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利敏
(安徽工程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論喬治·奧威爾小說中的懷舊情結(jié)
韓利敏
(安徽工程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在其著作《動物農(nóng)莊》和《一九八四》中表現(xiàn)出對未來極權(quán)社會的巨大恐懼和對人類被獨裁奴役命運的深深憂慮,因此,奧威爾的小說似乎總是放眼未來、預言未來的。然而, 縱觀奧威爾的小說世界,可以發(fā)現(xiàn)他在小說中,對人類未來表現(xiàn)出極大關(guān)注的同時,也處處流露出對美好舊世界的無限緬懷,即懷舊情結(jié)。奧威爾以自己對生態(tài)烏托邦的積極建構(gòu)、對童年回憶敘事的青睞和對田園世界的眷念與向往來完成自己的文學懷舊之旅,折射出懷舊者背后的“文學懷舊”傳統(tǒng)和“向后看”的民族心理。懷舊與前瞻相輔并存,共同完成了奧威爾作為一位人道主義作家的政治體察與歷史審視,對奧威爾小說中懷舊情結(jié)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觀地了解這一偉大作家,把握他時代良心的脈搏。
喬治·奧威爾;懷舊情結(jié);生態(tài)烏托邦;童年敘事;田園世界
喬治·奧威爾(1903—1950年)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英國著名小說家之一,他的兩部驚世駭俗之作《動物農(nóng)莊》和《一九八四》把奧威爾帶進了財富與聲譽之堂,同時也給他貼上了諸多標簽,如“人類責任和道德選擇之偉大傳統(tǒng)的主要捍衛(wèi)者[1]”“公共知識分子的典范”“一代人冷峻的良心[2]”等。然而,由于歷史意識形態(tài)的局限性,奧威爾也被劃入“反蘇反共作家”“人民的公敵”和“資產(chǎn)階級反動作家”的黑名單中。由此可見,奧威爾是一個眾說紛紜、爭議不斷的“問題”作家。拋開評論界的是非爭執(zhí)和標簽之爭,考察奧威爾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與思想發(fā)展,可以發(fā)現(xiàn)奧威爾是個多元矛盾集一身的“矛盾體”:作為一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卻被打上“反共作家”的標簽;擁護社會主義,卻看不到革命的希望,極其悲觀;憎恨資本主義社會,卻格外推崇它所帶來的自由民主;他是大英殖民帝國的子民,卻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深惡痛絕;他來自英國上層階級,卻對殖民地無產(chǎn)階級充滿了同情;他堅信無產(chǎn)階級和下層人民的力量,卻在小說中對他們進行丑化。重重對立集中體現(xiàn)了奧威爾作為一名社會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的矛盾復雜性。在筆者看來,奧威爾的矛盾性并不僅僅如上所述那樣簡單,深入他的小說世界,可以發(fā)現(xiàn)奧威爾身上體現(xiàn)出的另一對矛盾:對未來人類生存的極度焦慮和對美好往昔的無限緬懷,即奧威爾的未來憂思與懷舊情結(jié)的對立。對奧威爾小說中懷舊情結(jié)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觀地了解這一偉大作家,理解奧威爾在政治立場上的矛盾性。
“懷舊”( nostalgia ) 一詞源于希臘語,是由兩個詞根“nostos”( 意為“回家”) 和“algos”( 意為“傷痛”)組合而成 ,最初“懷舊”屬于一個病理學概念,意指古代戰(zhàn)場上士兵經(jīng)歷的一種近乎致命的強烈思鄉(xiāng)病,它是較為常見的,也是可以治愈的,這種思鄉(xiāng)病隨著患者返回故鄉(xiāng)而自動得以救治。 到了19世紀, “懷舊”一詞在語義上逐漸變化,演變成一種心理狀態(tài),一種對家鄉(xiāng)、對失去的美好的無限追思;20世紀中后期,“懷舊”作為一個心理學術(shù)語正式確立下來,內(nèi)涵也從對“家鄉(xiāng)”這一空間概念的思念變?yōu)閷^去這一時間概念的“懷舊”[3], 此時它變成一種永遠無法治愈的心理狀態(tài), 因為時光不能倒轉(zhuǎn),懷舊注定是對一個“失去的天堂”無盡又無望的期盼。從時間維度來看,懷舊是人類借助“失去的天堂”來審視不堪的現(xiàn)實世界,借助對一個和諧、寧靜、單純而美好世界的構(gòu)想來試圖逃避、調(diào)節(jié)和緩解個體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矛盾沖突;從空間維度來看, 懷舊就是一場“尋根”之旅,回到最初的家園, 一種“葉落歸根”的心靈追求,“家”作為一種特殊的空間形式,成為人生中簡單、純粹和自然時刻的象征,對家的追思回望代表著人類對曾經(jīng)淳樸、自然的田園生活的無限向往與追求。
懷舊是文學家常用的一種策略,文學中的懷舊現(xiàn)象在西方早已有之,并貫穿始終。古希臘神話中的人們對于“黃金時代”的懷古憂思與無限緬懷開啟了文學懷舊的先河。自此,懷舊情愫便一直綿延不絕,《圣經(jīng)·舊約》中伊甸園的詩意構(gòu)建和人類對“痛失樂園”的無限惆悵體現(xiàn)了人類對原始純真時代的留戀,面對塵世的荊棘和現(xiàn)世的煩惱時,總會萌生出“復樂園”的模式化懷舊沖動;文藝復興時期出現(xiàn)了對古羅馬和希臘神話中“舊世界”的憧憬,向往古希臘阿卡迪亞地區(qū)寧靜的牧民生活,借助田園詩歌這種文學形式來抒發(fā)對寧靜現(xiàn)世生活的憧憬, 對人間純美愛情的渴望和對塵世紛爭的逃遁,于是帶有濃烈懷舊情愫的田園詩歌迅速復蘇并繁榮起來;濫觴于18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掀起了返回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田園生活的高潮,華茲華斯對自然生靈的細致觀察和細膩刻畫流露出對自然的頂禮膜拜,對原始自然生活的懷念和對現(xiàn)實工業(yè)文明的詩意逃遁,后來的雪萊、拜倫和濟慈也紛紛繼承了復古主義,把懷舊進行到底;20世紀高度發(fā)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對工具理性和技術(shù)理性的狂熱推崇,以及對傳統(tǒng)社會的人文理性進行的空前“祛魅”,促使功利主義盛行、經(jīng)濟利益當?shù)馈⑸鷳B(tài)危機惡化、人類異化、價值崩潰、道德淪喪,面對如此種種不堪的混亂世界,人類對遠古純真年代的迷戀之情達到了巔峰,文學中處處彌漫著復古懷舊、思家戀舊的情緒,不過此時文學中的懷舊策略已經(jīng)撕去早期懷舊文學和浪漫主義那種詩意回歸的溫情面紗,表現(xiàn)出對當下政治危機、價值危機和生態(tài)危機更直白、更尖銳和更無情的批判和揭露,再次體現(xiàn)出文學家對自然、人類和社會的深層憂患和悲憫情懷。
喬治·奧威爾短暫的一生親歷了大英帝國無可挽回的衰落、20世紀上半葉的人類戰(zhàn)爭和各種殺戮。奧威爾出生于英屬殖民地——印度,一個家道中落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家族光榮但家境貧寒,童年在印度的見聞使他意識到殖民主義的罪行,對大英帝國的邪惡殖民擴張心生反感,對帝國的仇恨也油然而生。少年時期的奧威爾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頓公學,但貧寒的家庭背景讓他受盡了歧視與奚落,使他對英國存在的階級等級制度深惡痛絕。在伊頓公學畢業(yè)后,奧威爾開始在緬甸做英國殖民警察,緬甸歲月使他認識到人性中殘暴的一面。西班牙內(nèi)戰(zhàn)馬克思主義統(tǒng)一工人黨所受的遭遇和迫害使奧威爾以敏銳的政治嗅覺發(fā)現(xiàn)了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極權(quán)主義傾向,使其對強權(quán)政治和個人獨裁的嚴重威脅深感不安。人到中年的奧威爾,歷經(jīng)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經(jīng)濟大蕭條之后的世界變得滿目瘡痍,法西斯主義肆虐猖獗,獨裁統(tǒng)治、極權(quán)主義盛行,人類自由被破壞,人性被壓制;戰(zhàn)后兩大陣營冷戰(zhàn)對峙,軍備競賽不斷升級,戰(zhàn)爭烏云四處彌漫,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夢想徹底破滅。面對如此破碎、陰暗的世界,對人類充滿憂患和悲憫情懷的奧威爾不自覺地緬懷過去,流露出一種傷感懷舊的頹廢情緒,用這種懷舊來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世界的積極批判、重建或消極逃避。縱觀奧威爾的小說世界,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無處不在的懷舊情結(jié),集中體現(xiàn)在他對政治烏托邦的極端失望和對生態(tài)烏托邦的積極建構(gòu);奧威爾對童年回憶的青睞表現(xiàn)出他對美好舊世界的緬懷;奧威爾在小說中抒發(fā)了對田園世界的眷念與向往,透出濃濃的懷舊情愫和烏托邦傾向。
“烏托邦”是西方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代表著人類對古樸純真生活的美好向往,托馬斯·莫爾開啟了西方烏托邦文學的先河,他的《烏托邦》在表現(xiàn)手法、審美特征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等方面奠定了現(xiàn)代烏托邦小說的寫作范式。生態(tài)烏托邦指的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自身都處于一種完美和諧與統(tǒng)一的存在狀態(tài),強調(diào)人的“詩意的棲居”必須建立在自然界“生態(tài)平衡”的基礎(chǔ)之上,強調(diào)人類精神與自然精神、社會精神發(fā)展的協(xié)調(diào)一致。作為20世紀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家之一,奧威爾在其小說中早已開始關(guān)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尖銳地指出工業(yè)化對環(huán)境的破壞,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惡化,表達了構(gòu)建生態(tài)烏托邦的訴求與愿望,體現(xiàn)出他憂思懷古、悲天憫人的知識分子情懷。但他的懷舊憂患不喪失信仰,悲觀中不放棄探尋,體現(xiàn)了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思想勇士之斗志。
奧威爾的生態(tài)烏托邦構(gòu)想與他對自然的興趣密不可分,奧威爾是一個狂熱的自然主義者,癡迷于探求自然生物的生存之謎,對水生動物的興趣尤其濃厚,酷愛垂釣。奧威爾對垂釣的熱愛可以在他的小說《上來透口氣》中主人公保靈對釣魚的癡迷中窺見一斑,“想到釣魚,我就如癡如狂,激動得難以自抑”[4]42。對于掙扎于喧囂嘈雜的現(xiàn)代都市的保靈來說, 釣魚是一種精神愉悅的活動,因為釣魚時他能坐在一個寧靜的池塘,感受到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寧靜、平和。在保靈看來,“釣魚就是平和”,釣魚就是戰(zhàn)爭的反面,釣魚對童年的保靈無異于一場天堂之旅, 奇幻無比,令人神往。垂釣時的那份寧靜,那樣的綠水,那種悠閑、悠然和愜意的感覺讓他不再匆忙奔波,不再擔驚受怕,不再疲于奔命,給他一種真實的存在感。保靈特別夢想回到兒時的故鄉(xiāng)下賓菲爾德釣魚,因為在他的印象中下賓菲爾德是一個寧靜的小村莊,村民生活淳樸、心態(tài)平和、關(guān)系融洽,那里遍地山楂樹籬,栗子樹的花在盛放,野薄荷綠意盎然;河水清澈,泉水叮咚,岸上是郁郁蔥蔥的植物,魚兒在水中歡快地跳躍[4]86,這就是保靈兒時的故鄉(xiāng)。童年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湖畔垂釣代表著和諧、美麗和純真的田園生活,代表著保靈對故鄉(xiāng)、童年和古樸生活的懷舊,更代表了作者奧威爾對構(gòu)建生態(tài)烏托邦的美好愿望,表達了他強烈的生態(tài)意識。
奧威爾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理想中的社會主義社會應該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上,只有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自然的純真,人才能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才能建立政治上平等、自由、博愛的社會關(guān)系,消除等級差別,消除種族歧視,即只有先建立生態(tài)烏托邦才有實現(xiàn)政治烏托邦的可能,這一理念在他的政治寓言小說《一九八四》中得以完美地體現(xiàn)。主人公溫斯頓生活在一個反面烏托邦的世界——大洋國,這是一個充滿著極權(quán)主義、獨裁統(tǒng)治、寓言操控、歷史篡改、人性壓制和自由極度受限的黑暗未來世界,溫斯頓反叛黨的寡頭政治和獨裁統(tǒng)治,大膽地追求個人自由與思想自由,企圖通過自己的種種努力來推翻這個黑白顛倒的世界。在他追求自由的種種嘗試中,他多次幻想并苦苦尋覓的一個地方就是“黃金鄉(xiāng)”或“黃金原野”“他醒來的時候想到這個地方就叫它黃金鄉(xiāng),這是一片古老的、被兔子啃掉的草地,中間有一條足跡踩踏出來的小徑,到處有田鼠打的洞,在草地那邊的灌木叢中,榆樹枝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簇簇樹葉微微顫動……卻有一條清澈的緩慢的溪流,有小鯉魚在柳樹下的水潭中游弋”[5]28, 這是溫斯頓心靈深處的“樂園”和“凈土”,這里沒有思想警察的監(jiān)視,沒有“老大哥”的目光逼視,有的是風輕云淡,有的是鳥語花香,在這里,他行動、言語自由,歡暢地享受愛情與友情,這就是溫斯頓心向往之的“故鄉(xiāng)”,這個生態(tài)樂園是他精神困頓的療養(yǎng)所和心靈的歸宿地。“黃金鄉(xiāng)”的幽靜、沉寂和緩慢給他壓抑的人性帶來一絲清新的空氣和一束和煦的冬日暖陽,借著這束微弱的希望之光,他可以對抗那個荒誕的世界,對原始生態(tài)家園的守望讓他堅定了推翻極權(quán)、獨裁統(tǒng)治的決心和信仰。
在奧威爾看來,人類最大的幸福在于保持簡單、自然的生活。人只有大量地保留簡單的生活才不會異化,而許多現(xiàn)代文明,特別是電影、廣播和飛機,將會削弱人的意識,鈍化人的求知欲,使人越來越像動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奧威爾對農(nóng)耕文明時代簡單生活的懷舊與緬懷,主張建立一個珍愛自然、以一種溫柔和關(guān)懷的方式改善自然的社會,他對現(xiàn)代生態(tài)危機的關(guān)注和對工業(yè)文明的排斥體現(xiàn)出他對表面繁榮、實則危機重重的資本主義的憂慮;奧威爾對生態(tài)烏托邦社會的積極構(gòu)建表達出他面對風雨飄搖中大英帝國的衰落而表達出的無限惆悵與懷舊。
從“懷舊”的兩個詞根“nostos”和“algos”來看,懷舊充滿了傷感與無奈,那么,懷舊緣何感傷?因為故鄉(xiāng)仍在,而童年已逝;因為家鄉(xiāng)可回,而時光難倒流。因此,鄉(xiāng)愁、童年和往昔便成為“懷舊”最主要的組成部分??v觀中外古今文學可以發(fā)現(xiàn),“童年”是一個充滿童趣、純真、美好的典型懷舊傷感母題,因此追憶童年的美好、緬懷兒時的快樂幾乎是每個作家都有過的寫作經(jīng)歷,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便是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的作家高爾基,他的《童年》可以說是一部典型的追憶童年之力作;還有魯迅對童年“三味書屋”的回憶也不時引發(fā)讀者的懷舊惆悵之情。同樣,作為一個對人類生存現(xiàn)狀極度擔憂的作家,奧威爾也往往通過作品中的童年回憶敘事來認清現(xiàn)實的生存困境,借昔日“童年”世界的唯美來比對今日成人世界的混亂;通過向往回歸返璞歸真的自然世界、童年時代,來抒發(fā)對當今自然、社會狀態(tài)的憂慮與反感。
奧威爾的童年回憶敘事最典型地體現(xiàn)在小說《上來透口氣》(ComingUpforAir,1939)中,這部小說遠離了作者一貫的政治鋒芒與極權(quán)批判,無關(guān)宏大敘事,無關(guān)現(xiàn)實指涉,講述了生活于喧囂嘈雜的英國工業(yè)文明下的一個小人物——喬治·保靈,講述了他的一次“出逃”,一次想“上來透口氣”的尋根之旅,他逃往何處?重返家鄉(xiāng),尋找田園詩般的童年時光,他的返鄉(xiāng)之旅和童年追憶是對庸俗日常生活洪流的反抗,是反思現(xiàn)代文明與個人價值的嘗試。童年中有他那可愛的家鄉(xiāng),珍貴的寧靜氛圍和平和心態(tài),保靈說:“你要是愿意,就叫它和平好了,但是我說‘和平’的時候不是指沒有戰(zhàn)爭,我指的是平和,那是你在心底里所感到的”[4]452;童年記憶中有慢節(jié)奏的生活,愉悅放松的精神,按部就班的從容;童年記憶中還有一個寧靜的池塘,那兒魚兒成群、自在游弋;童年還有母親手工做的糕點、手工勞動的氛圍。這一系列童年記憶的美好畫面成了保靈的精神寄托,是他個體得以滋養(yǎng)的土壤,是他在機器轟鳴、枯燥乏味的都市生活中存活下來的精神動力。然而,保靈想象中的家園和童年記憶在現(xiàn)實面前破碎不堪,真正的家鄉(xiāng)已面目全非:人口激增,高樓林立,工廠遍地,機器轟鳴,對保靈來說,家鄉(xiāng)變“異地”,熟悉又陌生,故國變“他鄉(xiāng)”,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以至于他在自己的家門口竟迷了路。保靈的故鄉(xiāng)之旅是一次幻滅之旅,讓他發(fā)現(xiàn)上來根本無氣可透,“現(xiàn)在是沒有空氣了,我們身處其中的垃圾箱高出了平流層”[4]454,童年夢境的驚醒再次凸顯了他身處現(xiàn)實世界無處可逃的窘態(tài),平添了童年懷舊的悲涼之感和徒勞之感。
在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農(nóng)莊》中,開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農(nóng)莊德高望重的公豬老梅杰有一天夜里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很久以前的事,那時他還是只小豬崽,媽媽和其他母豬常常唱一首老歌,這首歌的名字叫《英國動物》,這首歌描述了暴虐的人類被推翻之后的一幅“動物天堂”之景,“英國果實累累的田野,將只有動物在上面邁步……馬銜和馬刺將永遠銹跡斑斑,殘酷的辮子將不再揮舞……水將會更加潔凈,習習微風也將更加清澈”[6]6,這一革命性的宣言成為動物們推翻人類“暴政”的號角。在這一綱領(lǐng)的鼓舞和引導下,動物們的奪權(quán)之戰(zhàn)才可能勝利,而這一重要的革命綱領(lǐng)正是老梅杰童年記憶的結(jié)果,代表著整個動物界童年時期的共同愿景與追求。同樣,在《一九八四》中,溫斯頓一直懷念資本主義的“過去”,經(jīng)常夢見自己兒時的生活,他的母親和妹妹,“在那個時代里,一家人都相互支援,不用問個為什么”,但“今天有的是恐懼、仇恨和痛苦,卻沒有感情的尊嚴,沒有深切復雜的悲痛”[5]28。在街上聞到純正咖啡的香味和吃到濃郁的巧克力時,他馬上又回到了那將遺忘過半的童年,感覺濃烈的香味好像是他孩提時代發(fā)出的一樣[5]127。他還時常夢見自己童年時期的“黃金鄉(xiāng)”的美妙,“有一條小溪,在那邊那塊田野的邊上。里面有魚,很大的魚,你可以看到它們在柳樹下面的水潭里浮沉,擺動著尾巴”[5]111。這就是溫斯頓的童年回憶,他用回望童年的懷舊方式為自己在“大洋國”自由感和價值感的喪失做了一次精神補償,用童年那永恒的美好回憶來醫(yī)治他當下錐心的痛。
回憶是一種回歸,重溫童年的質(zhì)樸純真、樸素純潔成為作家當仁不讓的重要懷舊形式,失去的天堂才是真正的天堂,無法返回的童年也許恰恰正是人類最陶醉的歲月。對此,美國學者戴維斯給出了更為理性的解釋,“懷舊隱匿和包含了沒有被檢驗的信念,認為過去比現(xiàn)在更好、更美、更健康,它泰然自若地宣稱‘美好的過去和毫無吸引力的現(xiàn)在’,盡管過去也經(jīng)歷了一些磨難,但總有一種內(nèi)在的感情和不言而喻的認識前提”[7]。
作家對田園世界的想象源于人類對古希臘黃金時代的懷舊,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城市生活的逃遁,在田園世界里自然被描繪成一幅如詩的畫卷:幽靜的花園,祥和的鄉(xiāng)村,和煦的陽光,永遠看不到荊棘叢生、毒蛇猛獸,遠離了地震山洪。社會被想象為一個人間的“大同世界”:沒有階級,沒有剝削,人人平等,自由博愛,共享財產(chǎn)。古希臘時代人們就有對“黃金時代”和“阿卡迪亞”等理想田園社會的向往,2000多年前的柏拉圖就在他的《理想國》中描述了一個人人平等、自給自足的完美世界;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世界其實就是一個人人平等、財產(chǎn)公有、和諧統(tǒng)一的田園世界;孔子在《禮記》中也描繪出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中國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也勾勒出一個“世外桃源”的愜意與閑適。由此可見,田園世界是一種虛構(gòu)的文學產(chǎn)物,是文人寄托個人理想、發(fā)泄社會不滿和懷舊尋求心理慰藉的產(chǎn)物。作家喬治·奧威爾見證了20世紀初、中期人類所遭受的種種浩劫,作為一名有良知的人道主義者,不免胸中悲憤難抑,在奧威爾對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危機、生態(tài)危機和政治危機的醫(yī)治嘗試中,對田園社會的懷舊與向往不能不算做他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人與人之間的博愛與平等是田園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思想內(nèi)容,在奧威爾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為人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愛、和諧相處,詩意地棲息在田園牧歌般的家園中,對這一精神家園的探索在溫斯頓的一個夢中得以體現(xiàn),“在這段時間內(nèi)他夢得很多,而且總是快活的夢,他夢見了自己在黃金鄉(xiāng),坐在陽光映照下的一大片廢墟中間,同他的母親、裘利亞、奧勃良在一起,什么事情也不干,只是坐在陽光下,談著家?!盵5]251。在溫斯頓的田園設(shè)想中,他在美好的陽光下盡情享受著親情、愛情和友情,沒有了斗爭與壓迫,死敵奧勃良也變成了可以親切交談的友人,交流順暢,心靈相通,這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和諧,這是奧威爾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樣,在《通往威根碼頭之路》(TheRoadtoWiganPier,1937)中,奧威爾描繪了英國北部煤礦工人的生活狀況,威根是位于曼徹斯特和利物浦之間的一個小城,是工人階級聚居的地方,在此奧威爾為礦工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和超強忍耐力而深深打動,他們的勞動強度超大,工資收入少得可憐,但他們?nèi)匀荒苡眠@點工資來糊口度日,他們的住所面積實在狹小,但他們?nèi)阅堋斑^度擁擠”地蝸居在一起,生活亦能“其樂融融”[8],奧威爾在為工人階級貧苦的生活狀態(tài)深表同情之時,又唏噓感慨,礦工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而身心健康的法寶正是在于他們縮減自己的物質(zhì)需求、降低物質(zhì)消費的欲望;在農(nóng)耕文明時代,沒有機器大生產(chǎn),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社會財富沒有現(xiàn)在豐富,但人們依然悠然自得,原因正是如此。通過對礦工生活的同情,奧威爾也間接地表達了自己對田園生活祥和、寧靜的理解,他深入社會底層去體驗黎民百姓的生活,節(jié)衣縮食,穿著樸素,生活簡易,顯現(xiàn)出他的平民意識和對田園生活本質(zhì)的身體力行。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英國逐漸從一個農(nóng)耕文明社會發(fā)展成一個機器文明和科技文明社會,因此奧威爾帶著對人類從古至今對田園生活的留戀,帶著對當時政治緊張局勢的焦慮創(chuàng)作出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農(nóng)莊》,它不僅僅是人們所理解的一部政治諷喻之作,還是一部充滿田園情結(jié)的懷舊之作。首先,故事是在廣闊的田園背景上展開的,一個生活著眾多動物的農(nóng)莊,動物們通過革命暴力的手段建立起屬于動物自己的王國,推翻了人類的暴政與剝削。更為重要的是,動物們在老豬梅杰精神領(lǐng)袖的指引下頒布了動物王國的“憲法”《七戒》: “1. 無論如何,兩條腿的都是敵人;2. 無論如何,兩條腿的,或者有翅膀的,都是朋友;3. 動物不準穿衣服;4. 動物不準睡在床上;5. 動物不準喝酒;6. 動物不準殺害動物;7. 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6]15。這部“憲法”規(guī)劃了動物王國美好的藍圖,描繪了一個美麗的田園生活畫面:生活簡單、純樸,反對奢侈消費,主張節(jié)約勤儉;人際關(guān)系融洽,反對等級劃分,反對同類相殘。奧威爾始終認為人類恬靜、簡單的生活方式在維護人類自由、建立平等和諧人際關(guān)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這種田園精神也代表了奧威爾對人類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珍視和維護。
喬治·奧威爾憑借其小說《動物農(nóng)莊》和《一九八四》而享譽世界文壇,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反極權(quán)主義思想和政治諷喻幾乎“壟斷”了學術(shù)界的主要研究領(lǐng)域, “一代知識分子的冷峻良知”作為一個標簽在一定程度上也把奧威爾的思維模式化和定型化。然而,作為一名偉大的作家,奧威爾有其多面性、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方面,他是一個充滿悲憫情懷和遠見卓識的政治預言家,著眼于人類未來世界的政治危機和價值危機,以反烏托邦文學的形式向人,作品體現(xiàn)出超前于時代的前瞻性與洞見性;另一方面,處于危機四伏、喧囂混亂的社會巨變中,奧威爾又以古老的文學懷舊傳統(tǒng)來審視當今世界,緬懷失去的天堂,試圖以對人類文明童年時期的懷舊來醫(yī)治當下千瘡百孔的世界,他以對生態(tài)烏托邦的積極建構(gòu)、對童年回憶敘事的書寫和對田園世界的眷念來完成了自己的文學懷舊之旅,折射出懷舊者背后的“文學懷舊”傳統(tǒng)和“向后看”的民族心理,作品又體現(xiàn)出重訪歷史、重溫田園的懷舊性。在奧威爾的小說中,前瞻未來與重溫過去并存,極權(quán)社會與田園世界交織。懷舊與前瞻相輔相成,共同完成了一位人道主義作家的政治體察與歷史審視,懷舊與前瞻平分秋色,共同構(gòu)筑起一位冷峻知識分子對抗強權(quán)、追求真理的良知之橋。
在轉(zhuǎn)瞬即逝、瞬息萬變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難以在浮光掠影的生活背后尋找到意義、價值和信念的歸宿,懷舊作為一種“反速度”或“倒速度”的原始沖動應運而生,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人在迅疾飛逝的歲月中想抓住什么或留住什么的愿望。誠然,在工業(yè)文明高度發(fā)達、消費主義盛行、全球一體化襲來和生態(tài)危機加重的當今世界,人類何嘗不可乘懷舊之舟徜徉在“黃金時代”的寧靜里呢?何嘗不可在慢慢長夜中做個美麗的夢呢?
[1] CALDER J. Open guide to literature:AnimalFarmandNineteenEighty-four[M]. Milton Keenness: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7:87.
[2] 杰弗里·邁耶斯. 奧威爾傳[M].孫仲旭,譯.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3:52.
[3] JOHN D L.The ancients’ironic nostalgia[J].Paragraph, 2006,29(1):94-107.
[4] 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上來透口氣[M].孫忠旭,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5] 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M].董樂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6] 喬治·奧威爾.動物農(nóng)莊[M]. 李美華,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7] DEVIS F. 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M].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9:19.
[8] 喬治·奧威爾. 通往威根碼頭之路[M].鄭梵,胡萌琦,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82.
[責任編輯 王曉雪]
The research on nostalgia writing in George Orwell’s novels
HAN Limin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AnhuiPolytechnicUniversity,Wuhu241000,Anhui,China)
The great British writer George Orwell expressed his deep concern and anxiety about the arrival of totalitarian society and people’s being enslaved by dictatorial government in the future in his masterpiecesAnimalFarmand 1984. Therefore, it seems that Orwell is a future-oriented writer, focusing on future in his writing. However,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reading of his novels, it can be discovered that apart from his great concern over people’s future life, Orwell also presents strong nostalgic feelings for the good old past. His nostalgia writing is undertaken through the following ways: active appeal for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utopia, wide use of childhood recollecting narration and strong yearns for a pastoral or picturesque world. Orwell’s nostalgia writing carries on the great literary tradition of nostalgia and reflects a “l(fā)ooking back” psychological tendency of the British nation. Looking-backward and looking-forward, combined together, help to express Orwell’s concern over politics and history as a humanist writer. The research on nostalgia writing in George Orwell’s novels is helpful for furthering and widening George Orwell research in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way, which in turn, helps to grasp his pulse of conscience as an intellectual and humanist.
George Orwell; nostalgia writing; ecological utopia; childhood recollecting narration; pastoral world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1.011
2016-10-13
安徽省教育廳科研項目(TSSK2015B37)。
韓利敏(1982—),女,河南濮陽人,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E-mail:zhudongbei2016@aliyun.com
I106.2
A
1673-9779(2017)01-0060-06
韓利敏.論喬治·奧威爾小說中的懷舊情結(jié)[J].2017,18(1):06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