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峰
(1.上海政法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701;2.南京大學 經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生態(tài)邏輯矛盾論析*
徐俊峰1,2
(1.上海政法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701;2.南京大學 經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依托其孕育、衍生、升華、傳播、內化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而隨著市場決定性機制的建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源流性”與“表象性”矛盾、孕育傳播質的復雜化、個人意識泛化、社會心理弱化、公民市場心態(tài)的無序化等實踐性生態(tài),衍生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境之困、機制梗阻、意識散化等問題,阻礙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成效。因此,必須拓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視野,優(yōu)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生態(tài),建構“客體—主體”共贏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邏輯生態(tài),以破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的瓶頸。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生態(tài);邏輯矛盾
黨的十八大強調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基本要求[1],進一步明晰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標任務。但我們必須承認,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研究成果閃耀的背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仍然面臨瓶頸問題的挑戰(zhàn)。究其原因,學術界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客體”,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體”研究的結構限制了該研究的實效性。因此,筆者試從社會生態(tài)邏輯矛盾的視角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客體互動共贏問題,冀希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所助益。
社會生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社會生態(tài)的適宜性與排斥性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具有直接聯(lián)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社會生態(tài)具有必然的關聯(lián)性。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生態(tài)的概念
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是社會工作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社會學的核心概念。該理論強調人與社會系統(tǒng)各要素在環(huán)境中相互作用,并對人類社會行為具有重大影響,包括微觀系統(tǒng)、中觀系統(tǒng)和宏觀系統(tǒng)。三個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對人類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其中微觀系統(tǒng)中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互動,是評估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納入社會生態(tài)視域思考,有助于系統(tǒng)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影響因素,同時也有助于“社會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生性因素。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象及其所處的社會系統(tǒng)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影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行為程度的諸要素總和。
對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內涵,我們可以從不同層面加以界定。從宏觀方面講,包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象的宏觀時空因素,具體包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背景、國外傳播環(huán)境、國內傳播環(huán)境等;既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大眾化,又包括馬克思主義國外的大眾化,二者可以互相促進。從中觀層面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象的微觀社會運行機制,包括經濟運行機制、政治運行機制、文化運行機制、生態(tài)環(huán)境機制等。從微觀層面上講,包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象的心理因素、社會因素、思想意識、社會意識等。其既要面臨國外受眾群體,又要面對國內受眾群體;同時要面對不同年齡、不同工作性質、不同文化背景等的群體。因此,我們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國內大眾化的邏輯基點,又要拓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國外傳播途徑;既要關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受眾對象的整體性,又要兼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受眾對象的個體性;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國內因素與國外因素的邏輯銜接與效應雙贏等。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生態(tài)的邏輯結構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生態(tài)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lián)性,涵蓋和衍生了客體—介體—主體的邏輯層次,建構了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互動雙贏的邏輯架構。
1.宏觀社會生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基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宏觀社會生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客體因素,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生態(tài)的第一層次,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先必須面對其理論傳播的宏觀環(huán)境,包括理論傳播的宏觀社會環(huán)境、宏觀社會時空、宏觀觀念載體、宏觀傳播載體等因素。這些因素是主觀層面難以解決的實踐客體因素,雖不能直接決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行為,卻能夠影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效應,其既孕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平臺,又承擔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宏觀導向責任。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衍生的起點必然立足于此,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邏輯衍生的歷史趨向。
2.中觀社會生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內核。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中觀社會生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介體因素,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生態(tài)的第二層次,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生態(tài)的邏輯內核。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取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生成以及理論接受的程度,而這兩種因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觀社會生態(tài)因素。其重點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生成與傳播的制度運行機制,涵蓋了社會運行的經濟機制、政治機制、文化機制、生態(tài)機制等以及其互相作用的循環(huán)形態(tài)。這種因素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雙重特性,其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的土壤,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直接介質。國內外社會制度運行機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發(fā)展的制度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則是制度完善發(fā)展的重要指南和載體,二者互為作用,在制度運行機制中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深化完善制度運行機制。因此,具體社會制度運行機制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直接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建構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內核。
(三)微觀社會生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目標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微觀社會生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因素,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生態(tài)的第三層次,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目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效應如何,最終取決于其受眾對象的接受程度,再完美的制度與理論最終還是取決于社會公民的接受程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同樣也不能脫離其獨特的對象群體,最終依賴這個群體的認知水平接受水平,其主要包括公民的社會心態(tài)、道德意識、文化水平、生活習慣、社會意識等因素。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如何,最終依靠與這些問題的銜接程度,如果能更好地銜接公民社會心態(tài)問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則能真正實現(xiàn)。否則,繞過公民社會心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公民個性生態(tài)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直接的指向性,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目標。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時空環(huán)境、機制運行、人文困惑之間蘊含了一定的矛盾,這些矛盾削弱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效性,阻礙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進程。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境困惑
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源流性矛盾凸顯。經典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種種問題的過程中誕生的,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與對未來社會制度的建構是馬克思主義的理想目標,時代的批判性與未來的理想性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魅力的基本根基,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與信任的重要根源。但當前時代特征卻給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帶來了嚴重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國外空間給馬克思主義理論帶來了重重挑戰(zhàn),對于那些不諳馬克思主義理論真諦的社會人形成了種種困惑與質疑,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嚴重障礙,許多新的時代課題與經典馬克思主義預測產生種種矛盾。如當代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的無限性、國外社會主義思潮的多樣性、轉型國家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時代是難以預測的,馬克思主義可以從理論邏輯方面預測社會發(fā)展,但不可能預測社會實踐的種種具體問題與矛盾,而這些具體的矛盾與問題恰恰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任務,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主體。因此,國外社會制度實踐問題與經典馬克思主義探索的表象性矛盾造成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困惑。
2.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表象性矛盾突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發(fā)展突破,印證了馬克思主義未來社會制度預測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豐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但不可否認,馬克思主義國內生成因素的特殊性與復雜性給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帶來一定的困難,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更是陷入了發(fā)展的瓶頸。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創(chuàng)新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表象性矛盾突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進程在中國元素中植入了馬克思主義,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的理論進程,這種進程的實踐性必然會造成與馬克思主義的表面化矛盾,這種表面化的矛盾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障礙層次,因為大眾感受的馬克思主義大多是從表層思考的,系統(tǒng)深入思考的馬克思主義的受眾群體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性實踐內蘊了難以破解的矛盾。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程是以探索中國社會發(fā)展問題為主題的,尤其是改革開放的歷史邏輯建構了與馬克思主義截然不同的表層現(xiàn)象,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非公有制等,尤其是在我們的改革問題處在摸索階段之時,其給社會主義發(fā)展帶來了眾多的表象性問題,尤其是當今國民所面臨的這些淺層矛盾,給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自身帶來的表象性矛盾,也造成了大眾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質疑,嚴重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fā)展的進程,因為公民所希望認同的馬克思主義必然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而當代中國表象性問題恰恰掩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追求,限制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fā)展。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制度傳播質呈現(xiàn)復雜化
中國獨特的改革開放與社會發(fā)展變遷路徑,建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模式,獨特的改革路徑與改革開放格局造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成就,但同時也蘊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面臨的矛盾,實踐運行機制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帶來了嚴重挑戰(zhàn)。
1.制度實踐特色探索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契合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經典社會主義發(fā)展陷入困境的背景下開始探索的,其最核心的因素是運用改革開放的基本手段,把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方式引入到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框架中,從而建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破解了馬克思主義經典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瓶頸,并在其經濟基礎模式之上建構了與其適應的政治、文化、社會等模式,這種制度運行機制從理論層次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但其表層運行機制卻展現(xiàn)出與經典馬克思主義不同的理論形態(tài)。
經典馬克思主義是堅決反對市場經濟的,理論界曾有人稱馬克思為“反市場”的學派;很顯然建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運行機制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tài)產生異同性。盡管當代中國社會制度模式與經典馬克思主義制度形態(tài)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但這種實踐形態(tài)的淺層狀態(tài)往往暴露了其與馬克思主義的矛盾狀態(tài),這種矛盾必然會影響社會受眾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接受程度,影響了大眾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接受和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這種理論困惑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進程。
2.制度模式建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維度的特殊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模式堅持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融合的基本維度,在這個基本維度的主導下,探索了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基本模式建構。
其一是理論模式建構。在經濟運行方式方面,我們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并在經濟運行模式的基礎上建構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社會模式等;從理論形態(tài)設計來看,這種發(fā)展思路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符合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新突破。
其二是實踐模式建構。在實踐模式建構方面,因為社會主義國家沒有發(fā)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可循,不可避免地借鑒和選擇了西方市場經濟的基本思路,符合探索的特性與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路徑。但在實踐探索方面,市場經濟發(fā)展模式的借鑒與社會主義的歷史現(xiàn)實發(fā)生了矛盾,這種借鑒模式不僅促進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同時也與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的架構發(fā)生了沖突,沖擊了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價值觀、利益觀等,最終激化了傳統(tǒng)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矛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運行機制尚存在很大的有待探索與完善的空間。
其三是制度模式建構的改革路徑。中國特色的制度模式建構是通過改革開放的基本手段完成的,但獨特的改革路徑也給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矛盾。中國改革的基本路徑特點是漸進式改革,沿著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會改革的基本路徑運行,中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不斷探索。這種漸進式改革路徑必然會形成各種問題,探索式的改革思路也必然會使改革產生問題,這也是我們不得已而為之的道路,因為社會主義改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具有冒險性、探索性。但改革初期的這種特點是中國改革產生問題的必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化改革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
總之,我們在發(fā)展市場經濟的特殊性以及本國國情的特殊性、制度運行的規(guī)律性等,這種模式內在包含了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弈的歷史進程與理論楔入點,在客觀上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從而增加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復雜性。
3.制度實踐機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問題性。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運行機制衍生的社會問題為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帶來一定的困難,社會問題的聚集影響了社會公眾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心態(tài),阻礙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受眾范圍。
首先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蘊矛盾?!霸谏鐣髁x的歷史上就存在著兩條清楚的思想路線。一條是馬克思主義的反對市場的路線,另一條是與市場妥協(xié)的路線[2],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在內質上存在沖突。社會主義是以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為目標,是重“公”而批“私”的社會形態(tài);而市場經濟則是以利潤為導向,以少數(shù)人或投資者集團等為目標的資源配置手段;社會主義追求傾向于共同富裕的社會公平機制,而市場經濟追求則傾向于優(yōu)勝劣汰的市場公平機制;這種制度性質與這種資源配置方式特性之間天然存在一定矛盾,探索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融合必然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在探索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進程中,必須實現(xiàn)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方式與社會主義制度形態(tài)的合理融合,或者說賦予市場經濟以社會主義性質,藉此以完善市場經濟模式。但由于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存在經驗不足、摸索時間較短等問題,這種制度的融合性尚未達到完美狀態(tài),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種理論的內質性與實踐的探索性矛盾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
其次是市場經濟的內化生成機制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突破經典社會主義的根本路徑,是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探索。鑒于世界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態(tài)勢,我們不可避免地把借鑒市場經濟體制的目光投向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探索市場經濟的基本經驗,這符合初步認知市場經濟的中國特色,無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完善經濟基礎的必由之路。但對于西方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制度基礎、社會基礎、民眾接受力等方面的理論了解并不充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是否能夠融合問題更是處于探索階段,市場經濟在中國的內生機制基礎問題則處于相對薄弱階段。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矛盾必然會經歷一段比較尖銳的磨合期,才能最終實現(xiàn)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生機制成熟的背景決定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可行性,也會影響我國政治、文化、社會等綜合融合的基本形態(tài)。事實證明,借鑒西方使得市場經濟發(fā)展社會主義并最終內生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進而促進了特色經濟體制的形成,但同時也衍生了市場經濟內生機制的種種矛盾與問題。這種淺層的融合理論悖論與實踐矛盾引發(fā)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問題的空虛架構與虛擬化、理想化的特征,社會人在“經濟人”的矛盾怪圈中潛意識存在抵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道德傾向,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傳播囚禁在理想研究的書院式空間,嚴重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
最后是制度實踐問題的客觀性態(tài)勢。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內蘊的矛盾性致使二者的融合問題客觀衍生。社會主義是一種涵蓋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的制度形態(tài),而市場經濟僅僅是資源配置手段的一種經濟形態(tài),很顯然二者的融合視角必然要從經濟入手,這符合社會制度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采取了這種發(fā)展之道。但也正是這種發(fā)展之道客觀上蘊含了問題矛盾的必然性,市場經濟的經濟基礎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民眾心理機制等的綜合社會形態(tài),但這種建構過程必然需要一定的時空結構邏輯轉換,否則絕對不可能形成一種完美的社會制度,問題的存在就必然成了社會發(fā)展的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實踐正是耦合了這種路徑變遷。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引入,不僅僅給中國社會帶來經濟機制的變遷,同時也隨之誕生了適應市場機制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等,這種制度運行機制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實實踐加劇了中國社會矛盾問題,誕生了諸如拜金主義、貪污腐敗、司法不公、環(huán)保問題、經濟外部性等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困擾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更折射了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的矛盾,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增加了嚴重障礙。
(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意識窘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模式的確立與完善,市場經濟主導的客觀社會體制模式的基本形成,使得市場化的社會發(fā)展態(tài)勢基本定型。這種社會狀態(tài)必然要求與社會體制一致的社會人因素,但社會人也必然在一定時空內產生與社會相矛盾的狀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不能逃脫社會發(fā)展的邏輯困惑,其社會意識也會存在發(fā)展之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1.個人意識社會心理泛化。
市場經濟以追求利潤為導向的機制傾向內在契合了社會人追求利益的習性,激勵社會人為利益而施展全部力量拼搏的精神狀態(tài),產生了所謂的“經濟人”的自我特性,這種特點充分激發(fā)了個人的能動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在本質上也激發(fā)了人性深處的自我本能,從而形成社會人為之奮發(fā)向上的社會狀態(tài)。但市場經濟的這種特點具有“雙刃劍”式的兩面性,這種極大的趨利性往往強化了個人自我的特性而忽視了社會他人的社會心理,加劇了社會意識與個人意識的矛盾,這也是個人主義盛行的主要原因。一旦這種經濟領域的個體性擴散于其他社會領域,就會造成一定的社會問題,有可能導致個人主義泛化的社會狀態(tài),若對其缺乏規(guī)則制度的制約就可能帶來難以破解的社會問題。這種個性泛化的社會心理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化心理之間存在必然的矛盾,從而影響和制約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進而影響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大眾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制建構的過程中,同樣難以避免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進程中,社會領域也出現(xiàn)了個人主義社會心理泛化的狀態(tài),社會人的自我特性充分發(fā)揮,社會人的個體性被激發(fā)出來,但同時也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社會領域等衍生了個人主義問題,在與我國社會因素結合再生的過程中,個人主義傾向日趨強化,從而產生了種種社會問題,與社會主義的矛盾也逐漸強化,加劇了個人與社會的矛盾,從而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理念產生了一定沖突,以致阻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
2.公義導向的社會心理弱化。
普列漢諾夫將社會心理看作是聯(lián)系作為理論形態(tài)的社會意識與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兩者的中介理論[3],傳統(tǒng)中國與西方歐美國家具有不同的歷史傳承與文化根脈,馬克思主義追求多數(shù)人的社會公義理念與我國的社會公眾心理基礎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契合性。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模式的探索過程中,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和對外開放范圍的拓展,以及經濟變更而形成了各種體制變革,國外種種社會思潮也隨之進入我國,其中的西方價值觀與我國傳統(tǒng)價值觀在彼此碰撞中易于發(fā)生沖突,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大眾化帶來一定困難。
從歷史來看,東西方國家具有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中國國民自古以“重義”和“重公”為文化主線,西方國民自古以來以“重私”和“重利”為其民族特色和民族個性,這種具有對立性的民主主義價值觀造就了我國公民與西方公民不同的價值心態(tài),在歷史變遷中也沿襲了不同的歷史軌跡,展現(xiàn)出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模型。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西方核心價值觀伴隨市場因素不斷被引入我國,從而影響了我國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在博弈過程中衍生了種種問題和矛盾。更有甚者,東西價值觀的博弈往往會摻雜一些封建主義的因素,從而影響市場經濟的健全,市場經濟與封建主義博弈誕生了畸形的社會心態(tài),這種社會心態(tài)問題與馬克思主義主張的社會心態(tài)截然不同,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不協(xié)調最終會影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問題。
3.公民市場心態(tài)的無序化。
社會的發(fā)展不僅僅在于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制度規(guī)則的健全,更在于遵守社會制度規(guī)則的公民狀況,而積極健康的公民社會心態(tài)則成為公民意識水平的重要制約因素。但公民社會心態(tài)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動態(tài)進程,在成熟的公民心態(tài)形成之前,必然會出現(xiàn)種種社會心理問題進而影響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也必然會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傳播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趨成熟的過程中,圍繞社會主義市場體制主導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日趨健全和完善,但同時也存在制度規(guī)則甚至法律無視的對象、領域等現(xiàn)象,因而導致了我國社會發(fā)展出現(xiàn)了系列問題,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可行性。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公民市場心態(tài)與我國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匹配,進而引發(fā)了其他領域的問題,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進程。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機制已經建立并日趨完善,在此基礎上建構起來的政治文化、社會規(guī)則等也基本形成,但當前我國社會變革已經進入到深水區(qū),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公民社會及公民心態(tài)并未完全具備,即公民如何應對市場、如何適應市場、如何提升市場素質等問題困擾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如何讓公民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適應市場社會,最終決定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
面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生態(tài)之困,必須拓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的思考域,建構理性的制度環(huán)境,培育成熟理性的公民市場社會心態(tài),才從根本上破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困境。
(一)拓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共贏”視野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正視其所處的社會時空環(huán)境,拓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空視野,在宏觀寬泛的社會視域中形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合力機制。
1.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國際化視野的功能。
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必然會受到其所處的社會生態(tài)的制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為當代中國的大眾化,從而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國際視域,這種與傳播視域背離的大眾化觀限制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際效果。
馬克思主義產生于西方,擁有西方社會發(fā)展的哲學社會學等社會基礎,其理論來源與理論指向具有很強的西方性。但提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的研究卻是我國當前的重要任務,其面向的是我國社會問題與我國公民受眾群體。實際上,當今世界全球化、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增強,很多問題均具有國際化的特性,這種國際化的社會狀態(tài)會影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與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的思考視域拓展到國際層面,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國際受眾與國內受眾之銜接,以國際化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動國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2.拓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傳播視域。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經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其既蘊含了國家社會的理論經驗,又包括了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時代特征,是國際化社會背景的歷史結晶,其理論邏輯核心離不開當代中國的社會歷史與實踐,但時代特征必然要求中國化理論的國際化,才能真正建構符合中國發(fā)展的社會理論。因此,實現(xiàn)馬克思主大眾化必然要求把思考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納入國際視野進行思考,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國際理論探源、理論追溯、理論宣傳、理論借鑒等,以提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效。
(二)優(yōu)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介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運行形態(tài)日趨完善,但社會轉型期問題的產生也折射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載體層面存在一定的矛盾與沖突,按照馬克思的社會沖突理論,社會矛盾與沖突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傳播產生了矛盾,必然要求我們優(yōu)化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社會介體。
1.堅持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融合的基本思路。
中國改革的方向是堅持社會主義與發(fā)展市場經濟統(tǒng)一的基本思路,這種改革導向從經濟基礎方面給中國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兼容的過程中,由于沒有科學地處理社會主義性質與經濟的關系,導致了二者間矛盾問題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諸如道德滑坡、醫(yī)療、養(yǎng)老等社會問題。但我們又必須承認,當前的問題是發(fā)展中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問題,是發(fā)展主流中產生的必然問題,這種問題并不能影響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主流方向,只有不斷探索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兼容的機制,才能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在實踐中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任,促使社會人自覺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只要這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任務才能徹底實現(xiàn)。
2.堅持經濟改革為突破的系統(tǒng)改革思路。
中國社會問題化的基本動因是與中國改革路徑與改革特點密切相關的。中國改革的市場化導向必然引發(fā)傳統(tǒng)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矛盾,并因此引發(fā)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沖突問題;中國改革與開放結合的外向型基本結構,必然導致國外借鑒與國內消化吸收之間的矛盾激化,在理性接受和吸收國外機制以前,問題必然處于難以解決的困境;中國改革的漸進性特點也決定了當前矛盾尖銳積聚的特點,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會改革逐漸突破的路徑,致使中國改革必然會出現(xiàn)社會結構兼容度不強的矛盾,從而引發(fā)社會結構性問題的出現(xiàn);中國改革的探索性特點,決定了中國改革進程中必然會遭遇挫折并引發(fā)社會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讓人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產生疑問,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對接、與中國社會深層次的融合問題必須提上議事日程。因此,在當前改革問題矛盾尖銳積累的困惑期,必然還要堅持改革開放,從改革開放入手破解改革困境,推進系統(tǒng)化、結構性改革,整體推進、整體攻堅,不僅需要大勇氣,還需要大智慧;在理性與知性的共同配合下,拓展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思路,破解社會問題,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實踐支撐和民眾信任,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堅實的實踐支撐。
3.堅持以社會形態(tài)建構為突破口的理性選擇。
合理的社會結構形態(tài)是社會理論普及的基本實踐平臺,理性的社會形態(tài)是理論孕育與理論傳播的基本載體。因此,破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必然涉及到社會形態(tài)的建構問題。從根本上講,當前我國社會形態(tài)建構方面具有如下特征,整體社會結構建構態(tài)勢既定,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方向的社會結構基本確定,但尚存如下幾種矛盾:一是社會因素之間尚存在一定矛盾,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微觀運行機制之間尚不完善,互動多贏的效果受到局限,甚至還存在互相扯皮制約等現(xiàn)象,阻礙了社會主義社會結構問題的建構;二是整體社會結構形態(tài)尚不穩(wěn)定,由于我國收入分配格局和收入分配政策的實踐探索不足,當前尚存在著兩極分化、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中國社會結構尚處于兩頭大中間小的不合理結構,所以逐步擴大中產階層建構中間大兩頭下的理性社會結構尚需努力;社會形態(tài)心理支撐尚不完善,良好的社會結構不僅需要社會制度的制約,根本上還需要良好的社會心理因素制約,當前我國社會結構中物質性的因素遠遠大于精神性的因素,社會結構支撐的理性因素尚不完善,這樣在國家遭遇困境問題之際容易動搖社會結構的根基,給社會穩(wěn)定帶來威脅。因此,社會結構存在的不合理問題制約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必須建構科學理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結構形態(tài),才能真正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性狀態(tài)。
(三)培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心態(tài)
我國公民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由農村居民和城鎮(zhèn)居民二元文化體系構成,這種獨特的社會公民層次孕育了不同的公民社會心態(tài),社會心理的復雜性加劇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艱巨性。
1.厘清受眾對象的層次性。某種理論或價值觀又需要首先獲得社會意識權威形象的地位,具有“普遍性”的意義和形式,使之成為不可爭議也不容爭議的命題,并且仿佛已成為社會共識和不容置疑的常識。換言之,就是要首先獲得“社會接受”的表象[4],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質上要求我國大多數(shù)公民理解并把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和經典馬克思主義,因此,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國內公民層次,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xiàn)的人文前提。從國外來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對象前提主要指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國外群體,這個群體接受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主要依靠中國媒體的國外傳播;從國內來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我國公民地域分布具有典型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這種二元結構不僅體現(xiàn)在居住領域,更體現(xiàn)在不同社會領域公民所具有的多種不同質的屬性上。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對象就是廣大農民階層,如果忽視了對廣大農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會陷入很大局限性或效用微弱等困境。從人的個性特征來看,不同群體的社會人因其不同的個性屬性和社會屬性也具有了不同理論訴求,如學生群體、職工群體、公務員群體、社區(qū)老人群體等,具有復雜性;從大眾化執(zhí)行體來看,具有不同的執(zhí)行特征,如家庭、學校、社區(qū)、工作單位等??傊?,厘清受眾對象的層次性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要求,針對不同的單位采用不同的辦法、路徑等,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的要求。
2.建構常態(tài)化的公民市場心態(tài)。當代中國公民所面臨的是一個市場經濟主導的社會背景,公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而凸顯了市場社會的本質。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象的接受機制必然受到市場選擇的制約,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社會主義觀念以及市場社會的現(xiàn)實都決定了我國公民社會心態(tài)的建構問題,只有建構了與市場社會契合的市場社會心態(tài),公民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從而也更更好地感受社會發(fā)展的優(yōu)越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也具有現(xiàn)實的可能性和可接受性。為此,我們必須根據(jù)中國社會的具體情況、中國公民的具體情況、中國文化的具體情況,建構符合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公民心態(tài),適應市場社會的發(fā)展,實現(xiàn)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層次對接,真正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第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雙重視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要面對國內的理論實現(xiàn)問題,同時也要面對國外的理論突破問題,國內理論大眾化是主體,國外理論大眾化是延伸與拓展,二者共同建構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邏輯結構。第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存在困境。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內在的邏輯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等三個基本層次,這就要求我們從社會系統(tǒng)論的角度探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破解其存在的社會生態(tài)之困、機制運行之困、人文心理之困等。第三,不斷破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難題。我們必須了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特點,探索國際化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構合理化的制度運行機制和常態(tài)化公民市場心態(tài),才能真正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1] 胡錦濤.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 奧爾曼.市場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者之間的爭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64.
[3] 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2:195-196.
[4] 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27-28.
(責任編輯 文 格)
Abstract:Marxist theory popularization must be considered th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on which its birth, derivative, sublimation, dissemination, internalization rely.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deceive role, Marxist theory popularization has the inherent “origin” and “appearance” conflicts, the complex of bred and spread qualitative, the weakening in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psychology, the disorder of civil market mentality etc.,the confusing context,mechanisms obstruction and the scattered consciousness generated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hindered its essential paths. Therefore, we must expand the Marxist popularization vision, optimize its social ecology to construct “objects and subject” win-win logic to crack th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bottleneck.
Keywords:Marxism popularization; social ecology; logical contradiction
MultidimensionalThinkingaboutSocialEcologicalLogicalContradictionofMarxismPopularization
XUJun-feng1,2
(1.SchoolofMarxism,ShanghaiUniversityofPoliticsandLaw,Shanghai201701,China;2.SchoolofEconomic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B038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5.0004
2017-01-10
徐俊峰(1971-),男,河南省杞縣人,上海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社會主義經濟運行與發(fā)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14YJA71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