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河南鄭州 451464)
茶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教育思路分析
周強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河南鄭州 451464)
茶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的新視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研究的背景看,加強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社會轉型的必然選擇和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從自身來看,它又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體系化、效能化的客觀需要。本文結合茶文化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思路進行分析。
茶文化;大學生;思想教育;思路
青年是祖國發(fā)展的未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與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密切相關。在茶文化背景下,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進行改變對他們的道德素質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并且茶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教育內容和方法持續(xù)改進的基礎上,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共同完成。本文在對“茶文化背景”,“‘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深入剖析的基礎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影響和挑戰(zhàn),從而找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先后在十八屆三、四中全會上強調了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尤其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重要性,提出當代中國應該在堅持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深化改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基本途徑,作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非但不能弱化,反而需要增強。
然而,隨著社會轉型和時代發(fā)展,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1)植根于課堂的傳統教學已經很難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2)高校教師的主體地位不斷下降,課堂話語權呈現轉移與分配的趨勢;(3)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帶來了諸多新興載體,新形勢下如何規(guī)范使用、最大化發(fā)揮它們的功效成為完善教育運行機制的又一重大難題;(4)作為“第三世界”的網絡,以其開放性、虛擬性、信息糅雜性正在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并持續(xù)沖擊著傳統的、保守的教育系統。這就要求我們去尋求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新的思維與路徑,形成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全面的、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
作為別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野、新領域、新方法,結合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適度開放、非均衡、非線性作用等條件下能夠實現自我生成,并持續(xù)發(fā)揮著潤物無聲、細致入微的“準教育”,它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對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有效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與不足,其獨有的茶文化、滲透性、愉悅性等特性也適應了社會新環(huán)境需要??梢?,深化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經成了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課題。
2.1 茶文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
建國以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中的一種通識類型。隨著改革的深化,國內社會環(huán)境和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具有目標明確、系統性、易操作等優(yōu)點的傳統教育日益顯示出其弱點和局限。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由于受到自身的個性和心理需求影響,他們根本不愿意接受空洞的說教理論,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心理沖突。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分析,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和吸收,然后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著茶文化的活動教育,它可以間接地受到教育者的影響。
作為一種滲透式、隱蔽式的教育,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順應了當代大學生的新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領域??梢姴栉幕逃撬枷胝谓逃w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補充促進作用,理應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2.2 茶文化能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時性和針對性
近年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呈現教學工作開展難、教學效果不理想等現象,對于其成因雖不能簡單論及,但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蛻化落后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仍較為陳舊,主要以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為主。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因為其強制性和權威性,背離了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因而很難將書本知識內化為情感意志,更難談及付諸實際行動。此外,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也不該有固定的范式,那些簡單沿用傳統教學方法或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不可能及時、有針對性地發(fā)揮實際教學效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體,它在形式上應該適應社會的需要,在內容上也應通過社會實踐得到持續(xù)更新。
當然,思想政治教育還應在堅持人本理念和全面發(fā)展理念的前提下,立足于“現實的人”的需求,充分肯定人性與人的價值,賦予其應有的人本屬性。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人本思想,克服了傳統的主體性教育的不足,實現了教育者與受教教育者的平等交流,能夠適應現代人的思維,利用各種科技手段和教育手段,滲透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環(huán)境氛圍中,能夠使受教育者潛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3.1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路
目前,學界有關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四種思路。
3.1.1 環(huán)境-過程說。如,李貴提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環(huán)境化人的過程,它借助于特定環(huán)境的設置來陶冶學生情操并潛移默化地引領其價值取向。
3.1.2 資源-方法說。如,羅洪鐵,董婭認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于各種職業(yè)活動、人際交流以及文化娛樂等實現教育目的的方法。
3.1.3 實踐-類型說。白顯良認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應該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體,是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類型?!蓖鯙I,張雪鳳認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體與客體潛意識感知互通的思想政治教育類型。
3.1.4 茶文化課程說。戚萬學認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著時空觀,有著主客體間的潛移默化影響的茶文化課程。
此外,王艷秋從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生范圍、影響方式和發(fā)生機制這三個方面,闡述了茶文化課程的內容。
3.2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原則與價值
3.2.1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龔志宏用“潤物無聲”形象的表達了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從手段、過程、成效、思維、情感等角度具體闡述了其潛隱、易逝、非邏輯性的特點。白顯良以獨特品性的形式寓意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認為其具有潛隱滲透、親近生活、靈活開放等特性。王瑞蓀則認為,除了其固有的隱蔽性外,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豐富的知識性和精神愉悅性??傊?,國內學者對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理解上、話語體系上有差異,但公認一致的是它的潛茶文化和滲透性特征。
3.2.2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現實的開展中必須遵循其獨特的原則,然而關于原則的論爭卻未形成共識。秦永芳主張從整體上把握課程設計,注重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等。倪先敏提出,有關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應該保證實施途徑和方法的多元化、靈活化,在開發(fā)途徑方面應做到校內與校外兼顧開發(fā),在開發(fā)方法上根據茶文化資源的特點適時而變。季昌偉認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秉持務實原則和人本理念,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務求長效。
3.2.3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作為教育學科研究的新領域,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其獨有的功能和價值。任雪萍認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潛移默化地幫助受教育者完備素質、鞏固內化知識等。陳奎慶,張繼延則把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與其價值相聯系,認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潤物無聲”的導向受教育者認知、陶冶受教育者情操、規(guī)范受教育者行為等。歸納近年來學界相關研究,研究者認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價值在于其導向功能和內化價值。
3.3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探索
3.3.1 教育主客體的角度。劉曉芳從教育者角度思索,提出國家必須加強師資建設,充分發(fā)揮教師“教之以事而喻德”的作用。劉定福從受教育角度考究,提出各高校應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個性的引導以及道德、思維等的培養(yǎng)。周湘鄂立足主客體全面考慮,提出教育者應該從自身修養(yǎng)、技能等方面加以強化,受教育者必須樹立正確的理念,凸顯生活化理念,形成穩(wěn)定的保障體系。
3.3.2 教育載體的角度。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既包括校園中的教學樓、實驗室、實驗器材、網絡等客觀載體,又涵蓋著教職工的言談舉止、各種規(guī)章制度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主觀載體。倪先敏主張各高校應該從物質、制度、精神等方面全面把握這些載體資源。
3.3.3 茶文化課程的角度。任雪萍認為,茶文化課程具有輕松、自然的特點,其形式具有潛在性,靈活多樣,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因此,應該多組織大學生社團活動,多與社會合作,營造一個全面的茶文化思想教育環(huán)境。陳奎慶,張繼延等主張德育課程與非德育課程相結合,幫助學生無意識地獲得比書本知識更重要的個性品質。
茶文化背景下,確切把握好大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特點,堅持以人為本,多樣化,生態(tài)和諧及素質教育的理念,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質,更新教育觀念,發(fā)揮課堂教學優(yōu)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加強大學生心理輔導和人格培育,完善思想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創(chuàng)新網絡教育方法,注重方法育人,優(yōu)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加強信息“海關”建設等等,努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1]章宗森,王月華.茶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1(8):52-54.
[2]李 揚.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淺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6):76-77.
[3]王天華.大學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2013(11):285-286.
[4]曾 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3):116-117.
周 強(1972-),男,河南信陽人,碩士,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領域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