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慧利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外語學院,河南新鄭 451150)
中國茶葉博物館的英語翻譯歸化與異化策略
裴慧利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外語學院,河南新鄭 451150)
博物館里陳列的文獻都是歷史文化產(chǎn)物,它凝聚著人類智慧和精神,并擔任著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角色,很好地傳播了中國的本土文化。外國友人通過博物館中的英文介紹以及翻譯可以加深對我國茶文化的了解,因此,英語翻譯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將從中國茶葉博物館中的英譯文本作為研究出發(fā)點,結(jié)合理論與實踐的方式,細致地討論茶葉博物館中的英文文本材料的翻譯問題。同時,探究在茶葉博物館中英語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的現(xiàn)象,并根據(jù)中國本來的文化發(fā)展探討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由于我國的語法與國外存在不同之處,因而在翻譯中會存在很多直譯的情況。這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外國對中國茶文化的了解。本文通過對詞匯、語法等方面做出對比,盡可能地避免因直譯而出現(xiàn)的問題,讓更具中國原味的茶文化展現(xiàn)出來。
茶葉博物館;規(guī)劃與異化;英語翻譯;直譯
翻譯一本茶文化歷史文獻,不僅需要相當豐富的知識文化,還需要很清楚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在翻譯時,一方面要突出中國文物的特征,另一方面還要符合國外的語句使用方式,這樣才能讓傳統(tǒng)的中國茶文化得到發(fā)揚。中國茶葉博物館中的英語翻譯具有特定的目的,從文化的角度看可以分為歸化和異化,因而,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兩者的運用,選擇合適的方式去翻譯茶文化讀物。如果單一的選擇其中一種翻譯方式,那就會出現(xiàn)很多細枝末節(jié)上的問題。所以,將歸化和異化的翻譯聯(lián)系起來,才能將原滋原味的中國文化展現(xiàn)到國外,以便讓國外更好地領(lǐng)略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
博物館里陳列和展出的文物都象征著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人類文明,因此,可以更好地方便人們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shù)寶藏。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物都具有傳承該地文化的作用,中國茶葉博物館更是匯集了全國的茶類文化,將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積淀都匯聚在一起,博物館中的翻譯問題對于中外文化的交流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文獻的翻譯存在語言表達的問題,很多英語翻譯都偏直譯,很難保存原本的文化。我國一些茶類博物館將歸化問題譯為語文化的現(xiàn)象,這樣不僅讓博物館的傳播功能失去意義,還會讓喜愛茶文化的外國友人理解錯誤。盡管說中國的文化因素決定了翻譯的難度,但為了讓傳統(tǒng)文化得到傳播,翻譯人員必須提高雙語的轉(zhuǎn)換能力,這樣才能盡量避免因歸化或者異化帶來的翻譯問題。
2.1 研究的英譯問題數(shù)量和深度不足
中國茶葉博物館在英譯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數(shù)量過少,有深度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數(shù)。國內(nèi)外對于茶葉博物館的探究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資料顯示,導致我國對于茶葉博物館英譯歸化與異化研究較少的原因之一就包括了當今社會人們對于英譯的不重視。從學校開始,對于茶葉博物館的英譯就意識不強,以至于人們興趣度不高。另外,許多研究者即使有時間去研究茶葉博物館的英譯中歸化與異化的問題,但在時間英譯標準上,沒有博物館英譯的觀念,以至于對于當代茶葉博物館,我國英譯翻譯上的標準只是停留在表面,其深度遠遠還不夠。國外有學者表示,在茶葉博物館的譯文中,若信息比較繁瑣或者較長,那么將直接截取重要信息進行適當?shù)姆g,以加快譯文的翻譯速度。若是這樣,對于我國茶葉博物館的翻譯必定不能夠完整地表現(xiàn)。
2.2 詞匯差異
詞匯的差異也是翻譯策略不同的原因之一。由于各地對于茶葉的翻譯不同,有些國家以音譯詞匯為主,即用茶的名稱與地區(qū)進行翻譯,尤其是特有區(qū)域的茶名。譬如西湖龍井等,就是利用茶葉的種類或產(chǎn)地來翻譯。這種翻譯就不會用直譯翻譯成“XiHulongjing”。用音譯的方式來表達該茶葉在博物館中的存在價值,更能詮釋其魅力。由于這類茶名或地名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象征了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更能激發(fā)國際友人對于中國傳統(tǒng)茶品的美好向往與憧憬。博物館的簡介中,這種方法較為常用,但英譯的版本不同,導致翻譯出來的譯文仍有差異。博物館對于茶葉的翻譯意在讓游客從中了解到茶葉歷史以及背后的深刻含義,因此,詞匯的使用必須有準確的標準,才能夠更好地闡述茶葉的文化。
2.3 語法的不同
對于博物館中茶葉介紹的語法上也有區(qū)別。這是由于中外文化歷史的緣故,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演變,我國主要推崇歸順,國外則更加強調(diào)獨立,由此一來,我國茶葉博物館的文物,大多含義就帶有宗教信仰或者是一些民俗民風。在譯文中,就產(chǎn)生了歸化與異化的差異。由于中外表達方法與邏輯思維的差異性,茶葉博物館的翻譯也存在較多困難。只有掌握我國茶葉博物館譯文的語法特點,對癥下藥,才能夠為博物館內(nèi)茶葉的英文翻譯提供新的方向。
3.1 詞匯翻譯
資料顯示,對于我國茶葉博物館中,諸多詞匯的翻譯存在許多不同,譬如紅茶的翻譯有許多說法,一種認為與其制作過程有關(guān),因紅茶在生產(chǎn)加工中,顏色逐漸加深,趨近黑色,因此得名。另一種說法為本身國外對于我們所謂的紅茶,就稱之為黑茶,只是因為我國注重茶泡制成水的顏色,而國外注重茶葉本身的顏色。博物館中存在的茶葉如此翻譯,為游客解釋其中的含義增加了難度。此時我們?nèi)羰遣捎卯惢姆绞剑∑渚?,有利于提高游客的理解度。除了這類的茶品翻譯,還有直接通過中文譯成的英文。譬如碧螺春,可以直接用異化的方式翻譯為Biluochun。毛尖茶譯成Maojian Tea。這樣看來,會避免給人產(chǎn)生誤解,當然不是所有的茶葉名稱都可以直接利用異化的方式翻譯。
3.2 句子翻譯
漢語歷史悠久,諸多語句可以匯成一個成語來進行英文翻譯,這種方式的起源來自于古代常用的文言文。讓游客讀起來帶有韻律感,大多會使用對仗的形式進行呼應(yīng)。譬如,在茶葉博物館中,有一句:歷史延綿,薪盡火傳。其譯文為:A tradition handed down till today。這樣的翻譯策略比直接翻譯來的更為妥當,并且更具美感與藝術(shù)性,淺顯易懂地概述了茶葉博物館中的含義。中國傳統(tǒng)博物館中,茶葉句子的英文翻譯帶有開放性。理解程度不同,所翻譯出來的內(nèi)涵價值也大不同。若只是完全對照原文進行死板的翻譯,呈現(xiàn)給讀者也沒有美感。因此,對于茶葉博物館的翻譯,往往句子中,會借助修辭手法修飾茶葉,將其進行美化,但不會有過多復雜的修飾,避免讓讀者模糊茶品本身的含義。
3.3 文化翻譯
現(xiàn)如今,茶已經(jīng)傳入許多國家,但由于諸多原因,許多國際友人來到我國茶葉博物館,對于其中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仍存在誤區(qū)。而中國茶葉博物館的英文翻譯是直接傳遞出茶葉文化精神的一種方式,若能夠在世界各地發(fā)展壯大,有利于彰顯我國茶葉的文化內(nèi)涵。英語作為通用的語言,為減少英文語言的誤差,如何更詳盡完美的翻譯我國茶葉文化成了我們需要探究的重要課題。因此,在博物館茶葉文化的翻譯上,就要更為細密。茶葉文化的翻譯是讓游客了解茶葉文化歷史價值的橋梁。目前,茶葉已經(jīng)深入各個文化領(lǐng)域,英語作為茶文化與世界各地友人的橋梁,在傳播茶文化中有著突出的作用。如果說我們的翻譯完全摒棄傳統(tǒng)茶品的內(nèi)涵精神,僅僅從字面意思進行翻譯,那么這類譯文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譬如: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這句話在譯文中,若是直接被博物館譯為:Why should I need any pills/Sinee I Have tea?這樣的譯文,在博物館的簡介中,無法彰顯出茶的魅力。其本意是要用歷史典故來說明茶的功效,讓游客更加明確茶的重要價值。這樣的翻譯策略,卻失去了翻譯的初衷,喪失了原滋原味的文化價值。在我國博物館中,茶葉的文化價值是我國中華兒女情懷的一種體現(xiàn)。因此,博物館中茶葉文化翻譯是現(xiàn)代茶葉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關(guān)鍵點。
中國茶葉博物館的英語翻譯問題長期以來都困擾著翻譯工作者,為了將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更好地展現(xiàn)出來,合理運用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策略,才能提高翻譯文化的質(zhì)量。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努力的將譯文與原作者表達的意思形成一個交集點,讓譯文既不失中國文化,又能方便人們閱讀,這才是中國茶葉博物館翻譯追求的目標。
[1]鄭鶴彬,張瓊玉.基于跨文化視角的英漢互譯歸化異化策略——以《茶藝英語》課程教學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116-117.
[2]楊迪.中國茶葉博物館英譯本的歸化與異化策略研究 [J].海外英語,2015(13):155-156+159.
[3]鄧宏春,童琳玲.館藏景德鎮(zhèn)陶瓷珍品名稱英譯中的歸化與異化策略[J].老區(qū)建設(shè),2015(18):40-42.
[4]姜智慧.異化翻譯與文化形象的保存——浙江省博物館“文化介紹”的翻譯研究[J].新疆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0(1):40-45.
[5]汪寶榮.旅游文化的英譯:歸化與異化——以紹興著名景點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05(1):13-17.
[6]袁媛.《茶經(jīng)》翻譯中的異化歸化研究:以目的論為視角[J].宜春學院學報,2016(10):73-76.
[7]孫麗超.歸化與異化指導下的內(nèi)蒙古赤峰博物館公示語英譯[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235-236.
[8]馬靜.從歸化和異化的分歧看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策略 [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1):158-160.
裴慧利(1984-),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和翻譯理論與實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