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玉杰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淺論《樂記》中音樂的起源發(fā)展及音樂的影響
萬玉杰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樂記》繼承與發(fā)展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儒家關于音樂的特征、音樂的教化作用、音樂的起源以及對后世產生的決定性影響的現狀與格局,在強調音樂對于“修身及家、平均天下”的社會作用方面,在注重禮樂并重“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其基本思想比在它之前的儒家著作中都更明確、更豐富、更深入、更系統(tǒng),它是中國古代最重要、最系統(tǒng)的音樂教育思想的論著,至今仍然深遠地影響著中國音樂的審美取向和音樂發(fā)展的潮流,并且超越了其作為音樂審美取向的功能而影響到其他各個領域。
音樂美學;先秦儒學;美學思想
《樂記》作為先秦儒學的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豐富的美學思想,對兩多千年來漢民族古典音樂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并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樂教和禮教相結合,在特定的場合下,才能顯示其效果,人的道德品質,可以從樂中反映出來。音樂同樣也能夠制約人欲,人的感情有時會與“理”發(fā)生沖突,若不加以控制,從而就會喪失上天所賦予的一切純良自然地本性,樂,則是首當其沖的抑制手段。樂還能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和睦相親,社會從而協(xié)調穩(wěn)定。同樣,音樂和禮儀、刑法一樣,目的一致,都是為了讓天下民心歸一而達到政治的影響簡介推動國家的統(tǒng)一安定。首先,談到音樂的起源,就要從《樂本篇》說起?!皹氛?,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嘩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歷;其散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比说母星椴⒉粸槿藶樗刂疲@是常識,但是音樂卻對人的情緒走向、情緒動態(tài)有著明顯深遠的影響,就像我在上文描述的一樣,音樂實際上對人的情感起著催化的作用。就如同一部電影再精彩絕倫,如果沒有配樂的功勞,熒幕下的觀眾也僅僅只能感受到藝術家們的肢體語言而產生不了不可磨滅的共鳴和經久不衰的印象。所以,很多部電影、電視劇的成功都離不開音樂,音樂也是人類感情的延伸、靈魂的升華。再舉一個例子:在世界三大宗教進行教義傳道的過程中,代表著各個宗教文化特征的音樂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但又特點迥異,差異頗大。造成這種差異的,歸根到底在于三大宗教所代表的人種、文化的差異。人既是音樂的創(chuàng)造者,又受音樂影響。所以,《樂本篇》詳細的為我們介紹了音樂的起源以及它是從何處、如何起源、通過什么途徑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再接著往下看《樂本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這段文字翻譯過來就是:所以世道太平時的音中充滿安定與歡樂,國家政治環(huán)境必然平和安定;亂世之時的音里充滿了怨恨與憤怒,國家政治必然是倒行逆施的;滅亡及瀕于滅亡的國家其音樂充滿悲哀和愁思,百姓困苦無望。聲音的道理,是與政治相通的。《樂本篇》為我們詳細的介紹了音樂的由來以及它的發(fā)展趨勢,但在接下來的《樂論篇》中,對音樂的后續(xù)發(fā)展有了更詳細的概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仁近于樂,義近于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辨宜,居鬼而從地。故圣人作樂以應天,作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雹龠@段文字生動地記載了音樂對當時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輻射,不僅僅是在人的情感的方面,甚至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種種的舉動中,包括生產、祭祀這兩大方面。同時,我們也應該能看到,音樂衍生了禮節(jié)的出現,音樂起到了教化、開化的作用。人們內心對于社會秩序、社會分工的認同,使人類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飛躍式進步。音樂更是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充當了與天溝通的角色,人們寄希望于音樂,音樂能使人際關系和睦融洽,從而能感化神明而將這樣的敬畏之情傳達給上天。這些觀點充分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與音樂的功能的進一步的理解與延伸,鮮明的展示了音樂深入人心的力量。音樂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經趨向于正統(tǒng)、莊嚴的發(fā)展趨勢了,它和禮是密不可分的,音樂的影響層面已經擴散到政治方面,體現了它的教化作用,這是它在歷史發(fā)展中不可避免遇到的問題,但是即使是起了教化的作用,也是引導人們去追求井然有序的秩序,幸福安定的生活,而不是往壞的一面傾斜??偟膩碚f,在《樂記》中,是肯定音樂的積極作用的,并且對音樂在后世的發(fā)展作出了樂觀肯定的答復,這些看法,便是我對《樂記》中音樂的起源發(fā)展和它的影響的粗略看法。當然,同時,我們在研讀《樂記》的時候也應該思考一些問題,比如《樂記》強調了學習階段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學習的初級階段必然會向高級階段發(fā)展,可以明確的細分為“明音——明樂——明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意義?!胺惨粽?,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也。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蓖ㄟ^研讀樂記所領悟到的意義,我們還可以聯想到在我們今天的生活學習中,不乏刻苦努力的過程,但在努力過后,結果有時卻不如人意。無論學習與生活,都是一段自我超越的過程,我們不僅要做好在過程中的每一個方方面面,并且一定要是超越自我的過程有意義、有價值,正如《樂記》里強調的,學習的階段過程要與學習結果相統(tǒng)一,缺一不可。每一個階段的學習都必須要有相對應的成果,否則便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學習,也是人養(yǎng)成思考問題的好習慣的最佳途徑,若是只學不思,祖先的智慧結晶也就無法起到教化的作用了,而這,《樂記》已在千年以前便教會我們了。《樂記》中的智慧,需要我們不停的去探索,去發(fā)現,去深究,不僅我們在學習上受其影響,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越走越遠時,不管我們遇到多少困難和挑戰(zhàn),即使我們在陷入人生的低谷并處于情緒的最低端時,它也是照亮黑暗的一盞明燈,是引領我們不斷前進的堅定不移的航標!■
注釋:
① 張晉藩.中國古代綜合治國的歷史探析.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