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龍飛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語言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方法,更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構(gòu)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因而提問的藝術(shù)性就尤為重要。一堂高效的課,問,要問得有的放矢;答,要答得切中關鍵。在一問一答中,既能掌握知識,又能訓練能力,還能培養(yǎng)高效的思維習慣。針對語文學科的特殊性,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應成為每位中學語文教師必備的技能,既要知道提問的誤區(qū),也要掌握提問的藝術(shù)性策略。
關鍵詞:提問;藝術(shù)性;語文教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庇纱丝梢姟皢枴痹诮虒W中的重要性。課堂提問是組織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藝術(shù)性的課堂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融洽學習氛圍。所以,我們在設計教學提問時,要有的放矢。在教學過程中,要問隨境轉(zhuǎn)。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更有效,才更能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構(gòu)建高效課堂。
一、提問的誤區(qū)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沒有抓住提問的最佳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shù),出現(xiàn)了不少提問的誤區(qū)。比如,提問過于簡單,毫無價值;提出的問題難度較大,學生根本答不上來;提問過于空泛,學生摸不著頭腦;提問沒有新意,每篇課文都是如此,初始新鮮,久了學生就厭倦了;提問對象不能兼顧,只關注優(yōu)生忽視學困生,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些做法都是不科學的,不可取的,不僅達不到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慢慢地放棄語文的學習。
二、提問的藝術(shù)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教學和教育過程有三個源泉:科學、技巧和藝術(shù)。誰要領導好教育和教學過程,誰就要精通教育和教學的科學、技巧和藝術(shù)?!庇纱丝芍惶谜n的成功與教學過程的藝術(shù)性是密不可分的。而教學過程的藝術(shù)性更多的體現(xiàn)在提問上。要想組織好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就要精通提問的科學、技巧和藝術(shù)。教師隨隨便便信口亂問,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可能會起副作用。問題太簡單,學生提不起興趣,課堂達不到有效性;問題太難,學生思考半天仍然沒有結(jié)果,就會失去對這門學科學習的積極性,這對學生的學習反而不好。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我們的提問設計必須有藝術(shù)性。
1.備課之初,要以學生為中心
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答不上來,又不能讓學生不動腦筋就能輕易答出。所以,備課時就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和藝術(shù)性,讓學生以文章為依托,經(jīng)過思考能夠回答,做到難易適度,適合學生。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這樣一句“江州司馬青衫濕”。我們可以圍繞這句話設置一個統(tǒng)領全文的問:江州司馬是誰?為什么詩人要說“青衫濕”?學生根據(jù)課文注釋①能夠找出江州司馬就是白居易,而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學生也能很容易就找出白居易哭泣的原因:“同是天涯淪落人”“潯陽江頭夜送客”。教師在此基礎上,再點撥一下,引申一下,學生自然就能理解詩人哭泣的深層緣由了。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發(fā)揮,思維也活躍了起來,課堂氛圍自然就好,該掌握的知識點,學生在逐步思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掌握住了。同時也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提問的策略和藝術(shù)
(1)抓住核心,設置有層次的問題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提問時要善于創(chuàng)設條理清晰、合乎邏輯的、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一步一步地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問題的設置就如登山一樣,要逐級而上,才能登上頂峰。這就需要教師全面把握全文,根據(jù)自己的教學所需,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地設計提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訓練,做到逐步深入,起到循序漸進之效。
如教白居易《長恨歌》一文時,就抓住它的“文眼”做文章,圍繞“誰長恨?——長恨什么?——導致如此長恨的原因?——作者寫這種長恨目的何在?”逐層設問引導學生,其文章的主旨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此,既學習了課文,也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鍛煉了思維,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2)側(cè)面設問,引導學生深入分析
側(cè)面設問就是不按習慣思維從正面設問,而從問題的側(cè)面入手,引導學生從小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這既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又能讓學生思維不易定勢。如,在教學徐志摩《再別康橋》一文時,“柳樹”這個意象從傳統(tǒng)意義上理解,“柳”諧音是“留”,表示的是別離,加上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依不舍和萬分牽掛的習俗。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入手,那么徐志摩選柳樹這個事物入詩,其實表達的就是他對康橋的依依不舍。但是如果我們從色彩這個角度入手,獲得的理解可能就不止于此了。試想一下,夕陽下的湖畔,柳枝鍍上了一層燦爛的金黃色,美麗動人,舒展的枝條隨風輕舞,這不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新娘子伸展著自己柔美修長的雙臂,面向波光粼粼的湖面,在無奈地與自己的丈夫作別嗎。此情此景浮現(xiàn)在我們的頭腦中,怎不叫人心酸!讀到這里,我們感受到的就不單單只是離別,更多的就是徐志摩內(nèi)心中的痛苦和不舍。
(3)根據(jù)具體情況提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教學進行到了什么階段,針對相應的知識,應該提什么問題,教師心里要有一個衡量。順序的確定和時機的把握根據(jù)教學情況,使學生開動腦筋,通過學習能夠獲取知識,既要防止學生思維惰性的固化,又能培養(yǎng)學生善動腦筋的習慣。在教學《荷塘月色》時,因為課文語言優(yōu)美,帶有詩意,部分學生很不感興趣,注意力慢慢地就轉(zhuǎn)移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及時采取了措施,抓住荷塘美景,讓學生一起討論這個景色到底是怎樣的,讓學習美術(shù)的同學用畫紙畫下來。然后問大家,“面對這樣的景色,你們有什么感想?”進一步引出朱自清面對美景有什么感想,從而導出作者“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心緒,再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學生結(jié)合寫作背景去思考,“不寧靜”的問題自然就理解了。所以根據(jù)具體情況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無趣的課堂也就變成有趣的樂園了。
(4)多種提問形式的綜合運用
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地走老路,隨著教育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其課堂之上僅靠教師唱獨角戲的滿堂灌教學理念,早已不合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主旋律,尤其是在提倡新課程改革的當下,所以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shù)馗淖兲釂柕姆绞椒椒?。其可以是教師問,學生思考回答;也可以是學生提問,師生共同回答;更可以是學生問學生答,教師歸納總結(jié)。多種提問方式的綜合運用,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己的思維感官,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解決問題,養(yǎng)成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不同方式的靈活運用,讓教師更能體察學生認識問題的過程,從而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密切師生關系,使學生愛學、樂學、向?qū)W,讓他們處在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學習氛圍中。正如教育大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p>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鄙朴诮虒W的人,一定是一個善于提問的人。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就是要不斷探索課堂提問的規(guī)律,掌握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課堂提問的方式不一樣,學生的反映不一樣,所獲得的教學成果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尤其是處在新課程改革下的我們這一代青年教師更應該努力錘煉自己的提“問”技巧,提高課堂提“問”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0.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