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海燕
(1.淮陰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2.南京大學 歷史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7)
?
社會治理與法治建設
——江蘇省社會史學會201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
仇海燕1,2
(1.淮陰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2.南京大學 歷史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7)
2016年5月,江蘇省社會史學會2016年年會暨“社會治理與法治建設”學術討論會在揚州召開。相關專家圍繞會議主題作系列學術報告,就社會治理的概念,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的關系,對邪教的識別和防范,社會治理與歷史經驗、相關技術指標的關系等問題展開了討論,進一步推進了相關研究工作。
社會治理;法治建設;江蘇省社會史學會2016年年會
2016年5月28日,由江蘇省社會史學會與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聯(lián)合舉辦的江蘇省社會史學會2016年年會暨“社會治理與法治建設”學術討論會在揚州召開。江蘇省社會史學會會長李良玉教授,副會長吳善中教授、董德福教授、王玉貴教授,以及來自南京、蘇州、鎮(zhèn)江、揚州、徐州、淮安、阜陽等地40多名專家學者與會,揚州市歷史學會部分會員參加了會議。
28日上午,以“社會治理”為主題,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作學術報告。下午,組織與會代表參觀實際工作部門。上午的會議由江蘇省社會史學會副會長、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院長吳善中教授主持,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黃健榮教授、揚州市委610辦公室高奮強研究員分別作了學術報告,最后李良玉教授應邀發(fā)言。
自1989年世界銀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從危機到可持續(xù)增長》的報告中首次提出“治理危機”(crisis in governance)后,治理的理念在歐美國家逐漸盛行起來,被廣泛地運用到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各個領域。治理和善治理論作為西方政治學界一種新的政治分析框架,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一理論傳入中國后形成的本土化的治理理論,與西方語境下的治理理論之間出現了明顯的錯位現象。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決定》提出了“社會治理”的概念,強調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系。但國內無論是官方還是學界,對社會治理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確的界定。黃健榮教授認為,目前對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以及二者關系的認識,存在不少模糊不清的,甚至很錯誤的看法。為了加強對于社會治理這一概念的認知,他作了題為“關于對社會治理若干問題的認知”的學術報告。報告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第一,治理的性質及其要義;第二,對國家治理的幾個核心問題的認識;第三,認知國家治理視域中的社會治理。
(一)關于治理理念和治理理論。
1995年,聯(lián)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在《我們的全球之家》研究報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種公共或私人機構在管理共同事務時所采用的方式總和,是在調和各種社會沖突和利益矛盾時采取聯(lián)合行動的持續(xù)性過程。這一表述特別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
治理理論對新公共管理理論與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合理內核進行了有效的整合,它昭示政府管理含義的變化,指向一種新的管理過程和新的管理社會的方式。
治理的核心理念體現于四個方面。1.認為政府并非國家唯一的權力中心,政府體制之外的各種機構(包括社會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眾的認可,就可以在不同層面和范圍內成為社會權力的中心。2.強調管理對象的參與,強調在管理系統(tǒng)中形成一個自組織網絡,強調多元主體的參與性和自主性。3.在強調國家與社會合作的過程中,模糊了公私機構之間的界限和責任,不再堅持國家職能的專屬性和排他性,而是強調國家與社會組織間的相互依存和互動合作關系。4.強調政府在完成社會職能時,除了采用原來的手段之外,還有責任采用新的方法和措施,以不斷地提高管理的效率。簡言之,當代公共治理以社會多元參與合作共治、自組織網絡的建構運行與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為其主要特征。
政府治理的最高境界是善治。邁克爾·巴澤雷把善治歸結為“公民價值體現”。羅茨強調,只有將市場的激勵機制和私人部門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公共服務,建立以信任和互利為基礎的社會網絡,形成政府與民間、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互動,才能真正形成善治模式。善治包含7項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法治性、民主性、回應性與有效性。
(二)關于國家治理的幾個核心問題。
首先,關于國家治理的概念和性質。黃教授對管理和治理進行了比較,指出:管理主要是靜態(tài)的通過依循既定的方略和既定的規(guī)章制度,來維持和保障組織的有效運行并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而治理則主要是動態(tài)地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與建章立制,來促進和優(yōu)化組織的運行并實現組織目標。國家治理是在一個特定時期所確定和強調的一種旨在解決某項或某些問題以求理順國家運行秩序,完成某項或某些特別使命的管理活動,而國家管理則是指向常規(guī)性常態(tài)化的管理活動。
其次,關于治理是否包含統(tǒng)治的含義。統(tǒng)治、管理、治理都是管理活動。所不同的是,其管理的性質不同。統(tǒng)治,是以人治與專制為特征的權力運行,管理是以科學與理性為依歸的權力運行,而當代社會使用的治理概念指向一種動態(tài)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多元參與合作共治的權力運行。國家治理的性質是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建章立制的方式破解國家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從而不斷推進國家效能全面的或部分的帕累托改進,使公權力運行能夠更有效率地服務公共利益,能夠更好地實現公共物品的優(yōu)質低成本供給,能更好地增進人民福祉,更好地保障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定。
其三,關于國家治理的客體即被治理者。在國家治理的概念中,治理的客體不是人,即不是直接去治理人,而是對民眾的生存環(huán)境,包括制度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進行治理。即對國家體制、權力配置與運行方式、公共資源的資源配置方式進行治理,通過對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社會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治理,來實現對國民的公民素質、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的塑造,以利于以更有效的方式動員、整合與配置國家資源,促進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繁榮,增進社會福祉。
把民眾視為被治理者,是一種多重性謬誤,會導致如下三個結果。一是把社會階層明確區(qū)分為治理者與被治理者,實質上是把社會撕裂為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這就為當權者或治理者利用公權力限制和剝奪公民的權利和自由,榨取社會財富開辟了道路。二是治理的性質發(fā)生根本的變化。把人視為被治理者,使國家治理的內涵、目標和性質都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是為重新掀動“與人斗”“人整人”的政治運動制造輿論并重啟空間。三是把整肅吏治這一國家治理的主要任務之一偷換為整治被治理者,把斗爭的矛頭指向社會,并為公權力掌控者規(guī)避社會的監(jiān)督制約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必須強調,治理的主體是開放性的,而不是封閉性的,并非只是公權力的掌控者,而是多元參與形成的主體,政府體制外的各種社會組織及每一位公民也都是國家治理的主體。治理的客體是制度、環(huán)境,是國家公共生活或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中需要改變的社會建構與自然建構,而絕非某些論者所言的是“被治理者”,即社會大眾。
(三)國家治理視域中的社會治理。
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了“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的任務,指出了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目的、路徑和方法,提出了六條具體對策,并把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但并沒有對社會治理概念作出明晰的定義?!稕Q定》所指的社會治理的范疇是在社會領域,而不是無所不包。迄今,國內學術界對社會治理也缺乏清晰的論證。
西方學者提出的社會治理理念類似于公共治理,比國內官方和學界的社會治理的理念要大得多。治理的理念是新公共管理運動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各國政界與學界對全球化時代世界經濟政治與技術革命的發(fā)展變化而作出的積極回應,是政府管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社會治理的模式蘊含有限政府、法治政府、社會公正、合作共治、民主參與以及公共責任機制等理念,強調以合作治理為本,謀求政府公共部門、私營部門與公民社會等多種社會主體之間的共識,通過共同努力,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福祉。社會治理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從政治理念上看,它摒棄將政府視為社會管理唯一主體的傳統(tǒng)意識,強調社會各方參與,共同承擔責任的是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核心路徑。第二,從行政理念看,它摒棄將效率視作政府主導價值的理念,致力于建構基于共識的,以促進社會公正為核心理念的可持續(xù)的社會發(fā)展模式。
綜上所述,政府、國內學界和西方學界三種話語體系對社會治理的認知是有差異的。需要認清其差異所在及原因,正確把握社會治理的性質與內涵,以及路徑與方式。
黃健榮教授認為,如對社會治理作一個界定,可以表述為:社會治理是在當下中國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依據現實需要而提出來的一個問題導向型、使命導向型的重要理念和重要管理模式。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一個基礎性組成部分和一個重要維度。社會治理是以多元參與、凝聚共識與合作共治的方式來回應和解決必須直面的社會問題。社會治理是通過有針對性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政策創(chuàng)新,通過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的資源整合與配置,協(xié)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規(guī)范社會行為,防范、化解與應對社會風險,以實現維護和增進公民權利,促進社會公正和增進社會福祉的目的。優(yōu)化社會治理的重要前提,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充分釋放社會活力與潛能,真正促進和實現社會治理的多元參與合作共治。社會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顯著區(qū)別于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同樣顯著區(qū)別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
當下中國社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歸結為幾個方面:一是社會治理的價值導向偏移,以當政者的“維穩(wěn)”訴求壓制公民的“維權”訴求,使得社會治理不能在價值理性引導下有效推進,甚至導致一些地方社會矛盾加劇,社會問題亂象叢生;二是社會治理參與主體失衡,以官方包攬社會管理消解社會參與,使真正具有活力和具有民主品格的社會治理格局難以形成;三是社會治理的實踐思路偏移,以風險管控替代社會建設,使社會治理缺乏前瞻性與可持續(xù)性,不能以高瞻遠矚的視野統(tǒng)籌全局并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四是社會治理的制度建設滯后,“長官意志主導式”和“運動式”治理仍處于主導地位,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和政策規(guī)劃得不到充分的重視,使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和常態(tài)化建設滯后;五是社會治理執(zhí)行方式往往簡單粗放,使一些社會治理活動非但難于產生實效,而且導致官員對立情緒,激化社會矛盾,消解政府公信力。
當下中國推進社會治理還面臨諸多挑戰(zhàn)。社會各方,特別是公權力的掌控者,需要進一步深化對社會治理性質、使命、主客體與方式的認知,積極整合和配置有利于優(yōu)化社會治理的各種資源,包括思想資源、制度資源、財力與物力資源、技術資源與智力資源,等等,以求破解上述困境,開創(chuàng)社會治理的新局面。
江蘇省社會史學會一向重視對中國民間秘密社會尤其是近現代秘密社會史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當代中國的邪教問題,是當前中國社會問題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多為法學界人士。對邪教問題的考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對民間秘密社會、秘密宗教的研究有著借鑒作用。為此,學會邀請揚州市委610辦公室高奮強研究員作了題為“對邪教的識別和防范”的報告。他結合工作中遇到的大量實際案例,對邪教的產生、邪教的類型、邪教的危害,以及如何識別、防范與處理邪教,作了生動具體的闡述。
我國刑法第三百條中的“邪教組織”,是指“冒用宗教、氣功或者其他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他人,發(fā)展、控制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高奮強指出,從執(zhí)法者的角度看,邪教不是宗教,憲法中講的宗教信仰自由對邪教不適用。根據刑法第三百條的司法解釋對邪教的界定,邪教有五個基本的特征:第一,神化首要分子,就是搞教主崇拜;第二,有自己的非法組織;第三,制造、散布迷信邪說;第四,精神控制強;第五,社會危害大。
邪教的出現:一是因為社會保障特別是農村社會保障的欠缺。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名列世界第二,但是人均非常少,在世界排名靠后,還有7 000萬貧困人口。當邪教組織能為這些貧困者提供一點保障或救濟時,他們就愿意加入邪教。二是精神家園的喪失?!拔母铩睍r把佛教、道教全部掃地出門,寺廟都去掉。邪教乘虛而入。三是社會分配不均。大量因文化低、見識少、身體有病等被邊緣化的人,即社會弱勢群體,容易陷入邪教陷阱。根據統(tǒng)計,文化低、收入低、見識少、年齡大、身體差、辨別是非能力差的人,都是邪教發(fā)展的重點。
以前認定的邪教有22種,現在統(tǒng)計結果共有24種。此外,還有14種有害氣功組織。對于這些邪教組織,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按照來源地劃分,一種是本土性的邪教,像靈靈教、主神教等;第二種是輸入性邪教,從境外輸入的,如呼喊派、觀音法門、統(tǒng)一教、上帝之子等。按來源劃分,有的是原生性的,像門徒會等;有的是衍生性的,如被立王、主神教、全能神三種邪教都是從呼喊派分離出來的。按所打的旗幟分類,有打基督教旗號的邪教,像門徒會、靈靈神;有打佛教名義的,像華藏功、菩提功,包括法輪功等;還有冒用氣功名義,有14種有害氣功組織,其中危害性最大的就是中功。按性質劃分,有的搞政治有的不搞政治。像法輪功、主神教、全能神就搞政治。還有就是非政治性的,像約瑟家,還有靈靈教,它們不搞政治。按手段區(qū)分。有暴力型的,像全能神、法輪功、中功等。中功有執(zhí)法隊,對所謂叛教的人施加懲罰。全能神也對所謂叛教者實行懲罰,如割耳朵、挑斷筋、打斷腿,甚至秘密處死,最典型的就是招遠事件。還有非暴力型的,像約瑟家和靈靈教就不主張暴力。
邪教的危害表現在多個方面。一是危害國家政權。邪教屬于非法組織,它的犯罪被定性為有組織犯罪,而不是個人犯罪。有組織犯罪是連綿不斷的,對社會秩序、國家政權造成極大的危害。二是危害國家法律。在邪教徒眼中沒有國家法律,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就是所信的神。比如法輪功信徒眼中,法輪大法就是天法、宇宙大法,國家法律只是人間小法。在兩個法沒有發(fā)生沖突之前,可以和平共生,但如果兩個法發(fā)生矛盾,他第一選擇是法輪大法,絕對不會選擇國家法律。第三,危害社會秩序。如在2012年12月21日,瑪雅日到來的前夕,全能神在全國范圍將近30個省全部出動,3個人一組,拿著小喇叭走街串戶,散布邪說,危害社會秩序。四是危害宗教信仰自由。很多邪教跑到正教里面去挖人,影響正教的傳教布道。五是危害生產。所有邪教都宣傳“撇家傳道”,讓信徒拋棄家庭,很害人。六是危害家庭。邪教里面講“過三關”,叫色關、情關、財關?!斑^財關”就是不看重錢,又叫“過錢關”;“過情關”,就是不認父母、兒女,他們和我們正常人不一樣,不稱爸爸媽媽為爸爸媽媽,稱“同修”。此外,邪教有很多歪理邪說,常常讓病人貽誤病情。比如李洪志的《病業(yè)說》就說:病就是你前世做了許多壞事,積了業(yè),業(yè)往外返就是病,所以治病的根本方法是消業(yè),跟李洪志修煉可以消業(yè)。所以他們不去看病,常導致病情被貽誤。
鑒定邪教的標準有四點。一看有沒有教主崇拜;二看有沒有秘密結社;三是看有沒有精神控制;四是看有沒有社會危害。為了打擊邪教,需要加強宣傳,明確識別邪教的方法。
李良玉教授的發(fā)言主題是“社會治理的歷史參照和技術指標”。李教授認為,本質上,社會治理就是改善社會狀態(tài),消除社會體制、機制和社會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化解社會危機,提高社會的健康水平。解決社會問題必然處理好與問題有關人的利益,甚至包括處分個別蓄意制造糾紛和沖突的人。但是,不能說社會治理就是治人,特別是由治者去治被治者,那樣治理理論就變成專制理論了。社會治理是一個新的科學范式,需要在理論上不斷成熟起來,包括不斷修正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和在實際運用中加以不斷發(fā)展。李教授從歷史學的角度談了關于社會治理的三點意見。
(一)社會治理和歷史經驗的關系。社會治理是社會某一發(fā)展階段出現的一種理論和實踐,一定和過去的歷史、過去的社會發(fā)展經驗有聯(lián)系。反過來說,也可以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當代的社會治理。
1949年以后,是通過合作化、公社化、承包經營、大包干這四種政策措施來解決土地問題的。核心就是逐步地公有化,再逐步地半私有化。土地從公有到完全的私有這個問題,歷史上上古時期就已經解決了。夏商周三代的井田制就是土地公有。井田制在春秋時期就是一個不得人心的制度?!对娊洝防镎f:“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駿發(fā)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闭f的是農民要及時去耕種,不要耽誤農時,要奮發(fā)開墾你們的私田,三十里以內都可以去耕種。這反映了周成王時期大力號召開墾私田。這時還在周初,大概是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
由于私田大量被開發(fā),井田制逐漸瓦解,國家上層建筑開始變化,其中包括新的稅賦制度建立起來。有材料記載,齊桓公的時候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根據土地的肥瘦(也就是收成)來決定收多少稅。正式根據土地來征稅的是魯國實行的“初稅畝”。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登位的,到公元前594年魯國初稅畝,這近一百年間,國家對土地稅收政策的改變,導致了春秋時期生產的大發(fā)展。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就是齊桓公。從周成王時期鼓勵開私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到公元前594年“初稅畝”大約400年。考慮到自發(fā)地開墾私田有一個過程,可以推斷井田制的瓦解至少用了600年的時間。弄清楚了這個事實就可以得出三個結論:第一,周成王時期大力號召開發(fā)私田;第二,井田制的瓦解大概用了600年左右的時間;第三,拿這個歷史經驗來對照,可以看出來,不僅合作化、公社化所走的土地公有的道路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而且20世紀80年代的大包干,仍然沒有解決土地私有化的問題。這說明,就土地私有權的承認而言,大包干還不如大約2 800年前的周成王。如果把公元前594年魯國“初稅畝”作為井田制最后瓦解的標志,到1928年中國共產黨人學習蘇聯(lián)頒布《井岡山土地法》,土地私有在中國實行了2 500多年。不僅在傳統(tǒng)時代它是國家的經濟基礎,在現代最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土地仍然是私有的。歷史經驗是值得重視的?,F在看來,當初人民公社解體的時候,沒有順勢解決土地的私有化問題是一個很大的缺點。最近20多年推進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的過程中,由于沒有預先實現土地私有化,導致很多嚴重的弊端。
(二)改良政治是社會治理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孫中山說,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我們的解釋強調政治就是階級斗爭。這兩種解釋都是不全面的。政治就是由強制性權力保護的社會各階級對財富的不同占有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發(fā)的各種社會關系。政治的本質就是占有社會財富。一種不同的政治制度就規(guī)定了這個社會的各個階級、階層如何分別占有社會財富。這是政治的本質。不講這個,僅僅從權力的層面去講政治是不全面的。因此,改良政治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強化強制性權力,保護舊的分配財富方法,固化舊的階級關系。第二種是改變財富的分配方法,改善各階級尤其是大眾階級的獲得感,緩和社會矛盾。社會治理本質上要從第二種方法出發(fā),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社會危機。
現在,實際上處在一個社會矛盾的聚集期。已經有一些危機的信號。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這個社會不能亂?,F在的社會有政治不良。政治不良的結果就是反過來調動了社會的政治情緒,造成了高度政治化的社會。這是很危險的。過去長期突出政治,甚至居民區(qū)的大媽都能談一通政治,這未必正常。講政治永遠是少數政治精英講。老百姓該掙錢去掙錢,該吃喝去吃喝。不要把老百姓往政治里面卷。社會治理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改良政治。達到了“善政”“善治”的境界,大家其樂融融,自然不關心政治,社會自然和諧。
(三)社會治理與相關技術指標的關系。社會治理是一種管理方法的改良,它一定包含很多技術性指標。這種技術性指標有兩種可能出現偏差:一種可能是包含技術性錯誤;一種可能是發(fā)生技術性障礙。
技術性錯誤就是技術指標的設計就有錯誤,按照這個指標去管理社會,進行社會治理,一定治不好。最近的“雷洋事件”給我們兩個很明顯的信息:一是第一時間爆出來的是嫖娼,意思是只要定了這個人是嫖娼的,警察去抓就是合法的。二是第一時間爆出來的是抓他的時候他反抗。意思是這個人反抗,制止反抗就是必要的。現在看來,這兩個技術指標都是錯誤的。最近去澳洲了解到,澳洲的警察有非常明確的規(guī)定:一是抓捕嫌疑人的時候,他逃跑,警察追不上一般就不追。因為窮追不舍的話,不是這個人(嫌疑人)自己出問題就是警察開槍,造成他的傷亡,警察就要負責任。二是抓捕公民必須有逮捕證,否則不能抓人。這和我們的指標就不一樣。另外一個說法是嫖娼。在西方嫖娼不是問題。紅燈區(qū)是公開的,合法的。所以嫖娼這個指標也是有異議的。這么說不是鼓勵嫖娼,而是說嫖娼是道德問題,不是法律問題。按照現行的規(guī)定,抓誰不抓誰,罰與不罰,判與不判,都有很大的隨意性。很不公平,很不透明,應該把它撤銷掉。社會治理要提高技術性指標的正確性。不講這個去講社會治理是不行的。
所謂技術性障礙,就是由于技術上的問題導致施政過程中造成新的問題,甚至無事生非。如這次江蘇的“減招事件”,減招三萬八千人,很快就出事了。這顯然有問題。老百姓平時安分守己,也有一套明哲保身的哲學。但是一旦侵犯他的利益,斗爭性立刻高漲起來。像這樣的社會矛盾、突發(fā)事件都是技術性障礙造成的。
目前的社會是一個轉型期的社會。理論上說,這個轉型期從1976年“文革”結束就應該開始了,轉型基本完成的標志是民主法治社會的建成。到目前為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還沒有看到階段性的界碑在哪里。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的政府和30年前的政府、和“文革”期間的政府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今天政府給予人民的空間空前大,這是過去不能想象的。一方面我們要注意到社會在緩慢地進步,另一方面要看到社會的進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社會進步的總目標關系每個人的命運,建設民主法治的社會關系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李良玉教授指出,最近看到材料說,歐盟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值得討論?,F在說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是說已經把那一套計劃經濟體系廢除了,把那種統(tǒng)一地由指令性計劃組織生產和供應的體系打破了??墒?,一個完全市場經濟的社會一定還有其他條件,其中有兩個指標必須引起足夠的注意:一是公民財產的充分占有權,二是政府不能壟斷資源。
28日下午,與會代表參觀揚州市某區(qū)公安局檔案館和派出所。代表們對于揚州市、公安部門在社會治理方面工作的進展情況和成就,有了直觀的感受和體會。
這次學會活動,由于采取了新的會議模式,效果特別好。28日上午的學術交流共進行了三個半小時,沒有安排中場休息,但大家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精神集中,現場氣氛感人。與會專家學者表示,這樣的學會活動主題突出,活動緊湊,效率高,收獲大。
責任編輯:劉海寧
D035-3
A
1007-8444(2017)01-0101-06
2016-08-30
仇海燕,副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國當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