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暉,羅 海,黃文杰,李洪亮
(湖南醫(yī)藥學院:1.臨床技能實訓中心;2.基礎醫(yī)學院;3.臨床醫(yī)學院,湖南懷化 418000)
·衛(wèi)生管理·
地方醫(yī)學本科院校公眾急救技能培訓的實踐與思考*
彭 暉1,羅 海2△,黃文杰1,李洪亮3
(湖南醫(yī)藥學院:1.臨床技能實訓中心;2.基礎醫(yī)學院;3.臨床醫(yī)學院,湖南懷化 418000)
應急教育是當前備受關注的全球性教育問題。湖南醫(yī)藥學院作為一所新升格的地方醫(yī)學本科院校,近年來通過開設急救知識及技能培訓課程、組織師生開展急救技能社區(qū)宣教等活動,在構建公眾急救技能培訓體系、普及急救知識、提高公眾急救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fā)問題近年來在國際上時有發(fā)生。如2014年3月幾內亞等西非國家爆發(fā)埃博拉疫情,短短5個月內致千余人死亡,死亡率超過50%[1];2015年11月13日晚法國巴黎發(fā)生恐怖襲擊事件,百余民眾遇難[2]。在國內,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事件、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H7N9禽流感事件、2015年的天津港爆炸事故等,也造成了大量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3-4]。一般認為,事發(fā)現場及時而正確的醫(yī)療救援可有效降低突發(fā)事故引起的傷殘率和死亡率。然而系統(tǒng)綜述回顧發(fā)現,從全球范圍來看,突發(fā)事故中由非專業(yè)人員實施院前急救的約占10.7%~65.0%,但在這些案例中采取錯誤急救措施的比例可高達83.7%[5]。即便在應急教育相對發(fā)達的歐美國家,這一情形也不容樂觀。美國2013年的一項問卷研究顯示,被調查的普通民眾中表示愿意實施徒手心肺復蘇術的占70%,而實際了解該急救技能的僅為20%[6];比利時2011年的一份人口調查問卷也表明,只有39%的被調查對象知曉心肺復蘇術,不到50%的人了解體外自動除顫器[7]。我國的調查研究則提示,我國公眾現場急救知識普及率尚不足1%[8]。由此可見,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普及在世界范圍內仍然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我們認為醫(yī)學院校有責任利用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加強公眾的危機意識教育,探索急救培訓模式,讓急救理念和急救基本技能走進千家萬戶。
2.1 培訓條件 臨床技能實訓中心是本校開展急救培訓的主要基地,該中心屬 “湖南省省級實踐教學示范中心”,獲得省教育廳和學院專項建設經費支持,目前建筑面積7 200 m2,是一所場地寬敞、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的現代化臨床技能實訓中心。中心設有重癥監(jiān)護實訓室和基本急救技能實訓室,擁有“網絡化急救醫(yī)學情景仿真訓練系統(tǒng)”“高級心肺復蘇模擬人”“兒童綜合模擬人”等一批國內領先的急救仿真訓練設備,以及DNVO除顫儀、多參數心電監(jiān)護儀、呼吸機及氣管插管模型等,急救設備和模型總計115臺件,價值91.8萬元。除能保證教學任務完成外,還可承擔社會性急救培訓工作。
2.2 培訓師資隊伍選拔 急救培訓師資從學校專業(yè)教師中遴選,入選標準為具有從事急癥或急救臨床工作經驗的骨干教師。此外,還從接受過系統(tǒng)急救培訓、操作嫻熟且有一定溝通能力的學生中選撥,協(xié)助教師制訂培訓計劃、參與培訓過程互動演示及組織管理培訓活動等。
2.3 培訓內容與對象 培訓對象包括在校大學生、各級教師、學生家長、社區(qū)群眾及鄉(xiāng)鎮(zhèn)居民。培訓的主要內容有:(1)基本救護概念,如心跳呼吸驟停的常見原因,院前急救原則、生命鏈的內涵等;(2)徒手心肺復蘇術操作;(3)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創(chuàng)傷急救技術;(4)成人及小孩氣管異物阻塞的處理。
2.4 培訓方法
2.4.1 借助醫(yī)學模型開展模擬教學 基于醫(yī)學模型的模擬教學,在再現臨床工作場景的同時可有效規(guī)避臨床風險,適合初學者學習臨床知識、訓練臨床技能。在急救培訓過程中,培訓教師利用高級多功能急救訓練模擬人、兒童綜合模擬人等醫(yī)學教學模擬產品進行示教,并指導受訓者以模型為施救對象進行規(guī)范化急救操作,同時進行隨堂抽考,完整的“理論講授-實踐操作-知識鞏固”訓練循環(huán)切實提升了受訓者的學習效果。
2.4.2 利用計算機交互式系統(tǒng)進行整合式教學 本校于2012年引進交互式急救醫(yī)學情景仿真訓練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通過計算機驅動模擬人,可實現不同形式教學的有序整合。交互式急救系統(tǒng)由資源共享的主機和子機組成,主機可監(jiān)控子機的操作動態(tài)并改變受控虛擬患者的體征,因而特別有利于模擬多變的臨床場景,培養(yǎng)受訓者的臨床應變能力。具體教學流程為:培訓教師通過主機向受訓小組子機發(fā)放病歷,要求受訓者在短時間內確認虛擬患者病情、作出判斷并確定急救措施,然后在模擬人身上實施各項急救操作,操作準確系統(tǒng)則予以交互響應。操作結束后,小組成員對急救過程進行回顧性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最后由培訓教師對各小組模擬實驗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本校教師的實踐研究表明,該方法有利于增強受訓者理解和應用急救知識,提高急救綜合能力[9]。
2.4.3 構建立體化網絡平臺輔助教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快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發(fā)展。當前,國內醫(yī)學院校關于醫(yī)護技能實踐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仍然較為少見。臨床技能實訓中心充分運用微信公眾平臺、微博、QQ群、教學網站等媒體手段,整合優(yōu)質資源,通過資訊推送、視頻授課、在線答疑等交互模式進行公眾急救培訓教育。該網絡實踐教學平臺成功申請了多項省市級課題經費資助,積極推動了急救技能培訓的持續(xù)良性發(fā)展。
2.4.4 以學生社團為載體開展社區(qū)培訓 專業(yè)性學生社團是和學生專業(yè)緊密相連的一種新的社團形式,具有規(guī)模小、學術化、專業(yè)化等顯著特點,是學生課堂外進行專業(yè)訓練的良好平臺。本校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選拔人員組建了50~100人規(guī)模的“臨床技能學生社團”,予以急救技能系統(tǒng)培訓。待學生社員操作熟練并考核合格之后,在教師帶領下進入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開展形式多樣的急救宣教實踐活動,在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2.5 培訓反饋與評價 急救技能培訓的教學反饋評價主要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包括紙質問卷和網絡問卷兩種類型。前者主要用于培訓結束后的即時調查,后者則主要用于回訪和長期的追蹤調研。采集到的大量數據對于了解公眾的急救知識需求、分析急救培訓效果以及評估受訓者的受益情況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本校依托臨床技能實訓平臺,建立了師資隊伍較為穩(wěn)定、培訓方法較為成熟的公眾急救技能培訓體系,近年來持續(xù)開展急救科普活動,在立足地方、服務社會的路子上積累了新的經驗。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0%的調查對象認為本校 “急救培訓方法多樣,講解通俗易懂”,86%的人認為通過參加本校急救培訓“了解了自救互救的知識,掌握了正確的急救方法”,而95%的人贊同“急救培訓活動應進一步推廣”。近5年來,本校急救培訓累計受益人數已達萬余人次(表1)。在急救技能培訓工作的帶動下,相關教師獲得省、市級課題資助15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發(fā)表研究論文24篇,主編或參編教材及專著6部。
表1 湖南醫(yī)藥學院近5年主要急救培訓活動
在當前全球災難性突發(fā)事件頻發(fā)的背景下,高校急救培訓的開設及急救培訓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我校在形成優(yōu)質急救師資隊伍的基礎上,開設多種急救課程,積極開展急救知識宣教活動,摸索出了適合我校和地方實情的急救培訓模式,在一定范圍內增強了公眾的急救意識和急救技能。但是,構建完善的社會急救體系遠非醫(yī)學院校一家之力所能及,這需要政府、醫(yī)學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yè)進行通力合作[10]。目前,如何加強政府頂層設計、優(yōu)化部門之間互動支持及實現急救資源共享等問題亟待解決。
[1]武文姣,劉叔文.埃博拉病毒的防治進展[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4(10):1519-1522.
[2]Almasy S,Meilhan P,Bittermann J.At least 128 killed in gunfire and blasts,French officials say[EB/OL].(2015-11-14)[2016-01-18]http://editioncnncom/2015/11/13/world/paris-shooting/.
[3]姚書志.地方高校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3.
[4]馬雪健,劉穎.爆炸后的次生輿情沖擊波——“天津港爆炸”次生輿情演化探析[J].傳媒觀察,2015,32(10):17-19.
[5]Tannvik TD,Bakke HK,Wisborg T.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first aid provided by laypeople to trauma victim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12,56(10):1222-1227.
[6]Urban J,Thode H,Stapleton E,et al.Current knowledge of and willingness to perform hands-only CPR in laypersons[J].Resuscitation,2013,84(11):1574-1578.
[7]De Buck E,Van Remoortel H,Dieltjens T,et al.Evidence-based educational pathway for the integration of first aid training in school curricula[J].Resuscitation,2015,85(2):8-22.
[8]史曉偉,張新定.國內外現場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的現狀[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5,42(16):2961-2963.
[9]鄭莉茗,賀承英.交互式急救系統(tǒng)在《急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9):111-112.
[10]張華,趙應征,呂傳柱,等.對醫(yī)學院校大學生應急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措施的探討[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5(4):380-381.
10.3969/j.issn.1671-8348.2017.03.042
湖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XJK012BZJ013,XJK012CGD013);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2014-653);湖南醫(yī)藥學院教改項目(2014JG02,Jg0905)。 作者簡介:彭暉(1981-),實驗師,碩士,主要從事臨床外科學、醫(yī)學教育與實驗室管理方面研究?!?/p>
R459.7;R193.2
B
1671-8348(2017)03-0411-02
2016-07-18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