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
(中共遼陽市委黨校,遼陽 111000)
在中西文化對比中堅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自信
韓松
(中共遼陽市委黨校,遼陽 111000)
基于當代西方文化的強勢,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勢微之勢。但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化,具有根植于民族血脈的稟賦特質和異于西方文化但可以超越西方文化的價值遵循。面向21世紀,引領中華文化的自覺、增強中華文化的自信,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中華;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已經提出了第四個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民族得以長存的精神支撐,然而當前部分國人不認同中華文化,對西方文化大加追捧。因此,面向21世紀,要增強我國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必須樹立和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在新形勢下,引領中華文化的自覺、增強中華文化的自信,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中華民族歷史前行的必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不僅僅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也影響著世界。亨廷頓曾說21世紀的中華文化會對西方文化形成挑戰(zhàn),現(xiàn)實是中華文化沒有對誰形成挑戰(zhàn),而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借鑒中影響世界。當西方文化越發(fā)“自負”的時候,中華文化的價值觀表明西方普世價值的時代還遠沒有到來。
首先,西方文化的強勢。近代歷史上,我們幾次追求西方文化,試圖用西方文化解決中國的問題,直至今天,相當一部分人也認為西方文化是最優(yōu)的文化,西方的“普世價值”值得我們去照搬照抄。但是現(xiàn)實告訴我們,西方文化不是最優(yōu)的,更不是我們中國人追捧的,因為我們已經看到了西方文化的界限。西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經濟上的資本文化和政治上的民主文化。資本文化在全球的推演主要靠的是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邏輯規(guī)則,因為制定規(guī)則者正是發(fā)達國家本身,這種規(guī)則保證了西方文化的強勢,進而導致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差距的拉大。當遇到其他文化的抵制(如阿拉伯文化),這種強勢表現(xiàn)為赤裸裸的強盜行為,恃強凌弱。中東國家,無論是在伊拉克還是阿富汗,西方文化的強勢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當然也遭到阿拉伯文化強硬的抵制。正如亨廷頓所說,西方文化在遇到伊斯蘭文化的時候,確實表現(xiàn)出了不兼容性,西方文化也在用強勢做法試圖解決此問題,但它遇到了阿拉伯文化的極端抵抗。亨廷頓作為一個西方人,他看到了西方文化與阿拉伯文化之間的沖突,但他沒有看到中化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不同。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儒釋道”精神,追求的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和萬物爭。
其次,中華文化的“中和”。如果說西方文化是強勢,那么阿拉伯文化就是極端,而中華文化就是“和諧”。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的發(fā)展不是我贏你輸?shù)陌l(fā)展,不是零和博弈,我們致力于打造世界命運共同體,中國越發(fā)展,對世界和平越有利”?!凹核挥鹗┯谌恕?、“克己”而“非攻”、“和合”、“中庸”等中華文化的內核已經深深的影響了非西方模式的國家、游走于西方模式的國家,甚至是西方模式國家本身。我國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就是“中庸”、“和”思想的表達??梢哉f,“和為貴”的和平文化,成為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協(xié)調國際關系的準則,而“天下為公”的情懷、求同存異、兼收并蓄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堅守。西方國家之所以炒作中國威脅論,主要是基于對中國正常發(fā)展的阻撓,亦或是以為中國的發(fā)展必然會走自己的舊路靠壓榨、掠奪、殖民、甚至屠殺的方式來發(fā)展。但是,中國不走恃強凌弱的西方道路,中國的文化追求的是“和”。中華文化雖然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也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是起伏,但中華文化至今仍一脈相承,沒有像其他古文化一樣斷裂,就是因為“和”的理念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中華“和”文化的主張符合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主題,有利于建立世界政治文化新秩序,有利于抵制文化霸權主義,有利于加強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有利于中和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近代以來,以美歐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普遍存在,西方人認為西方文化就是世界價值,這種思想也蔓延到西方世界之外的地域,這也成為中國文化自信最主要的消解力量。但21世紀的今天,西方文化是否可以適用于任何民族成為了疑問,與西方文化的主張不同,中國文化承認文化多元取向,“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的文化理念,這種理念堅定了與西方文化存在差異的中華文化的自信。
首先,中西文化的根基不同。古代中國的文化即使曾經領先于世界,近代也遭受到了重創(chuàng);西方文化當代的強勢和西方市場經濟的擴張有本質聯(lián)系。從歷史的角度看,中華文化現(xiàn)在的勢微不能說明未來不能興盛;西方文化現(xiàn)在的強勢也不代表未來的輝煌,因為我們已經看出了西方資本文化的界限。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在經濟上取得了為世人矚目的成就,經濟的崛起必然會帶來文化影響力的提升,這是當代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F(xiàn)在中國的經濟,每三年創(chuàng)造一個英國的體量,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解決了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而且還發(fā)展的如此有成績,甚至美國的經濟學家約瑟夫曾說,從2015年起,世界已經進入到了“中國紀元”,隨著我們經濟實力的上升,文化影響力和話語權一定能提高。
其次,中西文化的文化關照方式不同。西方國家是用宗教的方式關照文化,而中國是“世俗”的方式關照文化。在西方,不同宗教之間存在著不寬容的現(xiàn)實,基督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沖突就是例證。相比較之下,中國文化有世俗化的特點,更容易達成世俗人際關系上的寬容。中國人的寬容,這是由古代定居的農業(yè)文明特征決定的,定居的集體生活要求中國文化重視人際關系,講求長幼尊卑,崇尚和諧寬容。中國的宗教也帶有世俗化的特點,因此,中國并沒有形成宗教負擔,不會對其他文化報以戒備之心,不同文化和平共處、博采眾長,這是一個宗教國家往往難以做到的。中華文化的世俗性,決定了中國在國際政治中不會以宗教的理由而走上與他國的極端沖突之路??梢?,中華文化別與西方的文化觀念是世界的福音,我們有理由對這樣的中華文化抱以自信。
再次,中西文化的價值理念不同。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也正是這種包容性,中華文化才一脈相承,至今生生不息。中華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不尋求文化霸權,我們秉承的文化理念是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加強交流、文化互通;而西方文化總是試圖把“自由、平的、人權”等文化價值推演到全世界,甚至對其他文化、模式說三道四。世界上絕對沒有唯一的、世界各國都必須遵從的文化要素,各國應該根據(jù)本國的文化歷史和文化發(fā)展實踐,尋求適合本國的文化發(fā)展道路,文化霸權在當代世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各國可以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加強交流,相互借鑒與融合,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
除此之外,中西文化在處世哲學、思維模式、行為方式上都存在著與西方文化迥異之處。中華文化肯定文化的地區(qū)差異,并希望不同文化之間和合共生,這同西方文化的一家自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歷史實踐越發(fā)證明了西方文化推廣普世價值的尷尬,中華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既給世界文化發(fā)展找到了另一條道路,又佐證了文化多級存在的可能,堅定了中華文化本身的自信。
總之,當今世界沒有一種文化像中華文化這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語說“鷹有時比鳥飛的低,但是鳥永遠也飛不到鷹那么高”,中華民族就是這只雄鷹。幾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領先于世界4000多年,只不過近代200多年才式微,幾千年的文化有起伏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自己不懈怠、不動搖,中華文化這只雄鷹在經歷苦難之后,必將又會涅槃重生,翱翔高空。中國人有理由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有理由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xiàn)。
[1]張樹昭.立足傳統(tǒng)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兼論中華文化自信[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1):48-51.
[2]李德順.中華文化憑什么應該和能夠自信[J].人民論壇,2015(28):60-61.
[3]莊嚴.以高度的自覺和自信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J].中國領導科學,2015(5):9-11.
(責任編輯: 豐華濤)
G05
A
1007-421X(2017)02-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