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李
(武漢理工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3)
現代漢語指別構式“本X”研究*
曾 李
(武漢理工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3)
指示詞“本”與名詞性成分組合而成的定中式“本X”是漢語里特殊的一種指別構式,以往研究對這類構式涉及較少。通過考察其語表形式、語義內涵和語用價值,發(fā)現“本X”構式具有指別性和主觀性,[+離散性]、[+排他性]、[+主體性]共同規(guī)約著“本X”構式對“X”的選擇,整個構式具有經濟性、人文性和莊重性的語用價值。在漢語指稱系統(tǒng)里,“本X”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所在語境中說話人往往帶有一種設身處地的話語立場。
“本X”;構式;指別;主觀性
“本”是漢語中產生較早的指事字,基本義為“樹木的根干”,《說文解字注·木部》:“木下曰本。從木。從下。……本末皆于形得義。其形一從木上。一從木下。而意即在是”[1]。而后“本”逐漸引申出“事物的根本”、“自己的”、“現今的”、“原先、本來”等多種含義。“本”引導的“本X”結構在漢語中十分活躍,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類為并列式,如“本末、本息”等;第二類為狀中式,如“本指、本想”等;第三類為定中式,如“本義、本質、本心、本人、本文、本地、本土、本月、本區(qū)域、本民族”等。前兩類數量較少,本文所關注的是能產性強的第三類——指示詞“本”后接名詞構成的定中式“本X”,這類“本X”在現代漢語中使用廣泛,構成了一系列的“本”族詞語,是一個開放的類。廖俐[2]、姚小鵬[3]、張誼生[4]、宋玉華[5]等對這類現象有所關注,其中,張誼生指出,對于表指稱的“一”、“該”、“本”等應該重新予以定位,明確強調有必要對指稱詞“本”進行專門研究。總體而言,對“本X”定中式的研究仍不夠系統(tǒng)和深入,有待我們繼續(xù)挖掘。
根據Goldberg的構式理論,“本X”是一對形式和意義的匹配體,且“本X”整體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不能全然從其組成成分或先前已有其他構式所推知[6]4-6,因此本文認為“本X”是現代漢語中常用的一種指別構式。本文基于構式理論、主觀性理論以及韻律語法理論,從語表、語義、語值三方面對“本X”構式進行全面探究,深化對漢語指稱系統(tǒng)的認識。
“本X”構式是定中型結構,是現代漢語指稱范疇中的基本表達式之一。“本X”構式組成成分之間聯系緊密,整體融合度高,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進行擴展?!癤”為名詞時,“本X”之間有時可以加入量詞,例如:“本(屆)選舉,本(次)大會,本(場)比賽”等,添加后整體意義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結構與人們對客觀世界(包括對人自身)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對應或‘象似(iconicity)’關系,其中‘關系象似’指語言結構中單位之間的關系跟概念結構單位之間的關系一一對應?!盵7]“本X”在語境中往往反映的是對象和自身之間的密切關系,體現在語形上即為“本X”難以自由擴展。
(一)“本X”構式的組成成分
關于“本X”構式中“本”的語法性質,《現代漢語詞典》標注“本”表示“指自己方面的”和“指現今的”義項時將“本”歸入指示代詞。“這”、“那”是現代漢語中典型的指示代詞,但“本”與其有所不同,“這、那”可以單獨指代某一事物,獨立充當句子成分,“本”后必須添加一個名詞性成分來共同指代某一事物。呂叔湘指出“指別和稱代是代詞兩種不同的句法功能,有的代詞兼有指示和替代,有的只有一種功能”[8],應將“作用類似于形容詞”的“指別詞”單列出來[9]10。董秀芳也曾指出“本”是可加在名詞性半自由語素前的指示詞[10]?!氨尽笔遣患嫣娲闹甘敬~,起“指示、區(qū)別”作用,所以更確切的說,“本”應該稱為“指別詞”或“指示詞”,“本”的指別性必須與名詞性成分共現才得以浮現。
“本X”的組成成分“X”也呈現出自身的特點:從音節(jié)數量來看,“X”多為單音節(jié)和雙音節(jié),如“本人、本書、本刊、本地、本案、本例、本站、本月、本國、本黨、本題、本品、本屆、本節(jié)、本法、本層”,“本研究、本單位、本課程、本實驗、本科目、本年度、本標準、本原則、本商場、本系統(tǒng)、本部門、本法規(guī)、本講義、本詞條、本條例、本規(guī)則、本賽季”等;少部分為多音節(jié)形式,如“本協議書、本考試大綱”等。
受韻律機制的制約,雙音節(jié)“本X”為一個“標準音步”,屬于漢語中的“標準韻律詞”[11],所以多音節(jié)的“X”有時可縮略為單音節(jié)和“本”構成雙音節(jié)詞語。例如:“本地方”縮略為“本地”,“本論文”縮略為“本文”,“本車站”縮略為“本站”,“本地區(qū)”縮略為“本區(qū)”,“本刊物”縮略為“本刊”,“本銀行”縮略為“本行”。但是,有的多音節(jié)“本X”不能縮略,例如:“本胡同、本電腦、本車廂、本部門、本單位”等。我們認為,不能進行縮略的“X”一般都是結合緊密的復合詞,縮減后的表達不成立或基本意義發(fā)生改變,例如“電腦”整體表示“計算機”,不能縮略為“本腦”或“本電”。
從詞語性質來看,“本X”構式中的“X”大部分為名詞,例如:“書、文、人、地、單位、地區(qū)、教材、集團、民族、網站、報告、公司”等,也有部分是量詞,例如:“次、屆、條”等,但其后必定隱含著一個名詞性成分,多可根據上下文補出,例如:“本次(列車)、本屆(大會)、本條(法規(guī))”等。有些詞語兼屬名詞和量詞,這些詞語進入“本X”后,就呈現出兩種語義,例如“本場”,可擴展為“本體育場、本足球場”,也可組合為“本場晚會、本場比賽”,這是由于“場”自身的多義性而造成的歧義現象。
(二)“本X”構式的句法功能
“本X”構式生成的詞語都是體詞性的,能受否定詞“非”修飾,如“非本人、非本專業(yè)、非本市戶口、非本校人員”,不能受其它形容詞的修飾?!氨綳”前也不能添加數量成分,如不能說“一篇本文、一個本部門”等,這是因為“本X”構式本身隱含著量詞成分?!氨綳”在句中主要充當主語、賓語、定語、狀語或同位語。除了充當謂詞賓語,“本X”還常常置于“向、以、給、關于、對(于)”等介詞后充當賓語;“本X”可以充當定語直接修飾中心語,中間不添加其他成分,有時加入“的”強調領屬關系;表時間的“本X”詞語可以充當狀語。除了充當名詞的同位語成分,共同指稱所指對象外,兩個“本X”詞語還能連續(xù)使用,例如:
(1)殘疾考生盡量填報本省本市院校(《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3月14日)
(2)本周本地蔬菜價格漲跌互現(《拉薩晚報》2014年10月24日)
例(1)中的“本省本市”共同充當“院?!钡亩ㄕZ,限定中心語的地點,從“本省”到“本市”,范圍逐步縮??;例(2)中的“本周”指稱時間,“本地”指稱地點,二者屬于不同的語義域。
(一)“本X”構式的語義類型
通過將指別詞“本”與《現代漢語八百詞》附錄《名詞、量詞配合表》[9]709-715中的400余條名詞及其配合的量詞進行人工組配,并由語料庫驗證考察結果,可知“本X”構式對“X”具有一定的限制。按照“X”的語義類型,可將“本X”分為以下類型:
1.“本+指人名詞”,如“本廠長、本經理、本校長”等,“X”大多為表社會地位的職銜稱謂名詞。
2.“本+指物名詞”,如“本書、本劇、本報”等,“X”表示所指的具體事物對象。
3.“本+處所名詞”,用于指稱一定的區(qū)域或地方,如“本城、本市、本地”等。其中表機構單位的名詞如“部門、學校、工廠、公司、商場、研究所”等一般都能與“本”組合,使用頻率高。
4.“本+時間名詞”,用于指別事物所處的時間位置,例如“本年、本月、本日、本星期、本周、本周末、本季、本季度”等。
(二)“本X”的構式義
高頻使用使得“本X”構式的意義趨于融合,整體呈現出以下語義內涵:
1.指別性。“本X”構式中指別詞“本”對對象“X”加以限定,相較于“X”單用而言具有指別性?!氨綳”指稱的對象在具體語境中是確定可知的,并且區(qū)別于其他對象,屬于定指?!氨綳”構式只能指代單數,所指稱的事物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唯一區(qū)別性,而具體所指對象需要根據上下文加以確認。例如:
(3)本書收入了美國、西班牙、俄羅斯、荷蘭、德國、波蘭、英國、中國學者的15篇文章。(陳啟能、倪為國主編《書寫歷史》)
(4)主要資料是《墨子》一書,共五十三篇,是墨子本人及其后學的著作總集。(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例(3)中的“本書”即是指《書寫歷史》這本書,而非別的書;例(4)中“本人”指的就是墨子這個人,并非其他人,在句中的指稱對象明確。
2.主觀性。“本X”構式的表達基于言者的“主觀視點”[12],“本X”所在的句子體現說話人的立場,說話人在談論事件時站在自身視角,表明自己的觀點,帶有鮮明的主觀性。例如:
(5)去年11月10日,本刊結合立法法草案的出臺,針對當前立法領域存在的一些不正?,F象,發(fā)表了《防治立法違規(guī)行為》一文。(《人民日報》)
(6)雙方確認,本聲明不針對任何第三國,也不涉及雙方根據各自同其它國家簽訂的雙邊和多邊條約所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人民日報》)
例(5)中說話人用“本刊”指稱自身所在的刊物《人民日報》,從自身立場出發(fā)表達刊物發(fā)表《防治立法違規(guī)行為》一文的目的;例(6)中發(fā)言人用“本聲明”指稱自己所制定的這份聲明,之后的表達闡述了“本聲明”約束的范圍。
“本X”指稱的具體內容隨主體、場合、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具有相對性。語境會制約“本X”的指稱對象,有時不是指說話人所在的己方,而是指他方,例如:
(7)總統(tǒng)普京呼吁俄羅斯國內減少對國外科技公司產品的依賴,作為一個響應,首都莫斯科市將把所有的微軟軟件,替換為俄羅斯本國軟件。(騰訊科技2016年9月28日)
例(7)中“本國”并非指說話人所在的國家,而是指向“本國”前的同位語“俄羅斯”一方。這個新聞事件是在俄羅斯發(fā)生,因此說話人站在俄羅斯的立場和角度敘述事件,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以加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沈家煊認為“‘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指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盵13]說話人使用“本X”構式進行表達時就帶有“自我”的成分,往往從自身視角出發(fā)對客觀事物進行闡述,話語中蘊涵了說話人的觀點?!氨綳”的指稱內容與言者的“主觀視點”密切相關,說話人在使用帶有主觀性的“本X”構式的同時顯示出了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
(三)構式義對“X”的壓制
“本X”的指別性和主觀性構式義制約著“X”的選擇范圍,“X”必須滿足[+離散性]、[+排他性]的語義特征。離散性即X整體內部能作進一步的分離,排他性即X可指對象數量不單一,具有“彼”與“此”的區(qū)別。除了時間名詞外,其他名詞進入“本X”構式還必須滿足[+主體性]的語義特征,因此以下類別的名詞無法進入“本X”構式:
1.動物名詞,如“豬、狗、鳥、鵝、魚、烏龜、老虎、獅子、大象”等,由于動物沒有主觀意識也就是不具主體性,因而不能進入“本X”。
2.自然現象名詞,如“風、雷、雪、暴雨、地震、晚霞”等,這類事物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現象,不具離散性和排他性,所以無法進入指別構式“本X”。
3.人體器官名詞,如“鼻子、手、眼睛、耳朵、舌頭、口”等,身體器官不具主體性,所以也不能進入“本X”,只能進入“本人的X”。
4.親屬稱謂名詞,如“爸爸、媽媽、哥哥、妹妹、姑姑、姨媽”等,也無法加上指示詞“本”作限定,但可以說“我爸爸、我哥哥”等。
5.專有名詞,如“武漢、中國、巴金”等,專有名詞本身指稱的對象明確,是固定的人或地方,不具有離散性和排他性,因此也不能進入“本X”構式。
[+離散性]、[+排他性]、[+主體性]共同規(guī)約著“本X”構式對“X”的選擇。有些名詞一般不能與“本”組配,但如果是表示商家出售或推銷的商品,則可以構成“本X”構式,多用于產品介紹說明中,“本X”所在的句子即是對該事物的特性進行描述。例如:
(8)本膏藥是一種能在短時間內治愈且不留后遺癥的治療面癱的一種膏藥。(人民網2004年11月16日)
(9)韓國慶熙大學牙科醫(yī)院對本牙膏臨床試驗,牙結石形成抑制率達86%效果,春素牙膏預防牙結石!(中國網2006年10月10日)
上述例子中的“本膏藥”、“本牙膏”是說話人介紹或宣傳的對象,這類“本X”詞語單說不能成立,但可以使用于商品銷售的具體語境中。
“本X”構式之所以在現代漢語中使用廣泛并在指稱系統(tǒng)里占據重要的位置,是因為其具有特定的語用價值和表達效果。
(一)經濟性
人們在社會交際中樂于接受內涵豐富且形式簡潔的表達,“漢人使用漢語,一貫遵守一條語用原則。這就是:借助言語背景,言語盡可能經濟簡練。”[14]476-477也就是說,人們一般傾向于用盡可能簡潔的語言結構表達盡可能多的語義內涵?!氨綳”構式能產性強,人們可以根據表達需要進行組構,省時省力,符合語言的經濟性要求。例如:
(10)她報告了上海婦女救亡運動的開展情況,要求各國婦女主持公道,敦促她們本國政府同中國聯合起來,共同制裁日本。(《宋氏家族全傳》)
例(10)中的“本國”相當于“除了中國以外的那些國家自己”,“本國”是“本國家”的進一步簡縮,與其它同義表達相比,“本X”呈現了顯著的經濟性。
“本X”詞語還常被使用于新聞標題或學術論文的內容摘要中,用來概括正文中的具體指稱對象。新聞標題和內容摘要的基本要求是簡潔精煉,“本X”在其中的大量出現正是由于自身的簡明性和概括性,這也進一步從側面驗證了“本X”的經濟性。例如:
(11)本報新媒體直播吸引25萬人圍觀(《武漢晚報》2016年11月20日)
(12)本文試圖表達一種全新的哲學理論“共在存在論”。(趙汀陽《共在存在論:人際與心際元哲學問題》)
“本X”構式在語篇中往往用來指稱上下文中已出現的事物,“指示詞語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語境時就無法確定其所指語義的指示詞或指示句”[15]39,“本X”構式在具體語境中既有指示用法,也有照應用法,“照應用法是一個詞語的所指跟前面出現的別的詞語的所指是同一對象”[15]40,即所謂的指代經濟性。例如:
(13)兩年前那個宣布“一年內不使用中國商品”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聞記者莎麗·邦加妮在這時候出版了《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一書。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員喬納森伯查爾寫道:“書中有大量表達不滿的潛臺詞,這意味著在中國崛起的問題上,本書可能成為表明公眾憂慮的又一個指標?!?吳曉波《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yè)史1978-2008》)
(14)在一家西爾斯連鎖店,女經理告訴我,退貨業(yè)務也是商業(yè)的一種競爭,因此各店的退貨規(guī)定也有不同。“在本店購物只要你覺得不滿意,只要有發(fā)票,商品無損傷,隨時可以來退貨。原價退貨的期限不是30天,而是3年”。(《人民日報》)
例(13)中后來再次提到《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一書時用“本書”指代,避免了重復冗余。例(14)中商家“西爾斯連鎖店”用“本店”來指代自己,也十分經濟簡練。
(二)人文性
“本X”構式形式雖然精煉,但文化內涵卻很豐富,“形式趨簡和涵義兼容的事實表明,漢語在結構形式的選擇上常用減法,在結構語義的容量上則常用加法”[14]480?!氨綳”構式中的“本”屬于文言詞匯,“簡練加文氣在漢語中剛好等于文言詞”[16],因此“本X”族詞語帶有“文氣”。在口語中說話人使用帶有書面語體色彩的“本X”構式來自稱時,話語顯得自信,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文化和地位優(yōu)越感。“本X”的使用與交際雙方“身份、職業(yè)、思想、教養(yǎng)、心態(tài)”等密切相關。例如:
(15)須知本廠長對于工會中派別糾紛,容忍已久,若再傾軋不已,助長工潮,本廠長惟有取斷然措置!(茅盾《子夜》)
(16)盛小牛說,你開口本局長,閉口本局長,倒是拿點真格的出來讓你的老部下小牛同志看看呀!(東方明《21條秋天軍犬》)
(17)李之龍這種行為,如對于本校和本校長有不利,或者是有什么陰謀的話,我倒以為不是本校的悲觀,并且是一件很可能樂觀的事情。(《蔣氏家族全傳》)
例(15)中說話人吳蓀甫面對工人罷工的混亂局面發(fā)出開工的命令,其中用“本廠長”自指來明示自己的領導地位,對聽話人造成一定的威懾,顯示一種威嚴感。例(16)中的人物盛小牛轉述的“本局長”帶有說話人的一股不滿情緒,是對對方自我優(yōu)越感的一種鄙視。例(17)是蔣介石對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發(fā)表訓話的話語,蔣介石自稱“本校長”,強調自身的職位。如果把上述例子中的“本X”詞語替換為基本意義相同的“我”,表達效果和書面色彩減弱。
(三)莊重性
“本X”族詞語屬于書面用語,一般用于比較正式莊重的場合。語體的不同會影響到“本X”詞語的使用,“本X”大多在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聲明啟事、說明書、公示公告、新聞評論等正規(guī)文體中出現。例如:
(18)本公司獨有的帶導電絲輸送帶可用于電子皮帶秤的抗靜電特殊要求。(《市場報》)
(19)本產品的風險評級僅是工商銀行內部測評結果,僅供客戶參考。(中國工商銀行工銀財富專屬——“兩權其美”人民幣理財產品說明書)
例(18)中“本公司”出現于一篇對外公告,例(19)中“本產品”出現于一份說明書,文本嚴謹,語氣口吻都顯得鄭重嚴肅。
本文討論了指別構式“本X”的語形、語義和語用特征?!氨綳”組合成分聯系緊密,趨于融合為一個整體性構式,在人們的認知里將其視為一體,詞化趨勢明顯?!氨綳”具有經濟性、人文性、莊重性,因此在漢語的指稱系統(tǒng)里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其所在的句子里說話人往往帶有一種設身處地的話語視角,在語篇中拉近了言者與對象的距離。另外,“本X”詞語內部詞感不一,有的詞感強,有的詞感弱,具有一定的層級性,其內部詞化進程有待進一步考察。
[1] 許慎撰.說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91.
[2] 廖俐.說“本”和“該”[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21-23.
[3] 姚小鵬.“本人”的語法化與主觀化[J].語言科學,2008(4):377-381.
[4] 張誼生.“一”和“該”在當代新聞語篇中的指稱功用與照應方式:兼論“該”與“本”在語篇中的指稱糾葛[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81-90.
[5] 宋玉華.“本NP”結構初探[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0(4):61-64.
[6] Adele E.Goldberg.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吳海波,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7] 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10.
[8]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6-37.
[9]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0] 董秀芳.漢語的詞庫與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3.
[11] 馮勝利.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
[12] 姚雙云.“主觀視點”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M].漢語學報,2012(2):11-24.
[13]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268-275.
[14] 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5] 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6] 陶紅印.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J].當代語言學,1999(3):15-24.
(責任編輯 文 格)
H109.4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5.0034
2017-01-19
曾 李(1988-),女,湖北省仙桃市人,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漢語言學系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6YJC740003);武漢理工大學教學研究項目(w2015099);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2017VI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