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學生在散文寫作方面存在文體不明、感情不濃、文氣不順、技法不佳等問題,因此高中語文寫作教學要強化學生的“讀者意識”,具體來說,要明確散文特征,寫出真情實感,追求問題貫通,豐富表達方式等。
【關鍵詞】讀者意識;散文寫作;導練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1-0039-02
【作者簡介】鄒寶生,江蘇省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028)黨委書記、副校長,高級教師,無錫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在高中語文寫作實踐中,學生寫作最多的還是散文、議論文和記敘文等幾種傳統(tǒng)文體。但在散文寫作方面,存在文體不明、感情不濃、文氣不順、技法不佳等問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以負責的態(tài)度表達自己的看法,激發(fā)表達真情實感的熱忱,培植科學理性精神?!被诖?,我們認為在寫作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的“讀者意識”,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散文寫作水平?!白x者意識”,是指寫作時心中保有傾訴或交流的對象,倡導在近似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寫作的作文訓練方式。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來談談“讀者意識”教學觀下的散文寫作導練。
一、“此日中流自在行”——明確散文特征
朱熹《觀書有感(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它告訴我們,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和根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同理,學生只有對散文的特征有正確、充分的了解,才能考慮讀者的現(xiàn)實需要,寫出好的散文。
學生對散文并不陌生,但普遍認為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實際上,這樣的說法太籠統(tǒng),不是散文的“個性特征”,其他文體為了實現(xiàn)表達的效果也可以“形散”而不“神散”。散文的基本特征應該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較強的紀實性,取材的廣泛性,形式的靈活性,濃郁的抒情性。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剖析典型散文,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把握基本規(guī)律,從而為寫出文體鮮明的散文打下基礎。
二、“情到深處自然濃”——寫出真情實感
學生在散文寫作中表現(xiàn)出感情不真、真情不濃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對所寫事物接觸不深、認識不透。如果學生寫熟悉的朋友,或者自己摯愛的親人等,基本可以做到材料取舍適度,下筆自然成文,這就是認識透了,情感到了。
1.引導學生剖析典型的生活現(xiàn)象,生成深刻觀點。如我們將中央臺“3·15”晚會曝光“蘋果產(chǎn)品針對中國消費者實施售后服務雙重標準”等熱門事件引入作文指導課,經(jīng)常開展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演講,便于學生強化“讀者意識”,整理紛繁復雜的材料,形成明確深刻的觀點,生發(fā)合理強烈的情感。
2.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學會深入鑒賞。知名作家、南開大學教授王充閭說:“腦子里一定得有東西,前人、他人的東西,這是一個前提;再一個功夫就是‘化。寫散文,或者是橫向的借鑒——融合,或者是縱向的繼承——積淀,如果腦子里空空如也,沒有這些固定的藝術積淀,就難以做到融會貫通?!北热纾P者曾精選了2015年1月24日《人民日報》上的散文《18樓的燈光》讓學生進行鑒賞。文章頌揚了親情的美麗和人性的偉大,富有強烈的震撼力。通過鑒賞,學生深受感染,情感受到觸動。經(jīng)常引導學生進行這樣深入的鑒賞,審視生活的某些事件和現(xiàn)象,能使學生體察民眾的生活并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3.引導學生探尋成長故事,形成共鳴。最近兩年,我們指導學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寫校園,寫青春,寫成長,寫生命,寫理想,從自身入手,寫出自己的成長故事,強化了“讀者意識”,寫出了真情實感。
三、“間關鶯語花底滑”——追求文氣貫通
鄭桂華教授指出:“文氣是意氣、才氣和語氣的有機結合?!钡芏鄬W生寫的散文文氣不能貫通,成為“三無產(chǎn)品”——無統(tǒng)攝全篇的立意觀點,無嚴密邏輯的材料結構,無自然銜接的語言表達。針對這“三無”,我們認為可以:
1.從讀者需求出發(fā)確立最佳立意并謀篇布局。文以意勝,意在筆先,要讓讀者進入文章的情境,接受文章的觀點,首先要有貫穿全文的主題。針對這一點,我們經(jīng)常進行審題和構思作文提綱的訓練。
2.在讀者意識指導下組織材料。面對龐雜的寫作材料,學生如果不從“讀者”接受的角度考慮,一味堆砌材料,就容易導致材料之間缺乏聯(lián)系,或者是材料在一個水平面上,沒有層次感,影響了文本的拓展和主題的深化。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在“讀者意識”的指導下組織材料,讀者就能夠順著文章的思路,正確地理解文章,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就會達到契合。
3.以情感銜接語言表達。在增強“文氣”方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文氣貫通的范例。文章由開頭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統(tǒng)領全文;由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引出后面三段,分別對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進行了細致描寫,作者沉醉在荷塘月色的美妙的意境中;好景不長,“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又把作者逼到痛苦的現(xiàn)實中;作者隨即又聯(lián)想到六朝采蓮的勝景,“早已無福消受了”,又回到家門。作者的行蹤和情感的雙線,時而并行,時而交錯,很好地表達了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相互交融的主題,文氣通暢,引人入勝。在平時的寫作中我們也努力讓學生以情感來銜接語言表達。
四、“天光云影共徘徊”——豐富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等表達方式要綜合運用,才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表達作品的主題。
1.以議論和抒情實現(xiàn)對作品主題的深入挖掘。比如,前文提到的《18樓的燈光》一文,在證實18樓女主人去世后,作者采用抒情議論的方式來抒寫表達痛惜之情;之后將女主人的不幸與歐·亨利《最后一片葉子》中的瓊西進行比較,“18樓女主人沒有《最后一片葉子》中瓊西幸運,她永遠地走了,但與瓊西一樣的是,她也感受到了來自親人的愛和溫暖”,進一步挖深了主題。最后,作者用了莎士比亞的話進一步升華了主題:“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樣的作品是有著強烈的讀者意識的,學生汲取了其中的營養(yǎng),定會對寫作產(chǎn)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2.以細節(jié)描寫實現(xiàn)暗示、襯托和凸顯作用。細節(jié)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暗示和襯托的作用。筆者曾要求圍繞學校和社會上的自殺現(xiàn)象寫作,有的學生就以散文《脆弱的偉大》表達自己的感想:海子臥在北京的鐵軌上,火車呼嘯而過,一陣風帶走了年輕的生命,這風越過高山,飄過平原,吹進那座不起眼的小山村。老婦人在破敗的小屋里,正為今天過生日的兒子熬一鍋溫暖香甜的紅米粥,愿他今生今世平平安安?!⒉恢?,年輕的詩人已經(jīng)到達他神往的烏托邦,他“詩的王國”,卻把母親一人留在了這令他無比痛恨的塵世,一個無他的塵世,母親的季節(jié)里,再無春暖花開。……
文字用細節(jié)描寫,將詩人海子臥軌自殺的自我解脫與白發(fā)母親“再無春暖花開”的永久悲痛進行對比,深刻地表達了不能輕易放棄生命、要孝敬長輩、實現(xiàn)自己更高的人生目標的主題。
當代作家李小坪說:“寫作的過程,投入了自我的尊嚴與良知,還有溫暖與愛?!睂W生的寫作雖然沒有專業(yè)作家那樣辛勞,但在強化“讀者意識”、發(fā)揮作品的社會作用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