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升昊(特級教師)
“從哪里開始?”“到哪里去?”是在教學之前必須思考的問題。“到哪里去?”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目標,它決定了方向。因為備課需要這個顯性的描述,所以它也是我們思考比較多的問題。而“從哪里開始?”這個重要的問題,因為隱性多元、復雜多變,我們往往思考研究的不多,大多數(shù)情況下憑著自己的經(jīng)驗而模糊地假設。這樣會導致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之間的脫節(jié),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學的效率。關注學生起點,研究學生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在教學研究的共識。任何教學其根本的目的都應著眼于人的發(fā)展。因此,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關注學科教學,還是從學科教學的角度關注人的發(fā)展?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話題。
《圖形的運動——軸對稱》這一學習內(nèi)容,是學生繼二年級學習對稱之后再一次學習關于軸對稱的內(nèi)容。根據(jù)對學生的前測以及課堂觀察等方式的研究,學生對于軸對稱的學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大部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初步的了解。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大量的接觸,學生還在二年級數(shù)學課上有初步的認識以及在美術課上亦有所涉及。所以,大部分學生能辨認出軸對稱圖形,并知道可以用對折后是否重合的方式判定其是否為軸對稱圖形。
2.部分學生能在方格紙上補完軸對稱圖形。運用方格紙進行圖形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已經(jīng)不再陌生,自從一年級開始接觸,到之后學習長、正方形及周長、面積等諸多內(nèi)容,可以說學生對方格紙非常熟悉,所以在方格紙上畫圖對于多數(shù)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的。
3.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雖然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一定的了解,對判定是否為軸對稱圖形有一定的方法,但是對軸對稱概念和性質(zhì)卻知之甚少。多數(shù)學生在鑒定是否為軸對稱圖形時,所用的方法屬于經(jīng)驗判斷而非從本質(zhì)上分析判斷。
作為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需要對此內(nèi)容以及相關概念進行梳理厘清。
什么是軸對稱?《辭海》給軸對稱做如下定義:從圖形上各點作直線c的垂線并延長一倍,延長線的端點所構成的圖形稱為與原圖形關于直線c成軸對稱,稱c為對稱軸。
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人教社2011年版初中《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作如下定義: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折疊,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這個圖形就叫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就是它的對稱軸。
由此可見,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聯(lián)系緊密,但它們又是不同的概念。
軸對稱是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的內(nèi)容之一,是在《圖形的運動》這個大標題中給出的。
一般來說,軸對稱具有如下性質(zhì):關于某條直線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圖形;如果兩個圖形關于某條直線對稱,那么對稱軸是任何一對對應點所連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如果兩個圖形所有對應點的連線被同一條直線垂直平分,那么這兩個圖形關于這條直線對稱;兩個圖形關于某條直線對稱,如果它們的對應線段或延長線相交,那么這個交點在對稱軸上。
《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二學段對軸對稱的要求: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并補全簡單的軸對稱圖形。2.能從平移、旋轉(zhuǎn)和軸對稱的角度欣賞生活中的圖案,并運用它們在方格紙上設計簡單的圖案。
基于此,盡管軸對稱教學設計各異,但其教學目標卻大致相同。一般而言,基本從知識概念理解、技能以及空間觀念和情感態(tài)度等維度思考。這兩個案例亦是如此。1.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和性質(zhì)。2.能運用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的連線垂直于對稱軸且被平分的特征,正確畫軸對稱圖形。3.通過想象、觀察、驗證,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4.體會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性和豐富的文化價值,感受對稱美。
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特點,尋找學習者與學習任務、目標之間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這兩個教學設計的共同特點。具體來說,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略作分析。
1.關注并了解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
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什么?從什么地方開始教學?這是所有教學引導者關注的問題。從嚴老師的設計中,我們或許可以更清晰得看出教師對此的重視。嚴老師的設計,從一開始就對課前的學生學習導學單進行反饋分析。由此可見嚴老師通過前測對學生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可以說嚴老師的教學設計正是基于此而展開的。而陳老師則是通過生活中的對稱圖形,逐步了解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雖然方式各異,但均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情況的重視。
2.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營造合適的學習環(huán)境。
豐富的學習素材,合適的學習環(huán)境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因素。美國心理學大師,理查德·E·梅耶在《應用學習科學》一書中關于什么是學習的論述中指出:學習是一種變化,是人的知識發(fā)生了變化,這個知識包含了事實、程序、概念、策略以及信念,而這種變化是由學習者在環(huán)境中的經(jīng)驗引起的。
陳老師的課,采取任務驅(qū)動、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學生合作完成一個個任務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嚴老師的課則采取梳理學生問題與活動游戲等有機結(jié)合的方式展開。這樣的設計無疑都在試圖將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者有機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學習者和學習任務之間產(chǎn)生某種關聯(lián),即構建有利于學習者有效學習的環(huán)境。
3.注重對軸對稱概念及其性質(zhì)的理解和掌握。
軸對稱概念及其性質(zhì)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何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掌握?兩位教師均注重了對應點(對稱點)連線與對稱軸的關系。嚴老師下對稱棋游戲的設計,陳老師等腰梯形找對應點任務,都是突破重難點的有效方法和路徑。突破這個重難點,兩位教師均根據(jù)之前對學生學情的研究,了解了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后,才放手讓學生試著在方格紙上補全軸對稱圖形。
4.注重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
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是貫穿于整個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之中,本節(jié)課亦不例外。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兩個設計中,教師一方面不斷引導學生觀察,積累大量的豐富的素材;另一方面則提出:“想一想,沿著這條對稱軸對折,是否會完全重合?”“先想一想,這個圖形是怎樣的,然后再畫?!鳖愃七@樣的要求。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兩位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視。
技術使學習變得更強大?,F(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運用,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我們既可以在課前運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前測,并分析;也可以在課中運用微課、推送不同層次的習題等手段實施個性化教學,從而使教學更加精準,互動性更強,更具有針對性。在嚴老師的課中,除了教學使用電子白板技術以外,還采取了微課自助式等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突破難點,還能通過直觀、個別等手段幫助能力稍弱的學生理解掌握知識。
教有法而無定法。課堂教學如何更好地立足于學生實際,把握教學目標,尋求更加合適的教學途徑,是一個永恒的研究課題。以《圖形的運動——軸對稱》為課題,如何在教學設計中更好地體現(xiàn)圖形運動變換理念?如何選取更有效有趣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軸對稱的本質(zhì)特征?這些問題,還值得我們做進一步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