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朝暉
(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湖北 黃岡 438002)
詩情 · 禪意 · 哲理
——王維《辛夷塢》主旨探微
程朝暉
(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湖北 黃岡 438002)
《辛夷塢》是王維晚年在終南山隱居輞川別業(yè)時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人將對生命的熱情禮贊與對絢麗人生徒然搖落的不甘的詩情,空寂靜幽的審美追求與平淡閑適的藝術(shù)神韻的禪意,以及不悲不喜,絕塵歸真的超然情懷與心物相融,自然自在的兩忘境界的哲理,融為一體,讓人流連忘返,愈品愈新。王維以其獨有的田園小調(diào)、山水鄉(xiāng)歌,形成了他在盛唐之音中特有的風(fēng)韻和詩歌魅力。
主旨探微;生命禮贊;平淡空美;不悲不喜;王維《辛夷塢》
在盛唐熱情洋溢、豪邁奔放、激越昂揚的交響樂中,王維以他獨有的田園小調(diào)、山水鄉(xiāng)歌,另辟蹊徑,于洪鐘大呂的樂章中吹奏出恬靜優(yōu)美的淺吟低唱,如空谷幽蘭,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讀王維的詩,如同在盛夏時節(jié)喝下一杯“清涼劑”,讓人浮躁不安的心頓時安靜下來。他的詩“是恬靜得象夕光朦朧中的小湖,鏡面似的躺著,連一絲的波紋兒都不動蕩,人與自然,合而為一,詩人他自己是融合在他所寫的景色中了”[1]。王維的詩可以說是融詩情、禪意、哲理于一體,“興象玲瓏而難以句詮”,“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如水月鏡花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盵2]199王維晚年在終南山隱居輞川別業(yè)時所作的五言絕句《辛夷塢》便是此中極品。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明代著名學(xué)者胡應(yīng)麟曾評此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寂?!盵3]足見這首小詩帶給人們的無窮的審美魅力。
將山水自然之物作為人的審美對象,標(biāo)志著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標(biāo)志著文藝的自覺,是人類人文意識的巨大進步?!缎烈膲]》以在空谷無人的澗邊靜靜開放的辛夷花為審美觀照的對象,以淡得不能再淡的白描手法,敘述了辛夷花從開到落的生命過程,而詩中躍動的濃烈的詩情卻依然攝人心魄,那以人為中心的人文關(guān)懷構(gòu)成了詩情的內(nèi)核?!澳灸┸饺鼗?,山中發(fā)紅萼。”一個“發(fā)”字,寫盡了辛夷花紅艷爛漫,生機勃勃。面對這鋪滿山谷,悄悄開放的辛夷花,詩人不禁驚嘆生命之強大與絢爛!空谷無人,寂寞清幽之中竟然生長著令人驚羨的美麗,這既是大自然的恩賜,更是生命的奇跡。這不僅僅是辛夷花開放的山谷,更是一個充滿著蓬勃生機與美麗綻放的世界?!懊朗侨说谋举|(zhì)力量的對象化”,王維以一種積極參與的審美心態(tài),從這一叢叢燃燒著生命激情的辛夷花中,看到了一個個寂寞中怒放的生命,也看到了不論環(huán)境如何孤寂落寞都依然不甘不屈的詩人自己。
對生命熱情的禮贊引發(fā)詩人對生命的珍惜與關(guān)愛?!皾緫艏艧o人,紛紛開且落?!痹谶@空況的山谷中,沒有人來贊美欣賞辛夷花的絕世美麗,也沒有人來惋惜神傷辛夷花的黯然凋落。非凡美好的生命理應(yīng)生長在人潮洶涌的地方,讓人去艷羨,去驚嘆,而它卻偏偏選擇在這冷寂無人的山谷中迎風(fēng)怒放,冷艷高貴,無怨無悔。若能耐得住寂寞,孤獨也是一種特別的美。在此,辛夷花已幻化成一種象征,一種符號。它是一顆生生不息的心,將生命的頑強與激情表達得如火如荼,絢爛多姿;它還是一個無言吶喊的靈魂,將絢麗歸于平淡,美好徒然搖落的不甘與無奈渲染得如泣如訴,超凡脫俗。
誠如眾多評論家所言,王維在詩中以一顆自由之心與自由的天地萬物兩無相隔,靜心觀照,“沒有孤獨,沒有惆悵,只有一片空靈的寂靜”[2]201。然而,這無礙于王維對生命的熱愛,對積極入世,想有一番作為的理想追求與渴望。畢竟這是盛唐的時代主旋律,蓬勃向上,積極進取,自信豪邁的情懷,激越昂揚的時代精神,激發(fā)了王維“兼濟天下”,渴望建功立業(yè)的人生理想。不可否認(rè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仍是王維內(nèi)心深處的主導(dǎo)思想,無論他后來如何潛心修佛參禪,早年植下的經(jīng)邦濟世的種子已生根發(fā)芽,難以釋然。朱光潛先生曾說:“詩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從時間與空間中執(zhí)著一點而加以永恒化和普通化。它可以在無數(shù)心靈中繼續(xù)變化,雖復(fù)現(xiàn)而不落陳腐,因為它能夠在每個欣賞者的當(dāng)時當(dāng)境的特殊性格與情趣中吸取新鮮的生命?!盵4]王維的詩中涌動著對世間一切美好事物、鮮活生命的熱愛與珍惜,同時傳達出對美好生命徒然虛擲的惋惜與不甘,“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這正是儒家積極濟世的情懷所賦予王維這首詩看似平淡,實則深情熱烈的詩情。
王維被世人稱之為“詩佛”,以禪意入詩,“將禪的靜默觀照與山水審美體驗合而為一,在對山水清暉的描繪中,折射出清幽的禪趣”[2]200,是世人公認(rèn)的評價。高遠空靜的禪意是王維詩歌最具特色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特別是到了晚年,“氣和容眾,心靜如空?!保ㄍ蹙S《裴右丞寫真贊》)“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保ㄍ蹙S《山居即事》)充分流露出詩人無意于世事,而愿與松風(fēng)山月為伴的自得與閑適。
《輞川集》二十首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業(yè)寫的一組小詩,《辛夷塢》是其中第十八首。詩中辛夷花美麗綻放的熱烈與無人欣賞、悄然凋零的落寞;生機勃勃的內(nèi)在世界與空曠寂寞的外在環(huán)境形成強烈對比,既而形成一股巨大的審美張力,這種有無相生,動靜相宜的“禪宗”筆法,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既從感性的山水里看到了其美麗,又能超越山水而達到精神上的心無牽掛、一任寂滅的空寂靜幽的審美追求”[5]。
王維寫到“空”的詩有90余首。晚年的王維修佛悟禪,對佛教的“空”自然深諳其妙,頗得要領(lǐng)。這便形成了王維看待事物的“方法論”:以“幻化”的眼光看事觀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一切盡在有無空色之中。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則表現(xiàn)為在與寧靜的自然交流而產(chǎn)生的與造化同游并怡然自得的情趣。詩人的心靈沐浴著視野禪的光輝,以空明之心觀空明世界,遂生空明之境。在《辛夷塢》這首詩中,一切都顯得那么平淡而閑適:花,自開自落;風(fēng),自起自息;云,自舒自卷。這種心物相諧,超然無我的詩境與梵我合一,高遠簡約的禪意異質(zhì)同構(gòu)?!靶械剿F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yè)》)那淡泊無心、自在閑適的“云”,正是詩人此時心態(tài)的形象寫照:隨緣任運,豁達自適。宗白華先生指出:“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教義后認(rèn)識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fā)揮到哲學(xué)與藝術(shù)的境界。靜穆的關(guān)照和飛躍的生命構(gòu)成了藝術(shù)的兩元,也是‘禪’的心靈狀態(tài)?!盵6]可以說正是由于空靈靜謐的禪意造就了王維詩平淡自適的藝術(shù)神韻。
哲理其實是與詩情、禪意緊密相關(guān)的。如果說儒家思想賦予了王維詩積極向上的詩情,禪宗智慧增添了王維詩清幽閑適的藝術(shù)神韻的話,那么道家美學(xué)則使王維詩包含著自在超然的深邃的哲理。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 741年)春,王維自嶺南返回長安后,決定隱居終南山。此后雖受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又出仕左補闕一職,但此時的王維身心俱疲,在“官”與“隱”的轉(zhuǎn)換之間,更加深了對世事的細微洞察和對山水田園的依戀,“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保ㄍ蹙S《山居秋暝》)。加上他多才多藝的藝術(shù)才華,使得他的詩總在不經(jīng)意的白描之中,平添了幾份看似平淡卻又耐人尋味的哲理深思。
禪宗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缎烈膲]》這首詩所表達的哲理無疑已到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最高境界。辛夷花在這遠離塵囂的山谷中悄然開放,紅色的花蕾似一團燃燒的火,攪動著山谷的寂靜,跳躍著生命的韻律。然而,“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一個“寂”字,便將這一片紅艷綺麗的辛夷花重重圍困,如此美艷至極的辛夷花,無人知曉,亦無人欣賞,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開了又落,落了又開。不關(guān)世事,不假外物,不悲不喜,不嗔不癡,就這樣依照自己的心性,按著季節(jié)的變換絢爛地開著,又悄然地凋落,亙古不變地演繹著生命的輪回。花如人生,我們其實也不必計較燦爛的綻放一定要贏回掌聲和喝彩,世間平凡的人過著平淡的一生,將自身置于喜怒哀樂之外,“花自飄零水自流”,與世俗毫不想干,與我更是不樂其開也不傷其落,何等逍遙自在!“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紅樓夢《葬花吟》)都不過是自尋煩惱,毫無裨益。在這里詩人已忘掉了自身的存在,消融了我與物的差別,心物相合,超然自在。自唐以來,無數(shù)欣賞者從這僅有的二十個字中,品味出多少人生況味,又引發(fā)多少人生哲理思考。小小的辛夷花已過濾了世間所有的執(zhí)著,幻化成一片空明,人們在它面前不過是拈花一笑的過客。唐代龍牙禪師的一首偈語詩或許可以作為它最好的注腳: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王維替中國詩定下了地道的中國詩的傳統(tǒng),后代的中國人對詩的觀念大半以此為標(biāo)準(zhǔn),即調(diào)理性情,靜賞自然,其長處短處都在這里?!盵7]王維從寂寞的山谷中采擷一朵小花,以一顆不朽而高潔的詩魂輕輕點化,便將熱愛生命的詩情、平淡空美的禪意、不悲不喜的哲理融為一體,讓人百讀不厭,愈品愈新,回味無窮。
[1]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xué)史[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2009:255.
[2]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第三版)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9.
[3]胡應(yīng)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9.
[4]朱光潛.詩論[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41.
[5]宿曉風(fēng).禪文化視野下的王維山水田園詩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xué)(華東),2011:22.
[6]宗白華.中國藝術(shù)意境之誕生[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328-329.
[7]鄭臨川.聞一多先生說唐詩(下)[J].社會科學(xué)輯刊,1979(5).
I207.22
A
1672-1047(2017)05-0075-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5.22
2017-09-20
程朝暉,男,湖北麻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學(xué)、現(xiàn)代漢語語法修辭。
[責(zé)任編輯:郭杏芳]
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