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健,薛念文
(同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2)
?
論冷戰(zhàn)后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
孫 健,薛念文
(同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2)
冷戰(zhàn)結束后,關于國際政治格局的走向問題,一直存在不同觀點,其中,政治格局多極化的主張,因符合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日益成為各國普遍接受并踐行的主流觀點。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發(fā)軔于冷戰(zhàn)終結所引起的復雜背景,經濟發(fā)展、世界的多樣化、區(qū)域合作等因素共同推動國際政治格局從“一超多強”向多極化過渡,這有助于維護和平,遏制霸權,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構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理應積極面對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這一趨勢,并且采取相應的舉措。
綜合國力;政治格局;經濟全球化;多極化趨勢
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風云變化令人目不暇接:東歐劇變、柏林墻倒塌,以及1991年底的蘇聯解體……二戰(zhàn)后美蘇兩國長達四十年的冷戰(zhàn)似乎在一夜之間便煙消云散,兩極對立的格局終結。冷戰(zhàn)后的世界并沒有像大部分人想象的那樣,進入了相對穩(wěn)定的發(fā)展階段。相反,世界還是處在一種“冷和平”、不安全的環(huán)境中。盡管國際形勢比較緩和了,世界大戰(zhàn)可能打不起來,但普遍的、完全意義的和平還沒有到來,人類還沒有完全告別冷戰(zhàn)。因此,冷戰(zhàn)結束至今的十多年間,國內外的學者和專家一直在探討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問題,并且形成了頗具代表性的觀點。這些觀點在幫助人們認識國際政治生態(tài)的同時,也從側面揭示了國際政治格局理應發(fā)展的基本趨勢。
在國際政治領域,“極”的內涵是國家或國家集體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實力的綜合展現。作為世界中的一極,要擁有較強的國家或團體實力,特別是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要超過大部分國家;要擁有國際影響力,在國際事務中要有話語權,對解決國際事務或焦點問題發(fā)揮重要作用;要有自己的“勢力范圍”,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概括來說,冷戰(zhàn)后,學術界針對國際政治格局的運行軌跡或“極”的認識,產生五種主要學說:(1)單極說。該學說認為,蘇聯解體后,美國毫無疑問成為了超級大國,其地位無人能敵。美國的全球地位是不能被超越的,沒有國家可以取代的。整個世界是美國單極主導的世界。(2)無極說。這種學說源于日本學者。該觀點稱,冷戰(zhàn)后世界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差異,每個國家都有與眾不同的特征,特別是有影響的大國。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影響下,國與國之間逐漸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當前,國家之間的關系逐漸融合。因此,該觀點認為,國際社會不存在所謂的“極”。(3)待定說。這種觀點認為,新格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冷戰(zhàn)結束至今,國際格局還處于分化與重組中,新格局尚未形成,世界還充滿著復雜的變數,故對當今國際政治格局下定論還為時過早。(4)單極與多極并存說。該說認為,冷戰(zhàn)后政治格局由兩極在向多極逐步轉變。當前世界既不屬于單極世界,也不屬于多極世界,而是處于新舊格局分化組合的交替階段。這其中,不但包括美國主導的單極野心,而且還包括中國等其他國家蒸蒸日上的多極現實。(5)多極說。由于蘇聯解體,美國成為超級大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力量不斷趕超美國,與此同時,西方一些國家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內部矛盾不斷凸顯。美國、日本、歐洲三足鼎立的格局和斗爭更加明顯。中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也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印度等發(fā)展中國家的迅速發(fā)展,使“一超多強”的多極合作格局不斷地加強。
冷戰(zhàn)后全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地區(qū)經濟一體化的存在,推動世界經濟多極化的形成。經濟全球化和地區(qū)經濟一體化讓世界變小了,各個國家的聯系更加緊密,彼此相互依存。一個國家無論有多強大,都不能脫離其他國家而獨立存在。但是經濟全球化仍然沒有完全擺脫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主導,在這種狀態(tài)下致使貧富差距拉大,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在其作用下出現多種經濟集團,為國際政治多極化奠定了穩(wěn)定的物質基礎。[1]
1.經濟的發(fā)展從根本上推動多極化
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是國際政治格局的根本推動力,而科技革命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能夠促進經濟和軍事的歷史性改變。第三次科技革命從美國興起,后來不斷擴展到了俄羅斯、西歐和日本,使得各國的發(fā)展更加不平衡,也是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產生的原因之一。
2.世界的多樣性推動多極化
多樣性是世界多極化的基礎。當今色彩斑斕的世界大約有二百多個國家,約2 500多個民族,各國的發(fā)展階段、歷史背景、文化底蘊不一樣,而且每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及其價值觀也存在差異。每個國家應該保持自身的特點,需要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去考慮發(fā)展。世界經濟政治表現出發(fā)展的不均衡性,一國的發(fā)展模式即使很具有吸引力,但不可能適合其他國家,也不可能推廣到整個世界。
3.區(qū)域合作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動多極化
在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操控下,國家之間很難實現真正的平等。冷戰(zhàn)結束后,第三世界國家除了積極發(fā)展經濟外,還加快促進相互間的經濟合作,擴大建立區(qū)域的經濟集團。亞太地區(qū)的經濟合作、拉美一體化合作以及非洲的發(fā)展合作等在國際和地區(qū)事務中越來越發(fā)揮重要的影響,進一步推動了國際關系民主化。與此同時,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大國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并且身體力行推動多極化發(fā)展。因此國際關系民主化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4.符合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從世界的發(fā)展要求和發(fā)展規(guī)律方面看,世界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對各國人民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都有益處。致力于建立一個多極世界,符合世界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有利于體現各國和各國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發(fā)展。因此,多極說符合世界廣大人民的利益,有利于權力的制衡和國際關系民主化。
當前,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并沒有形成,現在只是一種多極化趨勢,是當今國際政治格局發(fā)展的一種狀態(tài)。冷戰(zhàn)結束以后,舊的兩極隨之瓦解,較多數量的“極”的力量發(fā)展并不均衡,其發(fā)揮的作用也沒有相對均勻。當前的政治格局主要表現是“一超多強”。
一超指美國,美國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經濟上,美國依靠新科技的優(yōu)勢,保持頭號經濟大國的地位。[2]軍事上,美國制定新的軍事全球戰(zhàn)略,不斷調整國外的軍事基地,在原有的軍事基礎上,確保超強的軍事實力。外交上,美國企圖聯合并控制歐洲,利用并制約日本,擠壓俄羅斯,遏制中國,同時主導中東事務。美國政府重視軟實力,改善形象,推行“人權外交”。
多強是指俄羅斯、歐盟、日本和中國等。俄羅斯是蘇聯解體后最大的繼承者,盡管動蕩,經濟滑坡,但是在核武器方面是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俄羅斯國土面積世界第一,自然資源豐富,工業(yè)基礎雄厚,科技力量也比較強大,具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Α=┠陙?,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軍事戰(zhàn)略的調整,俄羅斯在國際上地位不斷上升,在國際事務中的發(fā)言權也日漸恢復。
歐盟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一體化程度最高的經濟集團,不僅擁有雄厚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而且外交影響力也很突出,其經濟實力已超過美國。2002年,歐元正式流通,極大地推動了歐洲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增強歐洲的經濟實力,打擊并削弱了長期以來居于霸主地位的美元。
日本是經濟大國,加快了謀求世界政治大國地位的步伐。日本力求成為亞太地區(qū)的領導者,進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地位上擁有更多的發(fā)言權和參與權。與此同時,日本的軍事實力也不斷膨脹,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軍事大國,并且妄圖使其軍事力量走向世界。
中國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經濟實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變,綜合國力極大提高。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中國開展全方位的外交戰(zhàn)略,堅持和平外交政策,在外交上不斷開拓進取,加強了與第三世界的聯系,堅持維護自己的獨立和主權,致力于建立國際新秩序,不斷促進全球的發(fā)展和繁榮。
歷史和現實表明,“一超多強”的狀態(tài)轉變?yōu)槎鄻O化趨勢是一種必然演變的結果。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認同多極化,并且積極推動多極化的發(fā)展。俄羅斯官方對世界多極化持認可的態(tài)度。普京當政以來,通過聯合聲明表態(tài)支持多極化。法國領導人也贊成多極化,聲言法國將為建立一個多極世界而努力。中國主張世界多極化,積極參與多極化,竭力推動多極化。從總的發(fā)展趨勢看,世界格局穩(wěn)定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未來的一個時期內,在世界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的狀態(tài)下,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
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是大勢所趨。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克服障礙的過程。從現在看來,美國借助自己雄厚的實力采取單邊主義外交,力求構建單極世界,這是通往多極化的一只攔路虎。與此同時,國際舊秩序也是阻礙多極化發(fā)展的障礙之一,第三世界的合力無法得到有效的發(fā)揮,南北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實現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從17世紀40年代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發(fā)生了五次大的變化。其中,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多極格局,只有二戰(zhàn)以后的雅爾塔體系是兩極格局。隨著雅爾塔體系的瓦解,整個世界在很短的時間形成了經濟的多極格局,在某種意義上也會推動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
首先,多極化能夠促進世界和平,遏制霸權與強權。時代要求世界走向多極格局,多極格局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對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全起到積極作用。回顧歷史,近代世界西方列強為了爭霸世界,瓜分土地和勢力范圍,禍國害民,讓整個世界不得安寧。二戰(zhàn)以后,美國和蘇聯長期處于爭霸的狀態(tài),多次醞釀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危機。當今,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的主題,而且已經為世人廣泛接受,并成為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重要共識。第三世界國家日益崛起,發(fā)起建立了各種區(qū)域性、世界性的組織。從萬隆會議到不結盟運動的首腦會議,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團結起來,有效維護了世界和平。
其次,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有利于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二戰(zhàn)以后,舊的政治經濟秩序阻礙著世界的整體發(fā)展。舊的經濟體系和殖民主義并存,美國公開倡導“一球、一制、一勢”的國際秩序,遭到世界各國的普遍反對。一些有影響力的國家提出了不同于美國的國際新秩序模式。例如,中國主張各國政治上要相互尊重,文化上相互借鑒、共同繁榮,安全上相互信任,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問題。中國不僅反對各種霸權,而且自己永遠也不會稱霸。
最后,積極推動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有利于國際關系進一步走向民主化。超級大國妄圖支配世界,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是不平等的。在這種情勢中,談民主是一種很難付諸行動的事情。而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發(fā)展可以讓更多的國家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通過合作或者協商的方式解決全球性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民主原則,最終維護各個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如果沒有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多極化和全球化很難步入正軌,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也無法發(fā)揮較好的作用。[3]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又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
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是一個漸進式前進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障礙,但是從總的發(fā)展趨勢看,世界格局是穩(wěn)定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變化。在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性的影響下,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發(fā)展存在一定的阻礙因素——單極與多極將圍繞稱霸與反對霸權、遏制與反遏制、控制與反控制展開新一輪的較量。事實上,在當前“一超多強”的背景下,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不斷發(fā)展,這也是朝著新格局發(fā)展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國家倡導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新的世界格局正在逐漸成型。
最早提出并積極倡導世界多極化的是鄧小平同志。20世紀80年代他就提出了這一倡議,奠定了多極化的理論基礎。此后的領導人經過不斷地探索和總結,將這一內容越來越細化,形成一套相關的理論體系。面對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為進一步推動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應該做些什么?首先,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與一些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還很大。在和平與發(fā)展時代的主題下,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大力發(fā)展經濟,為其他方面的發(fā)展提供物質支持。其次,發(fā)展新科技,不斷改變傳統(tǒng)的科學技術,讓科技與經濟領域與軍事領域密切聯系。加速高新技術的開發(fā)研制工作和調整產業(yè)結構,[4]制定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科技發(fā)展道路,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最后,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強國必先強教。中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應該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和靈魂上去。中國也應該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斷培育出優(yōu)秀的人才。
總而言之,在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背景下,中國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毫不動搖的同時加快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兼顧好教育事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為進一步推進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貢獻一份力量。
[1]戴德錚.國際政治學要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張驥.新科技革命與當代國際關系轉型[J].現代國際關系,1996,(11).
[3]馮特軍.國際政治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4]陳尚勝.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進程與特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思 動
Multipolarity Trend of Post-Cold-Wa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cture
SUN Jian,XUE Nian-wen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fter the Cold-War,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toward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cture,among which the multipolarity trend is becoming the main popular idea in countries since it meets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trend. This started from “one super power to multipolarity” factors that caused by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cluding complicated backgrounds,economic development,multipolarity of the world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is multipolarity trend,countries,including China,should respond positively with corresponding measurement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political structure;economic globalization;multipolarity trend
2016-04-0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BDJ018。
孫 健(1993-),男,安徽蕪湖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薛念文(1969-),女,上海楊浦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04—5856(2017)01—0017—04
D815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