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紹敏
筆者認為:數(shù)學課堂教學應重視引導學生“知其所以然”,從而使學生真正“知其然”。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知道結果,更要讓學生知道結果的來源。以下三則案例源于筆者的多年教學實踐,異曲同工之處在于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悟、重視概念的生成過程,在知識的生長點處精心設計,溯本求源,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做到了學有痕而教無痕。
【案例1速度單位】
(溯本求源,制造沖突)
“神十一”飛船在太空5秒飛行了約40千米,飛船的速度約是( )。
小方騎自行車,2小時騎了16千米。小方騎自行車的速度是( )。
師:神舟飛船和小方騎自行車,誰的速度快呢?
生:一樣快,都是8千米。
生:不一樣!“神十一”飛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而小方騎自行車的速度是每小時8千米。
(教師板書:每秒8千米每時8千米)
師:每次都要寫這么長的一句話來補充說明,好麻煩呀!你能不能設計一種新型的單位,讓人一看單位就全明白了?
生:可以在千米的后面加上斜桿再加上時間單位。
(請學生上黑板上來:8千米/秒 8千米/時)
師:我們寫速度單位時,不僅要寫路程單位,也要寫時間單位,大家要完整地表示出來。
師:你對速度有什么新的認識?速度表示什么?
生:速度表示每秒、每分、每時走幾米。
師:是的,速度表示每秒、每分、每時……單位時間里所走的路程。它和時間、路程有著密切的關系,速度單位是復合單位,不僅含時間單位同時含路程單位。
【評析:從兩個8千米的同與不同引起學生思維的激辯,水到渠成地引出速度概念是復合單位的深層含義?!?/p>
【案例2利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
(現(xiàn)場資源,直觀感悟)
師:班里來了一位新老師,你能用一句話來表述一下數(shù)學課代表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嗎?
生:數(shù)學課代表在我的左邊。
生:數(shù)學課代表在我的前邊。
生:數(shù)學課代表在我的東南面。
師:這幾種表述,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表達,老師需要先找到你的位置,然后再找你的左邊、前邊或東南面;而且,你的左邊、前邊或東南面可是有一大片同學,所以新老師還是不能找準具體哪一位是數(shù)學課代表。
師:還有其它更準確的表達方式嗎?
生:課代表在第2組第4個。
師:新老師完全可以根據你的信息,準確無誤地直接找到課代表的位置。
(板書:第2組第4個)
師:如果你只告訴新老師,課代表在第2組,情況會怎樣?你只告訴新老師,課代表在第4個,情況又會怎樣?
生:如果只說課代表在第2組,那么老師會在第2組找但不知道是第幾個;如果只說課代表在第4個,那么老師會在每組的第4個找,但還是不知道究竟是哪一組的第4個。
師:那就是說,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有好多組,每組又有好多個,這樣的情況下,若想確定某一個位置,我們不僅要交待“第幾組”,還要交待“第幾個”。只有這兩者都說明白了,才能“確定某一個位置”。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確定位置》。(板書)
師:剛才課代表的位置可以用數(shù)對(2,4)來表示,跟老師讀一讀這個數(shù)對:數(shù)對二四。
……
【評析: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回答“左邊”“前邊”“東南面”等,這種表述的缺點其一是位置不明確,左邊、前邊、東南面的同學不止一個;其二是這樣的表述以回答者個人為標準,要想找課代表,得先找發(fā)言同學的位置,再找他的左邊、前邊或東南面,是間接的。引導學生觀察教室的座位分布情況,提出用第×組第×個來表述。然后通過追問,讓學生感受:確定位置時,僅從“行”或“列”的一維角度出發(fā)是不夠的,確定位置需要二維性,這也是數(shù)對中兩個數(shù)的來源?!?/p>
【案例3長方形的面積】
(操作表象,內化推理)
1.小組合作測面積。
鋪一鋪:利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測大長方形紙的面積。
說一說:我用面積是()的小正形去鋪,每行()個,有()行,共()個,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
師:你怎么算出這個長方形共鋪12個的?算式是什么?
生:算式是4×3。
(板書:4×3=12)
師:4、3、12各表示什么?
生:4表示每行個數(shù),3表示行數(shù),12表示總個數(shù)。
師:看來求總個數(shù)可以用每行個數(shù)乘行數(shù)。
(板書:每行個數(shù)×行數(shù)=總個數(shù))
師(橫豎各鋪一條邊):這種鋪法,沒鋪滿,你們怎么看出一共可以鋪12個呀?
生:橫鋪一行有4個,說明每行是4個;豎排一列有3個,說明有3行。
師:同學們真聰明,這種鋪法,雖然沒有鋪滿,但沿長邊鋪一行已經可以看出每行個數(shù),沿寬鋪一列可以看出能鋪的行數(shù)。用每行個數(shù)乘行數(shù),就可以求出總個數(shù),總個數(shù)知道了,面積也就知道了。
【評析:從滿鋪到各鋪一邊,這是思維的第一次提煉:拋開操作中具體事物的外衣,留下了具有思維含量的數(shù)學思考?!?/p>
2.想象鋪,求面積。
(1)屏幕出示:中間一個紅色大長方形,右上角一個小正方形。
師:看屏幕,右上角這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請你估一估,中間這個紅色長方形的面積。你會怎么估?
生:我估每行鋪5個,能鋪3行,共15個,所以我估它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
生:我估面積是18平方厘米,每行鋪6個,有3行。
(屏幕出示:長6厘米,寬4厘米)
師:現(xiàn)在,你能確定,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怎么推算的?
生: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24平方厘米。
生:我想象這樣鋪:每行鋪6個,能鋪4行,一共是24個1平方厘米。
師:每行鋪6個,能鋪4行,你是根據什么確定的?
生:長6厘米,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說明每行能鋪6個;寬4厘米,說明能鋪4行。
師:看電腦老師鋪。(課件演示)他說對了嗎?
(板書算式6×4=24)
師:為什么剛開始估不準呢?
生:因為剛開始,我們不知道長和寬。
師:為什么長、寬不知道,面積就估不準?
生:長寬不知道,每行個數(shù)和行數(shù)就不能確定,所以不能確定面積。
題目:一個長方形游泳池,長50米,寬30米,它的池面面積是多少?
師:你會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有想下水去鋪一鋪的想法嗎?那你會有什么好辦法?
生:不用下水去鋪,用長乘寬就可以!
生:長乘寬等于面積!
師:大家聽明白了嗎?長幾,每行個數(shù)就是幾;寬幾,行數(shù)就是幾。我們原來用“每行個數(shù)×行數(shù)”求出總個數(shù),來推算面積。現(xiàn)在,知道了這個奧秘以后,我們可以直接用“長×寬”來求長方形的面積了。
(板書:長×寬=長方形的面積)
【評析:學生從“操作鋪求面積”→“想象鋪求面積”→“根據長寬直接推算面積”,學生的思維從實際操作的層面,過渡到了“用思維去把握對象”,這是學生操作活動內化的結果,體現(xiàn)了“操作→表象→推理”的數(shù)學思維活動過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