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蓮
摘要:目的 觀察中藥結合針灸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效果。方法 將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按照周圍性面癱病變發(fā)展過程,以中藥結合針灸的方法,將療程按急性期、中期、恢復期,分別采用祛風解毒、活血祛瘀和補氣扶正三種不同的治法辨證治療。結果 60例患者中治愈54例(90.00%);顯效4例(6.67%);有效2例(3.33%),總有效率100%。結論 周圍性面癱的分期辨治療效果好、治愈率高、病程短、后遺癥少。
關鍵詞:中藥結合針灸;分期辨治;周圍性面癱
周圍性面癱又稱為周圍性面神經(jīng)炎、Bell麻痹,是由于機體抵抗力降低,感染病毒,導致面部肌肉群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不受年齡限制,一般一側面部患病多見,兩側同時患病的極少發(fā)生。屬祖國醫(yī)學"口僻"、"中風(中經(jīng)絡)"范疇,傳統(tǒng)醫(yī)學多由氣血虧虛,風邪或夾雜寒、熱、濕邪入侵陽明、少陽經(jīng),而氣血運行不暢,筋肉失養(yǎng),肌肉收縮無力而發(fā)病。該病治療越早介入愈后越佳,且療程越短。若遷延不愈或治療不當,后期愈后較差,還易形成倒錯癥狀難以糾正。我院門診將60例確診為周圍性面癱的患者分期均運用中藥結合針灸辯證治療,得到很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納入標準 根據(jù)《臨床神經(jīng)病學》[1]中周圍性神經(jīng)炎的診療標準。
1.1.2排除標準 因顱腦損傷導致的中樞性面癱患者;嚴重的精神病患者;由于外科手術所導致的面癱;體質(zhì)嚴重虛弱不能耐受針灸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不能配合針灸治療的患者。
1.2一般資料 抽取60例我院門診2012~2015年就診的確診為周圍性面神經(jīng)的患者,其中32例男性,28例女性,發(fā)病2 d~3個月,年齡在24~72歲。
1.3分期辨治的原則 按照疾病發(fā)生的天數(shù),急性期<7 d,主要以口服中藥治療。7~14 d為中期,以中醫(yī)針灸和中藥并重?;謴推跒?4~30 d,主要以中藥治療配合針灸療法。
1.4方法 ①急性期:神經(jīng)根水腫明顯,口服中藥以銀翹散為主方加減。②中期:為神經(jīng)纖維再生時期[2],方選牽正散加減,配合針灸治療,針灸選穴:印堂加患側太陽、牽正、地倉頰車相互透刺、迎香、翳風、眉沖、合谷,平補平瀉手法,電針選用連續(xù)波刺激30 min,1次/d。③恢復期:中藥口服補中益氣湯合牽正散加減,并以針灸合同治療,主要取穴:患側翳風、牽正、地倉頰車相互透刺、魚腰、迎香、四白、眉沖、合谷、太沖,平補平瀉手法,電針選用疏密波或連續(xù)波刺激30 min, 1次/d。
1.5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無面部肌肉活動受限,兩次額紋及眉毛對稱,眼瞼自主閉合自如,無口角歪斜及流涎,鼓腮及吹氣試驗(-),兩次面部表情對稱。顯效:無明顯面部肌肉活動受限,兩次額紋及眉毛基本對稱,眼瞼基本能自主閉合,口角稍歪斜,但不流涎,鼓腮及吹氣試驗(-),兩次面部表情基本對稱。有效:面部肌肉活動有所受限,患側額紋較健側稍淺,兩側眉毛不對稱,患側眼裂稍寬,說話時口角稍歪斜,但不流涎,鼓腮及吹氣試驗弱(+)。無效:治療30 d后面部癥狀無任何改變。
2 結果
治療60例患者療效中,治愈54例,治愈率為90.0%,顯效4例(6.67%),有效2例(3.33%)??傆行?100%。治療療程6~30 d,人均 23.3 d。
3 討論
臨床醫(yī)學認為周圍性面神經(jīng)炎是由于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時感染病毒后,微循環(huán)受限,引起面神經(jīng)管內(nèi)面神經(jīng)發(fā)生的非特異性炎癥,而出現(xiàn)一系列面部肌肉群活動障礙的癥 狀[3]。該病不受年齡限制,一側發(fā)病多見,兩側同時的極少發(fā)生,也可出現(xiàn)一側反復多次發(fā)病。傳統(tǒng)醫(yī)學則認為面癱是由于機體正氣不足,風邪或夾寒、熱、濕邪入侵走形頭面部的陽明、少陽經(jīng)絡,而氣血運行不暢,筋肉失養(yǎng),肌肉收縮無力而發(fā)病。
按其發(fā)展過程將面癱分為3個階段,即急性期(1 w)、中期(1~2 w)和恢復期(2 w~1個月),根據(jù)每個階段的中醫(yī)辨證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藥結合針灸治療,有效的提高了治愈率[4],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
急性期,初感風邪或夾寒、熱、濕邪上襲頭面脈絡,致使氣血流通不暢,筋脈失養(yǎng),遲緩收縮無力,而出現(xiàn)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等癥狀,此時病情尚處于淺表階段,以解毒祛風散邪為治法,以銀翹散為主方加減,體現(xiàn)吳氏“治上焦如羽,非輕莫舉”的用藥原則,善治頭面部疾病,辛涼輕散,清熱解毒,祛風。有研究表明銀花水煎劑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正氣不足,感受風邪是根本病因,《素問·風論》提出:“風為百病之長”、“風者,善行而數(shù)變”,又有《諸病源候論》曰:“偏風口僻,是體虛受風,風入予夾口之筋也”。故風邪致病,發(fā)病急,病情變化快。中期,面癱的癥狀較急性期重,邪正相爭,瘀血或痰濕壅阻,正勝則邪去,正虛則邪念,故選用牽正散助正祛邪。其中僵蟲中含有草酸胺,有抗驚厥和抗凝血的作用,全蝎有明顯延長凝血時間,擴張血管的作用?!端貑枴みz篇刺法論》說:“正氣內(nèi)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謴推诓∏檫w延不愈,耗氣傷血,正氣已虛,余邪未盡,疾病處于纏綿難愈的階段。此時則宜補氣益血、通筋活絡,營養(yǎng)受損變性的神經(jīng),因此用補中益氣湯合牽正散,加快后遺癥的恢復。方中黃芪配伍當歸補使用,使其補氣生血、氣行血行的作用相輔相成,當歸中的多糖成分能明顯增加血紅細胞及骨髓細胞數(shù)量,有效提高神經(jīng)修復能力及機體免疫功能。僵蟲與全蝎同用,以通為用,加強活血行氣、通絡散結的效果。
在病程的不同時期,針灸介入治療面癱是一種廣泛應用于臨床的治療手段,且取得了確定的效果[5],它能改善血液粘稠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及肌肉收縮。但不同時期,針刺手法的不同對預后也有影響。早期宜輕、淺刺,且不主張病變局部取穴,以防加重局部炎性滲出,加重神經(jīng)根水腫,而影響預后,使病程變長。針灸主要應用于病變中后期治療過程中,《玉龍歌》提到:“口眼歪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 淺刺應與透刺相結合,局部透刺對神經(jīng)的修復有重要作用。
《素問·移精變氣論》中說:“毒藥治其內(nèi),針石治其外”,病理病機一致,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標本兼治,內(nèi)外同治,兩者結合,對一些雜癥、重癥往往有出奇效果[6]。將面癱按分期論治,是中醫(yī)辨證施治、治病求本的具體應用,同病中不同證法,則治法不同,如不加以分析,病程太長,遷延難愈,給以后的治療帶來困難。此法按病情發(fā)展過程不同時期的病機變化,治療過程中邪正盛衰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治法,內(nèi)外同治,療效肯定。
參考文獻:
[1]黃如訓.臨床神經(jīng)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199.
[2]王瑋,王希軍.中西醫(yī)結合分期辨治面癱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0,2(17):66-67.
[3]陳蘭.電針,紅外線加推拿聯(lián)合治療面癱后遺癥52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33):62-63.
[4]于淑芬,譚維溢.光療法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111-112.
[5]李瑛,李妍,劉立安,等.針灸擇期治療周圍性面癱多中心大樣本隨即對照實驗[J].中國針灸,2011,31(4):298.
[6]龔馭龍.針刺中藥并用治療面癱后遺癥淺識[J].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07,21(2):111.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