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芝
(鄭州升達經(jīng)貿管理學院,河南新鄭 451191)
試論茶文學作品翻譯中“歸化”與“異化”的選擇
李尚芝
(鄭州升達經(jīng)貿管理學院,河南新鄭 451191)
基于對茶文學作品翻譯創(chuàng)新開展的茶文化傳播,是促進我國茶文化產業(yè)由大到強、由規(guī)模型走向質量型、由區(qū)域型走向國際型、由品牌型走向名牌型的重要渠道,而在不同的語境下適當靈活地選擇“歸化翻譯”或“異化翻譯”策略是實現(xiàn)這種創(chuàng)新的可行性選擇。當前創(chuàng)新我國茶文學作品翻譯的基本時代背景在于:茶文化產業(yè)成為茶葉產業(yè)新的利潤增長點;“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出臺為茶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重要機遇;人的文化存在成為后現(xiàn)代社會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茶文學作品翻譯中“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的基本辯證聯(lián)系有兩方面:歸化翻譯是異化翻譯的基本前提;異化翻譯是歸化翻譯的有效支撐。中國茶文學作品翻譯中“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的選擇策略有二:抒情性文本的翻譯要多以“歸化翻譯”為主;客觀性文本的翻譯要多以“異化翻譯”為主。
茶文學作品;歸化翻譯;異化翻譯;跨文化交際
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茶為國飲。在當今全球化時代的“地球村”,茶與可可、咖啡并稱為世界三大飲料。中國是茶文化最早的發(fā)源地,同時也是最早開始飲茶和種茶的國家。在唐代以前,中國的茶文化主要是表現(xiàn)為茶道、零碎的茶文學作品等,自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問世以后,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學作品才正式誕生。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茶文學作品的存在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其一是碎片化的知識體系,茶文學作品常常表現(xiàn)為特定的俗語、諺語、詩歌等,并不是一種專門的學問。比如說“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半壁山房待明月,一杯清茗酬知音”;“美酒千杯難成知己,清茶一盞可成益友”等都體現(xiàn)出了人們追求特定目的的屬性;其二是相對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專門化呈現(xiàn)特定的茶文化知識的作品,比較知名的有陸羽的《茶經(jīng)》、宋朝的《續(xù)茶經(jīng)》等,是人們對于茶道、茶藝以及茶文化某些領域進行專門研究或著述的著作。在弘揚“國際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跨國界茶文化交際”的大背景下,基于對茶文學作品翻譯的創(chuàng)新開展的茶文化傳播,是促進我國茶文化產業(yè)由大到強、由規(guī)模型走向質量型、由區(qū)域型走向國際型、由品牌型走向名牌型的重要渠道,而在不同的語境下適當靈活地選擇“歸化翻譯”或“異化翻譯”策略是實現(xiàn)這種創(chuàng)新的可行性選擇。
學術界對于何為“茶文學作品”并沒有很清晰的概念認識,一般的觀點是將其稱為“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藝術,(具體的類型)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我國不僅僅是世界茶葉大國、茶文化大國,還是茶文學著作大國,在“儒釋道”思想浸潤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中形成了豐富的茶文學作品。在當前講究文化消費、茶葉產業(yè)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加強對茶文學作品的翻譯具有這樣幾點時代背景:
1.1 茶文化產業(yè)成為茶葉產業(yè)新的利潤增長點
經(jīng)過“十二五”時期(2011-2015)的發(fā)展,我國茶葉產業(yè)的整體增長速度趨于放緩,無論是茶園新增面積來講還是從茶葉生產結構、消費方式、市場結構來看,我國茶葉產業(yè)整體上的“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十三五”時期的整體優(yōu)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種整體的茶文化產業(y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茶文化產業(yè)”及與茶文化有關的產業(yè)正在成為一個新型的消費熱點領域。比較知名的有茶葉旅游、茶館業(yè)、茶包裝、茶葉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茶葉博覽會、茶葉文化節(jié)等,借助了全球化的“分享經(jīng)濟”和“會展經(jīng)濟”浪潮極大地拓展了自身的生存空間。
1.2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出臺為茶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重要機遇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全稱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zhàn)略作為一種囊括了經(jīng)濟、政治、文化、安全、外交等多樣化內涵的資源配置機制,必然要求我們的文化軟實力要在物質硬實力加強的基礎上進一步爭取國際社會的載體,集中呈現(xiàn)著中國國民性和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是一種通過文化交流來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作品。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這種載體的翻譯創(chuàng)新力度。
1.3 人的文化存在成為后現(xiàn)代社會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
在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范疇下,盡管存在著儒家、道家、佛家等幾種思想的交融、對話現(xiàn)象,但是,這些思想體系都承認和提倡“茶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消費、養(yǎng)生保健的文化,還是一種道德修行、生活修行。從當代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視角來看,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消費需求之后開始朝著文化消費、文化審美消費、文化體驗消費等方向發(fā)展,本質上展示出來的是一種“人的文化存在”命題。正如文化哲學學者所講的“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文化發(fā)展與本能的完善程度是緊密相連的。動物生命的特定化使其失去了開放的空間,鮮有文化創(chuàng)造的可能。但人的生命的未特定化為文化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當國內外主流的茶葉消費者都在尋求一種“文化存在”式的消費樣式的時候,我們的茶文學作品翻譯服務就要馬不停蹄地跟上。
在純粹的翻譯理論范疇下,學術界對于翻譯實踐究竟應當以“歸化翻譯”為主導范式還是應當以“異化翻譯”為主導范式,向來存在著一定的爭論。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別導向了“認知語言學”和“形式語言學”的不同立場。我們認為,當前人類進入到后現(xiàn)代社會以后,跨文化交際的文本類型已經(jīng)比前工業(yè)革命時代豐富了若干倍。就茶文學作品這種偏向于人的主觀“價值審美”和“生活態(tài)度表達”的文本類型來講,應當更多地強調“認知語言學”強調的“語言語義是客觀與主觀交融的產物”這一觀點。所以,茶文學作品翻譯中“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的基本辯證聯(lián)系存在兩個方面:
2.1 歸化翻譯是異化翻譯的基本前提
所謂的歸化翻譯(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指的是一種以語言接受方為導向的翻譯方式,其強調的是潛在受眾的“接受”、“認可”、“語言適應”、“文化融入本地”、“外來文化本土化”等理念。雖然茶文學作品是一種和茶文化有關的抒情或描述文本,但是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想讓國外受眾能夠讀懂中國故事,還需要在文化上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文化融入”,而這正是歸化翻譯所看重的。相比較于這種以受眾為導向的翻譯,“異化翻譯”則“以原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是著眼于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堅持文化的真實性,旨在保持和反映異域民族特性和語言風格特色,為使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讓讀者感受不同民族情感,體會不同民族文化語言傳統(tǒng)的差異性,豐富譯文的語言表現(xiàn)力”。兩者相比較,基于人的主觀認知的需要,我們需要將“歸化翻譯”作為一種先導。
2.2 異化翻譯是歸化翻譯的有效支撐
上文提到,“異化翻譯”的本質是“以原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我們認為這種歸宿主要是體現(xiàn)為深層次的價值觀念、作者立場、生活態(tài)度、價值哲學、宗教信仰等,而不是表層的語言交際符號。所以,一方面為了確保西方社會能夠讀懂中國茶文學作品,我們要堅持語言符號上的“語言順應論”和“文化融入論”;另一方面為了體現(xiàn)出中華茶文化的特殊品格和氣質,又要采取“異化翻譯”的策略作為有效支撐確保中國文化個性的實現(xiàn)。
茶文學作品的主要類型包括詩歌、戲劇、小說、散文、哲思、小品、影視劇本、對聯(lián)等,具有極強的個人主觀認知和主觀審美的特點,鑒于這種文學作品類型的多樣化特點,我們認為在選擇翻譯策略方面可以采取這樣幾個步驟:
3.1 抒情性文本:多以“歸化翻譯”為主
文學作品區(qū)別于科技文本的主要特點就在于人的主觀價值的抒情,多體現(xiàn)為作者借助于茶文化對友情、愛情、親情、道德、修行、社會交際、人生哲學等方面的感悟和哲思,在這一點上無論中西方受眾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基本的邏輯都是“借物抒情”或“睹物思人”或“以物喻理”。因此,對于這種類型的文本要多以“歸化翻譯”為主,盡量使用西方人慣用的語言偏好來表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意。
3.2 客觀性文本:多以“異化翻譯”為主
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其包孕著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同時,茶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也是豐富多彩,一旦茶學、茶畫、茶藝、茶故事融入到茶文學作品中,那么其翻譯難度也將會愈發(fā)加大。因而,我們需要根據(jù)我國茶文學作品的自身語言特點和文化內涵來綜合考量、靈活選取翻譯策略。對于茶文學作品中偏向于客觀描述特定的茶文化現(xiàn)象的語言,比如說茶葉的名字、特殊的茶葉產地、特殊的茶文化歷史典故、承載的特殊文化內涵等,由于它們是極其富于東方閑情逸致的因素和符號,所以在翻譯的時候我們要盡量以“異化翻譯”為主,保留語言中原始原味的中國文化內涵。也就是說,宏觀上的“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之爭論不能影響到對茶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而是應當靈活地根據(jù)不同茶文學作品的語言特征進行有選擇性的翻譯。
[1]敖歌.什么是茶文學作品?[EB].茶文化百科官方網(wǎng)站,http:// cha.baike.com/article-102000.html.
[2]王建娜.跨文化視閾下民俗茶文化對外傳播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6(5):343-344.
[3]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35.
[4]王英宏.從功能學理論透視翻譯的異化和歸化策略[J].渤海大學學報,2011(6):121-122.
[5]關劍平.茶文化傳播模式研究(上)——以平安時代的日本茶文化為例[J].飲食文化研究國際茶文化專號,2006(2):55.
李尚芝(1980-),女,河南商丘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