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國時期福建歸僑團體研究*

      2017-01-27 22:19:15上官小紅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歸僑僑鄉(xiāng)僑務

      上官小紅

      (廈門大學 南洋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5)

      民國時期福建歸僑團體研究*

      上官小紅

      (廈門大學 南洋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5)

      福建;僑務;歸僑;社團;僑商;海外華僑協(xié)會;國民黨黨部

      論文分析了民國時期福建歸僑團體的發(fā)展及其原因、其會員特點及組織結構;探討了國民黨對歸僑團體的滲透與控制以及歸僑團體的日?;顒樱云谳^為全面地認識民國時期福建歸僑團體的歷史面貌。民國肇建,福建歸僑團體方興未艾;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社團所需各項條件更為成熟,形成了歸僑團體發(fā)展的高峰。其會員以歸國僑商最多,并以聯(lián)絡海內(nèi)外僑胞為宗旨展開活動。政府在社會區(qū)域治理過程中,需要借助歸僑團體作為“中間人”,在華僑、歸僑僑眷與僑鄉(xiāng)政府之間搭建溝通橋梁。但由于內(nèi)在結構松散和國民黨黨部的控制,歸僑團體在協(xié)助處理涉僑事務中處于附屬地位,其功能與角色難以充分發(fā)揮。

      華僑社團大體上可分為僑居國社團與歸僑社團。早在民國時期,在華僑聯(lián)合會的帶動下,各地歸僑社團迅速發(fā)展。福建作為重點僑鄉(xiāng),歸僑社團有較大發(fā)展。福建歸僑團體在協(xié)助僑務機構處理華僑出入國等僑務工作方面貢獻良多,是政府在僑鄉(xiāng)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中介。福建歸僑團體的作用在抗戰(zhàn)時期尤為明顯,其組織也在這一時期得到極大發(fā)展。地方史志中??梢妼γ駠鴼w僑團體的簡單記載,但學術界對其研究尚不多見。目前學界對于華僑社團之研究,更多聚焦于僑居國社團,對歸僑社團則少有涉及。就民國時期的全國性歸僑社團而言,對華僑聯(lián)合會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夏斯云的《民初華僑聯(lián)合會述論》一文,分析了華僑聯(lián)合會成立的背景、過程、活動及其特點,肯定了其發(fā)揮的作用,促進了民國的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發(fā)展,“為華僑謀取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利益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陳民、楊立強、杜裕根等人也從不同角度對華僑聯(lián)合會進行了研究。①參見陳民《吳世榮與華僑聯(lián)合會》(《華僑歷史》1986年第4期)、楊立強《華僑聯(lián)合會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1912—1919)》(張希哲主編:《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7年)、杜裕根《論華僑聯(lián)合會的創(chuàng)建及歷史作用》(《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夏斯云《民初華僑聯(lián)合會述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9年第2期)等。而對于民國時期福建歸僑團體研究,則十分稀少,目前僅見駱曦對泉州華僑公會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該文結合福建政局,梳理該會的發(fā)展歷程,分析了國民黨對該會的滲透與控制,并闡述其作用與影響,②參見駱曦《民國時期地方華僑團體研究—以泉州華僑公會為例》(《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和《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藏民國時期華僑團體文書》(《福建文博》2014年第3期)。對本文頗有啟發(fā)。以上研究成果,聚焦于單個歸僑社團個案研究成果豐碩,而對于其他歸僑社團及其相關問題則未有足夠的關注。福建歸僑團體整體上的歷史演變及其處境等問題尚缺乏深入探討。

      本文以福建省檔案館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之福建歸僑團體相關檔案及前者編纂的《福建華僑檔案史料》為資料,在充分借鑒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梳理民國時期福建歸僑團體的發(fā)展及其原因,分析其會員特點及組織結構,進而探討國民黨對歸僑團體的滲透與控制,擇要闡述歸僑團體的日?;顒蛹捌浒缪莸慕巧云谳^為全面地認識民國時期福建歸僑團體的歷史面貌。

      一、民國時期福建歸僑團體之發(fā)展及其原因

      (一)民國初期福建歸僑團體興起的原因

      民國初年,第一個歸僑團體—華僑聯(lián)合會在上海成立,歸僑團體遂在各地發(fā)展起來,福建亦是如此。海外華僑積極參與中國革命,成為革命功勛,頗受重視;民國的創(chuàng)建使他們備受鼓舞,民族情感得到極大激發(fā),而此時百廢待舉,為歸僑團體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條件。福建省歷經(jīng)都督府時期、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及蔣介石嫡系統(tǒng)治時期,[1]其間戰(zhàn)事頻發(fā),政治動蕩,盜匪橫行,“特殊的政治氛圍和要求為華僑創(chuàng)建自己的組織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條件”。[2]僑鄉(xiāng)時局混亂,致使出國者眾,歸僑人數(shù)也頗為可觀。據(jù)統(tǒng)計,1911年—1915年,福建歸國華僑有294,602人次,年平均達58,920人次。[3]尤其是海外僑領的回歸提供了干部保證。各級政府中可見華僑身影,如林文慶任內(nèi)政部衛(wèi)生司司長;莊銀安任福建革命政府顧問、廈門參事會議長兼副財政長;黃乃裳任福建軍政府交通司司長籌餉局總辦;楊豪侶等人也在福建省政府任職。[4]他們在社會中享有聲望,且具備較強的領導與組織能力。此時,海外僑胞熱切期盼參與僑鄉(xiāng)建設,需要搭建溝通政府與僑民的橋梁來維護自身利益。因此,歸僑團體設立之風在民國初期興起。

      (二)民國福建歸僑團體之演變

      早期歸僑團體的創(chuàng)辦得到了海外華僑的大力支持,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曾倡設廈門華僑公會,保護回籍僑商。[5]與華僑聯(lián)合會成立同年,廈門華僑公會成立,莊銀安任會長,這是福建省內(nèi)最早的歸僑社團。隨后,歸僑蔣報策等人發(fā)起組織泉州華僑公會,后因福建局勢變幻,幾經(jīng)變遷。1914年,南安縣華僑分會成立。在下一個歸僑團體發(fā)展高峰期來臨之前,尚有1926年由永春縣歸僑和海外華僑發(fā)起組織的“永春旅外華僑聯(lián)合會”;1927年,華僑協(xié)會福建支會德化分會成立;1927年華僑協(xié)會福建分會在廈門成立。[6]此后,福建政治局勢愈發(fā)動蕩,歸僑團體發(fā)展浪潮暫時回落。

      至20世紀30年代初,十九路軍入閩,發(fā)動福建事變,成立人民革命政府。雖然新政府曇花一現(xiàn),但它拉近了海外華僑與福建僑鄉(xiāng)的關系,不少福建籍僑領參與新政府的組織與建設。歸僑團體也因此得到發(fā)展,福州、莆田、長泰的海外華僑協(xié)會相繼于1932、1933年成立。據(jù)廈門僑務局統(tǒng)計,至1935年,福建共有10個歸僑團體,具體情況如表1。

      及至20世紀30年代末以后,歸僑團體的設立進入了高峰期,各地華僑協(xié)會相繼建立,至“幾無縣無之”。①據(jù)1943年統(tǒng)計,福建省設有海外華僑公會的市縣,有福州、泉州、南安、永春、安溪、同安、德化、龍巖、華安、惠安、漳浦、永安、龍溪、連城;設有海外華僑協(xié)會的有福清、興化、仙游;設有海外華僑協(xié)進會的有南安詩山。參見《福建省設有海外華僑公(協(xié))會市縣》,福建省檔案館編:《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檔案出版社,1990年,第63頁。初步估計,成立于這一時期的華僑公(協(xié))會至少有16個,約占民國整體華僑(公)協(xié)會的80%,除廈門、泉州、福州、莆田、長泰及部分分會外,其他縣市華僑公(協(xié))會皆于此時成立,可見歸僑團體興辦之熱烈。這一時期,廈門還建立了許多包括聯(lián)誼性質(zhì)在內(nèi)的其他歸僑社團。②如鼓浪嶼華僑聯(lián)歡會、華僑互濟社菲律賓支社、廈門市歸僑團體聯(lián)誼會、廈門越南歸僑協(xié)助會、馬來亞華僑聯(lián)誼會、廈門市華僑產(chǎn)業(yè)保障委員會、華僑協(xié)會廈門分會。參見郭瑞明編著:《廈門僑鄉(xiāng)》,鷺江出版社,1998年,第125~126頁。

      早期福建歸僑團體普遍以“華僑公會”命名,后來泉州、廈門僑團內(nèi)部分裂,另組織“海外華僑公會”。1934年,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公布《國內(nèi)僑務團體組織辦法》,規(guī)定國內(nèi)僑務團體之命名,“如用華僑二字者,須標明事業(yè)或國外僑民所在地之名稱”,[7]因此“華僑公會”皆奉命易名為某地“海外華僑公會”。[8]1946年1月24日,政府又要求各縣市“歸僑團體名稱應統(tǒng)稱協(xié)會”。[9]

      1949年,福建各地相繼解放,各地華僑協(xié)會亦告解散。

      (三)民國后期福建歸僑團體興盛原因

      民國初年與后期時代背景迥異,卻同樣為歸僑團體的成立提供了有利條件。民族感的激發(fā)密切了華僑與僑鄉(xiāng)的聯(lián)系,重僑政策以及華僑大量回國,特別是僑領的回歸,使歸僑團體設立成為可能和必要。民國初建,許多原為同盟會會員的歸僑,成為歸僑團體的骨干,如緬甸同盟會的莊銀安、印尼同盟會泗水分會的蔣報策等人。而這些因素在民國后期因二戰(zhàn)到來而尤為凸顯。據(jù)各口岸不完全統(tǒng)計,1938年至1946年間,福建省歸國華僑達10萬余人,①其中一些口岸缺乏記錄,因此數(shù)據(jù)并不準確,但通過出入國人數(shù)對比,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歸國華僑眾多,尤其是1940年以后,歸僑人數(shù)大大超過出國人數(shù)。參見《1938—1946年福建省各口岸華僑出入國統(tǒng)計表》,泉州市檔案館:《民國時期泉州華僑檔案史料》,第81頁。另據(jù)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1945年編印的《僑務十三年》記載,僅在太平洋爆發(fā)后的一年半內(nèi)便有1,351,655人回國,其中福建華僑就有40多萬人。參見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華僑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頁。為了團結抗戰(zhàn),動員一切力量,政府注重拉攏僑領,爭取海內(nèi)外華僑社團的支持。行政院曾致電劉建緒,指示歸僑“多有為當?shù)貎S領或黨部負責同志而素為僑眾所推崇之人,亟應設法加以羅致”,并將他們加入下一屆臨時參議會改選候選人中。[10]另一方面,戰(zhàn)爭使僑匯斷絕,歸僑僑眷的生存環(huán)境惡化,亟待救濟,更多歸僑團體應運而生。因此,在民國后期,歸僑團體呈興盛之勢,或許非因歸僑僑眷的處境變好,或人民團體意識的發(fā)展,而是因處境變差,此即僑團產(chǎn)生的必要性。這與前期僑團初興之原因不同,前期是由可能性主導,后期則由必要性主導。

      二、福建歸僑團體的會員特點與組織結構

      隨著歸僑人數(shù)增加,歸僑團體的會員人數(shù)也得到大量增長。至1947年6月,福建省華僑協(xié)會成員共有13,632人,以晉江3263人為最多,會員人數(shù)達千人以上的還有福州、南安、仙游。會員以男性為主,女性在其中的比例極低。數(shù)據(jù)顯示,女性會員僅159人,占會員總數(shù)之1%。[11]會員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出入較大,歸僑協(xié)會成員應遠不止統(tǒng)計所得之萬余人。②同為1947年的另一份僑團調(diào)查資料顯示,會員超過1000人的大規(guī)模華僑協(xié)會至少有長泰、莆田、福州、南安、仙游、龍海、南靖各地,且莆田、福州超過2000人。參見《福建省華僑公(協(xié))會調(diào)查呈報表》,《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70~78頁。此份材料缺少晉江數(shù)據(jù),因此難以對比最大數(shù)。僅時隔半年,數(shù)據(jù)卻有極大差異,尤其是南靖縣海外華僑協(xié)會,此處記載會員為1554人,而據(jù)《福建善救月刊》載,僅為63人。南靖縣作為重點僑鄉(xiāng),華僑與歸僑僑眷眾多,且南靖縣海外華僑公會成立于1943年11月,至1947年會員應遠不止此數(shù),且前者來自詳細調(diào)查材料,因此更為可信。但總體上,會員人數(shù)基本上與各地海外華僑人數(shù)呈正比,重點縣市之會員人數(shù)多一些。

      (一)會員特點

      歸僑團體會員包括歸僑、僑眷和少數(shù)海外華僑,以歸國僑商為最多,他們曾僑居于世界各地,以東南亞為主。1938年,興化海外華僑協(xié)會有會員98人,其中僑商達69人;1937年,仙游縣海外華僑協(xié)會中,146名會員都是僑商且皆來自東南亞;1940年,南安縣海外華僑公會會員607人中,579人為僑商。[12]

      歸僑團體征求會員的標準寬松,年滿20歲有正當職業(yè)者、海外僑居滿一年者、對僑民移植及保育事業(yè)有深切研究者、熱心公益對華僑有興趣者,皆可入會。簡單的入會條件,使福建歸僑團體吸納了大量從未涉足海外以僑眷身份入會者,團體得到大規(guī)模發(fā)展。如南靖縣海外華僑協(xié)會1554名會員中,普通會員(歸僑身份)291人,特別會員(僑眷身份)1263人。[13]而對泉州華僑公會研究可見,前期,歸僑團體的國民黨不多,尚有少數(shù)在海外從事過教員的歸僑;后期,本土力量對歸僑團體的滲透加強,國民黨人數(shù)在理事會及普通會員中的比例增加,理事會成員逐漸年輕化。③后期國民黨對泉州華僑公會的滲透,參見駱曦的《民國時期地方華僑團體研究—以泉州華僑公會為例》,《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僑眷人數(shù)遠超歸僑,黨員人數(shù)增加,這是入會標準寬松和政府加強管控的共同結果。歸僑團體需要廣泛吸納歸僑與僑眷成為其會員而壯大自身,而政府則希望通過黨員對團體的滲透,加強控制。入會成員除享有團體一切權利外,還在興辦實業(yè)、歸國、蒙冤或困苦時,可得團體援助。[14]歸僑團體的承諾得以吸收廣大歸僑僑眷入會,但在實踐中如何兌現(xiàn)上述承諾成為一大考驗。下文將在分析團體日?;顒又惺黾斑@一問題。

      (二)組織結構

      歸僑團體內(nèi)部組織結構完整,實行理事會制,屬民間團體,不具行政效力,無政府固定經(jīng)費支持。規(guī)模大的團體,開支消耗必然也大。團體經(jīng)費仰給自籌,包括會員的會費、常年費、日常捐、特別捐、歸僑捐助,部分僑團能獲得政府補助。僑團經(jīng)費常入不敷出,財政困難。如長樂縣海外華僑協(xié)會經(jīng)費歲入會員費123萬元,而經(jīng)費歲出辦公費360萬元。福州海外華僑協(xié)會等亦是如此,①福州海外華僑協(xié)會經(jīng)費歲入200萬元,支出卻高達4800萬元。此處疑有誤。參見《福建省華僑鄉(xiāng)(協(xié))會調(diào)查呈報表》,《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74頁。收支嚴重脫節(jié)。南安縣海外華僑協(xié)會稱該縣區(qū)域遼闊,按月征收會費甚覺困難,所有開支由理事長、常務理事墊支。[15]財政上的困難,要求歸僑團體領導人由有財力、有聲望或具有較強社會網(wǎng)絡的人員擔任,這是傳統(tǒng)海內(nèi)外華僑社團的共性。

      在福建不同層級的歸僑團體中,跨社團的會員比例較高,理監(jiān)事會成員具有較強連續(xù)性。南安縣海外華僑公會第三屆至第七屆理監(jiān)事選舉可見,理事會成員連續(xù)性強,洪志超、柯敬宇、傅冰清三人由始至終均為理事。[16]這反映了團體領導層呈穩(wěn)定狀態(tài),[17]或亦可說明領導層競爭力不大。[18]為抗戰(zhàn)需要,統(tǒng)一領導機關,社團間實現(xiàn)了大規(guī)模整合。[19]1942年,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組織了全省性并頗具官方色彩的團體—福建省歸僑團體聯(lián)合辦事處;1947年12月,廈門市歸僑團體聯(lián)誼會成立,該會由廈門市僑務局及部分歸僑團體負責人組成。[20]歸僑團體的聯(lián)合是團體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也源于政府力量的推動,體現(xiàn)了政府管控力量加強,通過整合社團來動員民眾,團結抗戰(zhàn)力量的意圖。

      三、滲透與控制:國民黨黨部介入僑團

      (一)僑務系統(tǒng)與黨務系統(tǒng)之爭奪

      民國初年,社團組織獨立。1928年5月,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委員會成立,開始注意對民間團體的領導與管理。1928年12月,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公布《管理歸國僑民團體辦法》,“各省黨部及特別黨部管理歸國僑民團體得直接商承中央僑務委員會,但須呈報中央訓練部備案?!?934年2月,又公布《國內(nèi)僑務團體組織辦法》,規(guī)定“本項團體之指導機關為會址所在地之高級黨部,其主管官署為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1938年修正為,“本項團體之主管機關為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指導機關為會址所在地之高級黨部,但會址所在地高級黨部關于本項團體組織之指導,應商承中央海外部辦理之,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對于本項團體認為有糾正或撤銷必要時,應函由中央海外部轉指導該團體之高級黨部辦理之?!?942年,福建省通過了僑務團體備案辦法,對歸僑團體的領導機關及備案章程、會員信息等內(nèi)容做出詳細規(guī)定。[21]1945年,國民黨中央五屆十二中全會決議行政院通飭施行,“凡屬國內(nèi)僑務團體,以社會部為主管官署,僑務行政機關及其他有關機關為目的事業(yè)指揮監(jiān)督機關”。[22]

      僑務系統(tǒng)與黨務系統(tǒng)長期以來在僑務工作方面互相配合,[23]然而,二者分立造成的權利爭奪亦始終是國民政府時期的難題。僑務委員會雖然是僑民團體的主管機關,但作為所在地僑團之指導機關的黨部卻保持對歸僑團體的主導權。廈門僑務局認為,“過去因缺乏聯(lián)系,無從明了協(xié)會辦理情形,難收督促之效”,借此請求社會部將各縣華僑協(xié)會劃歸其與當?shù)卣笓],以發(fā)揮僑務行政之效。劉維熾②劉維熾曾任國民黨海外部部長,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僑務委員會委員長。據(jù)既有規(guī)定,指出國內(nèi)僑務團體經(jīng)行政院決定社會部為主管機關,廈門僑務局的請求未獲成功。[24]雖然在確認社會部為主管官署之時,也規(guī)定僑務行政機關及其他有關機關為目的事業(yè)指揮監(jiān)督機關,不過黨部系統(tǒng)對歸僑社團更有話語權。即使早前社會部已由黨務系統(tǒng)轉移至政府系統(tǒng),[25]其黨部屬性卻不易改變。國民政府內(nèi)部黨務與僑務的分歧還延伸到地方社會中。1932年以后,泉州華僑公會重組過程中,公會分別在國民黨晉江縣黨部和僑務委員會支持下分裂成兩派,主任之位幾易其主,皆受黨部干擾掣肘,直至晉江縣黨部完全控制華僑公會。[26]福建歸僑團體會址所在地之黨部逐漸對其滲透并最終控制團體之領導層選舉,海外僑務同樣存在類似問題,黨部將黨務納入僑務,[27]致使歸僑團體內(nèi)部產(chǎn)生糾紛。

      (二)黨部的滲透與控制

      黨部對歸僑團體之滲透與控制,從成員身份可見一斑。理事會成員中,具有黨員身份且擔任福建省政府行政職務的成員在僑團理事會中占據(jù)重要位置。由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組織的福建省歸僑團體聯(lián)合辦事處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該聯(lián)合辦事處常務理事有陳聯(lián)芬(省黨部委員)、丘漢平(省政府委員)、黃哲真(永安縣華僑公會常務理事)、陳濟民(前華僑聯(lián)合會理事)、江秀清(福州海外華僑公會常務主席),以上均為黨員。[28]會員中的黨員人數(shù)日漸上升,一方面是源于海外黨部中的華僑回歸,另一方面黨部漸占上風,得以滲透與控制僑團。

      僑民團體從1928年起便成為政府管理社會之重要內(nèi)容,但直至20世紀30年代末,隨著歸僑團體的增加及會員人數(shù)的增長,政府注意到歸僑團體遍陳各地可能帶來難以控制的風險,因此著手規(guī)范社團組織,限制其規(guī)模,并要求其呈請政府備案。

      1938年11月17日,修正后的國內(nèi)僑務團體組織辦法規(guī)定,“除有特殊情形呈經(jīng)中央許可外,不得在國內(nèi)外各地設分支機關”。[29]但隨著規(guī)模擴大,一些歸僑團體請求允許建立分會,采用靈活方式管理社團。晉江縣縣長林逸生曾就華僑協(xié)會組織問題向福建省政府提出三點請求:(一)本縣華僑眾多,華僑協(xié)會會員數(shù)達千人以上,若照規(guī)定無分會組織,則管理聯(lián)系困難滋多,可否準予設立分會及支部小組組織,抑或其他補救辦法,并乞核遵;(二)華僑協(xié)會會員既多,整理成立大會時直接選舉勢不可能,可否采用通訊選舉或代表選舉,如代表選舉名額如何規(guī)定,如通訊選舉應否先行報準辦理;(三)除縣華僑協(xié)會外,地方僑民可否再有華僑聯(lián)誼會或類似社團之組織,如地方確有需要可否視同公益團體準予設立,名稱如何改訂。[30]但無一例外被駁回。福建省政府稱,華僑協(xié)會依法不得組織分會,如因會員眾多無法管理,建議按照會員分布情形劃分小組;否決通訊選舉的請求;并稱凡屬該縣海外華僑均得依法申請加入華僑協(xié)會為會員,毋庸另組其他聯(lián)誼會等團體。[31]這些請求若得到準許,將使歸僑團體具備自主權,中央機關難以管理,其權威也將有所損害。然而,分支機構卻未得到有效禁止,南靖縣海外華僑協(xié)會、龍??h海外華僑公會、仙游縣海外華僑協(xié)會等皆明確領有若干個分支機構,其類型包括招待所、診所、學校、通訊處等。[32]

      此外,1944年1月31日,福建省社會處處長鄭杰民簽署了對現(xiàn)有歸僑團體的會員身份進行審查并調(diào)整健全其組織的命令,其原因在于,福建執(zhí)委會了解到歸僑團體冗繁,成為爭權奪利的工具,①“據(jù)報福建歸僑團體幾無縣無之,甚至一地有同等性質(zhì)之華僑組織達二三個之多,而主持之人有未出國門者,有僅往南洋為學校、報館募捐者,故名為華僑團體,實則多為地方派別所利用,成為爭權奪利之工具,而若干僑眷之痛苦竟至告訴無門,甚盼中央能在僑區(qū)設立機構,為僑民做主?!眳⒁姟渡鐣庩P于審查調(diào)整歸僑團體訓令》,《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63~64頁。有些歸僑團體首領借歸僑團體之名行謀取私利之實,“假借公會名義,反向僑胞多方壓迫”。[33]鑒于歸僑團體泛濫的事實及其存在的弊端,1947年,政府撤銷了龍??h海外華僑協(xié)會和閩海區(qū)海外華僑協(xié)會。20世紀40年代,伴隨著政府日益加強管理、控制和滲透,福建歸僑團體仍得到極大發(fā)展,并由早期獨立分散漸至有序。

      有學者認為,“人民團體實際上是國民政府對傳統(tǒng)社會改造的一種手段,它是國民政府對社會重構的一種措施?!保?4]黨部對歸僑社團的滲透與控制,正是在國民黨初掌大權的社會背景下開始的。民國以來,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中央權威喪失和社會失范危機,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薄弱。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國民黨身份、角色發(fā)生變化”,“黨民關系亦由動員體制轉為控制體制”,社團成為國民政府社會管理與控制的突破口。[35]而作為政府控制和改良僑鄉(xiāng)社會的“中間人”,歸僑團體的一些日?;顒酉萑肜Ь帧?/p>

      四、歸僑團體之日常活動

      根據(jù)團體管理辦法,“凡歸國僑民團體須以關于僑民移植、保育事務為目的”。[36]1947年10月至12月,福建省對省內(nèi)華僑協(xié)會進行了詳細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顯示,雖然歸僑社團所秉承之宗旨各有表述,但大同小異,普遍以“聯(lián)絡海內(nèi)外僑胞感情”為宗旨,謀求僑胞福利,以僑民移植、保育事務為目的。福建歸僑團體在日常活動中,大多致力于僑鄉(xiāng)事宜,下文擇要進行闡述。

      (一)協(xié)助辦理歸僑出入國手續(xù)

      20世紀上半葉,華僑出入國頻繁。為管理僑務事宜,福建省政府秘書處增設第四科專管,[37]配合各僑務機構,但仍難顧及全面,亟需遍布各地之歸僑團體協(xié)助辦理。歸僑常因無法提供證明而遭致出入國受阻,歸僑團體除了負有告誡職責之外,尚需在歸僑缺乏證明材料時予以幫助。然而,歸僑出國手續(xù)成為歸僑團體與政府沖突的集中體現(xiàn),其癥結在于福建省為防止逃兵役而在出國手續(xù)上設置障礙。

      國民政府1937年國民工役法規(guī)定:“年滿十八歲至四十五歲之男子,除本法另有規(guī)定外,每年均有服工役三日之義務?!保?8]自全面抗戰(zhàn)以后,為保證兵力,福建省政府宣布限制壯丁出洋,歸僑壯丁出洋也因此頗受阻撓。福建省政府此舉實不為限制歸僑,而是防止當?shù)貕讯〖俳铓w僑名義逃避兵役;且按照兵役法施行條例第二十七條,兵役適齡之男子,僑居外國三年以上者免常備兵役,而服國民兵役。因此,若歸僑壯丁有旅外三年以上之證明者,“可準其出國重理舊業(yè)”。歸僑出國所需材料包括中國駐外領館登記證或回國護照與證明書;當?shù)卣隹谧?;如無領館地方,由該地中華總商會負責證明,歸僑壯丁如具有上項之一證明者,可準其出國。但歸僑向中國駐外領館登記者少,僑居地政府亦有不發(fā)出口字者,且訓令在地方上并未得到有效貫徹實施。此后,僑居地社團與歸僑相繼報告各縣政府各保甲等對歸僑仍多有刁難。[39]1939年,永春海外華僑公會也曾因英屬僑居地所發(fā)之出口字限期短促,向福建省政府請求準許歸僑出洋。[40]

      為地方勢力留難歸僑提供合法性的,便是出國證明書的存在。政府要求歸僑提供出國證明書在于防止當?shù)貕讯〖俳铓w僑名義出洋,須由當?shù)乇<组L證明其歸僑身份。然而,歸僑出洋便因此深受當?shù)乇<组L牽制,常被推諉延緩。永春與南安縣海外華僑公會欲申請由歸僑團體代替保甲長出具出國證明書,遭到省政府拒絕。[41]其間可見歸僑團體角色之尷尬與在實際執(zhí)行事務中面臨的困境。福建歸僑團體旨在為僑謀利,但因其受制于黨部與政府,不僅內(nèi)部不寧,且在政府決策與僑胞利益相矛盾之時,難以維護僑胞利益。幸而,因出國證明書弊端重重,致使華僑怨聲載道,終于1942年由中央僑務委員會命令福建省政府予以取消。[42]

      海外華僑公會致力于簡化華僑出入國手續(xù),提高效率,為華僑提供便利,亦可擴大自身職權;省政府則不會輕易下放權力,且另有顧慮,壯丁出國即意味著兵源流失,其時正值戰(zhàn)禍頻仍時期,政府對兵役一節(jié)殊為上心。歸僑團體與政府的立場及角度有所區(qū)別,其服務對象為華僑、歸僑僑眷,因此能為涉僑之事向政府提出建議陳請,為僑謀利。在僑鄉(xiāng)社會不靖之期,其角色頗為重要,但前提是不抵觸政府決策。

      (二)請求與協(xié)助賑濟僑胞

      20世紀30年代初,受世界經(jīng)濟危機影響,華僑失業(yè)回國者眾,廈門僑務局曾提倡“開荒自救”,但收效甚微。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以后,迅速占領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福建沿??h市相繼淪陷。僑鄉(xiāng)淪陷給僑鄉(xiāng)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尤其是僑匯中斷,甚至因戰(zhàn)爭因素,遭民信局積壓僑匯。[43]據(jù)1942年調(diào)查,福建省困難僑眷共有150萬人,其中晉江縣29萬多人,南安縣28萬多人。[44]

      生活困難之際,歸僑僑眷還受當?shù)卣欠〝偱?。各縣區(qū)署暨鄉(xiāng)(鎮(zhèn))長及保甲長,間有假借政府名義妄行非法攤派,稍不如意即行拘捕押繳。[45]永春縣海外華僑公會常務理事鄭世隱、蘇智貞、鄭振經(jīng)曾請求降低該縣出國僑胞所需繳納捐款。[46]勒派現(xiàn)象屢禁不止,尤其是各鄉(xiāng)鎮(zhèn)保甲人員對禁令視若無睹,對歸僑僑眷強行分配僑捐,且私扣政府救濟金,歸僑僑眷及各地歸僑團體多次上訴,仍難以杜絕。在不安定時期,地方政權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上級政府也無暇顧及,難以深入地方掌控政局。

      此外,因僑鄉(xiāng)匪患未除,身在僑鄉(xiāng)的歸僑僑眷常因經(jīng)濟原因成為勒索對象,甚至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脅。匪患劫殺僑戶不絕于史,現(xiàn)有檔案中,保留著極多海外華僑個人或社團請求政府懲辦匪首,以伸國法,以慰僑情的記載。如謝新謨及其黨羽劫殺安溪僑眷劉惠民;晉江歸僑蘇義炮家為匪劫殺等案,不勝枚舉。

      歸僑團體既然賦予其會員享有“如有枉曲不白事情,經(jīng)本會調(diào)查屬實得轉呈政府申剖之;如有困苦情事,可得本會集合同志援助”的權利,因此在地方政府勒派僑捐、劫殺僑戶屢禁不止的僑鄉(xiāng)社會中,歸僑團體須擔負起歸僑僑眷與政府溝通的橋梁。二戰(zhàn)期間及戰(zhàn)后,社會救濟成為當務之急。歸僑團體的作用在于通過社團力量,動員海內(nèi)外華僑及僑鄉(xiāng)政府力量協(xié)助僑鄉(xiāng)賑濟,并傳達僑眷困苦及向海外華僑申訴,請求政府救濟貧難僑,將僑眷受到之不公正待遇傳達于政府,請求予以調(diào)查及施予公正待遇。歸僑團體也是海外團體籌賑后的資金對接者,同時監(jiān)督救濟金發(fā)放,以防被中飽私囊。但考慮到歸僑團體之性質(zhì),對救僑效果須謹慎評估。

      (三)協(xié)助與指導閩僑投資

      不論是民國初立后民族感激發(fā),還是太平洋戰(zhàn)爭后東南亞僑居狀況的惡化,都推動著海外華僑將投資目標轉向僑鄉(xiāng)以及僑鄉(xiāng)以外的中國廣大適宜發(fā)展之地。歸僑僑眷也將部分僑匯用于投資。

      民國時期,僑鄉(xiāng)匪亂是縈繞在投資建設和僑眷生活間揮之不去的惡夢,20世紀30年代,十九路軍入閩后,對僑鄉(xiāng)進行了較為可觀的整頓,其功卓著。但因福建人民政府曇花一現(xiàn),并未根本扭轉僑鄉(xiāng)的不安定局面,匪亂從未停止,華僑投資仍面臨困難。此外,土豪劣紳、保甲長時有欺壓僑胞眷屬,宗族械斗之風也影響著華僑回閩投資之熱忱。[47]一直以來,盡管僑鄉(xiāng)投資環(huán)境不佳,或出于幫助僑鄉(xiāng)建設、支援祖國,或被政府投資獎勵政策吸引,或出于戰(zhàn)后僑鄉(xiāng)投資環(huán)境的好轉,華僑對僑鄉(xiāng)的投資從未間斷。據(jù)1950年報告,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華僑曾投資于福建鐵路、閩南私營汽車公司等,“僑資占百分之七十”。[48]

      抗戰(zhàn)時期對實業(yè)投資的需求增加,爭取與指導華僑投資作為歸僑團體的重要工作內(nèi)容,包括聯(lián)絡海外華僑、歸僑與僑鄉(xiāng),以保持信息通暢,倡導華僑回國投資,幫助他們了解僑鄉(xiāng)環(huán)境,“代為調(diào)查設計指導并轉呈政府之保護”,促進國內(nèi)經(jīng)濟建設。1939年,澄海石角東海外華僑公會常務理事鄭太奇、黃玉麟等人,為菲律賓僑商于1937年七七抗戰(zhàn)開始后創(chuàng)辦龍溪私立四維農(nóng)場向福建省政府陳儀轉達請發(fā)通行證請求。[49]1940年,汪竹一、莊心在等人發(fā)起建立華僑經(jīng)濟建設協(xié)進會,倡導海外僑胞回國投資,發(fā)展國內(nèi)經(jīng)濟建設,促進海外文化事業(yè)并加強各地華僑相互聯(lián)系。[50]此項內(nèi)容于抗戰(zhàn)時期及戰(zhàn)后對僑鄉(xiāng)重要尤巨。

      此外,福建歸僑團體在僑鄉(xiāng)創(chuàng)辦學校、診所,指導僑生回國升學,支持報業(yè)發(fā)展等,都是僑鄉(xiāng)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歸僑團體取得成效之體現(xiàn)。

      五、結語

      民國時期,特定歷史環(huán)境為福建歸僑團體的設立提供了可能,歸僑團體發(fā)展迅速,并于20世紀40年代迎來高峰。但值得思考的是,由社會團體興盛而斷定“市民社會的發(fā)展”似乎不太準確,[51]這種興盛也可能源于政府管控下的有序安排,是為控制社會而做出的主動性選擇,政府希圖通過滲透并控制歸僑團體來控制僑鄉(xiāng)社會。歸僑團體與僑務機構立場、出發(fā)點不同,后者是政府的代言人,前者更貼近僑胞利益。福建歸僑團體在出入國手續(xù)、僑鄉(xiāng)救濟與歸僑僑眷的利益保護方面,積極參與;但囿于歸僑團體性質(zhì)及不具獨立性,因此在僑務處理效率與主動性上略顯不足,日?;顒映J艹钢猓渌艹尸F(xiàn)之成效也難免乏善可陳。

      政府在社會區(qū)域治理過程中,需要借助歸僑團體作為“中間人”,在華僑、歸僑僑眷與僑鄉(xiāng)政府之間搭建溝通橋梁。但事實上,從會員組成來看,歸僑團體在本質(zhì)上是一個商人團體,僑商占據(jù)絕對比例;會員具有共同利益,但團體本身又不具備足夠粘合力,成員流動性較高;政府雖利用其控制社會,但無法指望歸僑團體的“控制力即凝聚功能能夠持續(xù)”,[52]因此難以賦予它更大的權限。從另一方面來說,歸僑團體的首要負責對象是其會員,團體活動也基本圍繞如何實現(xiàn)其對會員的承諾,如差序格局一般,由這個中心向外推廣,僑鄉(xiāng)的全體歸僑僑眷是歸僑團體服務的次級對象。福建省歸僑團體作為地域組織,其活動范圍更多局限于僑鄉(xiāng)事務,在具體事務處理中,鮮少超出僑鄉(xiāng)之外。因此在實現(xiàn)溝通海內(nèi)外僑胞情誼的宗旨及保育華僑中,實際作用有限。

      歸僑團體之困局,不僅源于其內(nèi)在特點,也因于外部壓力。黨部控制歸僑團體,旨在通過團體來控制社會。在強國家—弱社會的環(huán)境中,政府對社會進行“保姆式”管控,[53]將歸僑團體作為控制與改造社會的中間人。這就決定了歸僑團體在協(xié)助處理涉僑事務中,處于附屬地位,中間人之角色顯得不間不界,致使其日?;顒娱_展困難,成績頗為泛泛。歸僑團體存在著功能與角色難以發(fā)揮的局限,在政府日益強化管控下,普遍陷入有心無力的困境,始終未能突破政府的強勢控制,這是民間團體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注釋]

      [1] 徐天胎編著:《福建民國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頁。

      [2] 夏斯云:《民初華僑聯(lián)合會述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9年第2期。

      [3] 戴一峰:《近代福建華僑出入國規(guī)模及其發(fā)展變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8年第2期。

      [4] 任貴祥、李盈慧:《華僑與國家建設》,《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四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39~140頁。

      [5]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八十周年紀念特刊》,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出版,1986年,第91頁。

      [6] 泉州市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編:《泉州市僑聯(lián)志》,2012年,第369~370頁,轉引自郭瑞明編著:《廈門僑鄉(xiāng)》,鷺江出版社,1998年,第125頁。

      [7] [36]《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發(fā)布國內(nèi)僑務團體組織辦法》,《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檔案出版社,1990年,第41頁。

      [8] 《廈門華僑公會奉令易名》,《華僑半月刊》1934年第48期,第32頁。

      [9] 《省府關于歸僑團體名稱應統(tǒng)稱協(xié)會致各縣市府代電》,《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65頁。

      [10] 《行政院關于歸僑僑領及黨部負責人應加入省臨時參議會候選致劉建緒電》,《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111頁。

      [11] 《福建善救月刊》第5期,轉引自《福建省各縣市華僑協(xié)會及會員數(shù)》,《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68頁。

      [12] [14]《福建省海外華僑公益團體章程名冊指導人民團體改選調(diào)查表及有關文書》(1940年1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社會部檔案,檔案號:十一/7422。

      [13] 《福建省華僑公(協(xié))會調(diào)查呈報表》,《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77頁。

      [15]《福建省華僑公(協(xié))會調(diào)查呈報表》,《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70~78頁。

      [16]泉州市檔案館:《民國時期泉州華僑檔案史料》,第6~10頁。

      [17]李明歡:《當代海外華人社團領導層剖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8]王蒼柏:《香港的歸僑團體研究—以巨港(香港)校友會為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9][27]陳國威:《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僑團政策研究》,《八桂僑刊》2014年第1期。

      [20]郭瑞明編著:《廈門僑鄉(xiāng)》,鷺江出版社,1998年,第125~126頁。

      [21]《福建省僑務團體備案辦法》,《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41~45頁。

      [22] 《僑務委員會關于海外僑民團體及國內(nèi)僑務團體劃分管理辦法的通告》,《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64頁。

      [23]張應進:《論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海外部的僑務工作》,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19頁。

      [24]《廈門僑務局關于國內(nèi)僑務團體隸屬關系的簽呈及僑委會指令》,《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79頁。

      [25]陳長河:《國民黨社會部組織概況》,《民國檔案》1991年第2期。

      [26] 駱曦:《民國時期地方華僑團體研究—以泉州華僑公會為例》,《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28]《關于福建省歸僑團體聯(lián)合辦事處成立的函件》,《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58~59頁。

      [29]《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修正國內(nèi)僑務團體組織辦法》,《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44頁。

      [30] [31]《福建省政府關于晉江歸僑團體組織三點疑義的代電》(1947年),福建省檔案館,檔案號:0011-009-006519。

      [32]《福建省華僑公(協(xié))會調(diào)查呈報表》,《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70~78頁。

      [33] [47]《福建省政府關于派秘書處王繼禹宣慰僑眷的訓令》(1942年2月),福建省檔案館,檔案號:0001-003-000532。

      [34] [51]楊煥鵬:《民國政府時期國家對人民團體的管制—以浙江省為中心》,《東方論壇》2004年第5期。

      [35] [53]宮炳成、劉會軍:《大歷史視野下南京國民政府對民眾的控制》,《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37]《省府為設立僑務科致海外僑胞函》,《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24頁。

      [38] 《南安縣華僑公會提解釋海外華僑家屬應否受征服工役的呈》(1939年),福建省檔案館,檔案號:0001-008-000621。

      [39]《福建省政府歸僑壯丁免禁出洋的訓令》(1938年),福建省檔案館,檔案號:0001-001-000376。

      [40] 《南洋荷屬泗水安溪公會、永春海外華僑公會常務理事關于備寄應攤賑濟金、處理捐款、因居證限期短促請給出洋等》(1939年),福建省檔案館,檔案號:0001-009-000780。

      [41] 《福建南安縣海外華僑公會第五屆職員履表及福建省政府關于僑民出國證所有本會會員出國申請書擬改由本會證明》(1939年7月),福建省檔案館,檔案號:0001-009-000784。

      [42]《僑務委員會關于歸僑出國不必再領出國證明書致福建省府函》,《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153頁。

      [43] 《福建省政府關于各縣僑眷賑濟的指令、代電》(1945-1948年),福建省檔案館,檔案號:0011-010-007342。

      [44]泉州市華僑志編纂委員會編:《泉州市華僑志》,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第346頁。

      [45]《永春縣府關于省府切實制止非法攤派的訓令》,泉州市檔案館:《民國時期泉州華僑檔案史料》,第424頁。[46] 《福建省政府對永春縣海外華僑公會呈該縣出國僑胞繳納捐款請依照晉江成例辦理的批》(1939年),福建省檔案館,檔案號:0001-009-000765。

      [48]《廈門僑匯估計及其用途》,《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第441頁。

      [49] 《福建省府南洋僑胞慰問團活動簡報及福建省政府秘書處有關僑務的指令、代電、函》(1939年),福建省檔案館,檔案號:0001-009-000788。

      [50] 《華僑經(jīng)濟建設協(xié)進會章程草案》(1940年4月—1940年5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社會部檔案,檔案號:十一/9011。

      [52][日]村上衛(wèi)著,王詩倫譯:《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559頁。

      [責任編輯:喬印偉]

      A Study of Fujian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of Republic of China

      SHANGGUAN Xiao-hong
      (Research School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Fujian province;overseas Chinese affairs;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associations; overseas Chinese businessmen; the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the Kuomintang par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in Fujia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members’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t further explores the Kuomintang’s penetration, the control of the associations, and its daily activities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appearance of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in Fujia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numbers of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rising. In 1930s-1940s, the foundation of associations reached its peak when conditions were mature. The largest number of members in the associations were overseas Chinese businessmen and its purpose was to contact overseas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regional governance, the government uses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as the “middle man” to build communication bridge among overseas Chines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ir spouses and the Qiaoxiang government. However, due to the loos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he Kuomintang party’s control,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are in a subsidiary position in dealing with related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for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andtheir functions and roles cannot be fully achieved and performed.

      D634.2

      A

      1002-5162(2017)03-0084-10

      2017-01-04;

      2017-08-10

      上官小紅,女,福建泉州人,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華僑華人史、中外關系史。

      *本文系江西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東南亞研究中心課題“華人社團與華僑跨越僑鄉(xiāng)心態(tài)的形成”之階段性成果,受2016年度廈門大學研究生田野調(diào)查基金(2016GF034)與五邑大學廣東僑鄉(xiāng)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僑鄉(xiāng)研究博士論文基金資助。

      猜你喜歡
      歸僑僑鄉(xiāng)僑務
      著力譜寫僑務新篇章
      華人時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5:26
      僑鄉(xiāng)古村 夜賽龍舟
      韓國歸僑小少年的詩詞達人故事
      華人時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8:28
      為僑服務獻真情 十年一劍鑄輝煌——“老僑務”葉明才的十年僑務創(chuàng)新路
      華人時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4
      弘報國家風 為歸僑楷模——訪南京秦淮區(qū)老歸僑胡鴻飛先生
      華人時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08
      發(fā)揮新僑鄉(xiāng)獨特優(yōu)勢 助力南通高質(zhì)量發(fā)展
      華人時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6:56
      創(chuàng)新發(fā)揮僑務優(yōu)勢 拓展海外統(tǒng)戰(zhàn)工作
      華人時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30
      老歸僑謝美英憶述“過番”往事
      華人時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4
      老歸僑曬少年“文物”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8
      明溪是怎么打好僑鄉(xiāng)牌的
      象州县| 紫阳县| 吐鲁番市| 广饶县| 山阳县| 徐汇区| 静乐县| 义乌市| 凤庆县| 阳泉市| 南乐县| 田林县| 常山县| 滁州市| 宁河县| 衡阳县| 阳西县| 平远县| 贵定县| 同江市| 库伦旗| 台湾省| 青海省| 西藏| 华安县| 蓬莱市| 淳化县| 温泉县| 固阳县| 外汇| 克什克腾旗| 集安市| 迁安市| 威宁| 通辽市| 长春市| 祁东县| 汾阳市| 南京市| 武清区| 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