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紅
淺談作文題目的選擇與設計
杜慶紅
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讓寫作成為他們心靈宣泄和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作文題的設計不能不多下番功夫。
學生生活的區(qū)域范圍大體決定了他選材的內容。水邊的學生“樂水”,山上的學生“智山”;城里的學生寫公園,農村的學生描田野。教師如果通過作文題硬要讓沒見過山的學生寫游山,讓從沒去過農村的學生抒發(fā)對田野的感情,他們的作文也只能從閱讀中“嫁接”了。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和設計作文題時盡量“本土化”。課本中的題目可以用,不過也許需要作適當改動。如蘇教版八(下)第一單元后的關于“泥土”的作文題,農村的孩子可以寫《鄉(xiāng)村的泥土》,城里的孩子可以試試《尋找泥土》。突出作文題的“本土化”,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陳平原教授在《語文教學的魅力與陷阱》中提到“之所以反對標準化教學,因在我看來,教育必須接地氣”,“我們的使命是記得鄉(xiāng)土、記得鄉(xiāng)音、記得父老鄉(xiāng)親,此立場最好能有所體現(xiàn)。作文教學更硬是擔負著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優(yōu)秀的語文教研員和語文教師都會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種使命。揚州市江都區(qū)語文教研員凌粉香老師就曾在2016年揚州市中考研討會上進行相關的專題講座《農村題材鄉(xiāng)土氣息——中考作文明智的選擇》。農村在消亡,網絡使學生“越來越國際化”。每一位教師都有必要利用選擇、設計的作文題引導學生關注當?shù)靥厣幕?,思考特色文化對成長的影響,學生也會寫出更多“接地氣”的精彩作文。
時代的發(fā)展也為學生的寫作內容注入更多的新鮮元素,教師在作文題的設計中體現(xiàn)對新生活的關注,學生也會成為寫作中的“弄潮兒”。如:當電腦、汽車等先進產品進駐各家各戶,可以讓學生寫寫《我們家的新“成員”》;當家庭成員在潮流的影響下有了新變化,可以讓學生寫寫《爸爸(媽媽)的新愛好》。這些題目讓學生的作文多了一份新氣象,也是在寫作中讓他們關注到時代的變化給每個家庭打下的烙印,獲得對“人”的成長較為深刻的認識。
在一年之中還有一些特殊的“時”:從“立春”到“交秋”,有時令的變化;從夏熱到冬寒有季節(jié)的轉換。作文題可以順“時”而設:春天寫《路邊的野花不要采》,秋天寫《秋天的顏色》,夏天寫《夏天的小秘密》,冬天寫《冬天里的春天》。一年四季的風光盡可收藏,正如課標所要求的那樣:“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015年江蘇省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題目就是《農之月令》,就是既順應了地“理”,又契合了時“理”。碰到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教師布置課余練筆還可巧妙地設計一些節(jié)日氛圍濃郁的作文題,風俗文化流淌在這些作文題中,作文就有了生命。
教師指導學生寫作,總是要求學生有真情實感。作文中的情感從何而來?這離不開學生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沒有相關的情感體驗,也就沒有寫作中的真情實感。劉勰說:“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币簿褪钦f好的文章應是因情而生文,并不是因文而生情。
在情境教學中,教師會用偶發(fā)或人為的一個課堂事件作為契機設計作文題,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這是將生活搬到了課堂上。其實,課堂之外的世界也可以成為學生情感的觸動點。鄭桂華教授在《散文寫作中的抒情》的“策略”部分寫到:“學生的校園生活總體上雖是平淡無奇的,但在平淡的生活中會有一些變化,這些變化也會引起學生情緒的波動。比如季節(jié)的變化、校園活動、考試前后等,教師可因勢利導,讓學生借此體會各種復雜的情感。設計的作文題越貼近個體“我”,越容易寫出真情實感。
大作文的系列教學,還要兼顧本次作文課的技巧訓練點。如果是要訓練學生“有詳有略,詳略得當”的結構安排,不妨以“觸動心靈的旅程”為題作文,學生需要對“旅程”中的人、事、景作合理的詳略安排;如果是要提升文章的結尾,可以寫寫《我的珍寶》,結尾處學生必然要用不同的方法闡釋“珍寶”的含義;如果是要學用不同的記敘方式,《都是惹的禍》是個不錯的選擇,學生需要思考“禍事”在文中的最佳敘事位置……選擇、設計不同的作文題,側重訓練不同的寫作能力點,有的放矢,訓練效果也會達到最佳。
寫作從模仿起,選入課本的文章都是精品力作,也是學生模仿的典范之作。大師文章的題目可以運用“拿來主義”,選擇其中更切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與大師同題寫作,加深課文理解的同時,也是將寫作知識從閱讀自然遷移到寫作。如學習了阿累的《一面》,可以讓學生試寫《難忘那一面》;感動于朱自清的《背影》,學生可以練寫《的背影》;欣賞了莫懷戚的《散步》,學生可以嘗試《走,散步去》。作文指導名師周國安老師根據(jù)蘇教版八年級下冊中多篇與“樹”有關的散文、詩歌,設計出“有那么一棵樹”的作文考題,更是匠心獨運。這樣的作文題,寫作技巧的運用“一切盡在不言中”,這也是課內與課外、讀與寫的一種完美結合。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浦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