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鋒
論高校師生關系的倫理規(guī)制
李耀鋒
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師道的高尚性;教師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倫理約束的必要性;師生利益關系日益顯性化,決定了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性。通過倫理規(guī)范高校師生關系是實現高校治理的先在性的基本原則,而構筑新型教育共同體,以系統(tǒng)性的教育倫理規(guī)制來把握和加強教育倫理制度規(guī)范的可實踐性,是建立高校良性師生關系的重要路徑。
師生倫理;教師職業(yè);倫理規(guī)制
2014年7月,國內某大學博導“誘奸”女學生事件在網絡上的持續(xù)發(fā)酵,將高校師德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厮萁鼛啄陙韲鴥雀咝0l(fā)生的有關背離師生倫理關系的事件,諸如廣州某大學教授被控“精神虐待”學生、湖北某大學教授以“心理療法”為名猥褻女學生、北京某政法大學學生“弒師”、上海某高校學生向授課教師潑開水、某高校教師在網絡上宣稱解除與其研究生師生關系等,這些事件無一不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也令人們對高校師生關系緊張、不斷異化產生擔憂。學者翟葆奎這樣形容:“師生關系對于教育質量、教學效益和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絲毫不亞于空氣對人的價值?!盵1]高等教育作為中學后教育以及人生教育的最重要階段,教師的師范人格、智者情懷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其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無疑也是關鍵的。極少數教師專業(yè)素質滑坡,個別教師師德敗壞,嚴重影響了社會對高校教師群體形象的正確評價。教育部出臺的“十條”禁令和“紅七條”規(guī)定等,主要是針對當前教師師德面臨種種問題而頒布的政策措施,這些管理規(guī)定的出臺也突顯出教師師德問題的嚴重性。從倫理學視角來看,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都應當遵守一定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同時,也應當充分認識到當前大學生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高校不僅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它也是一個道德共同體。筆者認為,面對高校師生倫理關系嚴峻的問題,高校師生關系的倫理規(guī)制必須優(yōu)先于法律規(guī)制,健全的倫理規(guī)范是師生關系健康發(fā)展的首要條件。
學校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社會目標的社會活動”。[2]其活動對象是人及其身心,其目的和任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培養(yǎng)人的道德素養(yǎng)。因此,師生關系作為具有特殊教育內涵的社會關系,不能僅僅依靠法律條文來規(guī)范,它特有的價值屬性決定了其關系結構中倫理向度的基礎性和重要性。
(一)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師道的高尚性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教師職業(yè)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立身為人的精神養(yǎng)成者和構塑者。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認為,徒增知識,而無德性,其造成的罪惡更大?!敖逃怯幸庾R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2](8)教育使人社會化,具有社會文化價值觀傳遞的功能?!敖逃允堑赖率聵I(yè),是因為它同時也是一項社會事業(yè)?!盵3]英國教育學家約翰·懷特在《再論教育目的》一書中提出,衡量受過教育的人的核心標準是美德。從倫理意義加以闡發(fā),這種美德縱貫人類道德長河,不僅包括古典倫理意蘊的正義、節(jié)制、勇敢、誠實等美德,還包含從此而衍生出的諸多道義倫理。[4]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指出:“所謂道德,潛在地包括我們的一切行為。”[5]從上述思想中可以呈現出“以倫理為規(guī)約是教育的人文精神得以張揚的基本法則”指向。19世紀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根據他自己和別人的寶貴經驗,他知道,通過你是什么樣的人要比通過你知道什么,可以獲得更大的成效?!盵6]教師德性是優(yōu)化教育質量的重要參數,歷代教師的質量成就了大學的前世今生,教師的質量關系到一個學校的未來,并對學校、社會風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就學校而言,學校的一切行為都具有道德的意義。反思當前高校師生關系異化現象,建立新型高校人文生態(tài)和諧師生關系,則是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工作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高校師生關系內在地包含了師生之間教與學關系、情感關系、倫理關系、法律關系等。在諸多師生關系之中,若被賦予一種良好的倫理關系,這將成為維系師生關系的重要紐帶。高等學校承擔著培養(yǎng)人才、學術研究和服務社會等重要功能,高校教師這一特殊社會群體由于其職業(yè)身份的神圣性,其師德要求必然高于一般從業(yè)者的道德水準,它的每一個成員理應受到特殊的規(guī)制和要求。當師生關系出現矛盾或問題時,往往有一種觀點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成年人,雙方都作為理性的人應該為自己行為、活動產生的結果負責,尤其是師生之間產生情感乃至于人身傷害事件,只有觸犯了法律,才能對施害者加以處罰。正是因為抱有這種心態(tài)和處理問題的思維傾向,從而不能有效規(guī)制那些踐踏正常師生倫理關系的不道德行為,以致于高校違反師生倫理的施害者可以游走在法律邊緣,侵害學生或教師合法權益,嚴重影響了高校師生關系的純潔性。這些不僅損害了學校聲譽,而且敗壞了社會道德風氣。
(二)教師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倫理約束的必要性
“教育本質上就是道德努力”,表明了使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最直接、最基礎的是道德因素。高校師生倫理關系中不僅包括立德樹人的教師倫理,而且包含著敬學崇善的學生倫理。其中,高校教師倫理涉及到教師的職業(yè)榮譽、職業(yè)責任、公平正義、權利義務、職業(yè)良心等道德范疇,學生倫理則涉及高校學生的誠實、信用、求真求實、努力進取等道德范疇。以生為本,學生主體角色地位的確立,學生維權意識和相對早熟的社會性成人意識不斷增強,沖擊著高校傳統(tǒng)的管理秩序。圍繞學生戀愛權利、生育權利、學生處分申辯申訴權利等的確認,從“和諧”、“以生為本”等大學管理理念出發(fā),迫切需要高校管理者重新梳理師生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高校師生關系內在地包涵著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所承擔的義務超越于所擁有的權利,在現實利益方面的獲得往往要讓渡于道德層次需求。而師生權利關系所呈現出的理想性,也正是師生權利關系的內在道德規(guī)定性的展現。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非科學性,導致了高校師生關系疏離、淡漠。有學者指出,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成效。由于高校教師考核評價上的失衡,致使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教學方向,將主要精力投放在科研方面。高校師生之間圍繞教與學方面的交流甚少,不能形成良性的教與學雙向互動,從而產生高校師生之間關系疏離,信任缺失等問題。
多校區(qū)并治的現象增加了學校管理成本和負擔,在一定程度上疏遠了師生關系。高教園區(qū)建設發(fā)展忽視配套設施,往往成為隔離師生共同直面交往的阻礙?!坝H其師而信其道”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體現,在多校區(qū)并治的條件下,情感的力量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嚴重缺失。高校師生交流制度不健全,不能為和諧師生倫理關系提供有效保障。
(三)師生利益關系日益顯性化,決定了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性
師德問題不僅是一個道德的問題,其核心是一個義利關系問題,正確把握義利觀是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要完整全面地界定師生權利關系,必須要超越課程教學這一技術性狹隘視域,應當上升到價值性層面,在界定二者權利關系的性質和結構問題上,突出道德向度。從人際關系尤其是教育關系、義利關系等這些特殊社會關系的內在道德維度來賦予權利關系以新的內涵。簡言之,就是對師生權利關系進行一種道德審視,檢視與反思傳統(tǒng)的師生倫理。在師生個體利益實現的過程中,由于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不健全,學校學術委員會、教師組織和學生組織等機構職能不能有效發(fā)揮,阻斷了教師與學生正當的權利申訴渠道。
伴隨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學生付費上學與后勤管理服務的準社會化,使得商品交換現象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得以泛化。許多大學生片面地將自己繳納的學費理解為人才培養(yǎng)的全部成本,認為自己是花錢買教育,作為買家和服務對象,教師理應為自己提供服務。在學分制教學管理體制下,學生自由選課,按照課程付費,強化了這種錯誤認知。在看似平等交易的條件下,尊師愛生的道德倫理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擺設,傳統(tǒng)的師生倫理關系受到了極大沖擊。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元化,教師的知識權威性受到質疑。就教師本身而言,不是“是否有一桶水或一缸水,還是一池水”的問題,也不是“給學生一碗水”的問題,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發(fā)現“活水源頭,燃薪點火,開啟心智”。在市場經濟浪潮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高校校園這一塊“凈土”也難逃侵染,在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常出現有失教育倫理的事例。往往教師權利大小決定了師生關系的親疏程度,功利化在師生關系之間日益突出,高校師生關系被蒙上了功利主義的面紗,高校師生關系逐漸走向世俗化、庸俗化,師生關系被錯誤地理解為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
2014年,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指出,在當前社會大背景下,高校師德建設面臨嚴峻挑戰(zhàn)。少數高校教師師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值得深思,其中教師理想信念缺失,教書育人責任意識不強,教學過程敷衍塞責,在學術研究中弄虛作假,學術行為不端、失范等,嚴重損害了高校教師的社會形象和職業(yè)聲譽。如何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從根本上遏制乃至杜絕高校師德失范現象的發(fā)生,切實提高高校師德建設水平?通過倫理規(guī)制,從而提升高校教師師德素養(yǎng),應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路徑之一。
(一)構筑新型教育共同體
教育共同體也是一個倫理實體,它以道德價值為教育關系的價值基礎,充分體現著人文本性和人文精神。[7]這一倫理實體突出表現在教師主體的身份和地位等方面。提高教師自我身份的認同,提升教師個體內在的職業(yè)驅動力,從組織建構上切實形成教師的自組織團體,將倫理的實踐精神有效轉化為組織約束和激勵機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自身反思性的學習、提高,以及教師對職業(yè)認同的不斷追問,使教師自我對于職業(yè)理想明晰化。同時,健全教師職業(yè)章程,對于培育職業(yè)認同、職業(yè)忠誠、職業(yè)理想意義深遠,對于形成良好的職業(yè)導向和科學評價,強化內部管理的約束監(jiān)督機制,樹立外界對高校的信任也具有重要意義。
在師生倫理關系的運作中,教師的倫理人格及其道德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師生倫理關系的協(xié)調和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發(fā)布的《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人類的知識也不斷增益和豐富,但數千年教育傳統(tǒng)模式依然被延續(xù),其基本的形態(tài)就是具有權威性的師生關系仍為全世界的許多學校所維系和堅守。[8]一般而言,教師倫理權威有兩個實現渠道:教學實踐、師生交往。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天地君親師”五位一體的價值人格排序,顯示出師道的神圣性。教師修己才能安人;只有成己,才能成人。
長期以來,當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幽閉于“教導與被教導、順從與服從”的教師權威時,師生關系之間的人格、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得到不斷的構塑,這種一方在知識、年齡、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優(yōu)勢地位,另一方處于被動服從的劣勢地位,使師生倫理關系中的權威性得到強化乃至于禁錮。正是因為傳統(tǒng)的教師權威性的泛化,給予了某些教師放縱權力的空間,也令學生不易作出違背教師不合理意愿的選擇。新型師生倫理關系缺失,舊有的師生倫理關系成為束縛學生維護自身權利的精神枷鎖。
在當代,應當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既是良師,也是益友,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致力于建立新型師生教與學關系,促進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把教師課外指導、深入學生群體等要求規(guī)范化、量化,并作為教師晉職、評優(yōu)的考核指標和重要條件。另外,加強教師職業(yè)教育,通過職業(yè)倫理規(guī)范訓導,形成良好的職業(yè)精神。如定期培訓示范、案例教學、實踐體驗,擴展教師職業(yè)倫理責任和榮譽。在同情、關懷、包容、耐心、自我修養(yǎng)、智慧發(fā)展等方面不斷增強學習力,以保持教師職業(yè)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建立可操作、可實踐的教育倫理制度規(guī)范
高校往往既是有關教師職業(yè)倫理的具體內容的制訂者,也是制度政策的實施者、監(jiān)督者,大多數高校以教師“應當”或“不應當”為道德規(guī)范條款的前置條件,關鍵在于倫理規(guī)制中“必須”或“不許”的明示條款內容較少,即使一些禁止性條款,其具體的規(guī)范明示性不強,導致難以操作執(zhí)行。相比較而言,美國教師倫理在以法律為準繩的基礎上,制定教師專業(yè)倫理,教師倫理具有清晰的結構層次,針對不同的教師群體提出相應的倫理準則。借鑒美國師德評價的三層次劃分:最高水準的師德理想;一般水準的師德原則;底線要求的師德規(guī)范,尋找我國的師德建設契合點,應將理想性師德與責任性師德相區(qū)分,目的與動機相結合,綜合評價師德狀況,使倫理準則清晰、明確、具體,可操作性較強。總之,制定具有實際意義與可操作性的倫理規(guī)范,使高校有關師生倫理關系方面的政策制度更容易實施。
美國一些高校采取具體措施防范大學可能發(fā)生的性暴力及性侵事件。哈佛大學認為,關于校內不平等身份關系的規(guī)定已經“無法滿足委員會對師生間正當關系的確切要求”。因此,2015年2月,美國哈佛大學發(fā)布禁令,禁止教師與本科學生發(fā)生“性關系”或保持“浪漫關系”,并將這一禁令加以擴展,禁止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教授與受其監(jiān)督的研究生發(fā)生性關系或浪漫關系。限制也適用于實驗室工作人員和論文指導老師。而本科學生和研究生之間的關系,只有在研究生可能為低年級學生監(jiān)督、評分的情況下適用上述禁令。不過,這項禁令并未明確對違令者的懲處措施。[9]哈佛大學并未禁止教師與本部門所有研究生之間的性關系,除非教師正對其進行指導或為其上課。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指導已經結束,并且對該生指導下的學業(yè)表現打出的最后分數已經提交給教務主任(如若適用)”,教師和研究生就可以建立戀愛關系。[10]漢普郡大學規(guī)定,以下行為可以直接判定為性騷擾行為:“反復發(fā)送充滿性描寫或圖片的騷擾郵件;除了為了某些合法的教育目的,在工作場所充滿性暗示的物品、圖片,或過分地擁抱、摩擦或觸碰他人的行為等?!盵11]
2011年,臺灣教育部門也作出不宜發(fā)展師生戀關系的有關規(guī)定,并進一步加以明確,若是面臨一對一教學的情況,老師應停止指導關系;若老師一對多教學,則發(fā)生師生戀的當事學生應主動退出選課,老師須主動向學校報告,相關處罰則由各校制訂。[12]師生間的性關系或戀愛關系在破裂后,往往會使教學人員和學院面臨性騷擾的指控,并處于不利地位。由于高校紀律約束的單向性,師生權力和地位的不對等,師生間的戀愛很可能有“關系利用”之虞。師生間存在不對等權力關系,教師有可能會通過扣學生分數、讓學生課程不及格或者幫助學生等形式獲利。因此,誠如一名網友所指出的,有關師生之間的倫理規(guī)范,表面上是侵犯和限制了自然人的戀愛自由和性自由,但實質上確實進一步維護了更重要的人類社會倫理,以及防范不平等身份間性關系泛濫導致的惡果甚至罪行??梢?,通過不斷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倫理規(guī)范,是高等教育倫理規(guī)制的重要途徑。
(三)教育倫理規(guī)制的系統(tǒng)把握
首先,應更新大學管理理念,開門辦學、開門治校。大學管理行政化是教師管理多元化的重要障礙,應將社會參與高校管理納入學校治理之中,建立高校家長委員會、高校教師協(xié)會等組織,為維護教師、學生的合法權益提供支持。特別是針對我國獨生子女這一特殊情況,高校建立家長委員會對于構筑高校立體治理網絡尤為迫切。
其次,要樹立全倫理觀念。應充分認識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學校倫理、家庭倫理是師生倫理關系存在的前提條件和基石,有效把握師生關系倫理,切實建構指向明確、可操作性強的師生倫理規(guī)范。
再次,應建立有效的師德監(jiān)督機制,從實現高?,F代治理的角度,完善高校師德評價體系。將教師師德評價納入教師年度發(fā)展規(guī)劃,作好師德狀況年度調研,尤其是針對師德的重大問題要提出研究評價報告,建立師德輿情反應機制,構建學校、師生、家長以及社會等多方參與的多元師德監(jiān)督體系。要充分發(fā)揮高校內部管理自治組織在師德建設中的監(jiān)督功能,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權利、義務及責任意識。建構高校治理網絡,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厘清責任,敢于擔當,通過信息公開,裁決透明,切實踐行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匡正社會風氣樹立典范。
在將倫理規(guī)制作為一種先在的教師行為活動要求時,體現了教育活動的特殊性及教師職業(yè)的神圣性。同時,也應當認識到,高校師生關系既包含著高校師生倫理關系這一范疇,也蘊含著豐富的法律關系。師道不尊,一方面受到社會風氣和環(huán)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某些為師者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不高,從而產生的極大的負面影響導致社會對教師群體的不信任。因此,必須依靠職業(yè)倫理使有嚴重道德問題的教師調離教學、科研崗位,或清除出教師隊伍。同時,在強調倫理規(guī)制對于高校師生關系調節(jié)的先在性時,不應忽視法律的規(guī)制。法律規(guī)制在社會不同層面具有普遍的約束力,而這一約束力、強制力又是與倫理的規(guī)制相伴而行,相輔相成的。
[1]翟葆奎.教育學文集——國際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00.
[2]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
[3][美]約翰·古德萊德.提升教師的教育境界:教學的道德尺度[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69.
[4][英]約翰·懷特.再論教育的目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38.
[5]趙祥鱗,汪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237.
[6]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50.
[7]樊浩等.教育倫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4.
[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9.
[9]哈佛大學發(fā)聲明禁止教師學生戀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5-02/07/c_127468928.htm.
[10]哈佛大學禁止教師與本科生性行為[N].參考消息,2015-2-8(6).
[11][美]肯尼思·斯特賴克,帕梅拉·莫斯.倫理學與大學生生活的案例研究[M].鞠玉翠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2-123.
[12]臺教育部門禁師生戀加大處罰力度[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5-02/07/c_127468928.htm.
[責任編輯:高辛凡]
李耀鋒,男,講師,博士。(浙江傳媒學院 社科部,浙江 杭州,310018)
G645
:A
:1008-6552(2017)03-01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