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新鄭 451150)
認知視角下英美茶產品詞匯的翻譯策略研究
王冬梅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新鄭 451150)
認知是指人認識事物的過程,當人在接觸新事物之時,其大多會從視覺、知覺、觸覺、嗅覺以及味覺等方面對新物質進行辨識與記憶。本文透過認知視角對英美茶產品詞匯的翻譯進行了探析,在對比分析了中國茶產品詞匯與英美茶產品詞匯的不同后,又就英美茶產品詞匯翻譯的問題進行了簡要討論,并最后據此對認知視角下英美茶產品詞匯的翻譯策略提出了具體建議。
認知視角;英美茶產品;翻譯策略
眾所周知,我國的茶產品種類極為廣泛,與之相應的茶產品詞匯也是不勝枚舉。茶葉對于英美兩國來說是一個舶來品,其是從我國引入的。因而,英美茶產品詞匯也是直接根據我國茶產品的名稱翻譯而來的。但是,仍有部分茶產品并不能直接以字面意思為切入點對其進行簡單翻譯。例如,紅茶直接以字面意思翻譯為“red tea”,然而事實上紅茶的正確翻譯為“black tea”。所以,如果單從字面意思對英美茶產品詞匯進行翻譯,可能會步入翻譯的死胡同。倘若,從認知角度對英美茶產品詞匯進行翻譯,充分運用認知的判斷、檢測、合成意識,那么茶產品詞匯的翻譯將會更加精確,甚至只從英美茶產品詞匯的字面之意便能感受到茶文化的深沉內蘊。
我國作為產茶大國,茶葉品種可謂五花八門,紅茶、綠茶、黑茶、烏龍茶林林總總幾乎涉及了所有的茶葉品種,而茶產品詞匯更是多得數不勝數。英美兩國雖不是茶葉的發(fā)源地,其飲茶歷史也不長,但是其卻是茶葉發(fā)展的后起之秀。在短短的幾百年內,將茶葉發(fā)展為其本土飲料,使飲茶成為一種時尚文化的標志,使茶葉成為其國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而,英美兩國的茶產品詞匯量也是難以統(tǒng)計的,雖然大部分茶產品詞匯是直接根據其中文的字面意義翻譯成英文的,但是茶文化在其本土化的歷程中卻也創(chuàng)造了新的茶產品,進而也有了新的茶產品稱謂與詞匯。例如,我國的綠茶翻譯為英文則是“green tea”,龍井用英語表示為“Dragon well”,而君山銀針則稱為“Junshan Silver Needle Tea”。英國的“milk tea”、“herbal tea”、“fruit tea”與美國的“iced tea”翻譯為中文分別是奶茶、草本茶、水果茶與冰茶。由此可見,茶產品詞匯大多是從其字面意思直接翻譯的。
1.1 中國茶產品詞匯
我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的發(fā)源地。據歷史記載,早在神農時期,茶就產生了。然后,茶被作為藥草而一直為人所飲用。在千年的文化積淀中,茶葉衍生出了一系列產品,茶文化內涵也隨之而愈益豐富。唐朝陸羽《茶經》的問世,標志著我國茶文化正式誕生,也意味著我國的茶葉產品體系開始形成。茶葉發(fā)展到唐朝時僅論名茶就有五十多種,其中,渠江薄片、蒙頂茶、紫筍茶、壽州黃芽以及仙人掌茶等在唐代頗負盛名。而后,茶產業(yè)在宋代迎來了其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茶產品詞匯也越來越多,茶葉品種多達200個,并且福建建州鳳凰山的北苑貢茶成為了皇家御用之茶。同時,著名的龍鳳茶也產生于這一時期,日鑄茶,陽羨茶,雙井茶,瑞龍茶以及雅安露芽也隨之而生。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萌芽更是刺激了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茶葉品種也愈發(fā)繁多,新的茶產品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出來。中國十大名茶中的“碧螺春、黃山毛峰、西湖龍井、武夷巖茶”都產自于此?,F(xiàn)代,我國根據茶葉的制作方法及其發(fā)酵程度將茶葉依次分為黑茶、紅茶、白茶、黃茶、綠茶和烏龍茶六大類,茶產品詞匯更是愈加豐富。
1.2 英美茶產品詞匯
英國與美國的飲茶歷史較短,直到19世紀東方的茶葉才開始真正走入英美等發(fā)達國家。然而,雖然英美茶文化的起步晚,但是,其發(fā)展速度卻很快,在短短的幾百年間就成為了世界飲茶大國。目前,英國與美國是世界茶葉的銷售中心,其茶葉產品也在本土文化的影響下更具特色。英國結合我們中國茶文化的飲茶習俗,創(chuàng)造了下午茶。祁門紅茶、錫蘭紅茶、伯爵茶與大吉嶺為下午茶的專用茶,并又由此發(fā)明了奶茶與花茶,洋甘菊花茶以及薄荷茶都是英國茶產品的一種。英國偏好紅茶,是紅茶最大的消耗國。而美國則更喜愛綠茶,其不產茶但是茶葉的消耗量也是異常驚人的。茶葉被傳入美國后迅速被本土化,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茶飲料。美國崇尚的是快餐文化,每個人都行色匆匆,沒有悠閑時光細細品嘗茶的清香,更沒有閑暇來煮茶。所以,美國的茶產品大部分以冰茶為主,由此而產生了冰紅茶、冰綠茶以及冰烏龍茶的說法,其中最出名的是愛爾蘭冰茶與紅玫瑰冰茶。英美的茶產品都是在其自身文化熏陶下而形成的,其所涉及的茶產品都打上了鮮明的文化烙印。
2.1 望文生義,僅從詞匯的字面意思簡單直譯
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其茶產品大多是從我國引進的,因而其茶產品的詞匯也是據此從中文翻譯過來的。例如,“White tipped oolong”、“Wuyi rock tea”、“Liu’an leaf”分別是從白毫烏龍、武夷巖茶、六安瓜片翻譯而來的,其基本上都是直接望文生義而來。這種直譯方法在英美茶產品詞匯的翻譯中是較為常見的,但是并不意味著其適用于所有的茶產品詞匯翻譯。在不同情況下,應該根據當地的語言表達習慣以及思維模式,對茶產品詞匯進行地道專業(yè)化翻譯。然而,翻譯者在進行英美茶產品的詞匯翻譯時,卻陷入了僵硬死板的泥沼中,其只會一味地根據茶產品的中文表達字面意思進行異化翻譯,卻不會運用善變的手法結合茶產品詞匯的深意進行切合實際的歸化意譯,進而導致英美茶產品詞匯翻譯的結果不倫不類。同時,盲目地望文生義對英美茶產品詞匯進行翻譯,也會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而引發(fā)翻譯的矛盾,因為同一詞語在不同的國家所表達的含義也會不同,正如同一顏色在不同的國家所象征的文化意義也不盡相同一樣。
2.2 忽略了文化交際的跨度性翻譯模式陳舊
英美茶產品詞匯翻譯的本質仍是翻譯,其是不同語言之間的一種轉換。而不同語言的運用法則也不同,其詞匯的構成不同,語法的規(guī)則不同,表達方式不同,這些差異性都是基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而生的,并且這些差異性沒有任何人能消除得了的實際存在。中國與英美之間的文化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因而在茶產品詞匯的翻譯過程中,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文化的跨度性。但是,英美茶產品的詞匯翻譯卻忽視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跨越性,并沒有結合不同文化的不同屬性對茶產品詞匯進行地道化表達,也沒有從茶產品詞匯所在國的習慣用語以及思維模式上對英美茶產品詞匯進行深層探究,進而導致茶產品詞匯的翻譯大多停留于淺層的表面階段。同時,英美茶產品的詞匯翻譯模式也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翻譯手法,翻譯者不善于利用當前先進的詞匯翻譯方法對英美茶產品進行專業(yè)化翻譯。
3.1 以語言交際的特點為突破口,構建完善的詞匯翻譯體系
翻譯有其運行的法則與規(guī)律,其作為一種語言工具,能促進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認知作為一種意識而存在,其對于翻譯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因而,英美茶產品詞匯翻譯可以結合認知的相關理論,以語言交際為立足點,根據當前的翻譯理論知識,構建完善的詞匯翻譯體系。首先,翻譯者應該從英國美國的茶文化著手,以認知策略為切入點,對其茶產品的詞匯表達意思進行仔細研究,在熟知每一個茶產品詞匯的意義后,結合翻譯國的語言文化特征與其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運用一定的語言翻譯規(guī)則,謹慎遵循忠實準確的原則,將英美茶產品詞匯翻譯為與本國相切合的茶產品詞匯。其次,在透過認知視角對英美茶產品詞匯進行翻譯時,翻譯者必須跨越文化之間的鴻溝,依據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認知水平的差異,對茶產品詞匯分別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綜合運用直譯與意譯兩種翻譯手法,不要完全拘泥于某一翻譯方法之中。而針對不能直譯的英美茶產品詞匯,可以運用首字母法、音譯法、混成法以及轉換法對其進行折中翻譯。
3.2 綜合運用歸化、異化策略,對茶產品詞匯進行靈活翻譯
近年來,茶文化發(fā)展勢頭正盛,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抑或是英國與美國,其茶文化都處于一種蒸蒸日上的狀態(tài)之中。然而,雖然世界文化呈現(xiàn)出融合之態(tài),但是不同國家的茶文化內涵卻依然不同,而且在跨交際的翻譯中,茶文化中的文化負載詞也越來越多。所以,在翻譯英美茶產品詞匯時,也必須以其所囊括的文化負載詞為切口,從特定的茶產品術語著手,利用認知學原理對茶產品詞匯采取適當的翻譯方法。一方面,英美茶產品的詞匯翻譯應以再現(xiàn)原有詞匯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為宗旨,盡可能地保留其原有的文化氣韻,從認知的概念著手充分運用歸化翻譯的法則竭力保持茶產品詞匯翻譯的原滋原味。另一方面,翻譯者也可以借助本國與其含義相同的詞匯來表述其原有的意味。翻譯者可以從本國民眾的認知意識出發(fā),利用本土語言對英美茶產品詞匯進行意譯化表述,從而使大眾能透過簡單的字面意思知道其所寓含的文化內涵。
[1]孫斐然,金雪飛,田娟.原型理論視角下的詞匯翻譯策略研究[J].海外英語,2012(21):134-136.
[2]彭娟.詞匯學視角下模糊語言的翻譯策略[J].英語廣場旬刊,2013 (6):29-30.
[3]梁旦,蘇橈敏.跨文化視角下的少數民族特色詞匯翻譯--以廣西水族、回族和侗族特色詞匯為例[J].海外英語,2014(2):139-140.
[4]姚麗文.傳播學視角下的民俗文化詞匯翻譯策略:異化、歸化與等化之優(yōu)化組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2-105.
[5]陳雅雯.功能目的論視角下中國特色文化詞匯的翻譯研究——以李克強總理2015《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海外英語,2015(20):93-94.
王冬梅(1982-),女,甘肅皋蘭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漢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