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文
**遼寧師范大學 法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道路交通事故歸責原則研究
楊惠文
**遼寧師范大學 法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道路交通事故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侵權責任的劃定,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為《交通法》)中,第76條規(guī)定了道路交通事故的歸責原則,即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所構成的“二元歸責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既符合現(xiàn)代的立法思潮,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然而,面對情況復雜的交通事故,現(xiàn)有的歸責原則仍有缺陷。本文以《交通法》第76條為文本線索,先對歸責原則進行分析,進而立足歸責原則的不足之處,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完善道路交通歸責原則的應對之策。
道路交通事故;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私家車已經(jīng)成為居民代步的主要工具。激增的汽車保有量、道路設計規(guī)劃不完善、機動車駕駛人素質參差不齊等都是導致我國道路交通事故頻發(fā)的原因。處理道路交通事故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劃定侵權責任。明確道路交通事故的歸責原則,不僅有利于解決交通事故引起的糾紛,還能夠一定程度上的減少交通事故的發(fā)生。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相關概念
明確道路交通事故歸責原則的概念,需先對我國交通法中所指的“道路”和“道路交通事故”做出一個準確的定義。
1.“道路”的概念?!督煌ǚā分幸?guī)定的“道路”,是指高速公路及國道、城鎮(zhèn)中的馬路以及雖是單位自行管轄但允許機動車自由通行的道路,包括停車場及各類廣場等。需要注意的是,單位內部自建不允許社會車輛通行的道路、鄉(xiāng)間小路、學校內部及居民小區(qū)之間的較窄的甬道等均不在《交通法》所規(guī)定的范疇內。
2.“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2004年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條對道路交通事故做出了明確的定義,該法條規(guī)定:“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边@里的車輛主要指機動車,即以動力裝置驅動或者牽引,上道路行使的供人員乘用或者用于運送貨物以及進行專項作業(yè)的輪式車輛。
(二)歸責原則的含義
歸責原則是構成侵權責任法內容和體系的支柱。一方面,它是學習侵權責任法理論體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說,歸責原則是侵權責任法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歸責原則是界定侵權行為的分類、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舉證責任的負擔、免責事由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歸責原則是處理侵權糾紛的重要依據(jù)。
在《侵權責任法》中,歸責原則指在行為人行為導致他人受損時,根據(jù)某種標準、原則確定行為人的侵權責任。解決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就是歸責原則,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行為系民事侵權行為,是民事侵權行為特殊領域中值得研究的行為。因此,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也要遵循民事侵權責任法中歸責原則的調整。但由于它是交通領域的侵權糾紛,所以在具體的規(guī)定方面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三)歸責原則的歷史演進
在還沒有實施《民法通則》之前,我國工業(yè)尚不發(fā)達,特別是汽車工業(yè)與西方國家相比十分落后,交通秩序和交通事故問題也不突出。因而學界對于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的研究略微粗淺,而歸責原則問題的研究也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tài),所以那時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則按照一般的侵權責任行為,遵循有過錯就賠償?shù)倪^錯責任原則。
1987年實施的《民法通則》第123條中規(guī)定的“高度危險作業(yè)責任”不以過錯為要件,然而這一時期的法律規(guī)定也是不全面的,非高速運輸工具和行人并不在法律保護的范圍內。國務院于1991年9月22日頒布實施了《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該辦法起初規(guī)定遵循無過失責任原則,但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無法認定駕駛員責任、無法確定賠償數(shù)額等現(xiàn)象相繼出現(xiàn),因此在該辦法實施后一直到2004年5月前,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實際上遵循的是過錯推定原則。2003年頒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76條的規(guī)定在原規(guī)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現(xiàn)行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歸責的原則體系出臺,不可置否,現(xiàn)行的歸責體系仍存在某些缺陷,比如表述不夠嚴謹、沒有過失相抵原則相關規(guī)定等。2007年修訂后,第76條規(guī)定變成了無過錯責任原則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的融合體。但多數(shù)專家學者認為,體系中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性質更為突出。
(四)歸責原則的分類
1.過錯責任原則。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條規(guī)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痹撘?guī)定中所指的“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具體行為時主觀上持某種態(tài)度,即故意或過失。過錯責任原則區(qū)別于其他原則的關鍵在于,判定責任的主要依據(jù)是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
2.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是指,行為人實施了侵害人身權益的行為、根據(jù)相關法律法規(guī)認定其行為具有過錯時,如果無法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在適用過錯推定的案例中,行為人只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才無需承擔侵權責任。按照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只有受害人能夠證明行為人的行為使自己受到傷害、而行為人無法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才能認定行為人的行為有過錯。
3.無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原則與其他原則相比更為嚴格一些,是指行為人的行為對他人造成了損害,無論主觀是否有過錯,都需承擔相應的責任。因為它是依據(jù)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非過錯結果本身去判定是否承擔過錯責任。
4.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是指,在侵權行為中行為人與受害人都沒有過錯,根據(jù)《民法》中的公平原則,綜合考慮雙方的經(jīng)濟狀況,由雙方共同承擔已出現(xiàn)損害結果的責任。公平責任原則是對其它原則的一個重要的補充,體現(xiàn)了法律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是我國司法進步的重要標志。
《交通法》第76條確立了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所構成的我國道路交通事故的“二元歸責體系”。
(一)過錯責任原則
《交通法》第76條規(guī)定了交通事故發(fā)生后,機動車的保險公司應在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對損害予以賠償。如果雙方及雙方以上當事人都有過錯,不足的部分則由有過錯的各方當事人按各自過錯的嚴重程度分擔補充賠償責任。也就是說,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后,可通過過錯責任原則對當事人的行為做出認定。結合相關司法解讀第76條不難看出,過錯責任原則是適用于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發(fā)生的交通事故的一項原則。交通事故發(fā)生之后,保險公司是第一賠償主體,在其責任范圍內進行賠償,剩余的責任則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由過錯方承擔,雙方均有過錯的按照比例大小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充分說明,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默認機動車駕駛人之間主體地位的平等性,因而在事故追責中,也需負有相同的注意義務。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根據(jù)《交通法》第76條第1款規(guī)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或行人之間的交通事故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發(fā)生此類交通事故時,追究責任時不會去考慮行為人對損害結果的發(fā)生到底有無過錯,損害結果與行為人實施行為之間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是判定是否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主要依據(jù)。需要注意的是,適用此原則還需排除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特殊情況,不得任意擴大適用范圍。不過,依據(jù)我國現(xiàn)有法律,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事故時,機動車駕駛人必須承擔侵權責任;但非機動車駕駛人或行人也有可能承擔10%賠償責任。在適用此項原則的同時,若因為由非機動車駕駛人或行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一方可以可以根據(jù)《交通法》第76條第2款予以免責。另外,《交通法》第76條還規(guī)定,交通事故中造成財產損失或人身傷亡的機動車如果購買了第三者強制責任保險,首先由保險公司在協(xié)議范圍內對受害者進行賠償。也就是說,保險公司需要依據(jù)保險合同承擔相應的責任。
綜上所述,無過錯責任原則在整個道路交通事故歸責原則中,從保護非機動車駕駛人或行人等弱勢群體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填補過錯責任原則對受害人利益保護不全面的空白 ,體現(xiàn)了法治理念中人性化的一面,實現(xiàn)了法律的公平正義。
(三)特殊情況下的歸責原則
在經(jīng)濟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很多人出于好心,同意其他人免費搭乘自己車輛。這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目前還沒有一個正式的法律概念去界定,很多學者將這種行為稱為“好意同乘”。在“好意同乘”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生了交通事故,造成了搭乘人或第三人的損害時,事故責任應當如何去認定,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分歧,故而一直沒有形成一直的定論。筆者認為,“好意同乘”的歸責可以參照過錯責任原則,也就是說,機動車駕駛人只有在判定為有過錯時才需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如若搭乘人在事件發(fā)生過程中也存在過錯,則可以依據(jù)具體情況去認定他們之間承擔責任的大??;而雙方在事件發(fā)生過程中都沒有過錯,則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要想更為合理合法地處置交通事故,歸責原則首先必須妥善處理機動車、非機動車駕駛人以及行人的各方利益,還需要明確三個問題:一是明確什么情況下由機動車一方承擔全部責任;二是明確在雙方都有過錯的情況下,如何減輕機動車責任、如何判定非機動車駕駛人或行人的責任;三是明確在機動車完全沒有責任的情況下,是否還需承擔責任。《交通法》第76條并不能很好的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的情況復雜的交通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歸責原則的適用上,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損害賠償責任歸責原則規(guī)定不全面
從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來看,目前只有交通法第76條對交通事故的歸責原則做出了規(guī)定,但也只對機動車與機動車、非機動車或行人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情況做出了規(guī)定。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道路交通事故的歸責問題無法在交通法上找到理論依據(jù)。例如:在獨立的交通事故中,機動車所有人、機動車駕駛人與乘客之間的歸責問題;無機動車參與的交通事故的歸責問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或行人發(fā)生事故后,機動車損害程度高于非機動車或行人時的歸責問題。以上這些情況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中找不到相應的處置依據(jù),給現(xiàn)實的辦案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二)免責事由單一
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歸責原則規(guī)定的機動車駕駛人的免責事由僅有一種情形,簡單地說就是:如果不是因為機動車一方的行為而是對方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一方可以免責?,F(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中僅規(guī)定了機動車一方免責條款,對于非機動車和行人的免責事由并沒有做出規(guī)定。與德國、法國等西方國家關于道路交通事故規(guī)定的免責事由相比,我國并沒有在免責事由中列入意外事件、不可抗力、自然災害、第三人重大責任等特殊情況??梢哉f,現(xiàn)行的交通法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民法通則》中的基本原則,但是免責事由僅規(guī)定了“受害人故意”這一項,并沒有完全繼承《民法通則》中關于“自然人正當權利受到合法保護”的根本規(guī)定。這樣的法律規(guī)定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特別對機動車一方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而且對于交通事故糾紛的雙方當事人來說,收集證據(jù)和證明責任大小本來就很困難,法律卻對免責事由的規(guī)定太過于籠統(tǒng)和單一,這更加的提升了明確雙方責任的難度。免責事由單一不僅會使非機動車駕駛人或行人失去預防交通事故的防備心理,還極有可能增加了“碰瓷兒”事件發(fā)生的機率。這些問題為我國的道路交通事故歸責原則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
(三)責任歸責界定不清
《交通法》第76條規(guī)定默認適用交通事故中的一切賠償糾紛,然而在司法實務中,人身損害糾紛和財產損害糾紛的歸責原則是不一樣的,且必須界定清楚。法律的權威性和科學性就體現(xiàn)在它的嚴謹性上,對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的歸責原則不加區(qū)別違背了法律本該有的特性,筆者認為并不合理。當前多數(shù)國家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賠償人身損害。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只要涉及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身損害的后果,歸責原則都極為嚴格;在判定交通事故的各方責任時,財產損害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除了機動車駕駛員之外的所有人身損害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這樣將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歸責原則區(qū)別開不但體現(xiàn)了西方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科學性,而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大提高了交通事故糾紛解決的效率,保護交通事故雙方當事人的正當權利。
(四)機動車駕駛員及乘客利益的保障不夠
現(xiàn)行法規(guī)中,機動車所適用的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這對于保障交通事故中機動車相對方的權益來說有著重要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受損害方補償不及時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然而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保障“第三方”的前提是有交通事故發(fā)生,而且保障的范圍也是“第三方”的人身及財產。然而,在發(fā)生交通事故時機動車駕駛人或及乘車人也有受傷的可能,但該制度根本沒有提及對機動車駕駛人和乘車人保障機制。所有,對于機動車駕駛人和乘車人的保險保障也成為了賠償制度中需要完善的一部分。
(一)正確界定事故中雙方當事人責任范圍
為了及時、高效、合理的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必要進一步明確道路交通事故中雙方責任的范圍。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以進一步完善并細化我國《交通法》第76條的相關規(guī)定,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適用過失相抵原則,通過雙方過錯大小和原因力的比較,從而判斷出雙方當事人所應承擔責任的范圍,使過錯小的一方不會因為錯誤判斷而承受超出自己過錯程度的責任,也不會使過錯大的一方因為錯誤的判斷而逃脫自己應負的責任,這樣才能運用法律公平公正的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通事故糾紛。
(二)增加交通事故歸責原則中的免責事由
在我國的道路交通事故歸責中僅有的免責事由是受害人故意免責,即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發(fā)生了損失,這種財產損失或人身損失是指,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比如“碰瓷兒”,或者行人因為自殺而主動跑向正在正常駕駛的機動車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等。我國法律只規(guī)定了受害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機動車一方免責的事由,但從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交通事故案例來看,并沒有將所有的法律應該免責的情況囊括進來,因此我國的交通事故歸責原則與西方國家相比過于單一,導致無法完全保障機動車一方的合法權益。因此完善機動車一方的免責事由迫在眉睫,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我國的《刑法》。我國的刑法將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等特殊情況作為正當?shù)拿庳熓掠桑砜勺C,也可以將刑法中的免責事由全部擴充到道路交通事故歸責原則中來。這樣規(guī)定是不僅符合法律追求公平公正理念的本質,也側面反映出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還更大地程度上維護了交通事故雙方的正當權益。
(三)區(qū)分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的責任歸責
因為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對事故雙方有著而言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因此我認為應當在歸責原則中對其加以區(qū)分。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人身損害賠償應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因為對于每一個自然人來說,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都是其在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利益。這是無法用金錢或其他東西所彌補或代替的,因此,對于人身損害賠償歸責原則的適用要更為嚴格,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也體現(xiàn)了法律對自然人生命和健康的尊重。而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財產損害賠償糾紛則可以適用過錯原則。對這兩種損害責任歸責原則的區(qū)分有利于我國的法律制定更加的趨于科學,對于交通事故中雙方的當事人的權利的保護會更為全面。
(四)加大保障力度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2條規(guī)定了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保險制度中沒有對機動車駕駛人及隨車乘客利益受損后應如何賠償?shù)南嚓P內容,很有可能激化社會矛盾,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國可以對這一規(guī)定進行修改,保險救濟對象確定為所有因交通事故受損害的人員,擴大保障范圍,將被保險人的范圍擴大到機動車駕駛人、乘車人等,將交通事故的所有參與人都列為保險范圍作為重點對象加以保護。
[1]王勝明.中國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2]陳界融,付翠英,艾爾肯.陳某是否犯交通肇事罪——兼論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的法律性質[J].人民檢察,2001(3):38-40.
[3]楊立新.類型侵權行為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4]周海赟.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歸責原則探討[J].交通企業(yè)管理,2011(8):66-68.
[5]張新寶.道路交通事故責任歸責原則的演進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J].法學論壇,2006(2): 117-121.
[6]樊 靜.對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比較分析[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1):109-112. [7]胡志中.交通事故損害經(jīng)濟賠償歸責原則探析[J].長沙大學學報,2011,5(3):63-64.
[8]王 曉.論我國道路交通事故的歸責原則[J].法制與社會,2009(6):360-361.
[9]雷群安.論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歸責原則的立法選擇[J].求索,2010(7):140-142.
[10]楊立新.我國道路交通事故責任歸責原則研究[J].法學,2008(10):109-118.
[11]王利明.民法?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12]韓世遠.重申一般侵權與特殊侵權[J].學習與探索,2010(1):99-102.
[13]管滿泉.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歸責原則探析[J].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08(5):91-94.
(責任編輯:于詩慧)
Research of Liability Principle in Road Traffic Accident
YANG Hui-wen
(Law School,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81,China)
Delineation of liability is not only the first procedure in road traffic accidents,bu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dure in “Road Traffic Safety Law”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raffic Law”). Article 76 stipulates the liability principle: Binary Liability System is constituted by fault liability and non-fault liabil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system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modern trend of legislation,bu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protects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vulnerable groups. However,in the face of complex traffic accidents,the existing liability principle of traffic accident is still flawed. Based on Article 76 of Traffic Law,this art icle an alyzes liability principle and it s shortcomings,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perfect road liability principle from four aspects.
road traffic accident; fault liability; no-fault liability
D631.5
:A
:2096-0727(2017)03 -0084-05
2016-12-02
楊惠文(1989-),女,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證據(jù)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