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芳,張明,張玉明,周敬杰,張莉,朱茜
隨著人類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工業(yè)發(fā)展機械化程度日益顯著,工業(yè)的高度機械化使得工人手外傷的發(fā)生幾率不斷提高[1]。傳統(tǒng)的康復手段包括手法治療和物理因子治療,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手功能障礙,但治療都是以被動運動為主,缺乏有效的主動運動,對腫脹的治療效果欠佳。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水療康復價值被不斷呈現(xiàn),水的浮力能減低關節(jié)所承受的壓力,水的阻力隨肢體移動的速度而改變,因此,水中運動比地面運動安全得多。本研究就是利用主動運動和水療的這些獨特優(yōu)點,利用患者早期可直接參與的水中主動運動訓練和渦流浴與傳統(tǒng)康復治療手段結(jié)合,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科門診及住院手外傷患者40例,納入標準:骨折患者均進行內(nèi)固定手術治療;肌腱損傷患者采用改良的Kessler修復方法進行腱表面光滑修復手術,且為單純肌腱損傷不合并骨折;病程在4~10周之間;年齡12~50歲,能配合治療;無其他需要制動的并發(fā)癥;患手伴有明顯腫脹疼痛;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文件。排除標準:有意識、認知障礙;有未愈合的傷口;合并有神經(jīng)損傷。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20例,①觀察組:男14例,女6例;年齡(41.92±9.95)歲;病程(37.50±3.63)d;損傷方式:骨折13例,肌腱損傷7例;左側(cè)損傷8例,右側(cè)12例;損傷部位:指骨7例,掌骨2例,尺橈骨遠端4例,屈肌腱5例,伸肌腱2例。②對照組:男15例,女5例;年齡(43.40±11.02)歲;病程(38.20±2.83)d;損傷方式:骨折12例,肌腱損傷8例;左側(cè)損傷9例,右側(cè)11例;損傷部位:指骨6例,掌骨3例,尺橈骨遠端3例,屈肌腱5例,伸肌腱3例?;颊咭话阗Y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2],包括關節(jié)松動手法治療、超聲波治療、作業(yè)治療等。關節(jié)松動手法治療:根據(jù)患者情況,采用不同級別的手法,疼痛明顯者先使用Ⅰ、Ⅱ級手法緩解疼痛,關節(jié)粘連僵硬明顯者采用Ⅲ、Ⅳ級手法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3],20min/次,1次/日。超聲波治療:采用日本伊藤US-750型雙頻超聲治療儀,選取3MHz頻率,移動法環(huán)形或直線往返移動,速度2~3cm/s,50%脈沖輸出,劑量0.5~1.5W/cm2,5min/次,1次/日。作業(yè)治療:根據(jù)患者手的功能狀態(tài)選擇不同的作業(yè)治療方案[4],包括泥膠、豆貼畫、穿串珠等作業(yè)治療,并配合日常生活活動如正常穿衣、洗漱、進食等活動,促進患者手的主動功能恢復。45min/次,1次/日。觀察組在以上康復治療基礎上增加水中主動運動和渦流?。翰捎糜鳥EKA Hospitec公司生產(chǎn)的上肢氣泡渦流浴槽,選取14味中藥透骨草20g、伸筋草20g、當歸20g、羌活20g、獨活20g、銀花藤20g、桃仁20g、紅花10g、桂枝20g、扦扦活20g、老紫草20g、海桐皮20g、絡石藤20g、川牛膝20g[5],加水1000ml煎沸,過濾后注入浴槽內(nèi),使用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進行注水溫度調(diào)節(jié),使水溫固定在38°,并開啟渦流氣泡。將患手浸入浴槽內(nèi)并沒過掌橫紋上5cm。囑患者在水中進行手部主動運動訓練,包括手內(nèi)在肌訓練和手指主動運動訓練。手內(nèi)在肌訓練[6]:手指做內(nèi)收、外展,訓練背側(cè)骨間肌和掌側(cè)骨間?。徊⒆瞿粗笇φ苹顒?,訓練拇指對掌肌;同時,囑患者在腕關節(jié)屈曲30°狀態(tài)下,主動屈曲與主動伸展掌指關節(jié),訓練蚓狀肌。手指主動運動訓練:各手指在關節(jié)允許范圍內(nèi)主動屈伸指間關節(jié)。每組每個動作做10次,共做5組,組間休息2~3min,40min/次,1次/日。 以上療程為4周。
1.3 評定標準 2組患者于治療前后對患手腫脹程度、VAS、Carroll手功能、TAM手指總主動活動范圍進行評定。①腫脹程度評估[7]:將測量的手用水沾濕,量杯裝滿水(體積950ml),將手緩慢伸入量杯,直至水面沒及腕橫紋處(最遠端腕橫紋處),取出手,用量筒(100ml)測量溢出水的體積即是手的體積,每次結(jié)果測量3次,取平均值。分別測量患手和健手的體積,以患手和健手的體積差為手腫脹的程度。②疼痛評分[8]: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疼痛程度越大。③Carroll手功能評定又稱上肢功能測試(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UEFT)[9]:分為6大類,共33項,評分標準分為4個等級,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上肢和手功能越好。④手指總主動活動范圍(Total Active Motion,TAM)[10]:TAM=(MP關節(jié)屈曲度數(shù)+PIP關節(jié)屈曲度數(shù)+DIP關節(jié)屈曲度數(shù))-(MP關節(jié)伸直受限度數(shù)+PIP關節(jié)伸直受限度數(shù)+DIP關節(jié)伸直受限度數(shù))。
治療后,2組患者患手和健手的體積差、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均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均P<0.05);2組UEFT、TAM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均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組別時間腫脹程度VAS評分(分)UEFT(分)TAM(°)觀察組治療前24.42±2.974.50±0.8048.83±4.28126.20±21.29(n=20)治療后7.67±1.56ab1.58±0.52ab82.58±2.58ab212.08±21.92ab對照組治療前24.10±3.454.30±0.6849.20±3.83125.02±19.08(n=20)治療后9.90±1.20a2.50±0.53a71.40±2.95a175.56±22.97a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我國的手外科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已經(jīng)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手外傷術后的康復治療卻還遠遠落后,而合理的、有效的康復治療是手外傷后手部功能恢復的關鍵。韓笑、帥浪等[11-13]的研究報道表明通過早期運動療法、作業(yè)治療及物理因子治療,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組織代謝,消除粘連,同時軟化疤痕,緩解關節(jié)攣縮,能夠促進手外傷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復,但傳統(tǒng)的康復治療有一定的局限性:①往往過分地重視被動運動而忽視了主動運動,導致?lián)p傷部位肌腱滑動不足造成肌腱粘連,從而提高關節(jié)僵硬的風險。②傳統(tǒng)的手部水浴療法,治療時往往是將手浸入普通水中靜止浸泡30min左右,對于手部的作用只是利用了水的溫熱作用、靜水壓作用、浮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但由于治療時缺乏有效的主動運動血液循環(huán)輸出和回流不成正比,反而會造成肢端的組織間液增多使水腫加重,從而影響手功能的恢復。于是如何彌補傳統(tǒng)治療的不足找到合理的、規(guī)范的、安全有效的手功能訓練方法就愈發(fā)重要。
許多研究表明[14-15]:身體組織受到創(chuàng)傷或手術后,局部釋放組胺和緩激肽,造成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含有膠原蛋白在內(nèi)的大分子物質(zhì)滲入組織間液,同時靜脈或淋巴回流受阻,這些因素都會加重局部腫脹。組織間液在局部聚集,甚至會向相鄰部位蔓延、擴散,影響到未受傷的神經(jīng)組織,當韌帶松弛和水腫后,即發(fā)生纖維性沉淀,使關節(jié)攣縮和縮短,造成機體組織發(fā)生僵硬,嚴重影響手功能。因此有效的控制腫脹,盡快消除水腫是康復干預的重要目標之一。而主動運動也是公認的最有效的消除腫脹的治療方法[16]。本研究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中增加了水中主動運動和渦流浴,彌補了傳統(tǒng)治療的不足。有兩大治療優(yōu)勢:一、利用了渦流水浴的特殊的物理化學特性:溫熱刺激、機械效應,除了對機體產(chǎn)生溫熱作用、靜水壓作用、浮力作用以外還產(chǎn)生水流沖擊作用,加大靜水壓,壓迫體表的血管和淋巴管,可促進體液回流增加,淋巴循環(huán)加快,引起體內(nèi)的體液再分配,有利于減輕水腫。二、同時在水中進行手內(nèi)在肌主動運動和手指主動運動利用肌肉主動收縮時產(chǎn)生的"唧筒效應"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組織間液的回流,消除腫脹,而主動運動促進肌腱組織有效滑動可機械性地阻斷肌腱與周圍組織接觸,防止粘連,再者在水中進行主動運動利用水的浮力能減低關節(jié)所承受的壓力,水的阻力會隨肢體移動的速度而改變,所以水中主動運動比地面運動安全系數(shù)更高,患者依從性更好。
綜上所述,水中主動運動結(jié)合渦流浴因其治療模式簡單具有可操作性,且較傳統(tǒng)康復治療優(yōu)勢明顯,在手外傷后腫脹及手功能的恢復的治療中效果顯著并安全有效,在手外傷的康復治療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使手外傷的康復治療更優(yōu)化和合理,建議在綜合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開展。
[1] 陳淑琴, 王穎, 姜乃睿, 等. 職業(yè)性手外傷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3, 34(12): 1259-1262.
[2] 陸廷仁. 嚴重手外傷的康復治療[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08, 30(4): 285-286.
[3] 胡文清, 常利, 常碩, 等. 早期康復對手外傷手部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06, 21(12): 1121-1122.
[4] 邱秋環(huán). 作業(yè)治療在手外傷康復的應用[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4, (10): 1334-1335.
[5] 楊電明. 手外傷術后中藥內(nèi)服加熏洗配合手功能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分析[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5, 28(20): 2792-2793.
[6] 王盛冬, 冉春風, 張子清, 等. 指屈肌腱損傷修復術后早期手內(nèi)在肌訓練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08, 30(10): 677-680.
[7] Post MW, Ⅵsser-Meily JM, Boomkamp-Koppen HG, et al. As-sessmem of oedema in soke patients: comparison of visual inspection by tlerapists and VoluIIlemc assessment[J]. Disabil Rehabil, 2003, 25(22): 1265-1270.
[8] Hung YJ, Darling WG. Shoulder Position Sense During Passive Matching and Active Positioning Tasks in Individuals With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J]. PHYS THER, 2012, 92(4): 563-573.
[9] 王玉龍, 主編. 康復功能評定學[M]. 第2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 324-327.
[10]楊朝輝, 黃琴, 夏小萱, 等. 手外傷后上肢功能指數(shù)量表與關節(jié)主動活動度系統(tǒng)評定的對比研究[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1, 26(2): 128-131.
[11]韓笑, 楊丹, 張彩順, 等. 手外傷術后手部功能鍛煉的研究[J]. 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1, 30(6): 936-938.
[12]張玉明, 張秀芳, 周敬杰, 等. 肌力反饋訓練對手外傷患者手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康復, 2014, 29(6): 455-456.
[13]帥浪, 馮珍. 手外傷術后的綜合康復治療[J]. 實用臨床醫(yī)學, 2012, 13(12): 73-75.
[14]朱曉東, 蔣富貴, 翁峰標, 等. 不同方案治療手部創(chuàng)傷后早期腫脹的療效比較[J]. 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2014, 29(11): 1169-1170.
[15]徐道明, 郭海英, 張麗麗, 等. 創(chuàng)傷及術后肢體腫脹的康復治療進展[J]. 中國康復, 2011, 26(2): 130-131.
[16]張倩, 宋姍姍, 譚麗, 等. 康復治療對屈指肌腱損傷術后患者手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 2013, 28(2): 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