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彩紅
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曾經(jīng)再三強調:任何課文都需要“利用”,以訓練學生的讀寫基本能力。的確,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極好范例。學好語文的關鍵在于超越文本,把習得的方法、積累的知識加以合理運用,讓學生具備讀寫的基本能力。我認為,訓練的最好方式就是微型練筆。教師應怎樣通過課堂上的微型練筆來拓展教學內容、真正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呢?
教材中的課文有的地方含蓄委婉,有的地方刪繁就簡,有的還通過小小的標點傳情達意……這其中就隱含著豐富各異的“練筆點”。
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這句話,使每個學生的心靈都得以深深的震撼,對女孩的憐憫、對社會的不滿油然而生。這時,我把教學適時地遷移到微型練筆——《假如小女孩來到我身邊》,就抓住了教學的練筆點。學生把滿腔要表達的語言通過文字展示出來,吐露心聲,就是回歸了語文的本真。
如《怒吼吧,黃河》中有一段話非常簡要地記述了冼星海譜寫《黃河大合唱》的經(jīng)過。教師如果能具體地再現(xiàn)他創(chuàng)作的艱難過程,無疑能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內心。于是,我及時利用微型練筆,引導學生想象冼星海在土窯洞里如何克服重重困難、艱難譜曲。通過細微之處的聯(lián)想和場面描寫的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譜曲的任務相當重,冼星海之所以能冒著嚴寒、在沒有鋼琴的情況下迅速譜曲,大獲成功,完全是源自他的愛國之心。這樣的訓練,使教學難點輕松得以突破。
教師找到了訓練點,還需要用恰當、巧妙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真正達到練筆的目的。
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作者描寫主人公巴迪在焦急地等待父親歸來時,可謂別具一格,用到了“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父親還沒有回來”這一串短句。四個連續(xù)的句號就包含了巴迪無盡的焦灼和等待。如果教學中學生忽略了這些標點,就失去了體會隱含內容的機會。我抓住這些標點,因勢利導,設計出了如下練習引領學生思考:
我抬頭看看表,七點了,_______。我_______。七點一刻,父親還沒有回來。我_____。啊,七點半,父親還沒有回來。我_______。
我沒有機械地去問“為什么不用逗號,而用句號”這個問題,而是通過擴充訓練,使每個學生輕松地體會人物心情,感受標點運用的巧妙。看似相同的形式卻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興趣,他們紛紛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巴迪在焦急的等待中,如何魂不守舍,踱來踱去,翹首以盼父親的歸來。多樣的語言描述不僅形象地填補了文本中的空白,而且在交流中再次加強了學生的積累,同時為理解后文做好了鋪墊。
根據(jù)練筆點的不同,根據(jù)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不同,我除了大多采用練習片段的形式之外,還經(jīng)常鼓勵學生用言簡意賅的話來表達,讓學生體會習作的快樂,發(fā)展學生讀寫的能力。
如《魯濱孫造船》教學接近尾聲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的形式:“走進魯濱孫,我們會更加勇敢;走進魯濱孫,我們會更加完善。因為,在他身上可以悟出這樣的哲理:苦難是______。”引導學生聯(lián)系魯濱孫的經(jīng)歷,用簡短的一句話表現(xiàn)人生的哲理。很快地,學生文思泉涌:苦難是人生的加油站,苦難是成功的起點,苦難是成長的臂膀……學生的妙語連珠完全出人意料。只要我們深入研讀文本,就一定能找到合適的練筆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深層思考和創(chuàng)作提升的空間。
微型練筆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抓住了寫,就抓住了語文的根。讓微型練筆成為文本拓展的主角,高效學習就真正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