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謠》是一首非常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童謠,原在南方各省流行,現(xiàn)在幾乎遍布全國。只是學界對其的研究卻比較貧乏。張為綱先生曾撰有專篇,但也是近80年前的作品了?!洞蜩F謠》對于歷史學、民俗學的研究均有幫助,本文主要述其在教育上的作用及影響。
一、最初的《打鐵謠》
欲探究《打鐵謠》與教育的關系,必須從其起源問題開始談起,然而此謠究竟始于何時,渺不可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此謠已經(jīng)問世,李介的《天香閣隨筆》卷二中有載[1]:
“天啟時,南直有童謠曰:‘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還要回家去學打鐵。皆連臂而歌,手作打鐵勢?!?/p>
文中的“南直”即為現(xiàn)在的江蘇和安徽,這兩省的兒童善唱此謠,并且是一邊模仿打鐵的情形、一邊肆意的歌唱,因此我們也可以把《打鐵謠》理解成一首游戲謠。
然而古代有人對于童謠誤解頗多,認為其能蠱惑人心。也有人視其為天命的預言,有神秘主義的色彩?!洞蜩F謠》亦莫能外。天啟之后,崇禎當政,陜北地區(qū)的農(nóng)民率先暴動,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勢,李自成、張獻忠等亦投身于這股洪流之中,隨著形勢的變化,二人的勢力越來越大,最終一個建立了大順政權(quán),一個建立了大西政權(quán)。謠中“張打鐵”被認為是張獻忠,“李打鐵”即李自成,此說至清末民國仍有市場,如徐珂的《清稗類鈔》中載“張李者,即獻忠、自成之讖?!盵2]朱天民在《各省童謠集》中也說“‘張打鐵是指張獻忠而言,‘李打鐵是指李闖而言”,但他也表態(tài)“姑且不管”。[3]世間之事,巧合甚多,好事者往往牽強附會,混淆視聽,對這首童謠的“應驗”,現(xiàn)代語言學家張為綱曾有批評:照國人普遍的心理,一提起張姓,便想到李姓,如“不是張三,便是李四”“張家兒子會寫字,李家姑娘會挑花”[4]等,成語中也有“張冠李戴”一則,所以與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并無什么關聯(lián),也不是什么讖緯之言。時至今日,更毋庸理會了。
二、《打鐵謠》演變?yōu)閯裾]謠
朱天民之集由商務印書館初版于1923年,其中著錄的《打鐵謠》錄自云南騰沖,概要地敘述了當?shù)氐墓?jié)日風俗,故而可稱之為《打鐵十二月》。
在江蘇,這種《打鐵十二月》的童謠有多首,林宗禮、錢佐元所編的《江蘇歌謠集·金陵區(qū)》中就有6首之多。如南京溧水[5]113-114: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學打鐵。
打鐵打到正月正,家家門口掉龍燈;
打鐵打到二月二,家家門口接女兒;
打鐵打到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
打鐵打到四月四,一個銅錢四個字;
打鐵打到五月五,洋糖粽子過端午;
打鐵打到六月六,蚊子叮,扇子撲;
打鐵打到七月七,一個鵝毛七管筆;
打鐵打至八月八,八個小娃爬寶塔;
打鐵打到九月九,九個老頭來喝酒;
打鐵打到十月朝,城隍廟里把香燒;
打鐵打到十一月,又下雨來又下雪;
打鐵打到十二月,又過年來好休息。
這類歌謠雖不脫游戲的性質(zhì),但其實更多已經(jīng)具備常識的性質(zhì)。兒童運用口頭語言,反復吟唱,從而學得當?shù)氐娘L俗,這屬于“社會化”的一部分,因而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這類歌謠對研究者而言也有一定的價值,通過考察排比,可以了解各地的不同風俗及其演變。
《打鐵謠》在三百余年的流傳中,不斷演化出新的版本,如起句除了“張打鐵、李打鐵” “早打鐵、晚打鐵”和“金打鐵、銀打鐵”等,表達的內(nèi)容也具有了多樣性,甚至可以用來反映家長里短、婆媳關系,其中也有一些直面教育問題的,如20世紀30年代,在湖南長沙一帶,就有這樣一個版本[6]: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姊姊。
姊姊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打鐵。
打鐵難彎腰,一定學打刀;
打刀難調(diào)把,一定學打卦;
打卦難請神,一定學搓繩;
搓繩難添草,一定學賭寶;
賭寶賭不中,一定學打銃;
打銃難上藥,一定學擔腳;
擔腳擔不起,一定學討米;
討米認不得路,回去打餓肚。
此謠運用連鎖調(diào)的形式,敘述了學藝不專心,反復選擇,最終導致一事無成,無法安身的故事。江西萍鄉(xiāng)也有一首,其辭曰[7]: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還要回家去打鐵。
打鐵難扯爐,回家去打流;
打流難挨罵,回去學打卦;
打卦難念經(jīng),回去削燭心;
燭心生倒刺,回去學道士;
道士難下跪,回家去淘米;
淘米難上灶,回去學修道;
修道修上天,快活做神仙。
江西萍鄉(xiāng)這首歌謠更多的是反諷,用反諷的方式勸誡青少年學藝要專心、刻苦,不要存有畏難的情緒。
在四川一帶,也有一首相似的歌謠,表達的含義幾乎一致,也運用了連鎖調(diào)的表現(xiàn)手法,只是未出現(xiàn)“打鐵”字眼,其辭曰[8]:
鴉雀板板坐,孩兒去讀書;
讀書難寫字,回去學道士;
道士難敲鼓,回去學挑土;
挑土難上坡,回去學補鍋;
補鍋難得喊,回去學打傘;
打傘難捱馬,回去學打卦;
打卦難拘腰,回去學丟刀;
丟刀砍死人,各藝學不成。
回頭想一下,又去學彈琴;
彈又彈不夠,回去學討口;
討口難得拈,回去學賣飯;
賣飯難得添,回去學賣煙;
賣煙不賺錢,回去學挑鹽;
挑鹽壓死人,各地干不成;
天上毛毛雨,地下爛泥巴;
橫起一筋斗,只好死了罷。
整理者將其定名為《難》,事實上卻是“畏難”,畏學藝之難,以至于“各藝學不成”,最終只能吃白食。兩相比較,可見《打鐵謠》吸納了勸誡謠的內(nèi)涵,發(fā)揮了勸誡的作用。兒童通過吟唱此歌,懂得人生在世,需學一藝,學藝之時,不要見異思遷,否則很難學成。
三、《打鐵謠》進入語文課本
雖然《打鐵謠》及其變式在教育上有一定的價值,但仍屬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的部分,還未影響到學校教育,也就是說它在學堂之外起作用,學堂之內(nèi)沒什么影響。這主要是因為舊時的學堂,拒絕兒童們的“信口開河”、隨便吟唱,老師教導他們更多的是圣人之訓、賢達之言,希望學生能在書面語言上多下工夫。但對兒童而言,從口語轉(zhuǎn)化為書面語絕非易事,所以在啟蒙之初,多用蒙書,如《三字經(jīng)》,到了“四書五經(jīng)”階段,這類輔助幾乎沒有了。加之,舊時的學習極其注重背誦,老師要求一字不漏、一句不頓,兒童自然叫苦不迭。正如胡適所言“小學生初念有韻的書,也還不十分叫苦;后來念《幼學瓊林》《四書》一類的散文,毫不覺得有趣味,因為全不懂得書中說的是什么?!盵9]
在文字的學習之前,兒童便掌握了不少的歌謠,也懂得了用歌謠來表達心中的感情,當私塾的學習相對枯燥時,最便捷、最快意的方式莫過于篡改經(jīng)文了,如江蘇鹽城的兒童私下里會唱:“人之初,帶大姑;性本善,討人厭;性相近,不要命;習相遠,要人管;茍不教,沒仁道;性乃遷,吃大煙;教之道,瞎鬼鬧;貴以專,要做官。”[5]140-141這改的是《三字經(jīng)》;也有改《百家姓》的,如“吳歌”中就有“趙錢孫李,隔壁打米,周吳鄭王,偷米換糖,馮陳褚衛(wèi),大家一塊,蔣沈韓楊,吃子覅響?!盵10]除了蒙書之外,“四書五經(jīng)”也逃脫不了被篡改的命運,據(jù)河北省辛集市文史資料委員會辛集文史資料(第3輯)記載,河北辛集的兒童會哼:“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打了茶壺,摔了夜壺,墩了屁股。”安徽桐城的兒童在念《詩經(jīng)》首篇《關雎》時也會夾入自己的話,于是千古名篇變成了“關關雎鳩,你打我溜;在河之洲,不扒不偷;窈窕淑女,哪知讀書苦;君子好逑,讀書讀白了頭。”[11]這些被篡改的句子真實地反映了兒童的情感,但也反映了私塾與童謠的對立。
這種對立的局面持續(xù)了很長時間,直到“立學堂、廢科舉”之后,才逐漸打破,很多學堂最開始只能讀中國古詩,后來古民歌、外國民歌相繼進入課堂。但是語文課程內(nèi)仍是舊日的一套,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以后才逐漸被打破,加上兒童中心主義的傳入,商務印書館在這股大潮之下于1923年出版了《新學制國語教科書》,全書多采兒歌、童話、民謠、寓言等作材料,頗新穎、生動有趣,歌謠正式進入了課本之中。
這一時期,中國社會還有一股潮流,聲勢頗大,即“勞工神圣”,一改昔日“士為四民之首”的認識,這對學校教育也有沖擊,如黃炎培等人主張“雙手萬能”,學校不只是讀書之處,還應當學工、學農(nóng)。
在這兩種思潮的共同作用下,語文教科書開始出現(xiàn)了《打鐵謠》。作家王鼎鈞幼時所讀課文即有一篇:
早打鐵,晚打鐵,打把鐮刀送哥哥。
哥哥留我歇一歇,嫂嫂留我歇一歇,
我不歇,我要回家去打鐵。
一日,王鼎鈞在家中溫習功課,正當他高聲朗誦此篇時,一位宗親長輩來串門,他聽了之后,非常生氣,厲聲對王鼎鈞喝道:“有那么多的事情你不干,偏偏要打鐵!你太沒有出息了!”[12]在舊社會,各種行業(yè)之中,“撐船、打鐵、磨豆腐”被視為“三苦”,撐船:風里來、雨里去,隨時有落水喪命之虞;磨豆腐:半夜即起,推大石磨,做小買賣;打鐵:日夜在爐火旁煎熬,冬日還好,盛夏極其難受。所以家長們在子弟擇業(yè)時力求避免。不過王氏長輩的指責,更多的不是學打鐵,還是去學其他行業(yè)的問題,而是讀書應讀“正經(jīng)書”,不要念這種下里巴人的東西。
《打鐵謠》從最初的游戲歌,演變?yōu)閯裾]歌,最終進入了語文教科書,這變化既反映了教育制度的變化,也反映了教育觀念的變化。新舊觀念的沖突,在近代是極其正常的。語文教科書中出現(xiàn)《打鐵謠》并不是鼓勵學生們都去學做鐵匠,而是通過誦讀此謠,懂得“勞動創(chuàng)造美”,進而將來愿意參加勞動。
時至今日,這首童謠也未失去功用,它在教育上頗有價值,可以教給兒童一定的常識,可以勸誡兒童不管學什么都要專心致志,還可以讓兒童體會勞動的重要,是授課極好的材料,有識者應當善加利用。
參考文獻
[1]李介.天香閣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1985:49.
[2]徐珂.清稗類鈔(10)[M].北京:中華書局,2010:4693.
[3]朱天民.各省童謠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100.
[4]張為綱.張打鐵的研究[J].歌謠周刊,1937,3(1):15-21.
[5]林宗禮,錢佐元.江蘇歌謠集·金陵區(qū)[M].無錫:江蘇省立教育學院,1933.
[6]湖南省立農(nóng)民教育館編輯委員會.湖南兒童歌謠[M].長沙:湖南省立農(nóng)民教育館,1935:21.
[7]江西省立鄉(xiāng)村師范學校.農(nóng)村歌謠(第二集)[M].南昌:生記印刷局,1933:125.
[8]舒蘭.中國地方歌謠集成·四川兒歌[M].臺北:渤海堂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89:149.
[9]胡適.四十自述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3.
[10]顧頡剛.吳歌甲集[C]//顧頡剛.吳歌·吳歌小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59.
[11]葉瀕,張志鴻.桐城歌[M].合肥:黃山書社,2012:187.
[12]王鼎鈞.昨天的云:回憶錄四部曲之一[M].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91.
【張禮永,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講師】
責任編輯/李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