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章 陳石明
(1.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2.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政治生活對公民國家意識增強的作用機制與路徑選擇
楊澤章1陳石明2
(1.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2.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下,增強公民國家意識的重要性凸顯。政治生活作為增強公民國家意識的重要途徑既緣起于當前公民國家意識培育的現(xiàn)實困境,更在于政治生活與增強公民國家意識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性。社會規(guī)范機制、利益互動機制、激勵機制是政治生活對公民國家意識增強的作用機制。加強公民政治生活的制度建設,拓展公民政治生活空間、完善多元主體互動模式、建立公民國家意識評價獎懲機制是政治生活對公民國家意識增強的路徑選擇。
公民;國家意識;政治生活;作用機制;路徑選擇
公民國家意識是公民在學習、實踐以及一定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關于國家的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狀況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總和。公民國家意識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產物,隨著國家的發(fā)展狀況逐漸增添新的內容。晚清以降,傳統(tǒng)“天下觀”的瓦解與國家救亡的歷史境遇催生了我國的現(xiàn)代性國家意識,[1]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當前公民國家意識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場所。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下,增強公民國家意識以提高國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一個緊迫的現(xiàn)實問題。
國家意識是國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xiàn)。近年來,面對全球化的深刻沖擊、外來思想的強勢滲透、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嚴峻挑戰(zhàn)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增強國家意識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國家意識正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領域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研究問題,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其中,加大增強公民國家意識的途徑研究以提高我國公民國家意識的時效性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相關研究集中體現(xiàn)在從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民族團結、愛國主義、國際政治中國家之間的互動與博弈等途徑討論公民國家意識的增強。
國外學界的公民國家意識研究比較成熟,注重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公民國家意識的形成、發(fā)展、影響因素及其增強公民國家意識的途徑展開系統(tǒng)研究。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心理學的興起,社會認同理論、群體理論等研究熱潮的出現(xiàn),這些方法和理論被廣泛運用到公民國家意識研究中。另外,國外學者對“現(xiàn)代中國”的歷史定位與判斷、國家認同和國家形象等問題也都有過深入分析,這些研究成果大都涉及到我國國家意識的某些方面,因其獨到的分析框架和見解引起了國內外學界關注,對當前我國公民國家意識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總體來看,當前國內外學界對我國公民國家意識的研究已取得不菲的成績,其研究成果為學界展開深入研究夯實了基礎,為我國國民國家意識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有益啟示。但不可否認,現(xiàn)有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解釋性研究較多而預測性研究較少;理論研究較多而實證研究較少;單向性研究較多而多元互動研究較少。就單向性研究而言,現(xiàn)有的研究特別是我國的研究多強調學校單向性的政治教育與政治體系自上而下的政治傳播,而公民、社會組織、大眾傳媒以及國家基于自身利益需要在政治生活中展開的多元互動對公民國家意識的影響研究就顯得單薄。把政治生活作為增強公民國家意識有效途徑的研究不多。對于政治生活與公民國家意識的相關性論題,亟需學界展開深入探討。從政治生活角度討論公民國家意識增強問題,揭示政治生活與增強公民國家意識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討論政治生活增強公民國家意識的作用機制和路徑選擇,以便為增強我國公民國家意識的實踐提供參考,這不僅對引導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具有指導價值,而且對于增強整個民族的群體性政治素養(yǎng)以及國家安全具有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
政治生活是政治主體根據自身需要通過合法途徑參與的以資源分配和利益調整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活動及其過程,從本質上說,政治生活是政治主體自我滿足、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政治實踐活動。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身份社會,基于血統(tǒng)、門第、出身以及社會等級而造成的身份差異使極少部分人有資格參加政治生活,并在政治生活中不斷得到滿足和完善。現(xiàn)代社會是民主社會,民主社會的到來標志著特權階層的消失和平民階層的興起,原本只供少數(shù)貴族享有特權的封閉的政治生活已經不能滿足民主社會的需要,政治生活是需要普遍滿足的生活。政治生活作為增強公民國家意識的重要途徑既緣起于當前公民國家意識培育的現(xiàn)實困境,更在于政治生活與增強公民國家意識之間存在的內在關聯(lián)性。
當前,我國公民國家意識的培育面臨幾個方面的現(xiàn)實困境,一是培育主體單一化。在我國公民國家意識培育中,國家是理所當然的主體,而且國家也擔當著這樣的主體角色,即國家主要通過學校教育、大眾傳媒的宣傳和政治體系的強化向公民展示自己的歷史、文化、形象、意志、價值觀念和宏偉藍圖等等,這對當代我國公民國家意識的形成和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公民、社會組織卻沒能較好地扮演主體角色,而是國家意識的被動接受者,這使得學校教育、大眾媒介傳播和政治體系為載體的國家意識培養(yǎng)機制成為了公民國家意識強化的外部條件,而在當前復雜的國家國內背景下,這也使得增強公民國家意識的效果顯得動力不足。二是培育模式單一化。從傳統(tǒng)文化、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幾個方面加強公民國家意識培養(yǎng)偏于國家單向性的政治灌輸,忽視了公民基于自身利益與社會組織、大眾傳媒、國家之間的多元互動和博弈過程對公民國家意識的影響。三是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以政治教育和政治傳播為主要途徑的公民國家意識培育,容易混淆公民意識、國家意識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區(qū)別,既沒有突出應有的理論深度,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實踐內容。因此,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下,增強公民國家意識需要尋找新的有效途徑。
此外,從政治生活與增強公民國家意識之間存在的內在關聯(lián)性來看,第一,政治生活是增強公民國家意識的內在動因。公民國家意識的形成、發(fā)展與增強,不僅僅是一個外部強化的過程,更是一個內部進化的過程,在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現(xiàn)代政治事務中,公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可或缺。第二,在政治生活中對國家存在的把握程度決定公民國家意識的深度。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國家存在,就有什么樣的國家意識。國家意識具有很強的政治性,作為政治主體之一的公民沒有對政治事務的親身體驗,就不可能真正把握整全的國家存在,也就不會形成比較完整的國家意識。第三,政治實踐和政治經驗也決定公民國家意識的效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政治實踐和政治經驗是公民判斷、取舍國家意識成份的標準,國家意識的效果最終要看公民政治實踐的深度和廣度。
機制是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lián)系起來使它們協(xié)調運行而發(fā)揮作用的運作方式。政治生活對公民國家意識增強的作用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培育社會規(guī)范機制。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規(guī)范社會。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說,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過程是社會結構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的過程,而社會分化和社會整合的結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應的制度,以此規(guī)范各種社會關系,這一過程既造就了大量的社會規(guī)范,也造就了遵守社會規(guī)范的“規(guī)范人”,二者缺一不可,是保證現(xiàn)代社會有序向前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一般來說,制定社會規(guī)范相對容易,而培養(yǎng)現(xiàn)代社會的“規(guī)范人”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心理學意義來說,任何規(guī)范的發(fā)生和接受是以符合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作為外在表現(xiàn)的。依據行為的發(fā)生學原理,任何行為包括規(guī)范行為在內,其發(fā)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情境作用條件,沒有情境的作用,不可能產生主體對情境的適應行為;規(guī)范行為作為一種個人的社會行為,其產生情境是一種直接或間接的人際交往情境,規(guī)范行為本身就其是對這種交往情境的適應性反應,沒有人際交往情境,就不可能產生規(guī)范。很顯然,政治生活為現(xiàn)代社會所需的“規(guī)范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情景作用條件。現(xiàn)代政治生活具有嚴格的規(guī)范性、程序性要求,具有很強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在政治生活中,公民們圍繞著公共事務展開討論和協(xié)商,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盡可能的達成一致,維護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這就使得公民彼此需要有規(guī)范意識、秩序意識,自我約束意識、寬容意識、妥協(xié)意識,以維護和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而這正是公民國家意識的核心理念。
第二,提供利益互動機制。馬克思曾說:“‘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盵2]103解決人民群眾的思想信仰問題,就必須從解決他們的利益問題入手;滿足人民的需要,實現(xiàn)人民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關鍵。[3]而公民國家意識的形成、發(fā)展與增強離不開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滿足及其實現(xiàn)程度,這也是現(xiàn)代政治中權利與義務關系有機互動的直接體現(xiàn)。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將會形成各個層次的利益群體、夾雜錯綜復雜的利益矛盾。政治生活為公民利益的需要、滿足及其實現(xiàn)程度提供了一個多元互動機制。在“解決問題”的政治生活中,國家利益與公民利益置于共同的平臺上,公民與社會組織、大眾傳媒、國家之間的多元互動過程凸顯,其彼此之間的互動程度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如何實現(xiàn)和滿足公民利益的問題,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公民對國家的認知、情感與意志。
第三,觸發(fā)激勵機制。政治生活對公民國家意識增強的激勵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把廣大公民納入到政治生活中,能夠使他們認識到自身是國家政治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增強公民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是指公民“個體對某個團體、組織、民族甚至國家的身份歸屬的確認?!盵4]無論這種確認是一種已經歸屬的狀態(tài),還是一種正在歸屬的過程,它都能強化公民對國家的情感。二是在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經過思想啟蒙和政治革命,人的主體性得到張揚,大量的“個人”得以出現(xiàn),現(xiàn)代公民的私人生活以迅猛之勢快速發(fā)展。對私人生活的過分沉醉使現(xiàn)代人越來越虛弱,有淪為“膽小而會干活的牲畜”[5]870的危險,現(xiàn)代人面臨存在意義上的危機。把廣大公民納入到政治生活中,能夠增強公民的主人翁地位以及與國家之間的相互信任,激勵公民從狹隘的私人生活中走出來,培養(yǎng)其公共生活習性,增強整個民族的群體性政治素養(yǎng),有利于形成比較穩(wěn)固的國家意識。三是當公民感受到政治生活所帶來的好處,能夠進一步激勵其主動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自覺關注國家的歷史軌跡、現(xiàn)實狀況和未來趨勢,自覺擔負起國家公民應有的責任和使命,這既是公民國家意識增強的表現(xiàn),更是公民國家意識增強的效果。
首先,加強公民政治生活制度建設。參與政治生活,既是公民的權利,更是公民的義務。在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新形勢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空間更為廣闊,同時也對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加強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制度建設,在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范圍與深度、參與者的權利與地位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從而能夠為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搭建一個確定性的框架,確保公民有秩序的參與到各級各類各層次的公共事務中并能夠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其次,拓展公民政治生活空間。一是要進一步完善以選舉和協(xié)商為主要特征的基層治理,充分發(fā)揮和鞏固公民在征求書面意見、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陪審等政治生活的作用。二是要積極引導和規(guī)范公民網絡政治生活空間。網絡社會的出現(xiàn)使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家存在形式發(fā)生了改變,同時,也使公民的國家意識發(fā)生了變化,[6]誕生了以網絡論政、網絡監(jiān)督、網絡宣傳、網絡評判、網絡互動等為形式的新型公民政治生活空間。網絡政治生活空間因其平等性、開放性、互動性、虛擬性,既為公民國家意識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需要積極引導和規(guī)范。三是要培育公民參與國際事務的空間。在改革開放30多年以后,中國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融入世界,更加廣泛的參與國際事務。在全球化加劇、國際交往頻繁的當代社會,公民具有更為廣闊的國際交往空間,也更容易體會到作為一國公民的特殊意義。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應該積極培育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空間和能力,以增強公民的國家榮譽感、責任感和自豪感。
再次,完善多元主體互動模式。公民國家意識的增強,離不開公民—社會組織—大眾傳媒—國家之間的多元互動模式,而政治生活為公民—社會組織—大眾傳媒—國家之間的多元互動提供了實踐場所。公民要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提高自身的公共生活習性和能力,維護和增強其政治生活的主體地位;社會組織要充分發(fā)揮其輻射廣、影響大的特點,為公民政治實踐活動提供信息、培訓與法律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大眾傳媒要通過引導、監(jiān)督和宣傳,釋放國家意識的感召力和道德吸引力,傳播正能量;國家要制定增強公民國家意識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明確增強公民國家意識的目的、方針和方法,規(guī)定國家、大眾傳媒、社會組織和公民在增強國家意識中的職責,確定其政治和法律地位??傊浞终{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強大的合力,使各方面因素都為增強公民國家意識作貢獻。
最后,建立公民國家意識評價獎懲機制。在政治生活中,通過自我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制度監(jiān)督,對積極推進國家意識的言行予以獎勵,給與物質、精神、政治上的獎勵;對破壞或阻礙國家意識增強的言行予以戒勉,情節(jié)嚴重的按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依法追究其責任等等?!?/p>
[1]陳廷湘.中國傳統(tǒng)天下觀的斷裂與現(xiàn)代性國家意識的形成及其變異[J].史學月刊,2011,(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高延春.人的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關鍵[J].人民論壇, 2016,(03).
[4]歐陽景根.社會主義多民族國家制度性國家認同的實現(xiàn)機制[J].浙江社會科學,2011,(5).
[5][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6]陳聯(lián)俊.網絡社會中國家意識的消解與重構[J].學習與探索,2012,(3).
(責任編輯:溫松)
本文系2015—2016年度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預研項目《政治生活對公民國家意識增強的作用機制及路徑選擇研究》(編號:2016YY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D647
A
1003-7462(2017)02-0024-04
10.13977/J.cnki.lnxk.2017.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