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亮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英文中的“形象性詞語”對籃球基本技術教學與訓練的輔助作用
王亞亮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在閱讀籃球英文書籍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一些有意思的詞語,如果嘗試將其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會把一些抽象的感覺或者經驗表現(xiàn)出來,使初學者形成清晰的想象效果。
筆者將這類形象性、趣味性強的詞語進行收集,按籃球基本技術進行分類并展示出來,通過在基礎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地運用,既能了解國外尤其是美國的訓練文化,兼容并蓄,又能提高課堂語言講解的多樣性,直接提升訓練效果。
(1)arm bar(手臂杠桿)。它是形容運球(dribble)過程中的護球手的動作,啟發(fā)隊員們在對手緊逼運球過程中,保持低重心,將球置于體側保護,而護球手則應支撐起來,屈回小臂且注重像“杠桿”一樣持續(xù)地發(fā)力來阻止對手搶球。
圖1 arm bar (手臂杠桿)示意圖
(2)pull a pistol from a holster (拔槍于皮套)。它是形容在轉身運球(spin dribble)練習中的一個動作要領,后轉身換手運球中體現(xiàn)最明顯。動作要領∶緊逼防守下,右手低運球,急停后轉,拉球時,保持球貼于髖關節(jié)附近,像是把球(槍pistol)裝在皮套中,防止對手干擾。左手接著運球擺脫防守,“左手拔槍于皮套”。
圖2 pull a pistol from a holster(拔槍于皮套)示意圖
(3)crab dribble(螃蟹步)。它首先讓人們想到了湖人隊鼎盛時期的奧尼爾。螃蟹步,這個實用的籃下腳步作用非凡,它是低位(post)或者內線(inside player)必備要求之一—— 強力移動(power move)。動作要領技術含量不高,關鍵是對抗碰撞不落下風,將球運在兩腿之間,慢速橫移,再加上比如虛晃肩后轉等籃下“夢幻腳步”,出手方式多變,多以強起投和扣為主。
圖3 crab dribble (螃蟹步)示意圖
(4)a windshield wiper(雨刷器)。“汽車上的雨刷器在前擋風玻璃的來回移動”用到球場訓練中可以形容防守滑步中的手移動。防守技術是手腳并用,在基礎訓練階段防守技術教學中,腳下foot fre,手部wiper,雙手在耳邊做來回移動,目的是防止對手在耳邊的快傳球。進階階段可以發(fā)展前手的變化作用,后手則是防傳球。
圖4 a windshield wiper(雨刷器)示意圖
(1)Sitting in a chair (正坐在椅子上)。它適用于教學快速啟動前的預備姿勢(quick stance),控制身體,想象輕微地正在坐一把椅子,兩膝微屈感覺舒服,背部略直立,頭抬起。值得我們學習的是,還可用于“三威脅”(triple-threat position)姿勢教學,因為三威脅本身就屬于一類持球進攻前的快速啟動姿勢(offensive quick stance)。
圖5 Sitting in a chair(正坐在椅子上)示意圖
(2)foot fre(火燒腳)。它形容腳步動作迅猛,尤其是在防守過程需要移動、滑步快速。
圖6 foot fire(火燒腳)示意圖
(3)bunny hop(兔子跳)。這是比喻一種錯誤的滑步動作∶頭上下晃動,雙腳在空中并攏,防守速度折扣。教學滑步(step-slide)練習的后期,正確表象引導已經阻止不了隊員的此類錯誤動作后,可用模仿或者形容“兔子跳躍”來糾正。
(1)a vertical plane(垂直飛的飛機)。此詞語形容投籃過程中的肘部移動(elbow motion),抬肘過程就像一架正在垂直起飛的飛機,直沖云霄,因此教學提醒隊員們肘要保持垂直向上抬。
(2)a goose neck(鵝的脖子)。形容在單手肩上投籃預備姿勢,一直到出球后隨前保持姿態(tài),仿佛是一只天鵝脖子延伸拉長一樣。
圖7 a goose neck(鵝的脖子)示意圖
(3)put a hand in the cookie jar (伸手從罐子里拿餅干)。形容球出手后的隨前動作(follow-through)。手腕充分伸展,手指自然且指向下方,手臂伸展,整個隨前動作是固定的,而且是放松的,看起來就像伸手去餅干罐子里拿好吃的一樣。
圖8 put a hand in the cookie jar(伸手從罐子里拿餅干)示意圖
圖9 a floating parachute(飄著的降落傘)示意圖
(4)a foating parachute(飄著的降落傘)。這個也可形容投籃隨前動作,但降落傘主要形容的是手腕與手指的細節(jié)。出手后充分壓腕,手指放松,如降落傘在前上方的空中。
(5)bookend hand (“書夾”手)。投籃中的扶球手就像“書夾”一樣保持著投籃動作的平衡與穩(wěn)定。右手投籃為例,左手在球側面輕微扶住,注意其拇指不要干擾球,實質就是整個投籃動作分工明確地交給右手。投球過程中,扶球的左手也要跟隨輕微向上,直至隨前動作完成。注意扶球手最后離開時,其手指與投球手手腕大致是在一個水平線上。
圖10 bookend hand(“書夾”手)示意圖
(6)rock the cradle(搖籃)。這個不鼓勵的但又常見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行進間投籃(layup)中。三步上籃過程中同時雙手將球本能或者習慣性的伴隨步伐左右搖擺,如同抱著孩子做搖籃動作一樣,只是沒哄好孩子而將球暴露在體側,被對手干擾或直接搶斷。雖然這是個符合力學原理的動作,但在場上非故意地使球有危險,就應該克服解決這些細節(jié),定型為習慣。
圖11 rock the cradle(搖籃)示意圖
(7)scoop layup (舀水式上籃)。直接講就是行進間低手上籃,比喻低手挑籃動作最后的出手動作,總體感覺就是柔和(soft hand)。根據(jù)離框距離、速度、位置等因素,合理利用前臂、手腕、手指的力道,如同在容器里舀水一般,撥球柔和。最后上籃也得注意護球手(arm bar)使用,以防封蓋。
圖12 scoop layup(舀水式上籃)示意圖
(1)point pistols(用槍指)。這個形容在開放型(open stance)或者處在協(xié)防位置如何取位的情形中。對應的緊逼型(closed stance)防守很明確的責任人,但在松動人盯人要求輪轉、協(xié)防取位時,可用這個手槍位置(pistol stance)來衡量或者提升。具體要求∶球-我-被防人三者形成一個三角形,球與人都在視野里,然后利用雙手的手指分別指向球與被防人,大腦不斷提示自己要兼顧,這樣可以不斷移動來正確地取位。
圖13 point pistols(用槍指)示意圖
(2)bullfight matador defense (斗牛士的防守)。這是一個反面防守取位。在一對一緊逼有球隊員時,應當樹立球-防守人-籃筐在一條線的位置意識,身體保持低且寬的姿態(tài),膝屈,防守人頭略低于進攻人的頭,同時隨時啟動滑步。而斗牛士的防守則是在非特定防守策略或者陷阱情況下,意識錯誤地取位于進攻人一側,像是“打開一道門吸引牛直接突破防守”。
圖14 bullfight matador defense(斗牛士的防守)示意圖
圖15 radar bumper(雷達保險杠)示意圖
(1)radar bumper(雷達保險杠)。這個用語在外國教學中主要用有身體接觸時的情形中,“雷達”意義在于敏感地反應;“保險杠”則是相當于arm bar的作用,用途在于合法合理用身體某部位(臀、大腿、手臂、背等)阻擋住對手。比如卡位搶籃板球(rebound),判斷落點,找人,降低重心用臀部感知對手移動,高舉雙手,卡位搶板。再如守2—3區(qū)域聯(lián)防(zone defense)時,進攻隊員在底線橫切直籃筐下區(qū)域,防守隊員用“雷達”(手臂)合法觸碰感知其移動目的,接著告知同伴。
(2)a big bullet (一顆大子彈)。它形容內線隊員搶籃板球時在空中的姿態(tài),兩臂向上充分伸展,最高點雙手拿到球,下肢分開準備落地緩沖,像是一顆大子彈,上細長,下寬圓。穩(wěn)妥的搶籃板球原則∶2—2 形式,兩手抱球且落地保護好球(chin),雙腳落地大且寬。根據(jù)場上情況,可加強單手沖搶籃板能力。
圖16 a big bullet(一顆大子彈)示意圖
以上所甄選的英文詞語體現(xiàn)出基礎性教學較強的特點,體育教師可以在籃球課堂實踐中嘗試將這些理論轉化為指引作用,也可以在英文理論學習方面進行補充性質的學習,進而創(chuàng)新出新式教學理念與教法。這樣在基礎教學過程中,既兼容并蓄,又能提高課堂語言講解多樣性,活躍思維,直接提升訓練效果。
2016-11-09
王亞亮(1990~),中教二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籃球。
G807.3
A
1674-151X(2017)01-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