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玉 余芬霞
陳冷時評的內容與風格論析
——以上?!稌r報》時評為例
余 玉 余芬霞
陳冷在上?!稌r報》任職7年,發(fā)表了大量的時評,其內容涉及內政外交、民生實業(yè)、國民痼疾、倫理觀念和報業(yè)自由等。其時評隨體附形,特色鮮明,形成筆調冷峻、短峭活潑、尖銳潑辣的風格,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寫作風貌。他的時評帶來了報刊評論的新風氣,型塑為新聞評論的新樣式,發(fā)揮著新聞評論“輕騎兵”的作用。
上?!稌r報》; 陳冷; 時評
上?!稌r報》創(chuàng)刊于1904年,是一份有35年發(fā)展歷程的大型日報,與《申報》《新聞報》齊名,它以業(yè)務革新著稱而載入史冊。該報在新聞業(yè)務改革方面嘗試了多項業(yè)務實踐,其中時評是《時報》的一項重大業(yè)務創(chuàng)舉,開我國報紙言論由“論”入“評”之先河,代表該報業(yè)務革新的實績。時評這一“獨創(chuàng)體裁”由陳冷(陳景韓)所設,“‘時評’兩字,景韓所題,說是有雙關之意,一是時事評論,一是《時報》評論”[1]。陳冷是清末民初著名報人、時評家、小說家和翻譯家。1899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文學,1901年參加同盟會,1902年回國任革命報刊《大陸》月刊編輯,1904年離開《大陸》,加盟狄楚青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時報》。民國成立后,史量才聘請陳冷擔任《申報》總主筆。他在上海新聞界工作了28年,先后作為《時報》和《申報》的掌門人。陳冷在《時報》任主筆近七年,總攬日常編務,并首立“時評”一欄,分版設置,逐日發(fā)表短論,抨擊國事,持之以恒,轟動一時,成為讀者青睞的品牌欄目。他躬身力行,在《時報》發(fā)表了大量署名“冷”、“冷血”的時評,內容觸及清末民初社會的諸多方面,寫作有棱有角,富有生氣,形式短小精悍,特色鮮明,形成尖銳潑辣、多姿多彩的風格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成就,對包括魯迅在內的廣大讀者影響極大。
陳冷在《時報》所發(fā)時評,筆觸廣泛,內容全面,思想豐富,主要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社會、教育、民生、實業(yè)、倫理、觀念、報業(yè)自由等,概其要者,大致涵蓋以下方面內容。
(一)評論時局,對國內外發(fā)展局勢密切關注
《時報》存續(xù)于清末至民國時期,國內外局勢變幻無常,國家發(fā)展方向不明,政局極其不穩(wěn),人心思想漂浮。此時在報刊上時興的時評文體,配合時事,應時而作,對國內外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基本做到有聞必評,無一遺漏。
《時報》創(chuàng)刊不久,緊密配合“對付俄兵砍斃華人案”、“爭回粵漢鐵路主權”、“抵制美國華工禁約”、“抵制美貨運動”等時事問題紛紛發(fā)表時評,聲勢浩大,也正因為配合時事而發(fā),傳播效果明顯,受到國民贊譽。例如《時報》針對“籌拒美國華工禁約公啟”發(fā)表時評,指出:“美國華工禁約問題,關于政權及國體之大問題也,關于吾國商工業(yè)之前途之大問題也,關于吾全國四百二十兆同胞之人格之大問題也,吾知吾全國將無一人不當尋法對付此約者”。從國家政權高度認識華工禁約問題的重要性,表露出國民抵制華工禁約的決心和強硬態(tài)度,并提醒全體國民應團結一致,共同抵制,顯示國人聲威,“吾尤望全國人聞風而起,合大群而共謀抵制之策,使吾政府耳有輿論以為之聲援,而又使外國知吾國民之并非可侮”[2]。時評發(fā)表后發(fā)揮了集聚人心的作用。
辛亥革命爆發(fā)之后,《時報》密切關注這場革命,配發(fā)時評規(guī)模宏制,內容大異其趣。時評《革命軍第一戰(zhàn)》中寫道:“革命軍一起而舉武昌,再進而取漢陽、漢口,此皆唾手而得也?!瓎韬簦∫曊?,已如摧枯拉朽矣!”[3]革命軍首戰(zhàn)大捷,《時報》態(tài)度鮮明支持革命黨,這則時評對革命軍第一戰(zhàn)給予了高度贊賞,令人激奮。幾天之后連續(xù)發(fā)表《速戰(zhàn)與罷兵》《速戰(zhàn)!速戰(zhàn)!》,兩則時評都是告誡軍民堅持革命,切不可半途而廢,鼓勵軍民一戰(zhàn)到底,鼓舞了士氣,穩(wěn)定了人心,最終革命必勝,增添了革命者的信心。革命勝利后繼而作《中華民國萬歲》一文,寫道:“民軍已得南京矣,東南大局從此定矣,中華民國之根基于此立矣。由是以直搗燕北,橫掃中州,則北京不足平,北軍不足戮,而所有一切停戰(zhàn)議和之浮說,可以全消”[4],令人歡欣鼓舞。清政府被推翻后,《時報》密切關注形勢變化,對于破壞共和的殘存守舊勢力不遺余力地貶斥,如《袁世凱受炸彈》:
袁世凱在今日宜其受炸彈也?,F尚不知擲炸彈者其為革命黨中人,抑為滿族中人。然無論其為革命中人,為滿族中人,而袁世凱對之,皆有受此炸彈之資格也。袁世凱如為滿族忠臣,則當一意主戰(zhàn)以革民黨,今不能戰(zhàn),滿人當擲以炸彈也;袁世凱而為民黨功人,則當從速推倒?jié)M洲政府,今又遲遲不決斷,與滿人爭權利,此民黨當擲以炸彈者也。今雖不死,亦足以奪其魄矣。[5]
辛亥革命時期所發(fā)表的一系列時評,如《革命軍第一戰(zhàn)》《大局已定》《戰(zhàn)與平和》《速戰(zhàn)與罷兵》《速戰(zhàn)!速戰(zhàn)!》《民軍今日之方略》《中華民國萬歲》等,如同連珠炮連續(xù)發(fā)出,不但助長了革命軍的軍威,而且告誡國民不要輕易相信袁世凱,認清他的面目,千萬不可把革命果實拱手讓人,鼓勵革命軍丟掉幻想、一鼓作氣戰(zhàn)斗到底,為締造共和而爭取勝利?!稌r報》的時評干脆利落,姿態(tài)各異,看后熱血沸騰。
《時報》時評不僅關注國內局勢,而且關注對外關系,利用時評文體評論國家間的形勢變化。清末,許多國家對中國心存覬覦,作者及時跟蹤國外動向,配合時事發(fā)表時評,適時警示政府、警醒國民,以維護國民的人格尊嚴和國家的切身利益。20世紀初年,列強不斷對外擴張勢力,從內心仇視華人,陳冷針對俄人明顯的排華傾向極度不滿,所作《一日而逐華民萬人》時評詰責此行徑:“中國人稍有得罪于外人之處,外人輒曰排外排外,今俄國一日而逐華僑萬人出海參崴,世界敢有公言俄人為排外者乎?”[6]陳冷對違背人道的排華行為連連責問,及時警示國人:俄人此舉不僅僅在排華,真正目的是以此激起國人之怒,以圖進一步侵華尋找借口,險惡用心,路人皆知。這則時評切入事情的本質,讓國人洞穿云霧,呼吁以聯合力量抵制外敵。再如《一年之內》等時評也是這類從外交層面警醒國人。民國之初,國內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帝國主義列強借口保護其利益,步步進逼,國家安危難保。時評洞穿這一緊迫局勢,告誡國人落后將挨打,激起國人樹立信心,奮勇向前。
(二)關注民生,對百姓日常生活及生存境遇給予人文關懷
陳冷的許多時評選題來自百姓生活,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關注腐朽統治下百姓的生存際遇,他在《歲暮之預言》中這樣寫道:“歲暮異于平時,今年之歲暮又異于他年之歲暮,今年歲暮時之可預言者,空房必更多也,舊物必更賤也,救火鐘必更忙也,喊救命必更烈也。其原因為何?”[7]時評以百姓生活入題,對百姓年復一年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通過具象事實展示出來,最后在責問中強烈控訴當局的丑惡。以下這篇時評更能體現這一思想內容:
巴拿馬河工不可往,往者非病則死。
美人招巴拿馬河工尤不可往,往者非病死則受虐。
此其理由,國人知之,政府知之。
然而美公使仍向政府請求不已,何也?必政府未嘗拒之也。
政府固嘗聞議拒矣,然而奸民輩能立合同回國招工,何也?必政府拒之而未嘗決絕也。
謂政府不知,而政府豈真聾聵?謂政府不理,而政府竟無心肝,無以名之,名之曰非真愛民。故吾不責奸民,而惟責政府。[8]
全文173字,字字珠璣,緊扣美招華工一事,一句一段,層層深入,不斷質問清政府,最終剝開清廷非真愛民的真面目,行文流暢,一氣呵成,將清政府的丑陋本質暴露無遺。更重要的是,作者對在美華工的生存境況甚為擔憂,對困苦民眾給予默默同情和溫情關懷。在寫作上也頗具特色,體現了時評“用簡短的詞句,用冷雋明利的口吻,幾乎逐句分段,使讀者一目了然,不消費功夫去點句分段,不消費功夫去尋思考索”[9]。
時評除了通過控訴政府不滿來凸顯百姓生活貧苦,同時還把普通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里,抓住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如用水、用電、使用電話、乘坐電車等,常以系列時評形式推出,對這些問題給予長期關注,擴散影響,切實關心百姓生活。陳冷曾于1907年9月對于上海之外的內地城市的公共供水系統發(fā)表過多篇時評,先告誡大家關注水質,而后針對水質不潔尋找病因,再后敦促有關部門立即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改善居民用水。當月21日,他推出時評,提醒大家關注自來水水質問題,“今內地自來水之不潔,與河水井水等且又加甚焉。若之何其不害生也。井水河水之不潔,或當其地之一流一泉而已,若自來水則同此一管清則俱清,濁則俱濁”[10],“井久不用而枯,河久不開而涸,至自來水之不潔甚于河井之時。即轉欲還我河井之不潔,而亦不可得矣,是自來水不改良,而實無知之和也”[11]。次日又發(fā)表時評分析自來水不潔之原因:“內地自來水之不潔非公司中故使之不潔以害人也。蓋亦有數故:其一,中國人之本不知潔為何物,茍以我所謂之不潔之水,示之公司中人必不服,曰此已大潔矣,何勿潔也。其二,公司之資本不足欲其水之潔,誠大非易事……其三,與自來水相關之各種事務不能相稱,如內地馬路無陰溝,則水管只能裝于泥內,一經大雨積水不去,則易爛水管,稍破則泥土因而入。此則自來水公司獨力不能成,而不可過責自來水公司?!盵12]原因分條縷析,明確具體,百姓信服。24日,陳冷還針對內地自來水公司部門發(fā)表時評,提醒并督促其添設清水池來切實解決居民用水衛(wèi)生問題,“余至其地,見清水池之為添設且未動工亦如故,明知集與大難,舉事不易,民非水不生活,清水池一日不添設,則水之一日不清,而欲飲此水者一日受其苦。余之為此言者,豈有他意哉?誠恐公司中人之久忘前言,不得不為提撕耳”[13]。這組時評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讓百姓真正意識到衛(wèi)生用水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重要性。
以百姓日常生活話題的系列時評很多,如以百姓生活密切的電話為題材,同樣推出了4篇時評《上海電話》,請看系列時評之三:
上海內地電話,因日久不能與租界電話相接,故南市城內各處裝租界電話者,日多一日,設上海內地電話,一旦加價則用戶出費幾與租界電話相等,轉不如裝設租界電話之為愈也。
故為上海內地電話計,如因賠折而加價,吾知愈加價,則會賠折,徒為租界電話擴增勢力而已。[14]
這組時評在當時較有影響,時評以電話切入,敏銳發(fā)現市內電話不能與租界電話相接,造成電話不斷加價,最終導致惡性循環(huán),危害百姓的切身利用,呼吁南市城內與租界電話相接,不但有利于百姓生活,而且有利于國家勢力,一舉兩得。
陳冷的許多時評特別關注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呼吁當局應切實關心百姓安全。如《電車與性命》針對電車傷人致使百姓安全難保之事,甚為擔憂,時評標題把“電車”和“性命”對舉,文中鄭重指出:“電車為文明利器,固不當阻止,然生命為人類同具,亦安可漠視勿顧哉。今者法界電車肇禍者屢屢矣,以視英界尤酷且烈。除西門相近報紙未載外殺人之事,已有數起。長此不事改良,則生命豈真兒戲哉?竊謂此事上海道宜與干涉,速與電車公訂傷人或死人罰律,懸之車中,則司機之人或知所警,不然,此輩無識之徒安識利害哉?”[15]時評不僅提倡以積極態(tài)度接受新的交通工具,更應關心百姓的生命安全,當局應積極應對,把百姓安全真正放在心上。再如關于盜劫事件,關涉百姓財產安全,時評針對此寫道:“近數日內租界之中,幾無日無盜劫案,而盜劫之時間,每在下午七時及十一時,正巡捕上差落差之際。竊以為租界巡捕上差落差,宜仿內地警察,上差者既到崗位后,方可令落差者離此崗位,否則上差者未到,而落差者先去,盜匪即以此時行其強搶之手段,迨巡捕聞警而至,而匪已遠飏矣。不知捕房中亦以此言為然否?”[16]時評針對租界盜劫猖獗,作者仔細分析,查尋問題根源,對巡捕漏洞提出合理建議,殷切期望當局調整相關政策,以確保百姓一方安寧。
(三)塑造民格,對國民弱點與陳腐習氣進行說服和批判
清末民初是我國除舊布新的大轉變時期。自19世紀末以來,伴隨國內形勢急劇變革,中西交流日顯頻繁,學生出國留學漸成風氣,西方思潮帶入國門,與國內原有思潮相互交匯、碰撞、融合。在國內社會思潮吐故納新的交替過程中,守舊習氣受到沖擊,國民劣根性也紛紛暴露。陳冷充分運用時評針對國民弱點進行分析、比較和引導,乃至通過批判力圖修正國民性,以利于國人民格的塑造。
陳冷抓住國內不合時宜之事進行評論,從傳統習慣、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進行批判。易服剪發(fā)問題在清末民初社會異常突出,陳冷及時就此選題寫了不少時評。宣統二年(1910年),資政院提出了剪辮的動議,青年學生歡欣鼓舞,在獲批之前就紛紛剪去發(fā)辮,風潮迅速波及十多個省份,但讓全體國民完全接受易服剪發(fā)是個艱難的過程。早在1910年8月8日,陳冷發(fā)表了一篇幾十字的時評《剪發(fā)易服說》,以此為引子拉開了時評的序幕,一個半月之后,評論陣勢正式架起,從1910年9月24日至10月6日,陳冷在《時報》連續(xù)發(fā)表13篇題為《剪發(fā)易服說》的時評。在首篇時評中,針對反對剪發(fā)易服者,他有見地地分析指出:“其反對之要點有二:其一曰體制問題,其二曰經濟問題。剪發(fā)易服之后,必改拜跪婚喪之禮,與國家之典禮有關?!舭l(fā)易服之后,必改冠履衣飾之制,與國民之經濟有關?!硕栴}而不解決,而欲剪發(fā)易服,誠哉,其難也。欲剪發(fā)易服者,必自解決此二問題始?!盵17]中國經歷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陳腐習氣根深蒂固,要想改變傳統觀念極不容易,只能通過諄諄善誘,以理服人才有收效。這篇時評見解獨到,分析原因擊中要害,結論讓人易于接受。關于此選題的這組時評每天連續(xù)推出,每篇一個觀點,全方位說服民眾剪發(fā)和易服,連續(xù)作用于讀者,教育他們拋棄陳腐觀念,接受新鮮事物,通過時評形成社會輿論,在讀者中產生極大影響。
與《剪發(fā)易服說》的正面說服不同,《電車初試》同樣是評論民眾接受新鮮事物的話題,作者卻毫不留情給予批判。時評寫道:“上海電車,一禮拜來,已在靜安寺一帶開試,定于禮拜一開車搭客,昨日又駛至英大馬路,一時觀者甚眾,兩旁如堵墻。余因有感我中國人之性情,大凡一事之創(chuàng)始也,人懷疑慮,種種之浮言起,及其既成則又如蟻之附羶物,其蠢既可笑,亦復可憐甚矣。”[18]這則在《閑評》欄目中的時評,陳冷對中國人在新鮮事物面前表現出的“愚蠢”和“可笑”的“性情”,對此類國民弱點盡情鞭笞,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再如《中國事之一例》,“松江四鄉(xiāng)多牛疫,牛死每棄之河,河有為之塞者?;蛟唬捍肃l(xiāng)民之愚無識也,河水染牛疫多及于人,奈何不埋之土?然而鄉(xiāng)人則亦有說:疫牛埋之土,土茍生草,他日牛食久必又疫,故不埋之土而棄之河,嗚呼!消毒之法不明,衛(wèi)生之政不講,棄河與埋土兩者均害而已矣,尚安責哉?尚安責哉?”[19]時評對百姓錯誤的衛(wèi)生觀念提出質問,嘲諷那些守舊之人思想僵化,對國民不思改變的陳腐舊習給予有力回擊。陳冷所作《中國人之特性》對國民劣根性更是刻畫得入木三分,請看:
中國人之特性,其動也如狂犬,其靜也如死蛇。何謂狂犬?不問堯跎,而吠之以為雄也;何謂死蛇?既無生氣又極柔順,任人玩弄而無所不可也。閱者疑我言乎?試息心以觀之,死蛇之后狂犬,狂犬之后死蛇而矣,安有他哉?[20]
時評猛烈抨擊國民痼疾,一針見血指出中國人被壓榨得死氣沉沉之后胡亂狂吠,狂吠一番之后便偃旗息鼓,再沒有實際行動去努力改變現狀,如同死蛇,任人宰割,對于逆來順受之國民,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時評高度體現出陳冷時評寫作“犀利峻冷”的“冷血體”特征,現在讀來仍有很強的諷刺意味和現實意義。
(四)反對報律,為報業(yè)言論自由吶喊助威
《時報》創(chuàng)刊之時,正是“中國新勢力復活的醞釀時期”[21],也是清末報律接踵出臺的時期,報界的言論自由空間大大受限,報刊與政府之間矛盾不斷加劇?!稌r報》一創(chuàng)刊就置于惡劣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所以,創(chuàng)刊不久就倡導組建報業(yè)同盟,呼吁報界以團體力量維護報業(yè)的言論自由。1905年3月13日和14日,《時報》連續(xù)發(fā)表《宜創(chuàng)通國報館記者同盟會說》,在我國首倡組建新聞團體,“報界之知有團體,似自此始”[22]。文中敏銳指出:“使我記者而有同盟會在,則在上而用強硬,通國之記者,不能盡殺而盡拘;在上而用搖惑,通國之記者亦得,以待外人之法待之,而后之不得逞其志。”[23]不出所料,《時報》創(chuàng)刊兩年后,清廷在隨后的兩年內先后頒行了《大清印刷物專律》《報章應守規(guī)則》《報館暫行條例》《大清報律》等報律,我國報業(yè)被套上了重重枷鎖。
《報章應守規(guī)則》中明文規(guī)定報章“不得詆毀宮廷,不得妄議朝政,不得妨礙治安,不得敗壞風氣……”[22](304)。頒行不久,北京就有報紙受到封禁。10月10日,《字林西報》報道了北京《中華日報》遭到封禁,且“盡數年來有報館三家均遭封閉”。針對清末政府相繼頒行苛責報律并狂妄借機封禁報紙惡劣行徑,陳冷及時發(fā)表“時事批評”,力斥其“妄”:“宣布預備立憲之后,而第一阻遏人民之言論自由,其妄一;封禁報館之未足,而又頒發(fā)此千古未聞之報律,其妄二;頒發(fā)報律而不知所謂報,不知所謂律,其妄三;不知其所謂妄,而乃唯恐人之不妄,其妄四”[24],給予了清末報律有力的控訴和回擊。然而,這僅僅是我國報界厄運的開始。
1907至1908年初,時報報館連連遭受政府當局縱火,蓄意毀壞報館,壓制報界言論自由。陳冷針鋒相對,及時發(fā)表社論《再火》以示控告,“天其助政府以壓抑輿論歟,不然,何火我報館之不已也?”時報報館同人并沒有被這般卑鄙惡行所嚇倒,他們強烈控訴清政府覆轍秦始皇焚書之法,用專制手段鉗制輿論,“我中國之壓抑輿論,自古唯火是賴矣!秦始皇者,專制之元首也,其愚黔首曰焚書。今者政府之心,雖欲效始皇,而力有所不逮,欲舉天下之言論而盡滅之,其勢有未能,乃僅發(fā)此傾倒之命令,以阻民氣”,通過卑劣手段阻止報紙不能應時發(fā)售以壓制輿論,可見清政府已黔驢技窮。同時,陳冷等報館同人表明與之頑抗到底的堅強決心,“本館同人不為火屈,自當收合余燼,再整旗鼓,以求最后之勝利”[25]。清政府為何如此畏懼報刊?包天笑在時評《報紙多與報紙少》中對中國官場看待報紙的矛盾心理作了真實刻畫,“或曰,報紙多,國民之程度進焉;或曰,報紙多,州縣官乃大困焉,謂余不信,請觀湖北之枝江令”,相反,“報紙少,官場之所喜也”[26],包天笑在時評中直接通過報紙多與少的矛盾,把當局畏懼報紙的復雜心理呈現在讀者面前,可謂一語中的。
然而,清末政府對報界的壓制并沒有收斂,通過接踵而至的報律對言論自由進行嚴厲控制,導致報紙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報紙在與政府的斗智斗勇中爭取自身的言論自由空間。但在苛責的報律面前,報紙動輒得咎,1909年多家報紙在斗爭過程中又遭受關停、歸并的厄運。對此,陳冷痛恨地作一時評《今年中消滅之報紙》:
《輿論報》,上海,歸并《時事》;
《大同報》,北京,歸并《中央》;
《民呼報》,上海,勒閉;
《國報》,北京,封禁;
《中央大同報》,北京,封禁;
《吉林日報》,吉林,封禁。
不及幾月中,報界之被摧殘者,已落花流水如此矣,此亦預備立憲第二年應有事耶?嗚呼![27]
陳冷悉數了幾個月內所遭受當局封禁的報紙,時評以事實為根據,簡要羅列封禁報紙,分行設段,無需發(fā)一句議論,干脆利落,最后的詰問把當局鉗制言論行徑暴露無遺,使讀者對腐敗政府控制言論、封殺輿論的行為恨之入骨。
另外,陳冷時評的內容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即批評政府,對政府的腐敗給予無情鞭撻,這類時評所占比重相當大,這方面時評內容在下面剖析陳冷時評的藝術風格中詳細論之。
陳冷的時評之所以耐人悅看,除了作者敏銳的觸角和豐富的時評內容外,更在于他的時評風格多樣,富有特色,其鮮明的藝術風格主要體現在針砭時弊、批評政府這類時評內容上。時評密切配合新近發(fā)生的各種新聞事件和社會現象及問題,以敏銳的視角對清末民初社會弊端和政府的所作所為,尤其對政府的腐敗行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這類時評寫作手法多樣,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寫作風貌。
(一)取譬設喻,妙趣橫生
這類時評通過比喻的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形象化的評判。陳冷善于抓取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之處,先言它物,后落腳到所要評論事實和現象上來,讓讀者在不經意間領會到作者的觀點。如陳冷所作《中國之人民與政府》:
我嘗罕譬焉,中國人民之力量如牛筋,拽之則長,弛之則短。中國政府之力量如彈簧,屈之則短,舍之則長。是故我人民有事要求于政府也,或有事與政府反對也,其始人民之力長,而政府短也。蓋人民拽之而政府屈之也。其繼人民之力漸短而政府漸長,蓋人民與政府之力量各歸本位也。今觀國會之現狀,又將如此矣,我人民奈何?[28]
陳冷寫作時評善于運用貼切的比喻,把道理說得通俗、曉暢。該時評就用形象的比喻,把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力量消長比作彈簧的拉拽和松弛,置民眾與政府于雙方力量“拉長”與“縮短”的二元對立中,為民眾指點迷津,提醒他們如何處理與國會之間的關系。最后通過反問,把問題提到民眾跟前,激起民眾,用強大力量迫使政府改變原來的處事方式。再看一例:
閃電之后,必聞打雷,打雷之先,必見閃電。然亦有閃電而不聞打雷者,打雷而不見閃電者,然一次閃電,只有一次之打雷應之,在后,一次打雷只有一次之閃電開之于先。試靜觀之中國之官吏,無一事不如是也,今之禁煙,電已閃矣,一聲之雷聲,勢必隨其后也,然而自后……[29]
這篇時評同樣是運用妙趣橫生的比喻,即用閃電打雷之比喻來觀照政府處理禁煙一事,作者運用曲筆法直戳統治階層的痛處,抨擊統治者的不作為行為。更為興味的是,作者最后留下空白,不言自明,政府辦事虎頭蛇尾的風格盡覽無遺。這兩則時評很能代表陳冷時評的風格,即曹聚仁曾評價的那樣,“冷血文筆以峻簡見長,議論波譎翻騰,蓋脫胎于《東萊博議》”[30]。
(二)類比推理,令人嘆服
作者通過異乎尋常的想象,把事物的相屬之處進行類比,通過推理,順理成章地得出想要表達的觀點。陳冷所作時評具有問題意識,他善于發(fā)現社會敏感問題,通過類比聯想,戳穿社會隱藏極深的痛楚,并試圖尋求社會的病痛根源。試看幾例:
雞與雞斗,狗與狗斗,牛與牛斗,利害不相同則相忘,利害相同則相軋,中國今日之能任事者,其現狀如此。[31]
作者從雞、狗、牛等動物習性說到政府官員行為,用極為平常的敘述方式,以超凡的聯想力把這些動物和這類社會現象進行類比,看似不動聲色,卻在寥寥數語間,一針見血地將政府的爾虞我詐和利益傾軋丑行暴露無遺。再如:
有時謂近世醫(yī)學愈精,而奇異之病愈多,其實非也。醫(yī)學未精時,奇異之病未嘗不有,唯人不知之耳。近時整飭,官方嚴禁賄賂之論愈多,而貪贓舞弊之案亦愈多甚。然則所以愈多者,果如醫(yī)學之日精所致歟?抑奇異之病流傳盛也?是則我不敢以強斷也。[32]
時評從醫(yī)技精湛與怪病多寡的荒誕之關系出發(fā),將嚴禁賄賂之論與貪贓舞弊之案多少之關系,進行類比分析,自然破解了當局對官場貪贓枉法胡亂尋找根源,為自己的貪腐行為尋求保護,這種毫無邏輯的推理無法使人信服,也從另外角度證明,查實賄賂越多,貪贓舞弊者不斷浮出水面,揭露官場舞弊成風的丑惡社會現象。
(三)巧于發(fā)問,警醒世人
陳冷的時評能敏銳抓取那些不便直接評論的社會現象和敏感問題,通過簡單發(fā)問,簡短渲染,看似存在矛盾,實則態(tài)度明朗,結論顯現,這種在矛盾對立而統一中尋求病理根源,毋庸多言,讀者豁然開朗。例如:
第一問:百政不舉,病在乏財,乏財之原,病在實業(yè),然而近人競求實業(yè)無不失敗而致財愈乏者,其故安在?能有良法以挽回此現狀否?
第二問:上有改革之君,下有改革之民,中有改革之親貴大臣,然而每欲改革一事必至阻撓無成者,其病根安在?須從何處入手方能有效?
附言:此發(fā)問非征文亦非募集意見書,唯記者以為凡此諸問題均為我中國人應當盡心研究之事,閱報諸君決宜日夕往來于胸中,故特為之提出,然茍有切當高見,惠示本報者,本報亦愿為之宣布。[33]
時評直接以“發(fā)問”為題,抓住社會上存在的問題連續(xù)設問,運用欲擒故縱的手法,最后直擊要害,揭穿了各項改革政策失敗的深層原因,同時在嬉笑怒罵中痛斥政府的不作為行徑。再看時評《罕譬》:
或問一指獨健而全手萎可乎?曰:不可。
一手獨健而全身萎,可乎?曰:不可。
一人獨健而全家萎,可乎?曰:不可。
一事業(yè)獨健而全國萎,可乎?曰:不可。
然則今日在上者獨注意于軍備而忘其余,何也?[34]
時評針對一些常理問題入手,每句設段,層層設問,一問一答,每問都事先樹立靶子,最后直擊靶心,落腳點定位于政府的政策偏頗上,使讀者頓有洞穿云霧之感,甚為發(fā)人深省??梢姡冒l(fā)問方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四)諷刺幽默,入木三分
以諷刺手法寫作時評,能對社會丑陋現象和敵對事物產生強烈的貶斥和鞭撻效果。《時報》上這類時評很多,如:
謂中國政府之不治事,冤也;謂中國政府治事之不盡力,冤也;然盡力治事而中國政府仍似有而若無者,何也?以中國政府之治事,如風也,如潮也,如電光也,如石火也,其始可畏也,其未可笑也,其來突然也,其去寂然也,其勢忽起而忽落也,其形忽隱而忽現也,為之人民者,詎能捉摸之哉?計劃計劃,轉瞬間耳。[35]
時評表面通過為政府喊冤,實則諷刺政府如風漂浮、如影隨形、時常變卦、捉摸不定的施政風格,諷刺政府欺瞞百姓,處事敷衍塞責的無恥行徑,深刻表達了作者對政府玩弄權柄之伎倆的憤慨,對政府的丑行刻畫得入木三分。再如:
中國之政府其聞也近,其視也遠。何謂近聞?京城以外,雖大聲疾呼不之聞也,所聞者近臣之言耳。何謂遠視?國內之事不之察也,所考察者重洋以外耳,此近日中國政府之特色也。[36]
時評通過政府近聞和遠觀的矛盾,力斥政府對國內之事不聞不問,裝聾作啞。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國政府竟遠踏重洋進行所謂考察,諷刺政府的不為民、不務實的作風。
(五)陳列事實,力透紙背
這類時評主要用鋪陳手法,不發(fā)半點議論,通過事實的邏輯力量傳達深刻內涵,所以,表面看似僅為簡單羅列社會現象,仔細琢磨卻意味深長,耐人玩味。請看兩則《京中近狀》:
(1)死、病、假、參劾、放逐、哭、持刀、藥單箱、恐慌、緝捕、秘密、拐逃、嚴拿,此今日京中近狀也。[37]
(2)或曰否,昨所云特京外人所見之京中近狀耳,正確之京中近狀則為考試、謀差、運動、選舉、借款回扣、軍裝回扣、宴客、挾妓、奔走迎送而已。[38]
這兩篇時評皆為陳冷所作,集中體現了其時評“短小精悍、冷峻明利”的風格,堪稱陳冷時評的經典之作?!毒┲薪鼱钜弧啡?1字,時評表面僅僅在羅列事實,把看似各不相屬的事實進行縝密安排,內涵深刻,使讀者在不經意間且不費思量就能得出結論,尤其文中搶眼、簡短、有力的詞語,排列成串,猶如鼓點,聲聲擂擊著讀者的心弦。
《京中近狀二》也只有幾十字,陳冷應時而發(fā),從另一角度羅列京中的各種社會現象。他以冷峻的筆調直陳時弊,文字洗練明快,時評短小雋永,褒貶好惡藏于字里行間,體現了陳冷高人一籌的駕馭時評文字能力,他把時評中列出的事實串聯在一起,讓讀者體會到當時的政府官員看似整天忙忙碌碌,終究庸碌無為的可恥行為,諷刺意味力透紙背。
(六)手法另類,詼諧理趣
《時報》上還有一些另類時評,如運用對話、玩文字游戲、釋畫注解等奇特手法,看似另類,但詼諧理趣,且又新穎灑脫,令人嘆服。如:
中國政界之名字以拆字法解之,鮮有不與真情相吻合者,茲特略舉數字如左:
政字,政為正文,正在旁為不正,右為反文,為反乎文明,故政者不正,而反乎文明者也。
府字,府為腐字去肉,本為腐敗之肉,肉既為食肉者所食,故肉去而僅存一府也。或曰腐敗之腐字乃府字加一肉耳,政府中而多食肉者,故腐敗耳,二說未知孰是。[39]
陳冷擺脫常規(guī)的寫作手法,以另類視角,巧拆漢字,巧妙解讀,如同玩文字游戲一般對當時政府的腐敗行為作了淋漓盡致的嘲諷,看完令讀者忍俊不禁。
總之,陳冷在《時報》所發(fā)時評涉及內政外交、國計民生、社會弊端、國民痼疾等內容,呈現出視角獨異、形式靈活、筆調冷峻、文字洗練、短峭活潑的藝術特色。這些隨體附形的時評,在激情與理性糅合中傳遞真知灼見,凸顯出聯系實際、尖銳潑辣、多姿多彩的風格,使時評百花園呈現出一派艷麗多姿的景觀。
[1]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416.
[2]時事評論[N].時報,1905-05-10.
[3]冷.革命軍第一戰(zhàn)[N].時報,1911-10-15.
[4]冷.中華民國萬歲[N].時報,1911-12-03.
[5]袁世凱受炸彈[N].時報,1912-01-17.
[6]冷.一日而逐華民萬人[N].時報,1912-09-16.
[7]冷.歲暮之預言[N].時報,1909-01-03.
[8]巴拿馬河工不可往[N].時報,1907-01-18.
[9]胡適.十七年的回顧[N].時報,1921-10-10.
[10]冷.論內地自來水一[N].時報,1907-09-21.
[11]冷.論內地自來水二[N].時報,1907-09-21.
[12]冷.論內地自來水三[N].時報,1907-09-22.
[13]冷.論內地自來水公司四[N].時報,1907-09-24.
[14]上海電話(三)[N].時報,1912-07-24.
[15]冷.電車與性命[N].時報,1908-07-17.
[16]無題[N].時報,1914-02-24.
[17]冷.剪發(fā)易服說(其一)[N].時報,1910-09-24.
[18]冷.電車初試[N].時報,1908-03-02.
[19]中國事之一例[N].時報,1910-08-07.
[20]冷.中國人之特性[N].時報,1910-08-31.
[21]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77.
[22]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257.
[23]宜創(chuàng)通國報館記者同盟會說[N].時報,1905-03-14.
[24]冷.妄哉警部之所謂報律也[N].時報,1907-10-17.
[25]冷.再火[N].時報,1908-01-15.
[26]笑.報紙多與報紙少[N].時報,1908-12-23.
[27]陳景韓.今年中消滅之報紙[N].時報,1909-09-30.
[28]中國之人民與政府[N].時報,1908-08-17.
[29]閃電打雷之中國官吏[N].時報,1909-06-19.
[30]曹聚仁.20世紀上海文史資料文庫(6)[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23.
[31]無題[N].時報,1906-06-20.
[32]病與醫(yī)[N].時報,1910-08-12.
[33]冷.發(fā)問[N].時報,1910-08-14.
[34]罕譬[N].時報,1910-12-03.
[35]如風如潮如電光如石火之中國政府[N].時報,1908-06-28.
[36]近聞與遠觀[N].時報,1910-09-01.
[37]冷.京中近狀一[N].時報,1910-04-12.
[38]冷.京中近狀二[N].時報,1910-04-13.
[39]陳冷:拆字一[N].時報,1908-08-18.
[責任編輯:趙曉蘭]
2016年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項目“上?!稌r報》新聞業(yè)務變遷及其效應研究”(16XW04)的階段性成果。
余玉,男,講師,博士。(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余芬霞,女,高級講師。(上饒師范學院 小教分院,江西 上饒,334000)
G212.2
:A
:1008-6552(2017)03-0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