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韻,閆 偉△,任 騫
1.陜西省銅川市人民醫(yī)院 (銅川 727031),2.陜西省銅川礦務局中心醫(yī)院(銅川727000)
心臟康復運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
宋 韻1,閆 偉1△,任 騫2
1.陜西省銅川市人民醫(yī)院 (銅川 727031),2.陜西省銅川礦務局中心醫(yī)院(銅川727000)
目的:觀察心臟康復運動治療對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將120例慢性左室射血分數(LVEF)降低的心衰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之上,試驗組接受3個月心臟康復運動治療。觀察兩組試驗前后6 min步行試驗(6MWT)、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人均心衰再住院次數,對兩組的結果進行對比。結果:兩組組內比較試驗前后6MWT距離、LVEF、LVEDD、NT-proBNP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LVEF、LVED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MWT距離、NT-proBNP、人均心衰再住院次數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臟康復運動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活動耐力,減少再住院率,是有益和安全的。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損的一組復雜臨床綜合征,為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和終末階段,發(fā)病率高,是當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1]。藥物治療與心臟康復運動治療相結合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預后。一些臨床研究和薈萃分析表明,運動訓練可改善運動耐力、提高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和降低心衰住院率。心臟康復運動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的治療方法, 是心衰康復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本研究旨在通過對6 min步行試驗(6MWT)、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人均心衰再住院次數等指標的測定,探討心臟康復運動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價值。
1 對 象 選擇我院2013-2015年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均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慢性LVEF降低的心衰診斷標準[3],按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衰分級標準[4],心功能為Ⅱ~Ⅲ級。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其中試驗組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齡(57.60±9.60)歲。對照組60例,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齡(58.18±8.94)歲。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NYHA心功能分級、LVEF、6 MWT距離、LVEDD及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擴心病等患病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安靜時收縮壓>200 mmHg或舒張壓>110 mmHg,嚴重的瓣膜病,體位性低血壓,急性全身疾病或發(fā)熱,未控制的嚴重心律失常,活動性心包炎或心肌炎,血栓性靜脈炎,代謝異常,嚴重的肝腎功能衰竭,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嚴重的可限制運動能力的運動系統(tǒng)異常,隨訪困難的患者。
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正規(guī)藥物治療,包括ACEI或ARB、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等。試驗組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首先進行運動風險評估、危險分層,據此控制康復運動的頻度、運動的強度、持續(xù)運動的時間,并選擇恰當的康復運動類型原則制定運動處方[5],指導患者為期3個月的心臟康復運動治療。第1周以低強度活動為主,Brog評分在6~12分,主要帶領患者在室內做小幅度的肢體活動。運動時間30~45 min,運動頻率3~5次/周。后11周每2周根據心電圖和血壓監(jiān)測情況,逐步增加患者運動強度。指導患者做心臟康復操3~5次/周,20~40 min/次,Borg評分在11~14級,停止增加運動強度。如運動后第2天出現疲勞、乏力等不適癥狀,則適當降低運動強度及頻率。期間通過電話、微信群定期隨訪,達到對每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臟康復運動訓練。
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在研究開始及結束時按相同標準測量LVEF、LVEDD、6MWT距離、NT-proBNP。試驗結束時統(tǒng)計每組人均心衰再住院次數。
本組有11例患者因并發(fā)其他疾病如腦出血、肺部感染、遷徙等退出研究。余109例完成研究,其中對照組52例,試驗組57例。心臟康復運動治療3月后,兩組組內比較,治療前后LVEF、LVEDD、6MWT距離、NT-proBNP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間LVEF、LVED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MWT距離、NT-proBNP 、人均心衰再住院次數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Δ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導致慢性心力衰竭進展的兩個關鍵過程,一是心肌死亡的發(fā)生,二是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過度激活所導致的系統(tǒng)反應。臨床研究表明通過心臟康復運動可以調節(jié)交感神經系統(tǒng)、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活性和抑制炎癥因子的過度表達,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提高骨骼肌和心肌有氧代謝能力,降低周圍血管阻力[6];提高冠心病患者運動誘發(fā)心肌缺血的閾值[2];可完全逆轉或減輕部分高血壓患者的左心室肥厚[7];改善血脂代謝;提高患者的運動耐量和心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再住院率。本研究中,試驗組在NT-proBNP、6 MWT、人均心衰再住院次數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有報道顯示,在沒有監(jiān)護和指導下的高強度運動中和運動員中,長期高強度運動可引起心臟擴大和心肌肥厚[1]。因此在心臟康復運動治療中應注意運動風險和預防,每次心臟康復運動的前、中、后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心電圖、心功能指標給予風險評估。準備心臟急救應急預案,運動場地備有心電監(jiān)護和心肺復蘇設備。治療之前向患者詳細說明運動處方內容,根據運動前的臨床狀態(tài)調整運動處方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指導患者了解自己在運動康復過程中身體的警告信號,情況嚴重應立即停止運動。出現以下癥狀時禁止進行運動康復治療: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安靜時收縮壓>200 mmHg或舒張壓>110 mmHg;嚴重的瓣膜病,體位性低血壓,急性全身疾病或發(fā)熱,近期血栓栓塞,未控制的嚴重心律失常,活動性的心包炎或心肌炎,血栓性靜脈炎,電解質紊亂或血容量不足。
[1] 宋 韻.心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4,43(10):1431-1431.
[2] 陳 瑩,金艷蓉,楊海燕.慢性心力衰竭康復治療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1):25-27.
[3]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2):98-105.
[4]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62-176.
[5]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冠心病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41(4):267-275.
[6] 蔣 埜.康復運動在舒張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學雜志,2015,19(15):163-164.
[7] 趙英藝,姜 喜,何文真,等.個體化心臟康復運動對農村社區(qū)高血壓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響[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3,6(3):205-207.
(收稿:2016-05-23)
*陜西省銅川市科學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KJ2015-04.7)
心力衰竭/治療 運動療法
R541.6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02.043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