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全+楊慧
我國作為禮儀之邦,有著深厚的道德文化底蘊,自古以來十分重視道德教化,在兒童的啟蒙階段尤其注重道德教育,但是當今的學校德育質(zhì)量卻有待提高。歸根結(jié)底,這與我國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guān)。改革開放后,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確立使傳統(tǒng)美德遭受到了嚴重沖擊。市場經(jīng)濟的運行無疑要靠利益的驅(qū)動,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秉著“一切向錢看”的原則,致使社會生活中“道德滑坡”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假疫苗事件、毒奶粉事件日益猖獗,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此外,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純粹地追求成績、唯分數(shù)至上的教育理念讓學校德育舉步維艱,雖然新課改在一定程度上使德育收到了成效,但是學校德育面臨的問題仍然很突出。面對學校德育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傳統(tǒng)蒙學中的德育思想以切實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
一、朱熹《小學》蘊含的德育思想
朱熹的《小學》可以說是一本典型的反映中國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和倫理觀念的兒童教科書,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小學原序》《小學題辭》《小學內(nèi)篇》《小學外篇》。《小學內(nèi)篇》是全書的主體部分,包括《立教》《明倫》《敬身》和《稽古》四卷?!读⒔獭逢U述先王所以教人之法;《明倫》說明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的關(guān)系;《敬身》講解孩童修養(yǎng)身心的重要性和相應遵守的規(guī)矩;《稽古》則記載古代先圣前賢的崇高德行。在《小學》整個篇幅中蘊含著深刻的德育思想。
(一)重視實踐活動以促成知行統(tǒng)一
傳統(tǒng)的童蒙教育注重兒童的知行轉(zhuǎn)化、知行合一。朱熹說:“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泵绅B(yǎng)教育以兒童現(xiàn)有的認知為基礎(chǔ),靠實踐訓練使兒童的認識轉(zhuǎn)變?yōu)樾袨榱晳T,這樣就避免了“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的現(xiàn)象。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兩位先賢向我們揭示出傳統(tǒng)道德教育注重把握規(guī)律性,注重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教育。朱熹對兒童的道德教育采取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使兒童在實踐中接受德育,重視選取德育典型,將“事”作為童蒙教化實踐的邏輯起點,促使兒童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培養(yǎng)道德情操?!肮胖W,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眰鹘y(tǒng)德育重視活動在培養(yǎng)人良好道德品質(zhì)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日常的灑掃活動,為兒童奠定“修身治心”“窮理盡性”的基礎(chǔ)。就如《童蒙須知》中提到的“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捐潔”[1]一樣,基于孩童認知規(guī)律教以“眼前事”的原則,使得倫理道德規(guī)范、孝親敬長等抽象的道德觀念在兒童的現(xiàn)實世界中獲得了豐富的現(xiàn)實性和可操作性,也使道德情感在兒童心中逐漸萌發(fā)。
(二)重視整合多方面的影響以形成教育合力
在對兒童進行德育的過程中,朱熹注重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影響。他認為兒童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是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作用的結(jié)果,而不是一方的職責。在朱熹看來,兒童的教育始于胎教。在《小學》中,他要求孕婦做到:“寢不側(cè),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頌詩,道正事?!痹谥匾曁ソ痰耐瑫r,朱熹認為兒童從出生到八歲這一階段還應重視乳母之教。“凡生子,擇于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2]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及時對兒女進行教育,“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同時應防微杜漸,不能“溺于小滋,養(yǎng)成其惡故也”。在學校教育中,首先要重視行為的養(yǎng)成,“小學者,當其事”;其次要注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養(yǎng)性”的“成智”教育,二者相輔相成。在家庭和學校之外,朱熹也重視社會環(huán)境對兒童道德教育的影響,他在《小學題辭》中指出,社會“經(jīng)殘教馳”會導致“縱人蚩蚩,物欲交蔽”而“頹其綱”,這樣發(fā)展下去就會產(chǎn)生現(xiàn)實中的惡,所以朱熹要求社會應該凈化兒童道德教育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教育中應效仿“孟母三遷”,選擇有利于兒童接受正面教育的環(huán)境。
(三)重視兒童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
德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將社會的道德要求轉(zhuǎn)化為個人的需要和信念,并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以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活動。但是德育的實施要考慮到學生的自身特點,依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施教才可以取得預想的效果,所謂“習與智長,化與心成”。
在學校教育中,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的選擇應遵循兒童品德發(fā)展從他律走向自律的規(guī)律,正所謂“入小學,而教之以掃灑、應對、進退之節(jié);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小學”階段主要注重兒童的養(yǎng)成教育,從日?;顒又卸脨塾H、敬長、隆師之道,在兒童智力增長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同時,道德認知有了逐步的提高,兒童才會依據(jù)自身需要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去行動。兒童從他律走向自律,才會避免成人后“格不勝之患”,如果在“小學”階段不打好“圣賢”的“坯璞”,到“大學”階段再來彌補就很困難了,即所謂“習之易荒,覺已難悔”。教育應遵循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他律過渡到自律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他律的基礎(chǔ)上,在自身行為逐漸符合社會規(guī)范時才會轉(zhuǎn)向滿足個體需要的道德規(guī)范,這時對兒童進行更高層次的道德教育才是合理的。”[3]92
二、當今小學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小學德育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德育首位”未真正落到實處
德育為首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但是現(xiàn)在很多學校和家庭都把知識學習放在首位,就連幼兒園也是這樣。眾所周知,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嚴重,不少家長將孩子學會多少字、可以做多少算術(shù)題作為評價幼兒園好壞的標準,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背上“成績”的包袱,卻忽視對兒童進行良好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思維品質(zhì)方面的培養(yǎng),這實際上是舍本求末。《大學》曰:“德者本也”,德育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清朝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規(guī)》中以孔子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思想[4],充分揭示了德育的重要性;近代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3]18。這些言論向我們揭示了德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
(二)“宣教式”道德教育模式僵化低效
當前小學德育基本上是僵化的“宣教式”德育模式。德育應依存于人的現(xiàn)實活動,并在現(xiàn)實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但實際上許多學校的德育只是注重對學生進行單純的品德認知教育,卻忽視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培育?!皩πW生進行共產(chǎn)主義道德教育,而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的教育”,這一諷刺意味的話向我們揭示出現(xiàn)在小學階段只是在對學生進行不切實際的道德認知教育,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導致小學生知行脫節(jié),說起來一套、做起來又是另一套。如小學生會被要求戴紅領(lǐng)巾,但是老師沒有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結(jié)果沒有多少學生能夠真正做到這些。而由知到行的轉(zhuǎn)化,達到知行統(tǒng)一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另一方面,小學德育主要依靠上課進行,沒有通過有效的途徑進行品德情感的熏陶,沒有像《小學》“立教篇”中提到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那樣,依靠禮儀、音樂陶冶等途徑來進行德育,讓學生在具體的道德情境中產(chǎn)生強烈的道德情感體驗。相反,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會千方百計地省出時間為智育讓道,兒童成天忙于書本知識的學習,窮于語、數(shù)、外等作業(yè)練習的實踐。
宣教式德育與應試教育的雙重影響,使學生因缺乏品德情感的激發(fā)而難以實現(xiàn)由知到行的轉(zhuǎn)化,甚至使學校德育異化為“道德知識”的教育。
(三)道德教育缺乏實踐性和交互影響性
德育過程并不是簡單的施教與受教的過程,而必須伴隨實踐活動并接受多方面的影響。社會性的活動和交往,既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與源泉,也是衡量和檢驗人思想品德的試金石。[3]106但是現(xiàn)在的小學德育多是單純的施教,甚至在考試前期連這種單純的施教也銷聲匿跡了。雖然一些學校也重視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比如通過各種形式的報告會、班會以及參觀訪問等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德育課堂,但是實際功效卻常常受到質(zhì)疑。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根源是德育活動流于形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需要,沒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并獲得積極的道德體驗。
同時,當前小學德育沒有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影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必定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其中既有校內(nèi)的正式影響,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響。家庭和學校作為小學生主要的生活環(huán)境,應協(xié)同進行道德教育,不能把德育的任務單純地交給某一方,以免給學生造成道德認知困惑。筆者曾聽說過這樣一件事:在學校里老師教育學生要相互幫助,關(guān)愛他人,所以一位小學生在面對視力不好的同伴時主動把前排的座位讓給了同伴,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但是回到家中跟爸媽說起這事,卻被說成是“缺心眼兒”,家長第二天就找到老師要求把座位換過來。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作為認知能力有限的小學生,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怎樣的行為才是道德的、高尚的,家長和老師的不同做法讓學生陷入了道德認知困境。由于小學德育缺乏多方面教育的交互影響,以致于出現(xiàn)“5+2=0”的現(xiàn)象,即學校五天認真計劃、精心實施的道德教育抵不過家庭里兩天的熏染。
(四)他律式道德教育內(nèi)外轉(zhuǎn)化脫節(jié)
學校開展德育活動必須遵循青少年兒童品德形成的發(fā)展規(guī)律?,F(xiàn)代道德教育家布爾認為,兒童在8-12歲這一階段,道德主要受外因與內(nèi)因兩方面影響,青少年的品德行為大體可以分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兩類。但是在當下小學常規(guī)的德育過程中,學生處于完全的他塑地位,被動地接受鍛鑄與形塑,機械式地接受老師制定的條條框框卻不知為什么要這樣做,導致道德教育收效甚微,出現(xiàn)大量的道德問題。“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立足于“禁止”和“防堵”,運用批評懲罰手段,很難使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去內(nèi)化相關(guān)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5]在低年級小學生階段,這種方式或許是必要的,因為人不經(jīng)由他律性訓練就不能形成自律品德,合適的道德他律甚至是形成道德自律的重要途徑與前提條件,但是在整個小學階段,老師們一直使用著他律手段,就會嚴重影響兒童自律道德的形成。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道德經(jīng)驗不斷豐富,品德認知不斷加深,兒童會逐漸學會自主評價。
三、《小學》德育思想對當下小學德育變革的啟示
針對當前我國小學德育出現(xiàn)的問題,富有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小學》德育思想以做到古為今用,對于深化小學德育改革以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有著重要意義。
(一)運用“認知協(xié)調(diào)理論”,逐漸提高學生品德水平
當前,學校道德教育往往采用硬性說教的方式,教師直接向同學發(fā)號施令,不顧及學生的主體性,企圖一蹴而就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是不會促進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因為依據(jù)心理學研究結(jié)果,人們往往會拒絕違反其意愿的要求。在小學德育過程中,我們應根據(jù)小學生心理認知的特點,以“基礎(chǔ)道德標準”為基本要求,然后再逐步提高。《小學》內(nèi)篇小學序中寫道:“古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碑斀裥W應借鑒《小學》做法,對小學生提出諸如講衛(wèi)生、互助友愛等基礎(chǔ)道德標準,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逐步提高對學生的品德要求以內(nèi)化相關(guān)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品德提升的內(nèi)在動力
傳統(tǒng)“就范式”的德育使學生唯命是從,學生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只是被動接收有關(guān)道德教育的知識,學生作為主體性的存在在教育過程中被忽視了。學生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應該在實踐中自主地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并完善自己的品德,在這其中,同伴交往是最有效的交往方式。同伴的及時反饋,可以幫助兒童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幫助他們提升道德判斷能力?!缎W》中提到的“朋友之際,欲其相下不倦,故于朋友之間,主其敬者,日相親與,得效最速”,向我們揭示出同伴在兒童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認為:“學生道德判斷能夠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個階段同伴的道德判斷,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階段的同伴的道德判斷?!盵6]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應尊重學生品德建構(gòu)的主體性,重視學生品德提升的內(nèi)在動力,這種內(nèi)化的道德規(guī)范遠比老師的“禁止式”的他律道德模式更有效果。
(三)關(guān)注學生情感需要,重視德育中的情感效應
當下學校德育方法單一,硬性說教幾乎成為德育的主要手段。在德育過程中缺乏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忽視學生的情感需要。而恰恰情感能促使人產(chǎn)生某種行為傾向,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向我們揭示出情感的魅力:傾注真情去教育一個人,就會取得成功。情感是促進學生品德建構(gòu)的催化劑,如果在德育過程中,教師缺乏感情的投入,只是例行公事地教授學生道德規(guī)范,那么又怎能激發(fā)學生的品德情感、形成學生的良好德行呢?所以,要想達到預期的目的,教師應該以情促行,與學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鳴。此外,要綜合運用多種德育方法進行德育。德育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王制》中說“樂正崇四術(shù),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意思是培養(yǎng)士可借助詩書禮樂等多途徑進行。作為教育者,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情感激勵法等多種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四)德育要生活化
“道德教育產(chǎn)生于生活中,存在于生活中。道德教育是為人的生活服務的,不是異化于生命之上的強制與約束。”[8]當前的學校德育,往往立足于“禁止”和“防守”,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有時還會以“罰”代教、以“斥”代教,這樣的手段下雖然即時效果明顯,但不會持久。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在德育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一些有益的生活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比如角色扮演型的教育以及帶學生參觀“德育基地”等活動,這些都是德育生活化的有益途徑。在確保學生安全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生動、豐富的社會生活。就如《小學》中提到的那樣,要讓學生盡可能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灑掃”之事,在生活實踐中體悟道德規(guī)范。
(五)德育要常抓不懈
德育不是簡單的重復,不是突擊式地抓典型來教育一番,其是一個長期甚至是反復的過程,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耐心細致地教育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思想行為的反復,善于反復抓,實時告誡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正視學生的品德行為,及時幫助學生進行糾正。當然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庸》記載“君子之道,譬如遠行,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7],《小學》也提到“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遠者”。作為教育者應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而且應由近及遠、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孟琢,彭著東.童蒙須知:名賢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10.
[2]劉文剛.小學譯注[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8.
[3]馮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4]鄭紅峰,張曉林.中華蒙學大全[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239.
[5]胡志蓮.現(xiàn)代德育過程淺議[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17-119.
[6]陳伯良.通過同伴交往提升小學德育有效性的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3(12):5-6.
[7]劉俊田,劉松,禹克坤.四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45.
[8]馮文全.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22.
【馮文全,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楊慧,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趙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