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
(陜西師范大學,西安 710062)
從“三美論”看葛浩文譯《天堂蒜薹之歌》中的歌謠
李沛
(陜西師范大學,西安 710062)
《天堂蒜薹之歌》作為莫言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憑借葛浩文的翻譯,走向世界,深受讀者好評。小說的語言除了延續(xù)莫言作品中獨有的高密東北鄉(xiāng)地方特色外,還出現(xiàn)了點睛之筆的歌謠片段。小說每章開始及部分章節(jié)內(nèi)部均有歌謠唱段,時而低沉,時而激越,拉動著觀眾的心理感官,也奠定了全書的悲情基調(diào)。葛浩文先生以其對原小說的深入理解,對源語言和目的語的準確把握,在譯本中再現(xiàn)了作品中的歌謠片段。本文擬用許淵沖詩歌翻譯的“三美”論分析葛浩文對《天堂蒜薹之歌》中歌謠的英譯。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葛浩文先生的唱詞譯本語言簡潔卻不乏生動,同時采用等化、深化、淺化的手法再現(xiàn)了原唱段的意境之美;采用尾韻、頭韻、元音韻等手法還原了原唱段的音韻之美;唱詞譯本與原文行數(shù)相等,對仗基本工整,體現(xiàn)了原唱詞的形式之美,葛浩文先生是當之無愧的翻譯大家。
《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歌謠;“三美”論
1988年莫言《天堂蒜薹之歌》出版后,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讀到這部小說,為之震驚,于是開始翻譯莫言小說。該書英譯本于1995年在美國出版,此后陸續(xù)再版,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葛浩文與莫言相識于《天堂蒜薹之歌》,由此開啟了莫言作品走向英美讀者乃至全世界的大門,也為莫言獲得國際認可添了一臂之力。莫言獲獎后,諾獎官網(wǎng)就摘錄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節(jié)作為對莫言作品的介紹,莫言也曾說:“我更愿意相信,葛浩文教授的譯本為我的原著增添了光彩?!盵1]因此《天堂蒜薹之歌》無論是作為莫言的原著,還是葛浩文的英譯本均值得一讀。
《天堂蒜薹之歌》是一則以“蒜薹事件”新聞為原本寫下的故事,整部小說采用插敘的方式,圍繞天堂縣蒜薹事件展開,同時穿插了與蒜薹事件相關的幾位當事人的過去——高羊回憶文革時期他與母親的遭際;高馬與金菊自由戀愛遭阻的悲?。凰氖謇廪愤M城慘死車輪下,四叔家人卻迫于當官的淫威草草收尸的慘劇等。小說最后,天堂蒜薹之歌的傳唱人——張扣也被打壓慘死在泥濘中,而張扣為民請命的“天堂蒜薹之歌”卻成了絕唱。
《天堂蒜薹之歌》由講述整個故事始末的前20章和后續(xù)報道的第21章事件組成。前20章每章以張扣的唱段起始,或介紹該章內(nèi)容,或補充蒜薹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奠定整章基調(diào),串連起來就組成了整首天堂蒜薹之歌。除此之外,個別章節(jié)敘事部分也有張扣或一些人物的歌謠片段,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果不考慮曲調(diào)因素,全書出現(xiàn)的35段歌謠唱詞就類似于詩歌文本,因此本文選取許淵沖在魯迅提出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2]的“三美”說基礎上,結合多年翻譯實踐總結的詩歌翻譯標準——“三美”論分析葛浩文譯本中的歌謠選段。
張扣的歌謠語言樸素,尾韻明顯,基調(diào)悲昂,與天堂縣的蒜薹事件營造的氣氛相得益彰,讀來朗朗上口。葛浩文譯本也采用了通俗的口語,且原歌謠的修辭大部分保留,保存了原文本的意美;由于英漢語言的差異,部分譯文唱段雖未用尾韻,但采用頭韻、元音韻等彌補了尾韻的缺失,再現(xiàn)了原文本的音美;譯文用語簡潔,寧短勿長,行數(shù)一致,分節(jié)相當增加了歌謠的感染力,體現(xiàn)了原文本的形美。
在詩歌翻譯中,意美居于“三美”之首,而若要傳遞原文的意美,需依靠深化、等化和淺化,即許淵沖先生提出的“三化論”。葛浩文對小說中張扣歌謠的翻譯以直譯為主,輔以淺化、深化和等化。以第一章第一小節(jié)出現(xiàn)的歌謠片段及譯文為例:
說話間到了民國十年,
天堂縣出了熱血兒男,
憑空里打起紅旗一桿,
領著咱窮爺們抗糧抗捐。
縣太爺領兵丁圍了高疃,
抓住了高大義要把頭斬,
高大義挺胸膛雙眼如電,
共產(chǎn)黨像韭菜割殺不完。[3]
And lead the peasants in a protest against unfair taxes.
In the tenth year of the Republic
A hot-blooded youngman cameoutof nowhere
To hoist the red flag in Paradise County
Village elders dispatched soldiers to surround them,
Arrested Gao Dayi and sent him to the executioner’s block.
He went to his death proudly,defiantly,
For the Communists,like scallions,could not all be felled.[4]
該段歌謠是“天堂蒜薹案件”主犯之一高羊在被捕時,恍惚聽到遠處傳來的瞎子張扣的歌聲。歌詞講述的是民國十年天堂縣出了一個英雄人物——共產(chǎn)黨員高大義,帶領民眾抵抗政府的苛捐雜稅,被抓后英勇就義的故事。原文唱詞中用“熱血兒男”來形容高大義的果敢,用“挺胸膛雙眼如電”來形容高大義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形象。寥寥數(shù)語,一個英雄形象就出現(xiàn)在聽眾面前。葛浩文譯本中,“熱血兒男”,直譯為”a hot-blooded young man”,即“一個熱血的年輕男子”。其中“hot-blooded”對應“熱血”,“young”對應“兒”,譯文參照原文也用兩組形容詞再現(xiàn)了這個年輕人英勇的形象。
唱詞第四句講高大義的英勇事跡,其中“抗糧抗捐”中“抗”的對象“糧”和“捐”都是一種稅目,葛浩文采取淺化處理譯為“unfair taxes”,即“不公正的稅收”,變具體為概括,便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且在“糧”和“捐”的統(tǒng)稱——“tax”,前加“unfair”補充了隱含意義,體現(xiàn)了人民“抗捐抗稅”的正義之舉,這樣譯者通過減詞、加詞既符合了英語表達的習慣,也再現(xiàn)了該句唱詞的原有意境。而第五句為縣太爺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包圍了“高疃”,譯文卻變?yōu)榇~“them”,通過變詞,與前文連為一體,符合英語邏輯;“疃”是村莊的意思,“高疃”就是姓高的人聚居的村莊,若直譯,雖然源語言讀者一看就明白是高大義所在的村莊,但目的語讀者則難以理解上文高大義與“高疃”有何聯(lián)系,所以此處通過等化原則,把原文名詞變?yōu)榇~,即符合英文邏輯表達,也方便英美讀者理解,且不影響原文的意思。高大義不幸被捕“要把頭斬”,譯文為“sent him to the executioner’s block”,即“把他送上行刑臺”,變換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但譯文更符合英文的邏輯表達,直接寫把高大義送上行刑臺,干脆利落,比原文的“要把頭斬”更有氣勢,且與下文的高大義就義前的表情和動作聯(lián)系更緊密,可以說譯文相比原文更勝一籌。原文第七句“挺胸膛雙眼如電”由兩個意群組成——“挺胸膛”為動作,“雙眼如電”為神態(tài),葛浩文譯為”proudly,defiantly”即“驕傲地、蔑視地”。原文的“挺胸膛”、“雙眼如電”均未出現(xiàn)在譯文中,葛浩文將高大義英勇赴死的神態(tài)簡化為兩個副詞“proudly,defiantly”,由具體到概括,此處采用了淺化處理;同時該句增加了動賓短語”went to death”,即“赴死”,補充了原文的潛在內(nèi)涵,指明高大義“挺胸膛雙眼如電”是赴死時的表現(xiàn),使原文邏輯更加完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采用了深化的翻譯手法。該部分歌謠片段最后是一個比喻句,把共產(chǎn)黨比作韭菜,割了一茬,再長一茬,生生不息,喻指革命群眾的力量是打壓不盡的,給了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民眾以信心。張扣借共產(chǎn)黨員高大義的故事,體現(xiàn)他對天堂蒜薹事件的態(tài)度,他堅信人民的正義必將戰(zhàn)勝貪官污吏的剝削。譯文采用直譯,再現(xiàn)了原文的比喻手法——“communists”對應原文本體“共產(chǎn)黨”,“scallions”對應原文喻體“韭菜”,且該句以“for”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開始,連接上句,“高大義挺胸膛雙眼如電”,如此從容是因為“共產(chǎn)黨像韭菜割殺不完”,符合英語邏輯,便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讀來仿佛此話出自高大義之口,體現(xiàn)了高大義對革命勝利的堅信,也呼喊出了瞎子張扣的心聲——人民終究會戰(zhàn)勝中飽私囊的當?shù)卣?。此種譯法既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也再現(xiàn)了原文的意境,達到了意美的標準。
“三化”的譯法在譯文中隨處可見,如采用等化的如第二章開篇唱段“蒜薹脖子一丈多長”[5]的譯文“His neck a ten-foot garlic stalk”[6],雖變換了句子結構,但還原了原文的暗喻修辭。該唱段的“蝦米腰”[7]和“母狗眼”[8]均為地方方言,體現(xiàn)了警察局長“弓著腰,斜著眼”的猥瑣形象,為方便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譯文采用了淺化,且變換了句式,把名詞“蝦米腰”譯為動詞小句“crouches as he walks”[9],名詞“母狗”和“斜斜著”[10]合譯為形容詞“slanted”[11](傾斜的),兩個名詞短語均采用淺化的譯法,簡單通俗。第三章開始唱段以直譯為主,淺化為輔。第四章則直譯,為主等化為輔。第六章直譯為主等化為輔。第七章直譯為主等化為輔。第九章等化和深化相結合,不一而足。
歌謠除了語言之外,最講究的是節(jié)奏和韻律,原文本中張扣演唱的歌謠以尾韻為主要特征。如第五章的唱段共四句,每行最后唱詞分別是“陽”、“娘”、“黨”、“長”,都押/ang/韻,但由于英語和漢語在表達上的不同,漢語譯成英語時,往往很難做到既要忠實原文又要保留押韻。葛浩文在翻譯時為了彌補翻譯過程中尾韻的缺失,采用了尾韻、頭韻、元音韻相結合的方式。
尾韻的采用以第三章開始的唱段及譯文為例:
鄉(xiāng)親們種蒜薹發(fā)家致富
惹惱了一大群紅眼虎狼
收稅的派捐的成群結隊
欺壓得眾百姓哭爹叫娘[12]
The townsfolk planted garlic for family fortune,
Angering the covetous tyrants of hate,
Who sent out hordes of tax collectors
To oppress the masses,bewailing their fate.[13]
該唱段講述了眼見鄉(xiāng)親們種蒜薹致富,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卻濫用職權征收各種稅目,且利用強權阻斷天堂縣蒜薹外地銷路,使得老百姓叫苦連天,這也是天堂縣眾怒砸縣政府的起因。將該片段穿插進講述抓捕蒜薹事件帶頭鬧事的嫌疑人的第三章開始,既補充了天堂蒜薹事件的始末,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蒜薹事件嫌疑人的同情,對當時政府的質疑,也暗示政府的此種做法下,必然會發(fā)生天堂蒜薹事件。該唱段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韻,尾韻為/ang/。對應的譯文中也是二、四行押韻,第二行結尾詞為“hate”,第四行為“fate”,押/eit/韻,與原文本相比,都是押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尾韻,再現(xiàn)了原文歌謠的尾韻。譯文中類似的譯法有第五章開始唱段、第八章(想起了你的娘早去了那黃泉路上)唱段[14],第九章和第十章開篇唱段等。
譯文中采用元音韻、頭韻以第四章的唱段及譯文為例:
黑土里栽蒜沙土里埋姜
楊柳枝編簍蠟條兒編筐
綠蒜薹白蒜薹炒魚炒肉
黑蒜薹爛蒜薹漚糞不壯。[15]
Garlic in the black earth,ginger in sandy soil,
Willow branches for baskets,wax reeds for creek,
Green garlic and white garlic to fry fish and meat,
Black garlic and rotteti garlic to make a compost heap.[16]
該段歌謠是對蒜薹的生長習性和蒜薹的價值的介紹——新鮮蒜薹用來配菜,味道鮮美;放久的蒜薹變黑變爛,沒有養(yǎng)分。原唱段共四行,一、二、四行最后一個字分別為“姜”、“筐”、“裝”,押尾韻/ang/,韻腳為aaba,而葛浩文譯本中,第二、三、四行押韻,相應單詞分別為“creek”、“meat”、“heap”,押元音韻/i:/,雖未準確按照原文譯成尾韻,但譯者別出心裁,用元音替代。此外,譯者也把元音韻擴展到了句子內(nèi)部,第三行第二小句中“reeds”與句末同樣押元音韻/i:/。類似的押元音韻的唱詞片段還有第三章開始唱段,以及小說第十九章第二節(jié)出現(xiàn)的唱段(……說的是一個大姐模樣俏)[17]。
此外,葛浩文為增加音韻之美,在譯文唱詞內(nèi)部多次使用頭韻,第一行的“sandy”和“soil”,臨近的兩詞同押/s/韻,連同前一小句押尾韻/k/的“garlic”和“black”,把原文“黑土里栽蒜沙土里埋姜”的平行結構演繹的淋漓盡致,句式和音韻均對仗工整。類似的頭韻還有第三行“fry”和“fish”同押/f/韻,把原文“炒魚炒肉”的動詞“炒”的重復轉換為動詞“炒”和臨近名詞“魚”的頭韻押韻,即符合英語的表達,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又保證了音韻和諧。還有不相鄰的兩詞,第二行的“branches”和“baskets”同押/b/韻,加之譯文后一小句的元音韻/i:/,在音韻上保證了平行結構的完整。葛浩文采用此種譯法,即忠實了原文的內(nèi)容,也再現(xiàn)了歌謠本身的音韻美感。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歌謠片段的譯本中,押元音韻的每行最后一個單詞“creek”、“meat”、“heap”的最后一個輔音分別為爆破音/k/、/t/、/p/,三個相似的爆破清音,加上三個單詞相同的元音韻,增加了音韻之美,爆破音發(fā)聲干脆利落,如同原文的整齊句式,再現(xiàn)了原文唱詞的明快氣氛,與第四章下文金菊對抗父母,和試圖逃跑的緊張氣氛相輝映。此外,頭韻還出現(xiàn)在上文第一章第二節(jié)唱詞選段,及第二章第五節(jié)唱段(江雪琴行走在大街上……)[18],第七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等。
三、形美以賞心
形美雖位于三美之末,但卻是成功的詩歌翻譯錦上添花的濃重一筆?!疤焯盟廪分琛彪m不如詩歌形式上絕對的對仗工整,每行都長短一致,整齊劃一,但是大體來說是對仗工整,且有規(guī)律可循的。整部小說,瞎子張扣的歌謠片段以四行居多,分別處于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章開頭和第二十章中間。第一章和二十章開頭唱詞片段均為6行,第4章為5行。其余章節(jié)內(nèi)部唱段行數(shù)為6、7、8、10或12行。在譯文中,除個別唱詞如第一章開頭的唱詞省譯了一部分,第十六章第二節(jié)張扣唱方四叔被政府車撞、命喪黃泉、和當?shù)卣闪⑺廪范惸繉μ焯每h百姓的壓榨選段 (……可憐那忠厚老實的方老漢……)[19]的省譯(為第三章蒜薹立稅和第九章張司機撞死方四叔后逃脫法網(wǎng)內(nèi)容的再現(xiàn)),第二十章第一節(jié)(……都說是當官的熱愛人民……)[20]選段增譯了1節(jié),以及小說第二十章第一節(jié)部分唱段4句變2句,譯文中其他各章節(jié)中的歌謠片段均與原文行數(shù)一致。
除了大部分歌謠片段譯文與原文行數(shù)相當,譯文還盡力保證對原文對仗的再現(xiàn)。此處選取第二章開始的唱段及譯文為例:
天堂縣的蒜薹又脆又長
炒豬肝爆羊肉不用蔥姜
栽大蒜賣蒜薹發(fā)家致富
裁新衣蓋新房娶了新娘[21]
Paradise County garlic is long and crunchy—
For pork liver or fried mutton forget the onions and ginger:
Planting leeks and selling garlic will make you rich—
You’ll have new clothes,new homes,even a new bride……[22]
第二章開始的唱段講述天堂縣蒜薹產(chǎn)量高,質量好,可以掙錢娶到新娘,這正是天堂縣人民種蒜薹的初衷,然而第二章講述的高馬和金菊的愛情悲劇,反映的是“娶不到新娘”,筆者認為這暗示了下文蒜薹也不會好賣,為第一章天堂蒜薹案件的事發(fā)原因進一步的抽繭剝絲埋下了伏筆。從譯文可以看出,葛浩文譯本中的對仗是較工整的。譯文第一句主語“Paradise County garlic”對應原文第一句的“天堂縣的蒜薹”,譯文第一句的表語的“l(fā)ong and crunchy—”對應原文的“又脆又長”,且“crunchy”為擬聲詞,體現(xiàn)了蒜薹的“脆”。譯文第二句鑒于英文的邏輯表達,使用了連接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唱詞“for”,即因為炒菜的時候蒜薹太美味了可以代替蔥姜,所以進一步證明了天堂縣蒜薹的“脆”和“長”。第三行的“發(fā)家致富”在英文中均為“be rich”,譯者采用了將來時且增加了賓語“you”更像是說唱者與聽眾在對話,所以該行前半部分成了主語,后半部分用了“make”做謂語,“rich”變賓補,故該行后半部分為意譯,雖未做到與原文對仗,但更符合英語表達習慣,且語法簡潔便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也體現(xiàn)了民歌本身語言簡單的特征,使用賓語“you”,進一步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增加感染力,用將來時體現(xiàn)了該唱段對民眾種蒜薹的鼓動性,增強了宣傳力度,造勢越大,民眾心氣兒越高,后來蒜薹因當?shù)卣酗査侥叶鴾N時,百姓的怨氣也越深,揭示了民眾反抗的必然性。第三行前半部分,則重現(xiàn)了原文的句式,對仗工整?!癙lanting leeks and selling garlic”兩個并列的動賓結構,對應原文的“栽大蒜賣蒜薹”。而第四句譯文同樣采用將來時,呼吁群眾如果你種了蒜薹,你就會有美好的生活,除譯本對原文的動詞“裁”、“蓋”和“娶”沒有譯出外,譯本與原文基本對仗?!靶乱隆?、“新房”、“新娘”分別譯為“new clothes”、“new home”、和“new bride”,其中“new”對應原文的“新”,重復出現(xiàn)。
除第二章開頭外,譯文與原文整個唱段對仗較工整的還有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五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開頭唱段,做到部分對仗的有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第十七章。由此可見,葛浩文唱段譯文雖個別之處有意譯現(xiàn)象,但大多章節(jié)均在形式上對仗工整,再現(xiàn)了原文的形美。
但是筆者認為葛浩文唱詞譯本中尚有漏洞,如個別地方翻譯不到位,比如上文提到的第二章開頭的唱段最后一行,沒有把相應的動詞“裁”、“蓋”、“娶”譯出,使得譯文少了幾分靈動。再者筆者發(fā)現(xiàn),原文中唱詞片段有重復的地方,如第四章第四節(jié)出現(xiàn)的唱段“六月里三伏好熱的天,二姑娘騎驢奔走陽關”,[23]譯文為“The dog days of summer,sweltering in the sixth month……Second Daughter rides her donkey out into the wilderness.”[24]類似的唱段在第八章也出現(xiàn)了,“日落西山黑了天,二姑娘騎驢奔陽關”,[25]譯文卻為“Sunset at West Mountain,the sky turns dark... Second Aunt rides her muleto Yangguan”[26]第二句原文唱詞基本一致,而“二姑娘”、“驢”和“陽關”的譯法卻不同,第二章分別譯為“second daughter”、“donkey”和“the wilderness”,而第八章分別譯為“second aunt”、“mule”和“Yangguan”,筆者認為此處應遵循漢語語言習慣統(tǒng)一名詞的譯法。同種情況還出現(xiàn)在第十六章第二節(jié)唱段(……孩子哭了抱給親娘,賣不了蒜薹去找縣長……)[27]與第五章相同唱段的譯文句式也不同。其三,就譯文和原文對照來看,譯者對每章節(jié)開始的唱詞片段,無論從意、音還是形都付出了很多精力,但章節(jié)內(nèi)部偶爾出現(xiàn)的唱段譯的更接近白話。此處筆者認為,作為翻譯大家的葛浩文先生,在此處應時有意為之,章節(jié)內(nèi)部的唱段更接近白話,是為了保持與章節(jié)內(nèi)部語言的和諧。
從本文的分析對象——《天堂蒜薹之歌》中歌謠唱詞的文本和譯本來看,葛浩文在處理原文到譯文的轉換時,或變具體為概括,或變概括為具體,或完全保留原文內(nèi)容,雖然翻譯風格靈活多變,且關注目的語讀者的訴求和英文句式邏輯表達習慣,但他保證了譯本對原文簡潔質樸的語言風格的再現(xiàn),并在此基礎上盡量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在保證譯文意美的前提下,他也努力保證音韻的和諧,雖未保證音部如原文平仄一樣整齊,但由于采用了尾韻、頭韻和元音韻,基本保證了押韻與原文同步,達到了音美。在形式上,行數(shù)與原文相當,大多數(shù)唱詞對仗工整,達到了形美。雖然在翻譯過程中有個別地方翻譯不到位,或原文唱詞重復的地方譯文卻未再現(xiàn)重復,以及對章節(jié)開頭和章節(jié)內(nèi)部的唱段處理有失平衡,但英漢兩種語言差異甚大,要譯者做到意、音、形上完全對等是不可能的,且瑕不掩瑜,整體來看,葛浩文用他精妙的翻譯方式,廣博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理解能力,為英美世界詮釋了莫言作品的精妙所在,筆者為之嘆服。
[1]莫言.我在美國出版的三本書[J].小說界,2000,(5).
[2]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5.
[3][5][7][8][10][12][14][15][17][18][19][20][21][23][25][27]莫言.天堂蒜薹之歌[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5.(本文引用部分均出自本版本,頁碼不再標注。)
[4][6][9][11][13][16][22][24][26]Mo Yan.The Garlic Ballads[M]. Trans.Howard Goldblatt.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1995:13.(本文引用部分均出自本版本,頁碼不再標注。)
責任編輯:陳冬梅
H315.9
A
1671-4288(2017)01-0018-05
2016-10-07
本文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新時期以來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在美國的譯介、傳播與接受研究(1977-2011)”(項目編號:12YJC751082),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性與本土性交匯:莫言文學道路與中國文學的變革研究”(項目編號:13&ZD122),2014年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賈平凹與莫言小說敘事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4JK2115),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大陸當代小說在英語國家的譯介、傳播與接受研究(1949-2013)”(項目編號:14BZW125),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9批面上資助項目“莫言小說在英語國家的譯介、傳播與接受研究”(項目編號:2016M590333)和2016年陜西師范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莫言小說在英語國家的譯介與接受研究”(項目編號:16SZYB12)階段性成果
李 沛(1989-),女,河南漯河人,陜西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