003年,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將混合式教學概念引入國內,他的觀點是混合式教學模式把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網絡化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既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之后,一些工作在一線的教授、學者對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應用,取得了良好教育教學效果。

    互聯(lián)網技術具有強大的功能,在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設計了“互聯(lián)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從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在土木工程材料教學過程中進行了應用,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互聯(lián)網+”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一)“互聯(lián)網+”的內涵

    2015年,兩會工作報告提到了“互聯(lián)網+”行動計劃,之后在全國各行各業(yè)掀起了互聯(lián)網熱。向人大提出了“互聯(lián)網+”建議的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對“互聯(lián)網+”,解釋為“就是利用互聯(lián)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lián)網和包括傳統(tǒng)行業(yè)在內的各行各業(yè)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生態(tài)”。在“互聯(lián)網”的趨勢下,教育憑借信息化及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力量,實現(xiàn)教育的數(shù)字化、多媒體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與傳統(tǒng)的教師課堂講授方式不同,網絡輔助教學和互聯(lián)網教育,為滿足學生的需要,將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模式,體驗式學習、協(xié)作式學習及混合學習等模式并存。同時,互聯(lián)網教育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授課形式,促使其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個性化、持續(xù)的學習服務。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由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于2013年率先提出的一種原創(chuàng)意義基于交互式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將傳統(tǒng)式課堂教學和討論式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優(yōu)勢互補,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性互動,使師生個體和群體充分享各自教和學的權利。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動態(tài)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師生角色定位和適時轉換,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促進其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類似傳統(tǒng)課堂,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類似討論式課堂,對分課堂強調生生、師生互動,鼓勵自主討論式學習。對分課堂的關鍵創(chuàng)新在于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定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在時間上清晰的3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可簡稱為PAD。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詳見圖1。

    對分課堂所定位的合理教學目標是,對大多數(shù)課程而言,能夠讓大多數(shù)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掌握一本優(yōu)秀教科書的基本內容。對分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有幾點不同:(1)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減輕教師授課負擔,實現(xiàn)教師角色轉型。從圖1可知,對分課堂上,教師只須講解課程內容的框架、重點和難點,把其他內容留給學生學習。(3)增加生生、師生互動交流。對分課堂把互動交流放到課堂上,學生之間互相啟發(fā),教師及時指導,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4)提升了學習效率。對分課堂注重學生平時學習,教師講授后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綜上所述,對分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有其優(yōu)勢,但其講授方法和手段單一,沒有強調和有效利用功能強大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學生課前和課后的學習缺少互聯(lián)網平臺的支持。對分課堂如何有效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使對分課堂與互聯(lián)網優(yōu)勢互補,是本文研究所在。

    二、基于“互聯(lián)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目前國際教育技術界的共識是,只有將面對面的教學與網絡教育結合起來,使二者優(yōu)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互聯(lián)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必須建立在“基于網絡的學習任務”和“學習者主動學習的課堂”二者相互作用基礎上的教與學的新型策略?;凇盎ヂ?lián)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思想如圖2所示。

    基于“互聯(lián)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主要包括教師和學生對應于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任務目標進行設計。

    課前,教師在網絡平臺上提前發(fā)布下一次課教學任務和思考題,學生接受任務,并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和微視頻等,帶著問題完成相關教學內容的預習。學生認真建構與新課程主題相關的知識,預先總結出問題的答案。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平臺提交答案,教師查看學生的問題記錄,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常見問題和學生的知識背景。

    課中,共需要2次課(每次2學時)。第1次課,以講授為主。教師根據(jù)已經掌握的學生課前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設計和修改課堂教學活動,以便有效地進行課內的面對面教學。課前師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的互動,使學生對講授內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課上利用多媒體資源講授框架、重點和難點。因學生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課,學習效率大幅度提升。第2次課,以學生討論上次課內容為主,教師引導答疑,形成師生互動。

    課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吸收過程,不僅僅依賴于課本知識,利用強大的互聯(lián)網平臺,進一步擴展和增強知識領域,完成作業(yè)。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深入理解與掌握,更重要的是為下一次課堂學習營造出學習者的主動學習和討論課堂的氛圍,從而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從教學評價來說依據(jù)課程的教育功能,研究科學的評價方法,發(fā)揮評價功能,使考核真實反映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改變以往“一考定成績”的模式、克服“考前突擊”的現(xiàn)象,注重過程性評價,弱化終結性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由此可見,在互聯(lián)網和對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課前的準備活動決定了一堂課的質量,是每次課順利進行的基礎,而基于網絡資源的信息化教學又是對學生預習和課后對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和提高,網絡自學可以促進學生復雜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以上“教與學”的活動,充分結合了網絡學習和對分課堂學習的優(yōu)勢,使得學生知識得以鞏固,探索問題和協(xié)作能力得以增強,有效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教學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弱化終結性評價,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教學效果。

    三、基于“互聯(lián)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在探討了基于“互聯(lián)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后,將此模式應用于《土木工程材料》課程中,網絡資源和對分課堂,二者相互貫穿、相互補充。以下從網絡資源建設,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進行闡述。

    (一)網絡教學資源建設

    首先,網絡教學平臺資源建設。土木工程材料完成了多媒體課件、教案、每章學習指導與習題、試驗指導、工程案例、材料檢測、試題庫以及知識拓展等內容;其次,視頻教學資源建設,利用學校視頻教學網站,依據(jù)課程的知識點錄制了微視頻;再次,師生教學互動系統(tǒng)應用。利用手機客戶端,隨時隨地實現(xiàn)師生互動。功能強大的學校網絡平臺,還支持網上作業(yè)提交、師生討論、在線考試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另外,學校教學平臺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網絡資源實現(xiàn)了無縫鏈接,為學生課前和課后學習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支持。

    (二)教學實施

    土木工程材料課是土建類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熟練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應用,為學生從事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等工作合理使用材料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材料基本知識。新模式在工程管理專業(yè)2014級(共43人)“混凝土”章節(jié)進行了應用。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材料的重點章節(jié),理論授課12學時,每周2次課。首先,對授課內容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整合為四大模塊:分別為普通混凝土組成材料、技術性質、配合比設計和質量控制、其他品種的混凝土。最后一個模塊利用網絡資源自學完成,前3個模塊是學習的重點。其次,精心組織實施。每一模塊,課前要求學生根據(jù)教師發(fā)布的問題利用網絡平臺進行預習;課中(2學時)講解重點、難點,并布置作業(yè)和思考題;課后利用網絡平臺和授課音頻資料及時溫習,對知識進行內化吸收并拓展。第2次課把學生分組,每4人(前后位)一組,第1節(jié)課學生按小組開展討論,溫習課本內容、分享學習體會、互相解答難點,以及完成教師布置的思考題。第2節(jié)前半節(jié),教師與學生教師互動討論,解答學生疑難問題,后本節(jié)對學生學習成效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或提問。本章教學完成后,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了網上在線測試,學生成績與其他沒有實行新模式的章節(jié)在線測試成績相比,平均成績提高了10.8分。

    教學效果上,混凝土章結束后,通過網上問卷調查教學效果和教學模式的滿意度。83.4%的學生支持互聯(lián)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86.3%的學生認為該模式比傳統(tǒng)課堂學習更能提高學習積極性;79.2%、75.7%的學生對師生互動和在線考試滿意度較高。

    (三)教學評價

    土木工程材料教學評價,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相結合、課內評價和課外評價相結合、理論評價和實踐評價相結合,全面、客觀、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學評價包括過程性考核(占60%)和終結性評價(期末考試占40%)兩部分組成。其中過程性評價包括課堂考勤、平時作業(yè)、限時網上在線測驗、課內外討論、小論文和試驗6部分組成。期末考試重點考核學生概念的理解、材料性能、工程應用和標準,題型以工程案例分析為主,重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基于“互聯(lián)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充分結合了網絡學習和對分課堂學習的優(yōu)勢,使“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和“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實現(xiàn)了有機融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調動。此模式筆者在土木工程材料課中只用在混凝土一章,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在整門課程中的應用,還需要教師整合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做好每次課的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 (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31):1-6.

    [2]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3]楊淑萍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653-658.

    [4]高東懷,裴立妍.基于網絡課程的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1):80-83.

    猜你喜歡
    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互聯(lián)網
    淺談信息化平臺背景下“對分課堂”的教學意義及思考
    亞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36:11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電影史課程中的應用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28:25
    高職護理專業(y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改革探討
    外國文學史課程的“對分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基于SPOC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36:50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35:30
    淺論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科技視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12:24
    從“數(shù)據(jù)新聞”看當前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tài)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聯(lián)網背景下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的實施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民乐县| 河曲县| 黄浦区| 麻栗坡县| 长武县| 金乡县| 婺源县| 台北县| 淮阳县| 西安市| 常熟市| 改则县| 绥中县| 西昌市| 广宗县| 苍南县| 綦江县| 伊金霍洛旗| 兴安县| 日喀则市| 娱乐| 鞍山市| 德安县| 临朐县| 大埔区| 长泰县| 洪江市| 翁源县| 祁阳县| 云浮市| 大渡口区| 江川县| 得荣县| 连山| 酒泉市| 名山县| 麻城市| 治县。| 嘉荫县| 根河市|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