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祥
(廣西賀州市鐘山縣委黨校,廣西 賀州 542699)
【文化觀察】
我國社會轉型中的政治文化建設
李德祥
(廣西賀州市鐘山縣委黨校,廣西 賀州 542699)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發(fā)展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在不斷的發(fā)展與實踐中,我國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不斷地推進著我國社會體制與經濟體制的改革,也推動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本文對這一特殊時期我國政治文化建設的特點、價值目標以及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優(yōu)化建議,以期對我國社會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一些借鑒。
社會轉型;政治文化;建設
(一)政治文化建設的內涵
政治文化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在1956年發(fā)表的《比較政治體系》中,阿爾蒙德認為:“每一個政治體系皆鑲嵌于某種對政治活動指向的政治模式之中,我們可將它稱之為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內,受到當期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歷史風俗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逐漸形成一種具有規(guī)范性、延續(xù)性、相對穩(wěn)定性的政治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
政治文化建設指的是在國情、黨情、世情不斷變化的形勢下,建設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群眾認可的、個人接納的政治文化,以促進公民形成正確的政治認知、積極的政治情感以及良好的政治評價。由于政治文化受到各國政治經濟環(huán)境、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影響,各國的政治文化都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在開展政治文化建設時需要結合具體的國情與發(fā)展特征。我國的政治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其內容主要包括執(zhí)政理念、政治價值取向以及指導思想等體系的構建。[1]
(二)我國社會轉型時期政治文化建設的特點
1.公共服務職能日益強化
我國在社會轉型時期,愈發(fā)強調國家政府的服務職能,弱化了其強制性統(tǒng)治功能。在現(xiàn)代化社會政治文化建設進程中,我國依然堅持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努力保障維護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同時更加強化了社會管理職能與公共服務職能,力求通過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式,來確保公共權力的實現(xiàn)。因此,我國逐漸將以往具有一定強制性的行政命令,轉變?yōu)橐苑蔀榛A的行政方式,旨在為社會公民提供更加和諧、完善的社會服務。
2.民主法治進程加快
政治民主化指的是社會制度以民主代替法制、以多數人統(tǒng)治代替少數人統(tǒng)治的過程。我國社會轉型期逐漸由以往的“人治”轉變?yōu)椤胺ㄖ巍?,不斷強化法律建設與民主權利。一方面,我國在1996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以法律為主導的國家治理結構形式。在2012年,十八大的召開又一次強調將法制作為治國的基本方式,并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重大部署,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折射出了民主政治的進步。[2]
3.受傳統(tǒng)政治文化與西方政治文化的影響
在我國社會轉型發(fā)展的進程中,一方面,我國當前的社會政治文化帶有一定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烙印,另一方面,隨著各國信息交流的不斷開放,我國政治文化建設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的影響。傳統(tǒng)政治文化與西方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社會轉型期的政治文化建設有借鑒作用,但也有對我國政治文化建設不適用的部分內容,因此需要我國合理的區(qū)分、借鑒可用的內容,摒棄不適用的內容。
(一)公民主動參與的政治文化
在我國社會轉型期,公民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不斷強化,民眾對于社會主義制度建設越來越關注,對于參與社會政治文化建設有迫切的需求。公民的政治參與度越高,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就越快,政治制度化水平與民眾參與意愿直接影響著政治文化建設的效果。因此,保障民眾參與政治文化建設的權利,暢通政治參與的渠道,構建公民主動參與的政治文化是我國政治文化構建的主要目標之一。
(二)民主法治的政治文化
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與法治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構建民主法制型政治文化是社會現(xiàn)代化建設的基礎,也是公民參與政治文化建設的有效保障。以公民的選舉權為例,只有健全我國社會民主政治制度與法治制度,才能有效保障公民依據自身意愿進行投票的權利,真正滿足公民政治參與的需求。因此,構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民主法治政治文化,也是推進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與價值目標。
(三)和諧文明的政治文化
就目前而言,我國社會轉型中受到全球經濟文化的嚴重影響,國外文化中打著“民主、自由”論調干擾我國主流政治文化的現(xiàn)象愈發(fā)嚴重,一些發(fā)達國家以各種方式在意識形態(tài)上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滲透影響,導致在國際交往中雙方在文化差異、價值觀念、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沖突越來越嚴重,不利于和諧文明社會的構建。
在此形勢下,我國要根據十六屆六中全會發(fā)布的《關于構建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構建和諧文明社會的要求,將和諧文明作為構建社會政治文化的核心觀念,堅持倡導、傳播、遵守和諧文明的價值理念,協(xié)商、和平、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將和諧文明的政治文化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同時,在國際交流中大力弘揚我國和諧文明的政治文化,利用和平手段解決各種國際爭端,推動世界和平和發(fā)展。
(一)公民意識薄弱,法治精神缺失
縱觀我國公民意識的發(fā)展歷程與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人們的公民意識仍舊相對薄弱。民眾對于“人民”的認識遠高于“公民”,最為明顯例子就是人民政府、人民法院等各級政府機關的名稱。另外,由于我國由封建社會轉變?yōu)槊裰骰?、法制化社會后,一些“臣民意識”“官本位思想”等還沒有完全消除。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如今社會“靠關系”“走后門”“官員一言堂”等現(xiàn)象依然嚴重,而民眾卻不會、也不敢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反映出當前公民的法治精神缺失。
(二)網絡平臺成為政治文化建設中的雙刃劍
近年來,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與普及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使得人們交流信息更加快捷,人們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對某件事件的觀點與看法。但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也為我國和諧文明社會政治文化的建設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與問題。例如,有些人利用網絡的隱蔽性發(fā)布一些煽動性的消息或言論,或有人利用網絡宣傳“享樂主義”“唯利主義”等利益至上的觀點,對大眾的思想進行錯誤的引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反華勢力利用網絡惡意發(fā)動無硝煙戰(zhàn)爭。這些都表明網絡平臺正成為我國政治文化建設中的雙刃劍,我國如何合理、正確地使用這把雙刃劍,是建設政治文化進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三)我國政治文化建設挑戰(zhàn)加大
在全球文化不斷開放交流的形勢下,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政治文化在各國文化的傳播、競爭和較量中處于主動位置,對弱勢政治文化進行排擠和滲透,“文明的沖突”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再加上網絡使得多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更加開放,在外來政治文化的對比與部分有心人的煽動下,部分人對國家社會體制及政治文化存在自卑受動心理,認為“國外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國外的理念與文化都是先進的”等,反而忽略了我國幾千年來沉淀的豐厚歷史文化底蘊。這些情況都導致部分人盲目追隨、夸贊外國的政治文化體制,而不注重自身政治文化的學習和修養(yǎng),對國家的政治忠誠感與歸屬感淡化,嚴重阻礙我國社會政治文化建設的進程與效果。
(一)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元素,合理吸取西方文化精髓
每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都帶有深刻的歷史烙印,這些都是一個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累計、沉淀形成的,對于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元素,要繼續(xù)堅定其在現(xiàn)代化社會政治文化構建中的作用,刪減落后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元素。例如,我國幾千年來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儀”“道德”“忠孝”“以和為貴”等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文化,在現(xiàn)代化和諧社會政治文化建設中應依舊強化其主流地位。同時,我國也要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借鑒其積極向上的政治文化元素。例如,西方政治文化中推崇的民主、自由觀念等,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也是符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理論標準。我國要合理吸取西方文化精髓來完善我國政治文化建設內容,為我國社會政治文化建設添加新血液。
(二)強化公民參與政治文化建設意識
公民意識是公民對于法律賦予自身的法定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和自覺,同時也是建成公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公民意識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3]要提升公民參與政治文化建設的意識,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展開:
首先,利用各種方法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其政治參與意識,營造良好的政治參與氛圍。我國要進一步強化公民的政治辨別能力,提升其政治敏感度,尤其是縣、鄉(xiāng)村民的政治文化意識??梢栽诳h、鄉(xiāng)等地的公告欄上公布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政府機構運轉模式以及村民的選舉權利等,幫助其更好地理解認識我國的政治方針與大方向。同時,加深民眾對公民政治參與的理解與認識,使其能夠認識、區(qū)別合法政治參與非法政治參與,如行使選舉權、加入青年、婦女社團等屬于合法的參與方式,是公民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正確途徑;如靜坐、抗議、非法游行等則屬于非法的政治參與,不僅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設,還會對社會穩(wěn)定造成影響。
其次,政府要作為公民行使權利的保護者與調節(jié)者,不斷完善政治文化參與機制,為公民參與政治文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可將政策的制定、運作程序等對公眾開放,樹立政府政治權威,提升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同時建立多渠道多角度的政治參與監(jiān)督機制,擴大監(jiān)督主體與監(jiān)督范圍,有效減少權力濫用,預防腐敗現(xiàn)象,促進政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三)積極利用網絡陣地宣傳積極先進的政治文化
網絡中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公眾稍不注意就會受到有意者的挑撥與誤導,從而產生不道德的、不利于社會和諧建設的思想或行為,對此,我國政府要加大在網絡陣地的宣傳力度與宣傳范圍。一方面,在網絡平臺中積極宣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先進的政治文化,鼓勵人們參與到政治文化建設中。另一方面,對于不利于國家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的言論,政府要及時糾正。例如,向網民普及言論自由的真正意義:言論自由的目的是為了糾正社會的不良風氣、檢舉揭發(fā)不良行為,但發(fā)布一些無限制、無根據、歪曲、過度夸大以及不道德的言論,并不是所謂的言論自由,而是變相地向人們負面、不良的思想,是一種破壞和諧社會建設的行為。
總之,通過互聯(lián)網向世界宣傳社會主義的主流政治文化意識形態(tài),宣傳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造優(yōu)秀的政治文化宣傳陣地。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為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保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市場經濟是民主政治文化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經濟根基,也是民主政治文化得以生成的最原始的動力。[4]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為公民政治心理的形成和政治訴求的表達提供了物質保障,促進了公民對民主、法治的向往與追求。
首先,我國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鼓勵非公有經濟在國家政策引導、法律規(guī)范下,通過稅收傾斜等政策,公平競爭,健康發(fā)展。同時,我國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換,簡政放權、盤活經濟。要從微觀管理轉變?yōu)楹暧^調控,由行政命令轉向法制為主、行政為輔。
其次,我國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一是要促進就業(yè),重點關注大學生就業(yè),為自主創(chuàng)業(yè)大學生提供政策優(yōu)惠,為下崗工人再就業(yè)提供政策指導。二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職工養(yǎng)老保險,推進養(yǎng)老保險雙軌制改革。三是完善失業(yè)保險制度,市場經濟改革必然會帶來一部分人的失業(yè),如何解決這部分民眾的失業(yè)問題,不僅要“輸血、造血”促進就業(yè),還要提供完善的失業(yè)保障制度。
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極大地推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民主法治進程不斷推進與多元文化交叉融合進程下,人們的法治意識、公民意識也得到了強化。在此背景下,我國在社會轉型中也要明確政治文化構建的方向,構架一個公民積極參與的、民主法治的、和諧文明的社會。
[1]黃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參與型政治文化建設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 2011.
[2]劉寧.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我國參與型政治文化建設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 2015.
[3]劉曉麗.當代中國公民參與型政治文化建設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 2010.
[4]萬文康.論當代中國公民政治文化建設的制約因素和對策[J].科技信息, 2012,(12):94-95.
【責任編輯:王 崇】
D60
A
1673-7725(2017)04-0042-04
2017-02-10
李德祥(1973-),男,廣西賀州人,講師,主要從事政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