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俐
(廣西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杜牧寄贈詩研究
黎 俐
(廣西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杜牧擅長詩、文、賦的創(chuàng)作,其中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最為突出。據(jù)統(tǒng)計,寄贈詩共計八十余首,寄贈主體主要為同僚友人、歌妓、親人、僧侶處士。內(nèi)容主要是表達對主體的懷念、稱贊、規(guī)勸、勉勵和憐憫之情。此外,寄贈詩還折射出杜牧的處世原則以及“出仕”與“歸隱”的矛盾心理。
杜牧;寄贈詩;處世原則;歸隱與出仕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萬年人(今陜西西安),與李商隱并稱晚唐“小李杜”。學界對于杜牧的詩歌,主要集中于對詩歌整體風貌的研究,或集中于對某一類題材、某一種文體、某個意象的探討,諸如七絕、詠史詩、女性題材的詩歌等。對于杜牧寄贈詩的研究,在李愚鏞《杜牧詩歌研究》一文的第四章中有所涉及,但目前還未有學術(shù)成果具體論述。杜牧寄贈詩內(nèi)容豐富,寄贈對象廣泛,對其進行探討,有助于我們?nèi)娴厝ダ斫舛拍恋脑姼?,更可以窺探出杜牧為人處世的原則。
寄贈詩,為社交詩中的一種,是詩人同接受對象進行社會交往活動的主要途徑之一。寄贈詩的出現(xiàn),不分場合,不限時間,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第一,詩人以自我為中心。對周邊人、事、物、景的特別感受與關(guān)注,觸發(fā)了詩人對生活、人生的感悟,需訴諸于適當之人進行精神、情感層面的交流;第二,詩人以他人為中心。對寄贈對象的熟知程度,引起了詩人為其作詩的欲望和熱情,或發(fā)悲憫之情,或發(fā)褒揚之意等。顯然,寄贈詩的成文是以有明確的寄贈對象為前提的。在這一點上,它是不同于送別詩只是以詩人單方面的情感基調(diào)來表述和友人僅在離別場合的離愁別緒的,送別詩中有明確的送別對象,但詩歌并不用寄贈給送別對象。
寄贈詩的表現(xiàn)形式,一是詩題中有明顯的“寄”或“贈”二字,大多數(shù)的寄贈詩符合此判定標準,部分詩歌還要重新定義;二是詩題中沒有“寄”“贈”字眼,而要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予以判定。
杜牧現(xiàn)存詩歌約四百一十六首?;谝陨蠈馁浽姷慕缍?,今依據(jù)《杜牧集系年校注》,并參考《<樊川外集>詩辨?zhèn)巍贰抖拍猎娢恼鎮(zhèn)慰肌贰度圃娭爻稣`收考》等,歸納出杜牧寄贈詩共計八十余首。
杜牧處于晚唐多事之秋,又數(shù)歷內(nèi)外之職,交游極為廣泛,有達官顯貴,有文人墨客,有倡妓俳優(yōu);與之交者,有肝膽相照,有萍水相逢。[1]24在杜牧寄贈詩中,寄贈對象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姓名明確可考的,占大部分;一類是寄贈對象不甚鮮明的,詩人或以其“姓加官職”,如鄭諫議、薛判官、李起居、薛軍事、李郎中;或僅提及一類具體形象,如往還(有所來往之同僚、故交)、友人、官妓、僧人、處士、漁父、獵騎等;或僅說寄遠、寄遠人等,今均無從考證其為何人。鑒于此,筆者且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將杜牧寄贈詩的主要寄贈對象進行如下梳理:
寄贈對象同僚友人歌妓親人僧侶處士其他篇幅(%)66%11%8%6%8%
同僚友人,是杜牧寄贈詩中提及最多的,約占四分之三的篇目。由于同僚和友人二者與詩人的關(guān)系存在著交叉的情況,難以嚴格區(qū)分開來,在此特將同僚友人劃分為一類。經(jīng)整理,可以發(fā)現(xiàn)杜牧寄贈對象最多的是張枯,其次便是許渾、盧弘止、李播等。
歌妓,是杜牧寄贈對象中比較特殊的部分。杜牧先前就發(fā)出過“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的感慨。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和政權(quán)的黑暗,再加上詩人自身帶有封建文人的階級局限性,使得他同歌妓一樣必須以依附者的姿態(tài)同社會的權(quán)威力量聯(lián)系著,否則便會失去依靠。命運的如此雷同,加深了詩人與歌妓兩個不同階層人物之間的互相了解。為此,筆者認為杜牧在贈給歌妓的詩作中,自始至終都呈現(xiàn)著詩人和歌妓的雙重心理。名為凄苦的歌妓贈言,卻又像詩人在為自己立言。詩人設身處地地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批判權(quán)力至上者,展示出了一個有情文人和自負文人的個人精神世界及其對社會弱勢群體賦予的高尚情感。
親人和僧侶處士,寄贈詩中涉及到的約十二篇。如《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寄內(nèi)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冬至日遇京使發(fā)寄舍弟》等是寄贈給親人的,《贈宣州元處士》《贈李處士長句四韻》《贈終南蘭若僧》《寄東塔僧》等是寄贈給僧侶處士的。
此外,杜牧寄贈詩中還有一部分寄贈對象不明確的,既不劃入到“姓加官職”一類,又不屬于具體形象一類。如《寄遠》《寄遠人》等。
研究一個文學家,考察他的交游,弄清其社會關(guān)系,此亦為“知人論世”之舉。[1]24研究杜牧的寄贈詩,亦要以明了杜牧寄贈詩的寄贈對象為前提,進而剖析杜牧對于不同寄贈對象寄予的情感。每一個群體之間的情感共鳴都是區(qū)別于其他群體的,為此,讀懂詩很重要,但讀懂詩人的情感更重要。
1.寄贈給同僚友人的述懷之作
同僚友人可謂與詩人的生活、職業(yè)聯(lián)系得十分密切,故寄贈詩建立在詩人和友人所處的社會、生活處境基礎之上,抒發(fā)的多是詩人對朋友的一種特別情愫,主要內(nèi)容有思念、贊揚、勉勵等。
“此興予非薄,何時得奉陪”。生不逢時、仕途坎坷的杜牧,對官場感到心灰意冷之后,多寄情于朋友,以尋得生活的樂趣??v有治世之才,一代才子也只能如此委曲求全!可現(xiàn)實社會又是此般不堪,在晚唐社會昏亂局面的籠罩下,即使是外放,遠貶,蝸居一隅,詩人終究還是逃不掉孤寂、黯然神傷的宿命。因此,詩人在寄贈詩里表達了對朋友深深地思念之情。如《早春寄岳州李使君,李善棋愛酒,情地閑雅》[2]275:
城高倚峭巘,地勝足樓臺。朔漠暖鴻去,瀟湘春水來。
縈盈幾多思,掩抑若為裁。返照三聲角,寒香一樹梅。
烏林芳草遠,赤壁健帆開。往事空遺恨,東流豈不回。
分符潁川政,吊屈洛陽才。拂匣調(diào)珠柱,磨鉛勘《玉杯》。
棋翻小窟勢,壚撥凍醪醅。此興予非薄,何時得奉陪?
此詩約作于大中五年(851)春,杜牧任湖州刺史時。李使君,即李遠,字求古,夔州云陽人。此詩蓋李遠為岳州刺史時,杜牧寄贈之作。全詩以“思念—述懷”為情感基調(diào),“縈盈幾多思,掩抑若為裁”透露了詩人對友人的想念已轉(zhuǎn)變?yōu)樯钪械牡统燎榫w,難以控制,由此可見詩人對友人情誼之深。身在江浙富庶之地的湖州,詩人的詩興是相當好的,心境亦應明朗美麗,可奈何孑然一身,縱使有撫琴、校勘《玉杯》、覽棋、飲酒的雅舉,也掩飾不了詩人內(nèi)心孤獨的情懷,面對如此生活美景,也只是徒然感慨“何時得奉陪”,期待與友人的重逢罷了!又如《題安州浮云寺樓寄湖州張郎中》[2]126: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欄語。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
恨如春草多,事與孤鴻去。楚岸柳何窮,別愁紛若絮。
此詩為會昌二年(842)春夏間,杜牧自京赴黃州任刺史時經(jīng)安州所作。詩人此行為貶謫之人,心境之悲涼亦不用言之。張郎中,即張文規(guī)。全詩以回憶的口吻道出了詩人與張文規(guī)的過從,去年夏天二人在稀稀疏疏的雨落過后,還倚靠著紅色的欄桿說話、交談。而如今,詩人卻一人站在此處,望著樓下淌淌前進的水流,心里無限傷心事,卻哀道無人訴說。心里的恨就如春天的小草一樣蔓延滋長,別愁亦像楚岸的柳條沒有窮盡?!斑@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因此此詩既是寫詩人遭貶的心境,亦是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也是寫詩人對美好生活的懷念。言語之間充斥著濃厚的無力感,流露出一種消極避世的情緒。
“天上麒麟一時下,人間不獨有徐陵”。在筆者眼中,杜牧是個自負但不恃才而驕的士人。他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的真、善、美,對于同僚、朋友的稱贊絲毫不吝嗇。如《贈李秀才是上公孫子》[2]395:
骨清年少眼如冰,鳳羽參差五色層。
天上麒麟一時下,人間不獨有徐陵。
此詩作年不詳,今無從考證。“李秀才”據(jù)馮集梧推測應為西平王家子孫。徐陵,字孝穆,八歲能屬文,十二通《莊》《老》義,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辨。詩人對李公子的褒揚可與徐陵相媲美,由此可見杜牧對友人的欣羨程度之高。再如《寄沈褒秀才》[2]1208:
晴河萬里色如刀,處處浮云臥碧桃。仙桂茂時金鏡曉,洛波飛處玉容高。
雄如寶劍沖牛斗,麗似鴛鴦養(yǎng)羽毛。他日憶君何處望,九天香滿碧蕭騷。
沈褒,具體不知其為何人,但從詩中可以得知他“腹有詩書氣自華”。詩人對他將要登進士第更是充滿信心,“他日憶君何處望,九天香滿碧蕭騷”,是杜牧送給好友的最美好的祝福。
2.寄贈給歌妓的同情之作
“金釵有幾只,抽當酒家錢”。自古紅顏多薄命,問世間,又有幾人能對青樓女子付諸一片真心,一時的寵愛只是圖得一時的歡娛罷了。杜牧,則不然,他自小便穿梭于長安城花柳之巷平康里,同風塵女子交往密切,更視為知己,互訴衷腸。故其寄贈詩中的女性形象,歌妓甚多。歌妓,顧名思義,是隸屬于封建時代的犧牲品,命運不能自握,全然依附當時的權(quán)貴名流。作為女性的知己,及親眼目睹了普通女性人生悲哀的杜牧,在詩中給予了她們深切的關(guān)懷與同情。如:《不飲贈官妓》[2]417:
芳草正得意,汀洲日欲西。無端千樹柳,更拂一條溪。幾朵梅堪折,何人手好攜。誰憐佳麗地,春恨卻凄凄。
這首詩是詩人任湖州刺史時所作。以生機勃勃的景物“芳草”“柳”“梅”色彩鮮麗的物象反襯出了“佳麗地”的凄涼場面,為歌妓訴說了她們的孤苦命運。詩人何以能感觸如此之深?追溯蹤跡,這與杜牧少時流連于煙花場所,深諳歌妓冷暖相關(guān)??梢哉f,他是視歌妓為知己為數(shù)不多的文人之一,這種現(xiàn)象在宋代尤為顯著。這里他亦是為歌妓代言,又是為自己的命運吶喊,就像白居易與琵琶女相逢后發(fā)出的“同時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杜牧亦是如此。
《代吳興妓春初寄薛軍事》[2]419亦是一首形象鮮明,意境凄美的寄贈詩:
霧冷侵紅粉,春陰撲翠鈿。自悲臨曉鏡,誰與惜流年?
柳暗霏微雨,花愁黯淡天。金釵有幾只,抽當酒家錢。
詩人的詩即是一副生動具體的圖畫,以素描的手筆勾勒出了一個因生活拮據(jù)而賤賣首飾的容顏已逝的歌妓形象。由此,封建歌妓可悲可嘆的命運瞬間躍然紙上,貌美如花的她們還能依附權(quán)貴,而容顏不在的她們卻落得生計難持的凄慘收場。詩篇從頭至尾只是描述,孰不知詩人的感受已經(jīng)巧妙地滲透其中,那里面寄予的是詩人對她們的無限同情和憐憫、對當權(quán)者(薛判官)的仇恨與憎惡。由己及彼,這是詩人真情實感的流露。自請外放湖州,是其本意,但卻是因為不滿當時朝政,因現(xiàn)實所迫不得不安于此。
3.寄贈給僧侶處士的傾慕之作
“人生自不足,愛嘆遭逢寡”。晚唐時期,君昏政亂,宦官專權(quán),朋黨相爭,杜牧的讜言正論,統(tǒng)治者是不會理會的。[3]107可知杜牧一生不如意之事甚多。在他的寄贈詩中,他委婉地去寫自己仕途上的不順和坎坷,訴說不得志的官場生活,表現(xiàn)出了對隱士生活的向往。如《贈宣州元處士》[2]154:
陵陽北郭隱,身世兩忘者。蓬蒿三畝居,寬于一天下。
樽酒對不酌,默與玄相話。人生自不足,愛嘆遭逢寡。
這首詩當為作者第二次居宣州時所作,此時杜牧的心境應是相對沉重的,不似第一次居宣州任幕僚般輕松,“景物不盡人自老,誰知前事堪悲傷”(《大雨行》)便道出了詩人的心情。全詩由對元處士高尚隱逸生活的贊賞而嘆道世人“愛嘆遭逢寡”的人生的不稱意。詩人客觀地描寫了元處士隱居山間,不問世事,靜心學《易》的脫俗品質(zhì),在表述自己的欽慕之情時,實則也夾雜著自己內(nèi)心對韶華易逝和仕宦流露出的憂慮之情。當然,這里并不是說詩人已看破官場的事事非非,而是著力表現(xiàn)其為官的不通暢境遇。開成三年,遷官左補闕、史館修撰一職,詩人表現(xiàn)的是如何的自信與明朗,亦應證了宣州為官的他在羨慕元處士的隱居生活時只是感嘆自己官運不暢、志向難以伸展罷了。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覺僧門氣味長”。杜牧雖以儒家出仕濟民的思想為標桿,但他并不排斥佛道,甚至對佛教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如《贈終南蘭若僧》[2]1212:
北闕南山是故鄉(xiāng),兩枝仙桂一時芳。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覺僧門氣味長。
此詩為大和二年(828)春,牧登科后回長安所作。據(jù)《本事詩·高逸》記載:“杜舍人牧,弱冠成名,當年制策登科,名振京邑,嘗與一二同年城南游覽,至文公寺,有禪僧擁褐獨坐,與之語,其玄言妙旨,咸出意表。問杜姓字,具以對之。又云‘修何業(yè)?’旁人以累捷誇之,顧而笑曰:‘皆不知也?!朋@訝,乃作此詩?!苯K南,位于長安城南。杜牧于大和二年連登進士及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二科,聞名于長安,故有“兩枝仙桂一時芳”。而佛寺僧人卻不知此人此事,杜牧驚訝之際,也為佛家的真正空靈、不諳塵世所折服,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羨佛慕佛的意識。
4.寄贈給親人的勸勉之作
杜牧在贈給同僚、友人的詩歌中也有規(guī)勸、勉勵之意,但那只是基于朋友的情誼,詩人只能以平輩的身份來訴說。而寄贈給親人的詩歌中,杜牧充當?shù)氖情L輩,亦是晚輩的身份,勉勵之辭讀來感人肺腑。如《留誨曹師等詩》[2]1182:
萬物有丑好,各一姿狀分。唯人即不爾,學與不學論。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孝友與誠實,而不忘爾言。根本既深實,柯葉自滋繁。念爾無忽此,期以慶吾門。
此詩當作于大中六年(852),杜牧任中書舍人時。據(jù)杜牧《自撰墓志銘》:“長男曰曹師,年十六;次曰柅柅,年十二。別生二男,曰蘭、曰興,一女,曰真,皆幼?!笨芍@是詩人即將離開人世,寫給其子女的詩歌。全詩言辭真切樸實,娓娓道來,扣人心弦,寄予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諄諄教導和最深沉的愛。又如《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杜牧以叔父的身份鼓勵小侄阿誼要多讀書,為將來“取官”做準備,“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可見杜牧對侄兒的要求之嚴厲。此外,杜牧對弟弟杜顗也是用情用意之深,在叮囑杜顗注意身體的同時也寄予了“還須整理韋弦佩,莫獨矜夸玳瑁簪”的殷切期望。
杜牧的寄贈詩,并不是簡單的抒懷與慨嘆人事,而是寓意于內(nèi),寄予了他的部分政治態(tài)度和人生想法。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杜牧對于元白的艷體詩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我們知道杜牧自身也喜歡寫男女風情的詩,至此還被后人所詬病,何以他會在給李戡所撰墓志銘中引用李戡對元、白批判的議論呢?對于這一樁公案,筆者在對其寄贈詩進行整理后,認為杜牧對元、白的批判態(tài)度應從私人緣由說起。
張祜,字承吉,郡望清河(今屬河北)人,一云南陽(今屬河南)人,終生未仕,與杜牧為詩酒之交。[2]366據(jù)《云溪有議》記載: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張祜與徐凝均至杭州取解,白居易試以詩,而后首薦徐凝。張祜不服,“行歌而邁,凝亦鼓枻而歸。二生終身偃仰,不隨鄉(xiāng)賦?!倍拍翞閺堨锊槐话拙右姿R的遭遇感到忿忿不平。如“可憐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詞滿六宮”(《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數(shù)篇留別我,羞殺李將軍”(《贈張祜》)、“高枝百舌猶欺鳥,帶夜梨花獨送春” (《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均是詩人惋惜、憤懣之辭。于此嘲道白居易“睫在眼前長不見”,譏諷白居易的過失。此可視為杜牧為張祜打抱不平,批判元、白艷體詩的佐證之一。唐人皮日休亦持此觀點。
此外,杜牧寄贈詩中“退隱”與“出仕”的矛盾思想在他寄贈給同僚友人、僧侶處士的詩作中也有所體現(xiàn)。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懷著“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躋身官場,最后卻以“心灰意冷”收場,甚至走向毀滅。杜牧也不例外。杜牧出生在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小接受著傳統(tǒng)的教育文化,他就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為出仕而奮筆疾書,為出力而獻言立言??梢坏┈F(xiàn)實滿足不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甚至屢屢受挫,文人身上的弱點也便凸顯出來了。一方面,他們雖標榜儒家正統(tǒng)信仰,但還是會尋求佛道思想的解脫、釋然,并在生活上表現(xiàn)出有親近佛教的傾向。如《寄東塔僧》:“初月微明漏白煙,碧松梢外掛青天。西風靜起傳深夜,應送愁吟入夜禪?!贝嗽娪蓛?nèi)容來看,當為作者經(jīng)歷官場艱辛之后而發(fā)的人生感嘆,似一位飽受滄桑的老人在訴說自己內(nèi)心的激蕩和起伏,久久難以平靜一般。詩人此刻郁結(jié)的心理如果僅從儒家的立場上去解決是根本不可行的,反之,他走向了佛教,尋求佛門僧人的超脫。那樣,也許詩人還能得到一定的慰藉。另一方面,封建士大夫多次經(jīng)歷政治理想幻滅后,即使在為官,也無昔日的熱情和抱負了。如《李侍郎于陽羨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陽羨粗有薄產(chǎn),敘舊述懷因獻長句四韻》,此詩作于大中三年,杜牧第三次回京任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一職。在經(jīng)歷外放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即使回京再任官職,想必杜牧心中也已有感于政治的變幻莫測了吧!李侍郎,即李褒,大中三年在京任吏部侍郎知貢舉,晚年修道?!白暇R公卿今放曠,白頭郎吏尚留連”,是詩人的自述,由此可見杜牧的官職相較于李褒的二、三品官之不足為道,可詩人心里卻始終放不下他出仕的初衷,即使是個小官,他也要流連于此。然而“欲與明公操履杖,愿聞休去是何年”,在表述了自己對李褒的崇敬之心后,又隱約透漏出一種想要隨李侍郎退隱的意愿。所以說,杜牧是矛盾的,他屢次出仕卻得不到長時間的重用,想要退隱又放不下心里那根深蒂固的功利心!
通過對杜牧寄贈詩的梳理與探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有著豐富的意蘊和內(nèi)涵。詩人年少時的得意、中年時的無奈、晚年時的通透,在寄贈詩中均有所體現(xiàn),由此可觀照詩人一生的情感變化。此外,杜牧身為封建社會的一名知識分子,再加上自身的軟弱性,有些言論不可能在朝廷上公開。但在寄贈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為友人打抱不平、公然反擊權(quán)貴的正直、不屈的人物形象,所以說,其寄贈詩不僅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理解杜牧的詩歌風貌,更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去認識杜牧為人處世的原則。
[1]胡可先.杜牧研究從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2]吳在慶.杜牧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繆鉞.杜牧年譜[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杜牧.樊川詩集注[M].馮集梧,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杜牧.樊川文集[M]. 陳允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李愚鏞.杜牧詩歌研究[D].復旦大學,2007.
[7]劉文軍.杜甫寄贈詩研究[D].廣西大學,2014.
Class No.:I206.2 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Study of DuMu’s Poetry Written as a Gift
Li Li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Guangxi 530004,China)
DuMu has achieved a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poem writing in his life.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 number of poetry written as a gift wrote by DuMu are more than eighty pieces. From the contents point of those poems, he expressed the thoughts of yearning, admiration, recommendation, encouragement and sympathy. Moreover, it also refracted his ways of life and ambivalence of being an official and being a retired.
DuMu; poetry written as a gift; principle to walk in the world; living in seclusion and being an official
黎俐,碩士,廣西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唐宋方向。
1672-6758(2017)01-0104-5
I206.2
A