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輝
中學課文中三朵“荷花”的比較閱讀
王少輝
正如菊象征傲世,竹象征高節(jié),牡丹象征富貴一樣,荷花象征著圣潔。我們中學課本里也有三篇以荷為題材的散文: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明末清初李漁的《芙蕖》和朱自清于1927年寫的《荷塘月色》。這三篇文章都通過描寫荷的形狀、香氣等方面,對荷花極盡贊美之能事。但它們在思想內(nèi)容及寫作特點上卻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周敦頤在文中稱:“蓮,花之君子者也。”“君子”是古人對品德高尚的人的稱呼。作者頌揚蓮花的品質,實際上是頌揚高尚的人格。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意思是君子生活在污濁的社會環(huán)境中,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所謂“濯清漣而不妖”,意思是善于自我修養(yǎng),不妖艷媚世;所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言外之意是說君子胸懷寬廣,通達事理,行為正直;所謂“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視而不可褻玩”,是說君子的美德和聲名,尊嚴和威儀可以瞻仰而不可褻瀆。
朱自清卻著筆“輕淡”,著意于“靜美”。因此他寫的是,作者陶醉于這種神奇的境界,心里浮起一縷淡淡的喜悅。但這種喜悅是暫時的,蟬聲和蛙聲就把它打得粉碎——“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剩下的只是更加深重的苦惱和煩悶。于是“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苦悶是社會造成的,從而折射出作者對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
相比之下,李漁更是匠心獨具。李漁的寫作主張之一是求新,他曾說:“新也者,文章、事物之美稱也。而文章一道較之他物尤加倍焉。”因而文章一開頭就宣明:“非故效顰于茂叔(周郭頤的字),而襲成說于前人也?!边@是在寫荷的萬千詩文中絕無僅有的一篇。此外,中國古代文人往往自鳴清高,樂于描繪花香,不屑談論食用。本文卻不然,寫一般文人所不寫,觀賞和實用兩種價值并重。
《愛蓮說》是一篇議論性散文,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議理的寫法。作者表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具有堅貞的氣節(jié)、廉潔的作風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荷塘月色》表現(xiàn)的是作者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酷現(xiàn)實的不滿,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中尋找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文章交織著一層淡淡的憂愁與淡淡的喜悅的情懷。因而,本文可歸入抒情性散文。
《芙蕖》卻是重在說明荷不管在哪個生長階段都對人類有無私的貢獻,因而作者從荷錢到荷謝的“可目”,荷香的“可鼻”,蓮實與藕之“可口”,霜中敗葉之“可經(jīng)年裹物”,逐一說明,但又是側重于“可目”,詳略得當,可歸入說明性散文。
《愛蓮說》的顯著特點是運用了襯托和比喻的修辭方法。全文三次用菊和牡丹襯托蓮。第一次襯托,“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予獨愛蓮”,表明自己的喜愛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币姵錾徎ǖ钠犯窀叱霭倩?;第三次襯托“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本文比喻也運用得很巧妙,用菊花的抗霜,借喻隱士的孤傲;用牡丹的濃艷,借喻富貴人的庸俗;用清逸的蓮花,借喻清高的君子。
《荷塘月色》描寫荷花則主要采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手法。把荷葉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比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而荷香就更妙了,“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作者從視覺、嗅覺、聽覺等幾方面形象地再現(xiàn)了荷塘的美景。并且本文描寫的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描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二者相映成趣,更見風姿。
《芙蕖》則采用頂真、擬人的修辭方法,如“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蓮下生蓬,蓬中結實,”“嬌姿欲滴,后先相繼”,使得文章瑯瑯上口,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更見形象生動。
《愛蓮說》詠物精工,形神兼?zhèn)?。在短短?20字的小文里,既有對句“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又有散句“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今我們還經(jīng)常引用,并賦予了新的含意。
《荷塘月色》語言干凈洗煉,表現(xiàn)力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了許多疊字的形容詞和狀詞,如“淡淡的 ”“ 田田 的 ”“ 亭 亭的 ”“ 脈 脈 的 ”“ 陰 陰的 ”“ 遠 遠 近 近 ”“高高低低”及“隱隱約約”等等,使得行文的氣勢變得雍容舒徐,不至令人讀時感到躁急和逼迫。
《芙蕖》語言清新明白。作者在“可人”“可心”“可口”的一般說法上,自己仿造出“可目”“可鼻”等新詞,整齊地、形象地、眉目清楚地舉出荷的各種不同用途,富有新鮮感,別具一番情趣。而且作者能廣泛運用民間口語詞匯,通俗易懂。
從上面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三篇文章雖題材相同,對荷花的感情也都很深厚;但寫文章的目的不同,寫作時間及背景不同,描寫的著重點不同,文章所顯示出的風格也迥然不同。因而寫文章在選好材料時,應注意立意的深刻和語言的得體??傊?,這三篇文章都給予我們美的享受,值得我們好好揣摩、學習。
★作者單位:福建南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